古代的詩詞(集合15篇)
古代的詩詞1
1、和端午 張耒 〔宋代〕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2、己酉端午 貝瓊 〔元代〕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3、午日觀競渡 邊貢 〔明代〕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4、競渡歌 張建封 〔唐代〕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quán)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5、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明代〕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6、《端午》文秀〔唐代〕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古代的詩詞2
1、通過解析高考古詩詞鑒賞試題,提高學生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素養(yǎng)。
2、通過解析高考古詩詞鑒賞試題,提高學生鑒賞水平和解題能力。
一、考點解析
1、高考《考試說明》的相關要求(略)
2、歷年高考文學鑒賞題命題概況(略)
3、新《語文教學大綱》有關規(guī)定
*“閱讀”部分要求
5、感受文學形象,品位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shù)技巧的表現(xiàn)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
6、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
7、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發(fā)展簡況。
8、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于300萬字。
*“選文”方面規(guī)定
選文以我國現(xiàn)代作品為主,古代作品占有適當比例,兼顧外國作品,比例一般可為5:4:1。課文總數(shù)應不少于140篇,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一般各占50%。在全部課文中,文學作品可占60%。
*教學“方式”提示
4.重視古詩文的誦讀。
我們認為,作為對世紀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須多讀古代文學作品。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和現(xiàn)代化,決不能拋開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能夠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文學作品,都經(jīng)過了長期的實踐檢驗,經(jīng)過了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曾經(jīng)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讀常新,具有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高中生多讀古代作品,既可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還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學作品約占41%。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強調(diào)熟讀、背誦,因為這部分內(nèi)容,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是思想內(nèi)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shù)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熟讀成誦,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古代作品詞句的含義和思想內(nèi)容,重點掌握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二、例題解析
1、對這首詩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998年全國題第14題)
題李凝幽居(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A、“題李凝幽居”中“題”字的意思是“寫”,“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居處。
B、“閑居”句中“少鄰并”的意思是說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著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傳說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于此。
D、“幽期”句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誤項為B:錯解“量少(sho)”為“年少(sho)”
2、、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題(1996年全國題第10、11題)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公,一分西蜀,一分江東。(〔雙調(diào)〕折桂令·詠史阿魯威)
(10)對這首元曲文句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橫槊船頭,灑酒于江,表示憑吊。
B、“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指孫權(quán)赤壁一戰(zhàn)借助東風取得了勝利。
C、“便成名八陣圖中”是化用杜甫“名八陣圖”的詩句說明諸葛亮的功績。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國中的英雄:劉備、孫權(quán)及曹操。
**〖誤項為D:誤將“孔明”換“劉備”
(11)關于這首元曲,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作者以設問開卷,分層次地敘述了三國人物的英雄業(yè)績,最后以概述作結(jié),全篇有分有總,首尾照應。
B、作者用“驚起”二字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諸葛亮從南陽隱居到報效劉備而出仕的這一轉(zhuǎn)變。
C、作者通過對三國英雄人物的描繪的比較,表達了自己追慕古賢,意欲建功立業(yè)的宏圖志愿。
D、這首元曲風格雄健、高昂,大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遺風,而又沒有“人生如夢”的悲傷感嘆。
**〖誤項為C:本未“比較”添“比較”
3、對《菊花》詩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1994年全國題第11題)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作者:唐·元稹)
A、第一句寫叢叢秋菊圍著房舍,仿佛是陶淵明的家。
B、第二句表現(xiàn)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寫轉(zhuǎn)入議論,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氣質(zhì)。
D、全詩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意雋永,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
**〖誤項為C:脫離“詩境”搬“術(shù)語”
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各題(1997年全國題第10、11題)
望洞庭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題君山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10)對這兩首竺的字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wěn),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
B、劉詩中“潭面無風”句和雍詩中“煙波不動”句都貼切地描繪了月光下湖面風平浪靜、山影凝重、朦朧而又靜謐的景象。
C、雍詩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為是凝視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給人感覺湖水的顏色沒有君山倒影的顏色濃重。
D、雍詩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們是古代傳說中的堯的女兒、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邀請于洞庭之上。
**〖誤項為B:武斷“個性”為“共性”
(11)關于這兩首詩,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劉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xiàn)于紙上。
B、雍詩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C、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一首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兩首詩都將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寫得高曠超俗,使人讀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那種“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感覺。
**〖誤項為D:強加“微言”以“大義”
三、解析小結(jié)
四、課后練習(略)
古代的詩詞3
端午(文秀)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競渡詩(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古代的詩詞4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____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____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____佚名《荊軻歌 / 渡易水歌》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____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____陸游《金錯刀行》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____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____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____杜牧《泊秦淮》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過零丁洋》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____屈原《國殤》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____戴叔倫《塞上曲二首·其二》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____杜甫《春望》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____陸游《病起書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離騷》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____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____嚴遂成《烏江項王廟》
古代的詩詞5
○中秋月
年代:【唐】作者:【潘緯】體裁:【五律】
古今逢此夜,共冀?jīng)壝鳌?/p>
豈是月華別,只應秋氣清。
影當中土正,輪對八荒平。
尋客徒留望,璇璣自有程。
○中秋月
年代:【唐】作者:【薛瑩】體裁:【七絕】
三十六旬盈復缺,百年堪喜又堪傷。
勸君莫惜登樓望,云放嬋娟不久長。
○中秋月直禁苑
年代:【唐】作者:【鄭畋】體裁:【五律】
禁署方懷忝,綸闈已再加。暫來西掖路,還整上清槎。
恍惚歸丹地,深嚴宿絳霞。幽襟聊自適,閑弄紫薇花。
古代的詩詞6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jīng)?周南?關雎》
樂只君子,福履成之。《詩經(jīng)?周南?樛木》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jīng)?邶風?擊鼓》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jīng)?鄘風?相鼠》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jīng)?衛(wèi)風?木瓜》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jīng)?王風?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jīng)?鄭風?子衿》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秦風?蒹葭》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小雅?采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zhàn)國?屈原《離騷》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zhàn)國?屈原《離騷》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
