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自然災害的科普常識
自然災害是人類生存發展逃不開的命題,對國民進行基本的額自然災害防范教育是有效應對災害的一種方法。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自然災害防范教育,供大家參閱!
海洋災害的預防
1、提高全民防災減災的意識
防災減災既是一項經濟工作, 更是一項社會工作, 隨著沿海開發力度的增大, 我國沿海地區的災害風險度和脆弱性也在增加。當前, 要讓全社會形成了解海洋災害、認識海洋災害、預防及遠離海洋災害的意識, 特別是在中小學生中加強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 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 面對海洋災害, 形成“防患未然一處驚不亂一災后重建”的科學態度。
2、減少人類負面影響
實現海洋與海岸帶綜合管理實現海洋與海岸帶綜合管理, 是防治海洋災害的關鍵。通過控制沿海采砂、禁止濫砍濫伐紅樹林和珊瑚礁減少向海洋排污等有效措施, 保護海洋資源和環境; 按照海洋功能區劃合理安排布局港口、城市、旅游點、工礦、農田等一切涉海活動, 實現海洋的有序利用。
3、加強減災工程建設, 積極應時全球變化
建設海堤和沿海防護林, 修復沿海濕地, 可以抵御風暴潮、海浪、海岸侵蝕;人海河流修建擋潮閘, 可以防止海水倒灌; 地下水回灌可以減輕沿海地面下沉。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 提高減災工程的質量和技術水平。海洋災害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深刻, 全球海面上升及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等, 都加劇了我國海洋災害的暴發, 應對全球“海一氣”、“海一陸”變化, 建立應急預案。
4、健全和完善預報預警系統及救援隊伍
海洋災害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 需要海洋、水利、交通、地震、農業、旅游、通信等多部門協作, 通過衛星、船舶、基站、浮標等監測設備, 建立災害預報、預警網絡, 及時發布災害信息, 準確跟蹤災害發生、發展、移動、消亡的.軌跡, 全面估價災害損失。建立一支裝備精良的救援隊伍, 隨時應對災情。另外, 加強與國際海事組織、氣象組織等的合作, 使我國海洋災害監測網成為全球海洋監測系統的一部分。
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貫徹“及早發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則結合邊坡失穩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內外部條件,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一)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巖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外圍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于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
常用的方法有:
1,水平鉆孔疏干;
2,垂直孔排水;
3,豎井抽水;
4,隧洞疏干;
5,支撐盲溝。
(二)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減載;用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巖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巖土體不應削減。此法并不總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經濟技術比較。
2,邊坡人工加固;
常用的方法有:
1,修筑擋土墻、護墻等支擋不穩定巖體;
2,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
3,預應力錨桿或錨索,適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巖質邊坡;
4,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巖體或土體的強度;
5,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低溫冷害的分類及防御措施
我國,低溫冷害是影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災害之一。它具有大尺度性、綜合性及地區差異性等特點。嚴重災害年可使我國糧食減產達100億千克左右。隨著我國各地種植制度的改革,復種指數增加,晚熟高產品種得到推廣應用,如遇低溫年,災害的影響和造成的損失將更加突出。因此,加強對低溫冷害發生規律及防御技術的研究,對農業穩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冷害的概念
農作物在零度以上相對低溫受到的傷害,可使作物生育延遲,或使生理活動受阻,造成減產。延遲型冷害作物外觀常無明顯變化,故有“啞巴災”之稱。
二、冷害成因
春季冷空氣入侵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常出現持續低溫陰雨,引起早稻爛秧死苗。一般在東亞槽深厚、副熱帶高壓減弱的情況下,容易形成秋季低溫天氣。夏季低溫主要發生在東北。
三、冷害的類型
低溫冷害的類別。低溫冷害的地域性和時間性強,人們一般按其發生的地區和時間(季節、月份)來分類。也有的'按發生低溫時的天氣氣候特征來劃分,如低溫、寡照、多雨的濕冷型;天氣晴朗,有明顯降溫的晴冷型;持續低溫型等三類。另外,在農業氣象學中,還根據低溫對作物危害的特點及作物受害的癥狀來劃分,共分三類,即延遲型冷害、障礙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指延遲型與障礙型冷害在同年度發生)。從災害角度一般采用第一種分類法,即主要分為春季低溫冷害、秋季低溫冷害、東北夏季低溫冷害三類。此外,華南北部還有早稻抽穗揚花時的“五月寒”出現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等。
冷害的防御措施
1.掌握低溫氣候規律,合理安排品種搭配和播栽期。
2.加強低溫冷害預報及應用。長期趨勢預報有利于調整作物布局和品種搭配,中、短期預報為及時采用應急的抗御措施提供可靠依據。
3.改善和利用小氣候生態環境,增強抗御低溫能力。選擇通過局地地形削弱冷空氣入侵次數和降溫強度的相對較暖環境。有些地區采用地膜覆蓋,以水增溫和噴灑化學保溫劑,這些措施都能達到減輕低溫危害的目的。
4.選擇耐寒的高產品種,促苗早發,合理施肥促進早熟。
通過長期研究,基本查明了從作物生態到氣象條件上診斷冷害的方法和指標,初步明確了冷害發生機制上的一些問題,分析了各種冷害的時空分布規律。但目前我國對冷害的研究還缺乏持續性、系統性,對冷害的防御技術的研究甚少,尤其是還沒有轉化成有效的業務能力。所以十分有必要進行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及業務轉化,并在適宜地區進行推廣應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主生產力。
【自然災害的科普常識】相關文章:
自然災害的科普小知識05-09
自然災害防范常識05-09
自然災害應急避險常識05-09
旅游區自然災害安全常識05-09
自然災害安全常識與防范應急措施05-09
科普作文精選04-05
科普的作文03-02
自然災害的知識05-09
科普征文范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