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臘八節與臘八粥
臘八節與臘八粥1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還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煮粥供佛。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還可以增福增壽。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粥里有紅棗、蓮子……總計不下二十種。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在半夜時分開始煮,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這樣復雜能不好喝嗎?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花樣,再放在鍋中煮。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這么多知識,中國真不愧是文明大國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臘八節與臘八粥2
說,我們每人都要吃一碗粥,讓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記住:“我們永遠不要懶惰,我們都要做一個勤勞致富的發公民!”
今天是臘月初八,按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家也要吃臘八粥。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每年到這一天的時候,都要給我們煮臘八粥。一大早起來就開始煮,等別人起床后,粥就做好了。
可是今天跟往年都不一樣了,從昨天晚上我家就開始煮了。、媽媽還有在我們家干活的阿姨們都一起煮粥。由原來的.一鍋變成了今天的幾十鍋,有各種口味的粥,粥里放了核桃仁,花生米、杏仁、葡萄干、黑米、粘米、小米、大菜豆、紅小豆、綠小豆、黃豆、大米、江米、麥片、紅棗、等等。總之把許許多多的雜糧放在一起用鍋煮,最后在放入糖,就成了今天的臘八粥了。
今天是星期六,我沒有向往日起的那么早,是媽媽把我從床上叫起來的,我媽媽說:“你不能睡懶覺,快快起床吧,不然會把眼睛捂紅了的。”我一聽這話,立馬就從床上跳了下來,當我從窗口向外看時,我一下子驚呆了,在我家小吃部門前已經排了長長的一隊,等著買粥的。我再向店里面一看,在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滿了人,漸漸的鍋里的粥被吃的差不好了,門前排隊的人也漸漸的少了起來,媽媽說,我們每人都要吃一碗臘八粥,讓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記住:“我們永遠不要懶惰,我們都要做一個勤勞致富的發公民!”
臘八節與臘八粥3
什么叫臘八節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
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為什么要吃臘八粥
臘八節,每年農歷的十二月初八,在那一天,老百姓就會吃臘八粥等傳統的食品來慶祝。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
夏歷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百丈清規》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寺院在這天舉行誦經,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
臘八粥不僅為僧侶享用,民間也很盛行。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燕都游覽志>>也說,十二月八日,民間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多者為勝。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西域諸國志》說,天竺國十二月十六日為臘,而《唐書.歷志》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八日為臘八。李福《臘八粥》詩說得很詳盡: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言我無得。此景親見之,令我心凄惻。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極。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舍,君子貴周急。愿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志虛莫償,嗟嘆復何益!安得布地金,憑仗大慈力。眷焉對是粥,躋望蒸民粒。這首《臘八粥》,寫得悲涼凄切。詩人看到荒年民不聊生,對饑民寄予深切的同情。雖然當時官方在開元、瑞光兩寺設粥廠救濟貧民,但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災區的困境,臘八粥未必真能作功德。
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夏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原料配方 大米50克 黃小米50克 粘黃米50克 糯米50克 秫米(粘高梁米)50克 紅小豆100克蓮子100克 桂圓100克 花生米100克 栗子100克 小紅棗100克 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
1.先將蓮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沒,再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約1小時,蒸熟取出備用。
2.將桂圓去掉皮、核,只要肉;將栗子剝掉殼及衣。
3.鍋內放入適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紅小豆、花生米、小紅棗洗干凈倒入鍋內煮,待煮成半熟時,再將大米、黃小米、粘黃米、糯米洗干凈倒入鍋內一起煮,待鍋開后,再用微火煮。將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時,把蒸熟的蓮子倒入粥內攪拌均勻,開鍋后再煮一會移下火來,盛入清潔消毒的鍋內,撒上白糖即成。
臘八節與臘八粥4