秦漢詩詞名句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秦?無名氏《長城》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相和曲?江南》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鼓吹曲辭?漢鐃歌?上邪》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長歌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飲馬長城窟行》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南朝?徐陵《玉臺新詠?古詩?上山采蘼蕪》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漢書?孝武李夫人傳》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漢?無名氏《桓靈時童謠》
魏晉詩詞名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三國?魏?曹操《蒿里行》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三國?魏?曹操《短歌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三國?魏?劉楨《贈從弟》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晉?陸機《猛虎行》
連璽耀前庭,比之猶浮云。晉?左思《詠史(其三)》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晉?左思《詠史(其七)》
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晉?劉琨《重贈盧諶》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晉?陶淵明《歸田園居(其一)》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晉?陶淵明《移居》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其十)》
南北朝詩詞名句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謝靈運《登池上樓》
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南朝?謝靈運《登江中孤嶼》
白云抱幽石,綠筿媚清漣。南朝?謝靈運《過始寧墅》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南朝?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南朝?鮑照《代放歌行》
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南朝?鮑照《擬行路難(其三)》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南朝?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朝?謝胱《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南朝?謝胱《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南朝?謝胱《暫使下都認發(fā)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南朝?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 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南朝?何遜《慈姥磯》
泊處空余鳥,離亭已散人。南朝?陰鏗《江津送劉光祿不及》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南朝?王褒《渡河北》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寓衛(wèi)非所寓,安齊獨未安。北朝?庾信《擬詠懷(其四)》
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北朝?庾信《擬詠懷(其六)》 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北朝?庾信《擬詠懷(其十一)》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北朝?庾信《寄王琳》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北朝?無名氏《木蘭詩》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勒歌》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北朝?無名氏《西洲曲》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北朝?無名氏《西洲曲》
隋唐五代詩詞名句
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隋?楊素《山齋獨坐贈薛內(nèi)史》 含毫心未傳,聞音路猶敻。隋?楊素《贈薛播州(其十)》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暗牖懸蛛網(wǎng),空梁落燕泥。隋?薛道衡《昔昔鹽》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唐?楊炯《從軍行》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唐?駱賓王《在獄詠蟬》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唐?沈佺期《獨不見》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唐?陳子昂《感遇(其二)》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唐?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唐?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大漠孤煙草,長河落日圓。唐?王維《使至塞上》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處士家》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山居秋暝》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元。唐?王維《終南山》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唐?王維《鹿柴》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王維《竹里館》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唐?王維《終南別業(yè)》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眺》
泉聲咽危石,日鈀冷青松。唐?王維《過香積寺》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唐?王維《歸嵩山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開判官歸京》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唐?岑參《逢入京使》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唐?岑參《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
古代的詩詞7
內(nèi)容預覽:
古代詩詞鑒賞技法指導與訓練“語言”
近年來各地中考的詩詞鑒賞題,難度越來越大,分值越來越高。而有不少考生要么望而生畏,要么無從下手。究其原因,一是積累少,文學積淀不夠深厚。二是古典詩詞的語言凝練含蓄,含意豐富,考生缺少對詩歌語言規(guī)律的了解。本文試圖和大家一起,揭開詩歌語言的“神秘面紗”,抵達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領略中國古典詩歌的風采。
詩歌的語言,強調(diào)字句的錘煉,講究音韻的和諧。近年來中考的語言鑒賞題,側(cè)重于考查詞語的準確使用,意象內(nèi)涵的揭示,重要語句的理解賞析等方面內(nèi)容。接下來我們就一步步走進詩歌語言的大門。
一、煉字類
古詩詞中詞語的考查形式有多種。不過無論是找出句中的詩眼、分析關鍵詞語在詩中的作用,還是比較不同詞語的差異,究其實質(zhì),都是對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準確使用及其表達效果的考查,都可歸結(jié)為“煉字類”。以下幾類詞,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 活用詞
像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的“紅”和“綠”;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和“空”;以及周邦彥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都是化腐朽為神奇的詞語。
2. 表現(xiàn)力強的動詞
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眾口相傳,千古流芳。
3. 表示感情變化的詞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一個“悔”字巧妙地將“閨中少婦”的感情變化表現(xiàn)了出來。
4. 表示顏色的詞
色調(diào)一般能體現(xiàn)心情,可增強描寫的色彩感,渲染氣氛。有些虛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能頗具意味,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在平時的閱讀中,要煉就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重要詞語的“火眼金睛”,在吟詠中用心品味這些詞語的妙處。
二、意象品讀類
意象是蘊涵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抽象的主觀的“意”與具體的客觀的“象”兩方面的和諧交融和完美結(jié)合。它是詩歌中特殊的語言形式,是詩歌鑒賞中極其重要的核心概念。鑒賞時要留心詩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調(diào)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意,從而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對象意的積累和把握,對分析鑒賞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圍及作者的心境,進而深入理解詩詞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古典詩詞中有一種常見的意象組合方式,全部使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jīng)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gòu)成生動可感的畫面,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可稱之為“意象疊加”。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全部是名詞的連綴,這些意象看似孤立,認真品讀卻能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三、緣物體情,反復揣摩詩歌意象的深層含意
意象是詩歌形象的主要類型。所謂意象,就是詩歌中傾注了詩人的思想和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或者說是指經(jīng)作者構(gòu)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觀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懷言志的憑借和依托。因此,鑒賞詩歌時,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xiàn)的情調(diào)、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鑒賞古代詩歌作品。
一、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整體感知:本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思想感情。本詩不是著眼一點描繪景物,而是從整體描繪湖上春意,在行進途中展示蓬勃的春意。詩中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選取典型景物,加以準確而極富表現(xiàn)力的詞語描繪,用“漸欲”、“才能”兩個字眼表現(xiàn)了亂花和淺草的勃勃生機。
“孤山寺北”和“賈亭西”是固定的落腳點,點明詩人觀景的游蹤。“水面初平云腳低”寫湖上風光。“鶯”暖樹,“燕”啄泥,寫出了早春的一派生機。“亂花”“淺草”表現(xiàn)詩人的主觀感受,透露出詩人游春的舒暢心情。“行不足”,看不夠,詩人流連忘返,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間。
問題設計: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寫的是初春景象?
