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端午節風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廣東端午節的風俗
聽著廣東傳統的節日民謠,又預示著端午節就快來臨!在廣東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廣東端午節的風俗
扒皇舟
代表地:深圳
做法:賽龍舟時在船上放置一把羅傘。后因羅傘逆風阻力,才逐漸消逝。
由來:深港地區一個關于南宋失守臨安,皇帝趙罡南逃時,恰逢端午賽龍舟,而御賜羅傘的傳說。
浸龍舟水
代表地:深圳
做法:龍舟寓意吉祥,被龍舟劃過的水成為龍舟水。當參賽龍舟抵達終點時,
岸邊人們紛紛跳入水中,浸潤自己。
馬拉溜
代表地:深圳沙尾
做法:從五月初一、二起,母親在孩子脖子上掛一個堿水粽,等到端午再剝開吃掉。
掛蒲草、燒艾條
代表地:惠州
做法:將菖蒲做成劍的模樣、艾蒿做成虎的模樣懸掛于門上。將艾條放置在家里大門、
陽臺等地點燃,艾條里包有鋸末、硫黃、艾葉、香料等物。
用途:抵御毒氣入侵,辟邪驅蟲,殺菌作用。
祭河神、搶青
代表地:惠州
做法:以“燒全豬”祭祀河神,全體人員分食。所謂搶青,即一根竹竿掛一扎樹葉,
放置河中央,賽龍舟隊伍各派出一個人去搶。
回娘家
代表地:廣州
做法:年輕媳婦用“全盒”六個或四個,
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
拜龍母
代表地:德慶
做法:端午恰逢龍母誕(農歷五月初一到初八),
德慶龍母廟每天都有舞龍、舞獅等表演,還會有龍母祈福齋宴。
由來:相傳,龍母生辰誕有為龍母娘娘沐浴更衣的習俗,
民間有摸龍床、賽龍舟等習俗。
端午節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廣東端午節的風俗】相關文章:
廣東端午節風俗05-08
廣東除夕夜有什么風俗04-20
廣東春節風俗作文04-22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04-04
江蘇端午節的風俗05-07
揚州端午節的風俗05-08
有關端午節風俗05-08
各國的端午節的風俗05-08
端午節的風俗簡介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