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又到端午節又聞粽艾香散文
一
端午節將至,弟弟從遠方寄來節日的禮物,黃糖、粽子、茶葉、咸鴨蛋等等。打開禮盒,還有一艘精致的模型小龍舟。紅色的船身、淺綠的河水、船舷兩邊每則六位劃船手在奮力劃水,船頭的號子公,右手擊鼓、左手振臂、張口呼喊著節律,就連扎在頭巾上的黃飄帶飛揚,都栩栩如生。看著這艘可愛的小船,我的回憶隨著小船慢慢飄遠。
記得小時候,家鄉過端午有些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前幾天,鄉親們相邀去“落花山”采粽葉。那里的粽葉又寬又大,包出的粽子,既帶粽葉清香,又隱隱透出花香。
相傳,天上的花仙子,手持花籃飄飛,來到一處秀美的山巒,因迷戀此處景色而忘形,將籃中鮮花倒出,撒落到山坡上,故得名“落花山”。山周圍的鄉親們也得到仙女的恩賜,不但一年四季都可賞美景如畫,而且每年都可吃到落花山粽葉包的“花香粽”。
到了初四的傍晚,母親就會約上妯娌們一塊兒包粽子。每一片粽葉都在井水中刷干凈,晾干;采來棕櫚樹的枝葉,撕成細條;淘好的糯米,濾出水分,用木桶裝著提過來。分出幾條棕葉扎到固定的木椅背靠上,先在粽葉中段,把它卷成尖角狀,再裝入粽米,壓緊裝滿,再把粽葉覆蓋過來,從右往左折出一個角,撫平后用棕葉條從二個面扎緊,粽子就包成了。
初學者包出來的粽子,一般有幾個缺點,糯米壓不緊,粽子就太軟沒嚼頭;粽葉包不好,粽子棱角不分明、不漂亮;棕條扎不好,粽子容易散開。我動手能力強,很快就學得有模有樣。
大家齊動手,一會兒粽子就包完了。大伯家的鍋最大,定點到他家去煮。放上半鍋水,等水燒開后,再每家把包好的粽子放鍋中,煮上一個小時,粽香就飄滿整個村子的夜空。鄉親們樸實憨厚,無貧富之分,更不會拉幫結派,集體勞作,單純快樂。若此時誰家沒糯米,或沒人手包粽子,其他鄉親都會送去自家包的、剛煮出鍋的粽子。每當此時,沒包粽子的家里,也能吃到更多的粽子,這種怪現象讓村民津津樂道。
初五的清晨,母親起床會比平時更早。她挑著一擔大木桶,懷里抱著一個瓷壇子,囑我拿水瓢快點跟上,來到井邊。井邊涼風習習,空氣中帶著清爽。井水清澈見底,透過朦朧的晨光,清晰可見從井底涌出的幾股水流,靈動活潑,卻不張揚,它永不停歇,從不自滿,即便從出水囗溢出,也悄然無聲地流淌。井旁的稻田更是一片生機,遠處“呱呱呱”幾聲蛙鳴;近處“唧唧唧”,蟋蟀在伴奏和弦混音;幾條小泥鰍也來湊熱鬧,在稻田的小水溝中,把尾巴當做歡迎我們的彩帶,使勁地搖,搖混了稻田的小水溝。
母親放下木桶,用瓢舀了一點水,晃動幾次再倒入稻田。幾只鉆不進的小泥鰍更歡,攪起了水花,躲到泥漿下。等到水清水了,我看到它們成小小條索狀,趴在水中一動不動,就像“掩耳盜鈴”一樣,以為人們看不見它,非常可愛。母親遞來小半瓢水,示意我喝下,接著她自己一口氣也喝下一瓢水,然后便開始把瓷壇裝滿。井邊已陸續來有人過來,母親一邊招呼著鄉親,一邊挑起大木桶水往回走。
小時候,我對事物都充滿好奇,最愛“打破沙鍋問到底”。我問母親,端午節為什么要做這些準備?母親一一為我解釋,端午節清晨喝水,能排毒,一年不長痱癤;用瓷壇裝端午水做泡菜,不會變質;今天擔回家的水,煮飯煮菜格外香。母親還要連續挑回兩擔水,我又有疑問,全村這么多人挑水,每戶都挑幾擔,井水會干涸嗎?