析: “水面初平”交待出春水新漲的特征。“早鶯爭暖樹”用“早”、“幾處”、“爭”展示初春獨有的風貌。“新燕啄春泥”寫出燕啄泥銜草,營造新巢的情景,準確傳達出春的消息的同時,也傳達出人們初春之時,乍見新燕的愉悅之情。還有那迷人眼的繁花,才沒馬蹄的嫩草,這一切都展示出初春的動態(tài)美。
1、下面是對這首詩內(nèi)容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從總體著眼描繪了錢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能體現(xiàn)春色的景物。
C、 詩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運用最準確、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D、 尾聯(lián)詳細描寫了“白沙堤”的美麗景色。
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詩把春的情態(tài)描摹得嫵媚動人,生機勃勃,試品一品其妙處。
答:
3、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詩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處,簡潔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B.三四兩句從鶯歌燕舞的動態(tài)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C.五六句詩人用“亂”字勾畫出了春天百花競放,萬紫千紅的美麗畫卷;用“沒馬蹄”寫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綠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但這首詩緊緊扣住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
4、白居易這首膾炙人口的春行詩,除了結(jié)構(gòu)、描寫、意境寫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準確生動。其中“幾處早鶯爭暖樹”句中“爭”用得好,是因為:
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整體感知:這是一首表達對友人關切之情的贈詩。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朋友真切的關懷。詩中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以奇特的想象,表達出深邃的意境,展示了李白飄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寫景點明了時令:暮春時節(jié)。隱悲情于景。第二句敘事,寫出了王昌齡遠謫所行路線。“過五溪”暗示出遷謫之僻遠,路途之艱難,顯示出詩人對友人的關切。后兩句是對友人的勸勉和安慰。通過想象,視明月為知己,將自己的思念和關心帶給朋友,這種移情手法新穎別致,耐人尋味。
1、填空:“楊花”在舊體詩中常象征____ ,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____ 季節(jié)的一種_____氣氛。
作者為什么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答案:
(1)(離散、漂泊;暮春;哀傷、惆悵)前一問2分,后兩問各1分。
(2)(因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見月如見作者。2分)
2、“落花”在文學作品中通常用來表達對韻華易事的感嘆和對命運多的感慨,請寫三句古詩詞中寫落花的句子。 、 、 。
3、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意即描寫景物也是為了抒情,李白此詩中可為一例的一句是: 。
4、根據(jù)最后一句的地名寫出一個成語:
5、詩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這句詩表達了作
者 的心情。
6 、請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從修辭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賞析】面對朋友被貶往荒涼僻遠的地方.自己遠隔千里.無法相送.詩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顆愁心帶到朋友的身邊.分擔他的痛苦。詩人為什么偏要托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 夜間最為強烈.由月的陰晴圓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歡離合。
三、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整體感知:詩中描繪出一幅秋郊黃昏圖,渲染了悲涼的氣氛,表現(xiàn)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xiāng)的人的惆悵之情。前三句描寫了九種有代表性的景物,情景交融,牽動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夕陽西下”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主旨所在。
1、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詠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韻》譽為“ ”,為歷代所傳誦。小令僅 28 字,寫了十種景物,表現(xiàn)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現(xiàn)主旨的句子是 。
2、、對《天凈沙?秋思》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呈現(xiàn)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xiāng)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B.“夕陽西下”一句,將前面九個獨立事物統(tǒng)一到一幅畫面中,有一種凄涼之美。
C.全篇沒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因此更加動人。
D.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這首小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2分)
4、這首小令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試舉出其中一點簡要分析。(2分)
四、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整體感知:首聯(lián)自問自答,寫遠望泰山之景。這兩句是說看泰山青翠連綿不盡,以距離遠來烘托泰山之高。頷聯(lián)寫近看泰山的景色。“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山下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頸聯(lián)寫空中之景,是詩人細望所見:云霧層出不窮,歸巢之鳥漸入山谷,詩人心情激蕩,眼界空闊。尾聯(lián)抒寫詩人的豪情,表現(xiàn)了杜甫勇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為千古傳誦之名句,富有人生哲理。
1、品析“割”字的妙處?