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臘八節喝臘八粥
俗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所以在臘八這天,家家戶戶喝臘八粥,為的就是以防下巴被凍掉。關于臘八粥的起源,一般認為源自佛教,所以臘八粥也叫“佛粥”,民間也有把臘八粥叫做“防風洲”,據說喝了這粥,可以御寒。
臘八粥的來歷
其實臘八粥跟釋迦牟尼有關,據說釋迦牟尼成道前苦修六年,略無所獲,一天在河中沐浴時,吃了牧女蘇耶妲送的乳糜,恢復了精力,在畢缽羅樹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后來釋迦牟尼的弟子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也為了感謝牧女,于是僧人們在臘八這天手捧缽盂,到街上化緣,將化來的米、棗等煮成粥,發給挨餓的人們。從此每年的臘八喝臘八粥。
喝臘八粥還有一個來歷,就是源自臘八赤豆打鬼,據說臘八這天,鬼怪出來作祟,只要用紅豆擊打他們,他們就不敢靠前。后來赤豆打鬼演化成了赤豆熬粥,祛病鎮邪的說法。
臘八粥的材料
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萄,以作點染。
楊貴妃怎樣死的`:楊貴妃,生卒于公元719年—756年,在正史上沒有其真名,有一說小名玉環,所以基本上世人都稱之為楊玉環,出生于虢州閿鄉,祖籍是山西永濟,是楊玄琰之女。楊貴妃是唐代第一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羞花”乃楊貴妃。接上來就由小編來探討下楊貴妃是怎樣死的。
史書上記載楊貴妃是在馬嵬坡下自縊身亡,當然,這個自縊身亡,也是在兵諫之下唐玄宗下的圣旨下被迫自縊的。也有野史說楊貴妃去了東瀛沒有死。
天寶十五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其寵妃楊玉環死于馬嵬驛。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詠嘆。然而,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不盡相同的,對于楊貴妃的最后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團,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于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后,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后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于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于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于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于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于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也可能死于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于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并非被縊而死。
臘八節與臘八粥5
臘八來到送你一碗臘八粥保你喝了這碗粥青春靚麗,神采飛揚身強體健,福壽百年吉星高照,好運不斷日子紅火,天天幸福財氣沖天,勢不可擋心想事成,事事如意喝碗吉祥臘八粥滋潤腸胃心里暖驅走疾病和嚴寒快樂開心展笑顏吃瓣健康臘八蒜生活紅火似蜜甜好運籠罩身旁伴財源滾滾好賺錢臘八節到了朝霞愿你幸福美滿無病災吉祥快樂每一天臘八節喝臘八粥臘八粥里拌祝福祝福里面夾快樂快樂當中裹幸福幸福中間是如意如意隨著微信傳臘八節里祝愿你生活甜甜似蜜糖笑口常開心情棒健康平安永追隨臘八節來了送你一碗快樂粥保你無憂又無惱送你一碗平安粥一生無傷又無病送你一碗富貴粥財源滾滾四方進送你一碗幸福粥生活美味嘗不夠臘八節快樂
臘八節與臘八粥6
食療臘八粥做法:
原料:桂元肉10克、銀耳10克、玉竹15克、枸杞10克、蓮籽5粒、大棗5粒、葡萄干10克、粳米30克。
制作方法:先將蓮籽和玉竹加熱煮爛,然后把其它六味原料一起入鍋,加熱煮熟直至變成粥狀,即可食用了。
健脾胃的臘八粥做法:
[原料]芡實、薏仁米、白扁豆、蓮肉、山藥、紅棗、桂圓、百合各6克、粳米150克
[做法]先取上述八藥煎煮40分鐘,再加入大米繼續煮爛成粥。
[用法]分頓調糖食用,連吃數日。
[作用]健脾胃,補氣益腎,養血安神。適用于失眠以及體虛乏力虛腫、泄瀉、口渴、咳嗽少痰等。
傳統的`甜吃臘八粥的做法:
方法一:
材料:花生:40克,黃豆:40克,薏仁:40克,紅豆:40克,紅棗:6--8個,蓮子:15克,桂圓肉:30克,糖:1/2杯,水:10杯
1、花生、黃豆、薏仁、紅豆洗凈后泡水4*6小時。
2、放入鍋中加水10杯、將豆子煮至軟熟。
3、糯米洗凈加入紅棗煮約25分鐘,將煮熟之豆子及桂圓一起加入熬煮約20分鐘,入糖煮開可熄火。
方法二:
材料:糯米100克、小紅豆100克、葡萄干、花生仁、蓮子、紅棗、桂圓干、松子各50克、砂糖300克
1、糯米洗凈,浸泡一個晚上,小紅豆洗凈,浸泡約4小時。
2、小紅豆、蓮子、花生仁放入鍋內加水,煮到七分熟加入糯米,再加入紅棗、桂圓干,要用調羹不停的攪動,熟時再拌入松子、葡萄干及砂糖300克即可。
臘八喝粥養生 最常見臘八粥的做法
正宗臘八粥做法:
材料:糯米1杯、小紅豆100克、葡萄干、花生仁、蓮子、紅棗、桂圓干、松子各50克、砂糖300克
作法:
1、糯米洗凈,浸泡一個晚上,小紅豆洗凈,浸泡約4小時。
2、小紅豆、蓮子、花生仁放入內鍋,煙葉水6杯,移入電鍋中,外鍋加水1杯,蒸至開關跳起;加入糯米,外鍋再加水1杯,續蒸至開關跳起;再加入紅棗、桂圓干,外鍋加熱水半杯,繼續蒸至開關跳起,再拌入松子、葡萄干及砂糖300克即可。
咸臘八粥做法:
咸味中有豆制品、肉丁或臘腸。
作法:
材料:小米、玉米、黃豆、綠豆、紅豆各2湯匙;配料:碎豬肉約100克,蓮子、栗子數粒,鹽少許。
先把各種豆類在冷水里浸30分鐘,濾干;蓮子去心,栗子去皮;水燒滾,先將豆類放入煮約15分鐘,再放入其他材料,水再滾后用慢火煮約45分鐘即成。
臘八節與臘八粥7
傳說1: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2: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立了佛教。
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各地的臘八粥都是怎么做的?