“力氣用不盡,井水挑不干。”母親意味深長地回答。
擔完水放下木桶,又匆匆忙忙去小河邊,采兩束“荊條”(常山的枝條)插在門楣上。
水和荊條準備就緒之后,母親便進廚房。從壇子中掏出幾個咸鴨蛋,洗凈后放入鍋中加水,上面放置圓形的小篾搭子,把昨晚煮好的粽子擺放好,等到灶膛的火苗燒旺,廚房的空氣中飄滿粽香。
過一會兒,一桌豐盛的家常菜,把節日氣氛宣染得更加濃郁。紅皮獨蒜頭煮紅莧菜湯,能解百毒;咸鴨蛋切開成兩半,吃了能耳聰目明。金黃油亮的黃糖,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家鄉有句諺語“端午節吃了黃糖胃不難、心不慌”。酒是端午節的必備,男人們都會喝幾口黃糖泡酒,據說能提升元陽之氣,再用雄黃朱砂調酒,在孩子們額頭上寫個“王”字,祈求孩子一年平安無災。棱角分明的粽子,當然必不可少,全家人圍在桌旁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端午節的主題。
二
爺爺曾經教過私塾,他早早對我講述端午節的風俗和屈原的故事。那時我才幾歲,雖然不能準確理解騷體詩的含義,卻有幾句刻在記憶深處:“路漫長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爺爺對端午節的準備工作,時間更長,長得要從“筍齙牙”的二月說起。家門口的長出春筍,剛露出尖尖角,沒幾天就拔得比房子還高,筍殼包裹不住春意,她抖落外衣,伸出優雅的枝條,在春風中翩翩起舞,萬人著迷,筍殼算是饋贈給粉絲們的外套。
我知道爺爺的愛好,用竹籃裝起撿來的筍殼,把一個個卷著的筒狀撫平,放到豬圈旁的屋檐下,用土磚頭壓著,等筍殼又平又干了,爺爺就會用筍殼編草鞋。爺爺編的筍殼草鞋防滑、平穩、舒適、耐穿,是端午節上山采草藥的必備。
家鄉有個美麗的傳說:藥王祖師每天上山采集靈藥。端午節這天,祖師爺因過節多喝黃糖泡酒,到山上采藥后,醉臥在山間的小路上,等山風吹他醒來時,采滿的藥籃已空空如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長滿了他采的各種靈藥。所以,每年端午節這天采的草藥,藥效最好。
端午節吃過早餐后,爺爺穿著筍殼草鞋,背著竹籃,手持砍刀,一路披荊斬棘,帶著我去山上采藥。山坡上、田埂上、小溪旁到處都是草藥,一小會兒功夫,就滿載而歸。艾葉、荊芥、薄荷、紫蘇,石菖蒲等等,都是爺爺的治病仙草。我把它們擺放在地上分類,然后用稻草扎成小捆,掛在屋檐下曬干,以備需要時用。
石菖蒲比較特別,它乳白色的莖一節節的,形狀像竹子的根,只是型號不及竹根十分之一大小。莖上長出幾根青綠色的長葉,葉上的脈絡又是莖的白,像鑲嵌玉絲條,顏色的反差很大,惹人喜歡。爺爺摘下石菖蒲的葉,扎成捆掛著曬干。把石菖蒲的莖,切成一段段小疙瘩,像一粒粒圓柱形玉石,然后用針線穿成一串串。紅線穿的石菖蒲項鏈、手鏈,帶在孩子們的脖子上、小手上,煞是好看。據說這款石菖蒲項鏈能避瘴氣、防疫痢、治暑濕。現在想來,其實就是在那貧困的年代,物資緊缺,長輩用這自然界的石菖蒲把愛穿連成串,化作守護神,圍著孩子們。
端午節這天,經過這番侍弄,村里每家每戶的房子,都美美地掛著各式各樣的流蘇,房檐下、窗戶上、柱子上,都被青蔥的綠色妝扮,像充滿魔幻的童話世界。
三
粽艾飄香的節日過得真快,很快又到傍晚。晚風徐徐吹過,河邊的柳樹扭動著腰肢,翩翩起舞;樹上的蟬鳴,一陣接著一陣,不知疲倦地在風中飄揚;遠處放牛的牧童,頭頂著荷葉帽,手執一根柳條,在大水牛的身上劃過;近處的雞鴨,嘰嘰喳喳、不守紀律,結伴回到雞圈。夕陽被黃糖酒醉紅的臉,漸漸要滑落地平線以下時,母親又開始忙碌起來。從墻上收起曬蔫了的艾草和石菖蒲,放入鍋中,加入清晨挑的井水,武火速熬。我在灶膛前添加柴禾,可心不在這兒,扯長脖子,眼睛盯著母親的動向。
插在門楣上的荊條和艾草,經過一天的曬烤,已經柔和地耷拉著頭。母親像一位調配專家,把它們合成一小捆,分別握在兩只手中,從屋里往屋外,左右交替,在空中一路平掃而出,口中念念有詞。
“五月五日端午節,蟲羔螞蟻聽我雪(說),快快飛到山里切(去),不要留在房里歇(睡),如不聽話快飛走,荊條艾草抽你出膿和血。”