2、結(jié)尾一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這里有何深刻用意?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岳》
【賞析】這是說大自然集中靈秀之氣在此山,自然有無限神妙。這兩句講山色的變幻。寫出了泰山的宏偉。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賞析】從詩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兩句詩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以勉勵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奮力登上“絕頂”。才能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勝利的喜悅。
五、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整體感知: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jīng)歷,更在敘事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nèi)心情感。一二句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經(jīng)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居延,暗示了被排擠出朝廷的處境。三四句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nèi)心情感。五六句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七八句寫守邊將士繁重緊張的戰(zhàn)斗生活,贊美了他們以身許國的愛國熱情。詩歌至此完結(jié),但余味未了,回味無窮。
1、、“單車欲問邊”寫出了 “屬國過居延”是說 。
2、“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是說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 ”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 ”一般進入胡天。既言 、又寫 ,表現(xiàn)出詩人幽微難言的 。
3、描寫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和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是:
、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賞析】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兩相對應,壯闊而單調(diào)。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 縷輕煙直上青天.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 圓圓的落日.好~幅蒼涼壯觀的大漠黃昏圖!“孤”字顯出人煙的稀少、境界的開 闊:“直”字表現(xiàn)初到邊塞的詩人對塞上景色的驚異。“長河”的形象橫亙在畫面 之中,把畫面分割為兩段,又增加了構(gòu)圖的活潑感。而“落日圓”則把分割的畫面 涂上統(tǒng)一的色調(diào).顯出渾然一體的氣勢。
六、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整體感知: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二十多年轉(zhuǎn)徙巴山楚水的悲憤心情,流露了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對保守勢力的憤慨,表現(xiàn)出曠達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首聯(lián)中“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交代了貶官之地和時間,“凄涼地”和“棄置身”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慨之情。頷聯(lián)“聞笛賦”,“爛柯人”來表達自己歸來后的感觸,此句表達了詩人對死去友人的懷念,對偶句抒發(fā)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世事變遷的感慨,無限悲痛惆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頸聯(lián)運用比喻抒情。借“千帆過,萬木春”的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詩人對世事變遷和官途謫升的豁達開朗。尾聯(lián)直抒胸臆,點明酬贈的題意是“長精神”,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
1、對唐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分析錯誤的—項是( )
A. 首聯(lián)寫自己被棄置在巴山楚水這個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多年,飽含了詩人無限的辛酸。
B.頷聯(lián)寫歸來后的感觸,引用典故,隱含他對當時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因人事變遷而產(chǎn)生的生疏、悵惘的心情。
C.頸聯(lián)中詩人以“沉舟”“病樹”比喻前人,表達出詩人要在前人失敗之后繼續(xù)向成功邁進的積極進取的情懷。
D.尾聯(lián)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xiàn)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也給友人以鼓舞。
2、.請選出下列對本詩解說有誤的一項 (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的前后時間;“棄置”指被貶謫。首聯(lián)表達了詩人的無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內(nèi)心的不滿。
B.“聞笛賦”是指西晉的向秀為懷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舊賦》,“爛柯人”是指晉人王質(zhì)。頷聯(lián)寫貶謫歸來后的感受,借用兩個典故表達懷念舊友和人世桑滄之感。
C.頸聯(lián)寫詩人對未來的展望。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說明雖然處境艱難,但仍然信心百倍,積極進取。
D.“聽君”中的“君”指唐代詩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尾聯(lián)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3.這首詩是古代酬贈詩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請發(fā)揮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說“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4、“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中的兩個典故,分別用來表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賞析】沉舟側(cè)畔,有干帆競發(fā);病樹前頭.是萬木皆春。詩句有催人奮進的感人力量。 這兩句詩本意是勸慰白居易不要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xiàn)出豁達的襟懷.后來引申出“新事物終究要取代舊事物”這一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
七、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整體感知:作者借赤壁之戰(zhàn)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僥幸。1、2句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經(jīng)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慨嘆,為下文的議論做了鋪墊。3、4句二喬的命運在這里形象的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警策深刻,表現(xiàn)出詩人非凡的史識,慨嘆自己生不逢時,政治軍事才能得不到伸展,同時也暗含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的豪爽氣概。
1、《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句中“東風”不僅指自然界的東風,而是含有
之意。
2、這首詠史絕句,立意新奇,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
3、詩人寫這首詩的用意是什么?
。
4、這是一首與三國的故事有關的詩,“東風”,指
5、“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八、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整體感知:作者用鮮花自比,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懼挫折,不甘心沉淪,始終都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氣概。用斜日和天涯路烘托無限離愁,流露出天高地迥,天涯漂泊的蒼茫迷惘之感。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雖辭官還鄉(xiāng),仍思為國效力。這兩句也包含深刻哲理,常用來比喻為追求美好事物而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
1、這首詩抒寫了詩人辭官告別寓居多年的京城、回歸故里時的復雜心情:既有
,也有回歸的喜悅,更有 。
2、請你說說對三、四句詩的理解。
3、從三、四句詩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
4、這首詩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詩的一二句寫的是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發(fā)了詩人的 。(每空限填一個詞語)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這首詩的精華所在。請自選一個角度(或語言、或詩意、或情感、或哲理)寫一段鑒賞性文字。(40字以內(nèi))
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賞析】這兩句詩以落花為喻,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個人抱負融為一體.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人議論,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忱。
九、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整體感知:全詞表達了為國效力的堅強決心和愛國思想,并委婉的的表現(xiàn)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老夫同少年形成強烈對比,老夫猶發(fā)少年之狂,更加振奮人心。下面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xiàn)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上片描繪打獵的威武場面。“酒酣胸膽尚開張”寫作者打獵時暢飲美酒,胸襟開闊,膽氣豪壯。“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化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重用自己,再展宏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卒章顯志,表明愿望和志向。下片抒情,寫自己為國殺敵立功的雄心壯志。
1、詞中典故出自《史記》的是 。這句話表達什么意思? 。
2、劃線句子勾勒了怎樣的人物形象?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
3、.本詞上闕寫景,描寫了 的宏大壯觀的場面;下闕言志,抒寫了詞人
的豪情壯志。
4、.“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一句有什么含義?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5、詞的上片突出觀獵盛況的的一個詞是“________”。
6、、對這首詞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詞的上片“老夫……擎蒼”三句,不僅寫出了打獵時威武的陣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詞的上片“卷平岡”一語,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
C.詞的下片作者以馮唐自喻,表達了自己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
D.詞的上片以記敘為主,語言風格粗獷、豪放;詞的下片以抒情為主,語言格調(diào)婉約、纖柔。
十、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整體感知:這首詞名為“壯詞”,名副其實。壯就壯在它形象的描繪了抗金部隊的壯盛軍容,豪邁意氣,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壯心。上片描述軍旅生活,表現(xiàn)了作者渴望再有機會從軍殺敵,建功立業(yè)。下片描寫戰(zhàn)斗場面,抒寫內(nèi)心悲壯,及壯志未遂的抑郁,憤慨。上片描寫一個秋天的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烈場面。看劍、聞角、分炙、奏樂、點兵,軍中生活情景,繪聲繪色。“看劍”表雄心,“挑燈”表示時間,醉里還挑燈是寫念念不忘報國。下片寫投入戰(zhàn)斗場面,最后一句寫出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現(xiàn)實中幻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描寫戰(zhàn)斗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這是詩人的理想,“天下事”指收復平原。“可憐白發(fā)生”表達了壯志未酬而已年老的境況。
1、指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賞析有誤的一項( )
A、這首詞分為上下兩闋。上闋為前九句,下闋為最后一句。
B、全詞共62個字,描寫了“看劍、聞角、分炙、奏樂、點兵、殺敵等軍中生活情景。
C、全詞共62個字,還展現(xiàn)出醉態(tài)、夢境、往事、理想和現(xiàn)實等多重境界。
D、最后一句是點睛之筆,作者為現(xiàn)實而悲嘆,為人生而悲嘆。
2、這是一首壯詞,是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的?