1、山東
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2、河南
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谷豐登。
3、江蘇
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
臘八粥有什么養生功效?
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谷類,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
糯米具有溫脾益氣的作用,適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對于虛寒泄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濕的功能,經常食用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癥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纖維的薏米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臘八節與臘八粥8
祭祀
關于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
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傳自印度。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
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
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道光帝的一句佳作,生動地描繪出了清代臘八節時貴族齊聚,分享臘八粥時的美好情景。當前在我國,臘八節來臨之際,很多地方也都會舉辦“感知傳統文化,品味民俗臘八”的傳統民俗活動,將昔日臘八節時的至美場景完美再現,讓人們充分體會到傳統節日的魅力。
臘八節與臘八粥9
甜臘八粥
1、根據各自的口味,準備制作臘八粥的五谷雜糧。米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選大米和糯米,推薦用糯米,口感會更加香濃粘稠。米是主料,要多準備一些,其他五谷雜糧就根據自己口味挑選,下鍋的`量也可以自己掌握,喜歡就多放一些。
2、比較難煮爛的干紅棗、赤豆、綠豆、黃豆、白木耳等材料,先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溫水浸泡30分鐘左右。這樣熬粥時會更爛更軟。
3、把板栗、花生、核桃、剝殼留肉,蓮子浸泡,剝去苦心。
4、將大米、糯米、紅豆、綠豆、黃豆倒入鍋里用大火煮。
5、大火煮好以后,再放入紅棗、板栗、花生、核桃,改用文火熬40分鐘,熬制過程中,不時用勺攪拌,小心鍋底焦糊。
6、等到粥香糯黏軟時,要放入冰糖,繼續加熱并攪動,等冰糖融化后就好了。
臘八節與臘八粥10
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有一些飲食習俗,而這些飲食習俗都有有來歷、有典故的,那么,臘八節為什么要吃臘八粥、關于臘八粥有什么典故呢?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歷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墻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后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于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臘八粥”,借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 臘八節在傳承過程中,又有一個傳說,說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念經吃粥,這樣就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說,人們吃臘八粥,都是以慶祝豐收為內容的。
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典故
典故一
早先年,有這么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干著地里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里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里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么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里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里實在沒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里掃呀掃的,從這里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里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谷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幾枚干紅棗,放到鍋里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谷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后悔極了。
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后,每逢農歷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谷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典故二
皇帝喝粥在安徽流傳皇帝喝臘八粥的事故:朱元璋小時候家中貧困,在財主家放牛,他經常挨打受罵,饑腸轆轆。有一次他牽牛過獨木橋,老水牛跌到橋下摔折了腿,財主把他關在一間屋里,三天三夜不給飯吃。他餓慌了,發現一個老鼠洞,一挖開發現一個老鼠糧倉,里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紅棗……什么都有。他就把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吃,覺得比什么都香甜。后來,朱元璋打了天下,做了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一天晚上,朱元璋又想起當年這種粥來,傳令御廚用各色五谷雜糧煮成粥進奉,大宴群臣,這一天正是農歷臘月初八,因而賜名“臘八粥”。
典故三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節為什么要吃臘八粥?上面為大家介紹了臘八粥的由來、臘八粥的故事,關于臘八節吃臘八粥有很多說法,無論怎樣,臘八吃臘八粥的習俗還是流傳了下來。
【臘八節與臘八粥】相關文章:
臘八節臘八粥的做法04-20
臘八節與臘八粥作文12-09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意義04-28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意義04-20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寓意04-20
關于臘八節臘八粥的做法04-21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寓意04-21
臘八節要吃臘八粥嗎04-20
臘八節里的臘八粥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