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百科西方情人節來源
情人節是西方紀念為愛情而犧牲生命的故事。這能看出西方的文化發達,連個故事編的都這么感人,這節日是紀念真摯愛情。最終沒結婚,是個悲劇故事。下面是百科西方情人節來源,歡迎參考閱讀!
情人節來源說法一: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于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后,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頭擲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后,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F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里就被稱為 Valentine‘s Day,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情人節來源說法二:
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教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教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監牢。在那里他治愈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情人節來源說法三:
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伙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伙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伙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后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情人節來源說法四:
這個說法是基督教會慶祝這一天是為把古羅馬的牧神節(每年的2月15日慶祝,為保佑人、田、牲畜的生產力)基督教化。
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
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于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Pan),主管畜牧和農業。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于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內,然后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于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 Valentine’s 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于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繡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于是成為該男子的神圣職責。
起源
2月14日是公歷一年中的第45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320天(閏年則還有321天)。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情人節。
270年——羅馬圣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后人定為“情人節”
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是歐美與大洋洲的一些國家的民族節日。此節日的來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羅馬圣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后被定為“情人節”較為普通。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眾與基督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相互愛慕,并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與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后來,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圣瓦倫節”,后人又改成“情人節”。
【百科西方情人節來源】相關文章:
關于西方情人節的來源12-06
西方情人節的來源英文12-06
西方情人節2.14的來源12-06
有關西方情人節的來源12-06
西方情人節來源英文版12-06
英語版西方情人節的來源12-06
情人節的來源12-06
日本情人節來源12-06
情人節的來源的說法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