3、根據(jù)你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說說“了卻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辛棄疾盡管“白發(fā)生”,卻依然眷戀自己曾經(jīng)浴血征戰(zhàn)的疆場。這種眷戀的情結(jié)從詞中 兩個細節(jié)中可以讀出。
5、試體味“沙場秋點兵”一句中“秋”字的表達效果。
.......
古代的詩詞8
古人“習經(jīng)”重視詩歌教學
——《詩經(jīng)》原本是當教材來編訂的
作為一種經(jīng)典的文學品種,詩歌在古代課堂占有重要地位。唐宋以前童蒙詩歌教學什么樣,詩歌占多大比重,現(xiàn)在已很難知道,但從當時學生“必習經(jīng)”來看,時人重視詩歌教學和學習不為虛言。
古代學生習經(jīng),具體來說是學習“五經(jīng)”。“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五本書,其中的《詩》即現(xiàn)在的《詩經(jīng)》。
讀者應該都知道,《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自西漢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后,就被上升到“經(jīng)”的地位,遂有《詩經(jīng)》之名。《孔子世家》中稱,“古者《詩》三千余篇”,是孔子將《詩》精減到300首以方便學生閱讀的。也就是說,現(xiàn)代人看到的《詩經(jīng)》,在誕生之初就是作為教材使用的。
古人學習《詩經(jīng)》并不像現(xiàn)代,到了高年級才選學,低年級學生就學了,甚至把《讀經(jīng)》作為啟蒙讀物,推薦給孩子讀。《后漢書·鄧禹傳》記載,東漢開國功臣鄧禹,“年十三能誦詩”。鄧禹并非最厲害的,《魏書·祖瑩傳》記載,北魏少年天才祖瑩,“八歲能誦《讀》、《書》”。類似的幼年即能背《詩經(jīng)》的“神童”,在史上有不少記載,說明古人早就把《詩經(jīng)》當作孩子的啟蒙讀物了。
至于將《詩經(jīng)》中的名篇選編入童蒙教材,則是各代通行的標準。如明代教育家魏校便主張學生要學習《詩經(jīng)》。其在《莊渠遺書》一書中說:“一日所讀之書,皆用正書,不許私讀《幼學詩》及《吏家行移》等書……只抄寫風、雅、頌之詩全章,或一二章。
而明代另一教育家呂坤,在《社學要略》一書中,則推薦了《詩經(jīng)》中的《陟岵》、《伐檀》、《凱風》、《棠棣》、《相鼠》、《采苓》、《瓠葉》等22首詩歌,作為蒙學讀物。
詩歌在唐代出現(xiàn)自編啟蒙教材
——《神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詩歌教學普遍納入童蒙計劃的,應該在唐代。李治(高宗)當皇帝的調(diào)露二年(公元680年),主管貢舉的吏部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奏請當年科舉考試中的“進士科”應加試雜文兩首,其中就包含詩賦。從這以后,入列考試內(nèi)容的詩歌,便成了唐代及以后學生更要讀的科目。
在詩歌創(chuàng)作最為繁榮的唐代,詩歌教材的編寫開始活躍,出現(xiàn)新氣象。除了選編傳統(tǒng)經(jīng)典詩文以外,有人開始嘗試以詩歌形式重寫蒙學教材,其中,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堪稱最佳,在晚唐、五代時頗為盛行。有學者認為,《詠史詩》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類啟蒙教材。
《詠史詩》將多達150個歷史事件,以詩歌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學生既讀了詩歌,又學了歷史。如《詠史詩·沛宮》:“漢高辛苦事干戈,帝業(yè)興隆俊杰多。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xiāng)悲唱《大風歌》。”
到宋代,詩歌教材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或許是受到《詠史詩》成功的啟發(fā),宋代出現(xiàn)了不少這類新創(chuàng)詩歌教材。傳為北宋汪洙所著的《神童詩》、南宋著名理學大師、教育家朱熹的《訓蒙詩百首》、陳淳的《童蒙詩禮》等,都是宋代原創(chuàng)的課歌啟蒙教材。
其中的《神童詩》影響最大,最深遠。《神童詩》里的詩句,朗朗上口,很快流傳開了。如大家熟知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等等,皆出自《神童詩》。
在詩歌教材選編上,宋代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如至今仍在流行的《千家詩》,據(jù)說最早便是南宋詩人劉克莊選編的,不僅選了前朝名家的優(yōu)秀作品,還編入了當時詩人的佳作。如第一首即是宋代著名理學家、詩人程顥的《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明清寫詩入門類新教材豐富
——《聲律啟蒙》:“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千家詩》至今不失為一本優(yōu)秀的詩歌啟蒙教材,為現(xiàn)代許多老師和學生家長所喜愛。《千家詩》的選編標準,甚至影響了現(xiàn)代語文課本里詩歌部分的選編標準。
到明清時期,雖然人們對詩歌已不如唐宋人那么狂熱,但對詩歌的教學并未放松,詩歌也是明清童蒙課堂的常規(guī)教學內(nèi)容。明清流行的詩歌教材有《千家詩》、《神童詩》、《律詩訓》等。除了使用傳統(tǒng)教材外,明清文人也積極編寫新的詩歌讀物。如明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官升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的沈鯉,便編有《義學詩訓》,沈鯉開宗明義,稱“余既為義學,仿古庠塾,乃為是編。”
沈鯉眼光獨特,其所推薦的啟蒙詩歌相當適合低年齡學生,有的還被編入現(xiàn)代小學語文課本。如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沈鯉首先選編出來的。
清代詩歌教材更多,如張伯行的《訓蒙詩選》、王錫元的《童蒙養(yǎng)正詩選》、劉霏的《童子吟》、歸繼光的《童歌養(yǎng)正》、李元度的'《小學弦歌》,等等。而清代影響最大的普及本詩歌讀本,應該是《唐詩三百首》,此書由乾隆十六年進士孫洙選編,至今仍仍受到歡迎。
明清詩歌啟蒙教材的突出特點是,聲律啟蒙類課本特別豐富,出現(xiàn)了不少新教材。《時古對類》、《千金裘》、《訓蒙駢句》、《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等等,都是明清學生學習寫詩、創(chuàng)作對聯(lián)的入門級優(yōu)秀教材。
其中,《聲律啟蒙》、《聲律發(fā)蒙》和《笠翁對韻》最有代表性,使用最多,分別由清人車萬育、楊林蘭、李漁編著。三本教材的功能、結(jié)構(gòu)都差不多,如開頭——
《聲律啟蒙》:“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聲律發(fā)蒙》:“天對日,雨對風,九夏對三冬。祥云對瑞雪,滴露對垂虹……”
《笠翁對韻》:“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需要說明的是,《聲律啟蒙》最早由元人祝明編寫,清人的同類書,應該是在祝明版基礎上“撮要”而成的。
詩歌入選教科書古代也存分歧
——《蒙養(yǎng)禮》:“以理義之心行之便好”
如同現(xiàn)代教育界對詩歌入選教科書,有不同的看法一樣,在古代,對什么詩該入選,學生該學什么,應該讀多少詩,也存在分歧。
宋人歐陽守道《巽齋文集》“省題詩序”中,有這樣的記述:“壽翁來訪,與予縱言至省題詩,予嘆此詩幼學之所從事。而書市所刊,或雜以輕薄字鄙褻語,口授之業(yè)不為刪擇,或反賞愛其流麗而使效習之……”