每間房子,從角落到門口,都經過母親手持仙草空掃和叨念。她那專注的神情,像是教化蚊蟲的頑愚:別在家里叮人,快回到山上吸取露水。更像請來保護神,虔誠地把荊條艾草插回門楣上,口中還在叨念,心里想著多念一遍,就少些蚊蟲叮孩子們。
我繼續不緊不慢地往灶膛加柴,等燒好草藥洗澡水,母親便開始張羅孩子們洗澡。焦黃色的長柄竹筒,是為孩子們分開草藥水的工具。舀一半草藥水,一半清水倒入洗澡盆,母親用食指和中指,伸入水中攪動,專注地試探水溫,待水溫合適時,孩子們就光著身子跳下水。淺綠色的水,像一層綠色透明的薄紗,拂過孩子們藕白色的身體,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分不清是草藥本身的香味,還是母親手上的草藥香味?伴隨水的溫熱,盡情地把孩子們包圍。
母親的手背十分粗糙,似乎被歲月刻出一道道紋路,可在我眼里是最美的手。她的手心也長滿了老繭,像一顆顆按摩珠,老繭并不影響母親為孩子們搓背的舒適度,反而那種麻酥酥的感覺,輕輕地傳遍全身,更有一種清香在母親搓背的手心傳來,一陣比一陣更濃更暖。這算是最早的藥浴,是我記憶深處的臻品。
四
父親細碎的腳步聲,讓我收起自己的走神失態。看著笑得天真卻眼神混濁的老父親,我心中感慨萬千。兒童剛節過完,父親智商越來越退化,像個三歲娃娃,吃喝拉撒都要及時引導。忽然明白,為什么每年兒童節過后就是父親節?為什么今年的父親節就在端午節前一天?原來是讓父親三個節日連續過。
這幾天他總在翻看掛歷,我知道是掐著指頭在算端午節的日子。他可能忘了自己是父親,也忘了今天是父親節,卻對端午節記憶深刻。
為了穩住父親的智商,延緩衰退,我下班回來從來不掏鑰匙,在門外喊父親,等著他開門。我最喜歡看他打開門后,滿臉的成就感和喜悅。
提回一雙軟底鞋子,是我買給父親的節日禮物。一生勤勞的父親,雙腳走過無數困難險阻,踏過一路艱辛,今天終于能舒適安穩地生活,我想讓他的腳也輕松地放下負擔。可是,他卻忘了曾經的苦難,也不明白現在的幸福。父親把鞋子放到一旁,不感興趣。又打開端午節禮盒,看到有吃的,就迫不及待地打開。粽子、咸蛋、皮蛋、黃糖,每個小包裝都掏出來,撒得滿地都是。我蹲到父親面前,正要責怪他弄得太凌亂,卻見這張曾經嚴厲的臉上,噙著滿目的淚水。父親的手輕輕撫摸這些小包裝,像撫摸自己的孩子,或許他是想起了自已的童年,吃不飽穿不暖;又或許是,憶起沒給孩子們的童年,弄上豐富多彩的過節食物。此時,我已走不進父親的內心世界,不知他想的是什么,可我知道,一定是有一件東西,觸動他心里最柔軟的地方,讓他淚如涌泉。
父親老了,額頭被歲月鑿出一道道皺紋;眼神被世事混濁得失去光茫;光陰也敲走了他的牙齒,可是,不管歲月改變了什么,我總會發現,一些遙遠的記憶碎片刻在心里,時不時冒出父親腦海。
父親似乎又想起什么,側過身子從褲兜里掏出手機遞給我。
“今天中午有個電話沒接到,你查看是誰打來的?這快過端午了,我崽會打電話來。”父親喃喃自語。
我翻看手機,真有弟弟的未接來電。還有兩條未讀信息。
“老爸,節日快樂。打您電話沒接,您是地下黨的上線,只有您能聯系到我。我估計您也不會看這條信息,就讓姐讀給您聽。小時候您送我一艘帆船‘乘風破浪’,讓我出去打拼;現在我送您小龍舟‘百舸爭流’,自己卻不能回來,原諒我沒能陪伴在您身邊。老爸我愛您!今晚微信視頻聊,再祝您端午節安康!”這是弟弟給父親發來信息。
“又到端午節,又聞粽艾香……”緊接著,下一條是湖南移動的節日祝福語。
我一邊讀,一邊抬起頭看父親,他已在擦拭淚水。而此刻,我看見他的眼眸卻非常清澈透亮。他聽懂了親情,讀懂了愛。
【又到端午節又聞粽艾香散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去割艾散文03-10
粽香的作文12-08
粽香四溢的端午節作文12-01
端午節,我們去割艾散文03-10
粽香情作文12-25
端午粽香的作文12-01
端午粽香情的作文12-01
有關端午粽香的作文12-01
【精選】粽香端午作文三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