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父親節是個失敗的消費節文章1200字
昨天是父親節,也恰逢是某電商制造的618年中促銷節日。不過,就父親節本身的消費驅動力而言,不要說跟最近的兒童節、母親節相比,就連端午節都比不過。在各個商場,父親節廣告出現的頻次、篇幅都遠低于母親節;在電商平臺,父親節也很少成為促銷主題。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消費節日,“父親節”是比較失敗的。
農耕時代,節日的“節感”主要依靠一系列的儀式,包括特定的食物來體現。但在現代社會,節日正在失去它本來的意義。大體說來,所有節日都在向著消費節日發展,要么消費商品,要么消費身體?傊,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欲望。傳統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無一不成為親情聚會的購物節;而西方舶來的情人節、圣誕節,也紛紛成為消費的重要時間點。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為了促銷而制造的“節日”,例如聞名全球的“雙十一”,刺激購物是它最直接的目的。
然而,為何父親節在通往“消費節”的道路上會失利呢?原因頗為復雜,但從上述提及的成功的“消費節”來看,父親節存在許多潛在的失敗因素。
父親節是一個具有特定對象的節日,它不像教師節、護士節和記者節那樣與職業相關,而是鑲嵌在家庭親密關系之中。但要看到,父親在父權社會結構中處于強勢地位,社會對于父親的總體印象是一個強者、家庭頂梁柱。不難發現,無論是情人節還是春節,送禮都是遵循幾個原則:從強者流向弱者,從男性流向女性,從長輩流向晚輩。
也許有人說“母親節”不一樣,但因為母親的社會畫像普遍趨于弱勢,不但面目慈祥、性格溫柔,而且備受壓迫、付出良多。所以,母親節遵循的也是“從強者流向弱者”的邏輯。
父親的社會畫像并不像母親那樣充滿溫情,大多數父親可能是理性的、威嚴的、自負的、不善言辭的。在中國家庭中,父親常常具有“一言堂”的權力,但這種權力生態并不符合孩子們的期待。尤其在青春期之后,子女更希望父親能夠“放手”。但在大多數家庭,父親對于孩子的理解都十分稀缺,對于孩子的干涉可能是粗暴的。相反,即便不引入“俄狄浦斯情結”,許多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隔閡都是非常嚴重的。父親與子女成年之后,還能以“朋友的方式”進行交流,這種情況十分罕見。
當然,女性對父親的態度會有一些變化。所謂“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的說法雖然不靠譜,但大多數父親對于女兒的確更愿意展現溫柔、包容的一面。因此,父親節消費的主要動力是來自于作為女兒的女性群體。這里遵循的是“強者流向弱者”。因為某種程度上,父親在向女兒展現溫柔的同時,也流露出了自己的蒼老、落伍和羸弱。向對方“示弱”,這是一種信任,可惜的是,中國父親這樣做的還是很少。
此外,父親在家庭關系中,常常是暴力的來源。例如家暴的發生,常常伴隨著喝醉的、嗜賭的父親的形象。而單親家庭中,母親帶著孩子的數量也更多,其情其景也更令人同情。父親這一角色,除溫柔、責任和擔當之外,也存在著“拋棄妻子”、為了事業不顧家庭或者自以為是不通情理等社會印象。
可以說,父親是一個強者,他有錢、有權,甚至具有暴力。節日消費,起到的是一種“補償”、“獎勵”、“追求”功能。在客觀上,父親這個角色不太需要這些,由此,父親節也就無法成為一個大肆消費的節日了。
【父親節是個失敗的消費節文章】相關文章:
關于失敗的文章-失敗與成功的文章-關于成功失敗的文章03-31
父親節文章05-10
父親節的文章05-08
成功與失敗的文章04-03
關于父親節的文章05-09
父親節煽情文章05-08
面對失敗的七個正確態度勵志文章04-19
經典高考失敗勵志文章04-16
關于失敗與成功的文章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