歐陽守道為南宋后期教育家,從其所述來看,當時用于低齡幼兒教育的詩歌類讀本很多,但質(zhì)量參差不齊,選編標準不統(tǒng)一,不少書商出于賺錢的目的,隨意選編,這與今天一些書商亂編亂湊教輔教材很相似。
古代不少童蒙都是私塾或民辦學校,所用教材往往自選自編,由于老師水平不一、價值觀有異,在詩歌篇目的選擇和教學上,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大的差別。如明代教育家魏校、黃佐、呂坤,三人均青睞《詩經(jīng)》,教材愛從《詩經(jīng)》中選擇名篇。
但在具體詩歌篇目上,三人完全選擇很不一樣。魏校推薦閱讀整本《詩經(jīng)》,而黃推薦《詩經(jīng)》中的《鹿鳴》、《關雎》等12首詩歌;呂坤則推薦《步陟》、《伐檀》等22首詩歌。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差別,主要是他們在教材編寫上的價值取向不同,教學目的有差異。
呂坤認為,設立歌詩課程的基本目的,是調(diào)節(jié)學生的學習氣氛,怡養(yǎng)性情,以歌詩消除邪僻之心。所以他對詩歌教材的選編相當嚴格,要求選“古今極淺、極切、極痛快、極感發(fā)、極關系者”。在《蒙養(yǎng)禮》中,呂坤進一步說,詩歌“艷冶家語,長欲導淫,切宜深戒,久則流于邪放,只是以理義之心行之便好”。
用現(xiàn)代教學觀來理解,就是選入教材的詩歌要易讀易懂,有生活氣息,貼近社會現(xiàn)實,一些格調(diào)不高的詩歌不要選,以免學生從小學壞,充滿物欲。
在教學上,魏校在《嶺南學政》中所制訂的課程表要求,學生“午學”要抄寫詩章,并歌詠、記誦所歌詩章;《義學詩訓》的作者沈鯉,在《義學約》中則規(guī)定,學生必須每天吟詩一首,次日放晚學時背過,“晚學”吟詩。
清代后期,甚至出現(xiàn)不提倡學詩的現(xiàn)象。《神童詩》、《千家詩》、《小學詩》等,是清代一般童蒙學堂必用教材,但“洋務運動”主要人物之一的丁日昌,卻一本也不選,他在《社學章程》中,僅推薦《小學》、《孝經(jīng)》等非詩歌類書目。如果是現(xiàn)在,丁日昌之所為,必然引起爭議了。
古代的詩詞9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____陸游《示兒》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____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____王昌齡《出塞二首》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____文天祥《過零丁洋》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____徐錫麟《出塞》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____岳飛《滿江紅·寫懷》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____陸游《示兒》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____孟子及其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____屈原《國殤》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____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____李商隱《詠史二首·其二》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____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____陸游《書憤五首·其一》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____于謙《立春日感懷》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____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____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古代的詩詞10
【例題精選】:
例1判斷下列修辭方法依次正確的一項是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魯迅先生是人民的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
A.對偶排比對比比喻
B.對偶對偶對比比喻
C.對比對偶排比比喻
D.對偶對偶排比擬人
答案:B
分析:這道題是求正選擇,考查有關修辭方法的知識。解題時可采用縱項比較的'方法,先看第一組,可排除C項,再看第二組,可排除A項,再看第三組,可排除D項,這道題答案是B。
【專項訓練】:
一、選擇題:
1、判斷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
A.蛙聲wā白鷺lù
B.潛入qiǎn喜鵲qüè
C.藕花ǒu日暮mè
D.稻花dào茅店mào
2、下列短語結(jié)構(gòu)方式相同的一項是
A.春夜喜雨蛙聲一片樹木叢生
B.觀滄海說豐年知時節(jié)
C.星漢燦爛江火獨明驚起鷗鷺
D.舊時茅店坦露胸懷蕭瑟秋風
3、與課文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野徑云具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B.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織蛙聲一片。
C.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盡興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
D.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4、選出理解有誤的一項
A.《春夜喜雨》《如夢令》《西江月》都是寫景抒情詩,都屬近體詩。
B."興盡晚回舟"在《如夢令》整首詞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C.《春夜喜雨》反映了杜甫退居成都草堂后閑適的田園情趣。
D.《西江月》這首詞用了側(cè)面描寫,動靜相映的表現(xiàn)手法。
5、《春夜喜雨》一詩描寫春雨特征的詩句是
A.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B.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C.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D.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6、選出字句、出處無誤的詩句
A.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敕勒歌》)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C.幾家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錢塘湖春行》)
D.爭度,爭度,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E.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
二、判斷題:
1、詩歌就體裁說,有新體詩和舊體詩之分。《春夜喜雨》是舊體詩中的五言律詩。
()
2、詩歌之所以有感染力,是因為詩歌能表達作者熾熱的感情,形象鮮明,語言精煉,押韻并有節(jié)奏。()
3、《春夜喜雨》全詩的關鍵二字是"好雨",全詩表達詩人對它的喜悅之情,其中最能表現(xiàn)它的特征的詞有"潛、細、濕、重"。()
4、"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選自《稼軒長短句》,詞牌名為《西江月》,作者為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按上邊節(jié)奏朗讀是正確的。()
5、《如夢令》是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所作,詩中構(gòu)成了一個情趣橫生的意境。()
三、填空題:
1、《春夜喜雨》作者,是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這首詩抓住的特點進行描寫。從聽覺角度寫的詩句是。從視覺角度寫的詩句是。從想象角度寫的詩句是。
2、《春夜喜雨》緊緊扣住一個"喜"字,第1、2兩句喜,第3、4兩句喜,第5、6兩句喜,第7、8兩句喜。
四、簡答題:
1、《西江月》、《如夢令》各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些詞語中表現(xiàn)出來?
2、《如夢令》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全詞回憶了一段郊游的經(jīng)過,描繪了三幅畫面,請給畫面擬定題目。
【答案】:
一、
1、A2、B3、D4、C5、B6、B、C、E
二、
1、"2、"3、"4、×5、×
三、
1、杜甫唐代春夜蒙蒙細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春雨及時而降蒙蒙細雨,滋潤萬物黑云密布,雨意正濃,欣喜這場雨下得透想象明朝(zhāo),萬花齊放,欣欣向榮
四、
1、《西江月》寫夏季農(nóng)村月夜景色。從稻花香、明月、半夜、鵲、蟬、蛙、社林等詞語表現(xiàn)出來。《如夢令》寫盛夏傍晚郊野景色。從溪亭、藕花、鷗鷺、日暮、舟表現(xiàn)出來。
2、沉醉歸途誤入荷塘驚起水鳥。
古代的詩詞11
教學目的:
1.朗讀體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發(fā)的真摯感情。
2.了解詩中反映的物候現(xiàn)象。
3.對詩歌語言推敲品味,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感悟詩詞中反映的物候現(xiàn)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討論釋疑法
學法指導:朗讀—釋疑--賞析—積累
媒體設計:播放詩詞朗讀錄音,用投影方式介紹相關資料。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時交替,感受萬物變化,習以為常。然而,如果能夠認真觀察和思考,就能夠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并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我們古代詩歌中記載了許多物候現(xiàn)象,今天我們通過《古代詩詞中的物候》的學習來了解一下古代詩人是如何記載物候現(xiàn)象的。
二.誦讀感知
具體操作如下:
1,聽朗讀錄音。可采取默讀與朗讀相結(jié)合的方法,反復誦讀詩詞,要求初步了解詩詞的內(nèi)容(幻燈片投影:相關配詩畫)
2,理解詩詞內(nèi)容。采取研討和點撥的方法,指導學生質(zhì)疑,釋疑,進而指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分小組進行口頭訓練,描述每首詩的景物畫面(由于這幾首詩均是以前接觸過的,因而不難理解)
三.品析鑒賞:
1.引導學生討論詩中精確的語言(幻燈片投影:討論題)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詩中“楊柳”的含義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折柳”,語意雙關,從字面上看是講將士們長年駐守在祁連山上,根本見不到內(nèi)地那種常見的楊柳的景致;更深層的含意是表達人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2)體會“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曉”、“宵”所表達的`意象。
討論明確:一“曉”一“宵”,就畫龍點睛地把戰(zhàn)士們夜以繼日、無怨無悔地駐守邊關、英勇殺敵的可貴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盤托出,令人贊嘆。
(3)《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中的“春風”僅是指春天的風嗎?聯(lián)系本詩的寫作背景談談。
討論明確:“春風”既指自然界的風,也暗指朝廷的關心。
(4)《塞下曲》一詩如何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討論明確:后兩句不正面描寫輕騎遠追及其輝煌戰(zhàn)果,卻用“大雪滿弓刀”烘托躍躍欲追的場景,引人聯(lián)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樣寫出畫中之景的?這首詩的高妙之處在哪兒?
討論明確:詩的前三句寫了六樣景物:竹子和竹外開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鴨子、布滿地面的蔞蒿和新出芽的蘆葦,分別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邊景。這首詩的高妙之處正在于以這些想像和聯(lián)想點活了畫面,使畫中的景物變得生機勃發(fā),情趣盎然。
2.揣摩領悟:詩作中描述出的有關物候現(xiàn)象。
自由朗讀,交流討論(幻燈片投影:四幅與詩的內(nèi)容有關的畫面)
明確: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說明:農(nóng)歷五月,多數(shù)植物早已過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異。
(2)《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有人認為“黃河”應為黃沙)
說明:兩種說法的角度不同。從物候?qū)W的角度看,“黃沙直上白云間”是事實,從地理學角度分析,“黃河遠上白云間”則不可能,涼州城與黃河相去甚遠。有可能是“河”與“沙”傳寫錯誤。但是從文學角度看,“黃沙直上白云間”沒有“黃河遠上白云間”那樣顯得有美感,文學是可以發(fā)揮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說明:月黑雪猛,非雁飛之時,此時大雁高飛,暗示已有敵情。華羅庚認為“月黑天高時,怎見得雁飛”,理由是北方大雪時,不可能有大雁,因為大雁早已南遷。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
說明:因為畫面本身有水有鴨,更從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溫度和鴨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蔞蒿、蘆芽想到了河豚(河豚產(chǎn)卵季節(jié)要溯江而上)。
3.誦讀積累。
四.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時積累的詩詞來解說其中的物候現(xiàn)象嗎?
交流,補充:
1.宋代詩人歐陽修《鳥啼》:窮山候到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jié)爭。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幻燈片投影)
說明:候到日暖,萬類生物與時爭開,眾鳥皆鳴。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jié)變化非常敏感,它們的生長發(fā)育,直接反映自然季節(jié)的變化。
2.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幻燈片投影)
說明:這首詩開頭兩句揭示了物候?qū)W上兩個重要規(guī)律:第一,植物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huán)變化;第二,這種循環(huán)變化是隨氣候為轉(zhuǎn)移的,春天一到,萬物就要復蘇了。
3.《游廬山大林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山中。(幻燈片投影)
說明:古代詩人對自然界觀察之細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這首詩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山下芳華菲盡,而此處桃李始華?北宋科學家沈括經(jīng)過反復思索,得出這是由于山地氣候?qū)χ参锏挠绊憽?/p>
五.小結(jié):
生活中,語文無所不在,我們古代一些大詩人,關心民生疾苦,善于領會鳥語花香的暗示,啟發(fā)我們要善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關氣象物候的知識,從生活中找尋經(jīng)驗。
六.布置作業(yè):
1請寫出有關“氣象物候”的兩句諺語。
2探究活動:組織一次物候觀測活動,做好記錄,進行交流。
古代的詩詞12
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3.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4.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近代·秋瑾《對酒》
5.春夢—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shù)千里。
6.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7.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魏·曹操《龜雖壽》
9.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1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3.但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宋·李綱《病牛》
1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5.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1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17.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游園不值》
18.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19.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園》
20.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明·于謙《詠煤炭》
21.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杜甫《春夜喜雨》
2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3.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24.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25.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亦解晴。
古代的詩詞13
中秋節(jié)之夜,圓月當空,獨坐于西江堤圍之上。攜葡萄酒盈樽,長飲至罄。
其一
一壺濁酒中秋意,
卻憶星湖作伴時。
方見夕陽山后去,
梢頭月上正相依。
其二
天上月光湖上舟,
歌聲唱罷月當頭。
奈何力困任漂泊,
岸柳風來一陣秋。
其三
半街燈火送歸游,
獨自流連話未休。
敢勸司閽平怨懟,
今宵月色似春柔。
其四
世事一場大夢,
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
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
把盞凄然北望。
古代的詩詞14
1、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3、卜算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4、鷓鴣天
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5、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6、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7、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7、無題
李商隱
相見難時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8、蝶戀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9、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10、子夜歌
香是芳所致,只用不敢當。天不絕人愿,故使儂見郎。
古代的詩詞15
1賞析“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年輕時離開家鄉(xiāng)年老才回來,一口鄉(xiāng)音未改兩鬢已是疏落蒼白。“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tài),并以不變的“鄉(xiāng)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fā)問作好鋪墊。
2、賞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卻還沒有回家的日期,在這秋夜的巴山,大雨驟至,池中漲滿了水。前句寫你問我什么時候會回去,我卻沒有準確的時間可以告訴你,“期”字兩次出現(xiàn),友人問詢歸期,促其早歸,盼歸之情十分真切;詩人回答,沒有準確日期,無可奈何之情躍然紙上。這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歸的愁苦躍然紙上。次句寫出了極富形象性的原因:因為巴山下了大雨,這雨幾夜沒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滿為患了!也就是說,洪水泛濫,阻斷交通,讓人有家不得歸呀!讓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現(xiàn)了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
3、賞析“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什么時候我們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當”一詞表愿望,“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由當前的苦況所激發(fā)出來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此聯(lián)跨越上聯(lián)郁悶、孤寂之心境,而去設想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未來的`樂,反襯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重聚時的樂。詩句明白如話,卻又曲折、深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4、賞析“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長江邊上楊柳依依,那亂飛的柳絮,愁壞了渡江的游子。此聯(lián)先交代握別的時間和地點,次寫彼此分別,愁上心頭的況味。地點是揚子江邊的渡口,時間是春天,正是楊柳依依的季節(jié)。在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間卻要分手,心中的離情別緒,恰好與這大好的春光形成鮮明的反差。那依依裊裊的柳絲,那蒙蒙渺渺的楊花,喚起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在寫景中,深寓著別情離緒,故有“楊花愁殺渡江人”。“愁殺”二字,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寫到極致。這里只寫“渡江人”,然而彼此羈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內(nèi)心波動,躍然紙端。
這一聯(lián)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結(jié)合。
5、賞析“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晚風陣陣,從驛亭里傳來幾聲笛聲,我們就要離別了,你要去瀟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長安。此聯(lián)即景生情,揚子江頭,已是愁緒萬千,離亭宴上,更是難舍難分,欲言又止。“風笛”“離亭”都具有特殊意蘊,烘托了離人的特殊心境,實在是信手拈來,妙手天成。
【古代的詩詞】相關文章:
古代的經(jīng)典詩詞04-17
古代的詩詞11-05
古代詩詞05-09
激勵的古代詩詞04-24
古代詩詞的座右銘04-19
古代詩詞座右銘04-19
古代詩詞的名句04-13
經(jīng)典古代詩詞名句05-12
古代冬雪的詩詞05-02
勵志古代詩詞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