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時間:2020-03-01 16:22:02 我要投稿

懷念家鄉散文

懷念家鄉散文1

  開學了。不管心里有多少個不情愿,也還是萬般無奈地返校。當然,心里是咬牙切齒地抱怨了很久的。

懷念家鄉散文

  我是高中時才真正算是背井離鄉去求學的。每每離家都會添幾分惆悵。不過到底只是中學,又只是在鄰縣。每個月都能回家一次,就算平時回不了家,媽媽也隔三差五地來看我,因此,當時對于思鄉思家實在沒什么感覺。

  進入大學已經半年,整整一個學期,只回了兩次家。一次是國慶假,一次就是寒假。想到此不禁苦笑。這對于一些渴望飛出去的同齡人來說根本不算什么,可對于我,一個有嚴重戀鄉情結的人,實在是不怎么好受。

  可這畢竟還只是大學,學生的假期比起其他人還是較多的?墒牵瑫r間很瘦,指縫又那么寬,大學四年很快就會過去。我,終究是要像大家一樣,出去工作的。若是老師倒還好說,若是在企業,假日必定很少,而且很短。那時,一年回不了幾次家,甚至幾年回一次家,那時該要如何呢?

  我總是要長大,離開溫室一樣的家,離開父母的羽翼。想到這里,鼻腔酸澀,眼眶也熱熱的。我是真的很不舍,對于父母,對于家,對于熟悉的縣城。

懷念家鄉散文2

  我懷念四月,懷念家鄉的春天。

  兒時這個時候,吃過早飯,挎著縫制的小書包,走出村口那片高高低低的樹林,迎著暖暖的春風,沐浴著和煦的陽光,走在通往學校的田間小路上,看路邊霜綠的麥苗在向我揮手,看小草沾著晶瑩的露珠,閃閃發亮,看遠處青磚綠瓦的小學建筑,漸漸走近,想著模模糊糊不可預測的未來,那是一個多么懵懂的年代?

  偶爾,我也會很貪玩,在放學時,跟村里的小伙伴們,在路上你追我趕,或在溝邊、土崗捉迷藏,或爬上柳樹,用柳條做成柳笛吹響,直到黃昏,蟲子嗡嗡嗡出來飛舞時,我們才踩著坑洼不平的小道,一路跑回家,而村口,早已有了等候而在高聲呼著名字的沒歸家的大人。

  隨著年級的增高,我慢慢開始喜歡獨行,喜歡一個人,踏著暮色,靜靜地想著在學校的點滴,甚至心事,有時,我也會突發奇想,突然停下來,走近麥田,置身在麥垅里,蹲下身子,聆聽麥苗拔節的聲音,我甚至聽到了它們在跟我說話,那個春色里,那個“少年心事當拿云”而有些沉悶的少年啊。

  上了初中,學校離家遠了,要沿著村后的那條小河到學校,走到岸上,經過夏天時會淹沒的河脊,一口有著清澈井水,青苔總是綠的而不知存在了多少年的老水井,那里,總有人在挑水。而就在它的斜對面,就在那棵歪脖子柳樹下,又有多少次我一個人讀書時對它的張望?

  過去的時光,總是涌上心頭。

  我至今還記得,每天清晨,我睜著有些迷困的眼睛,走在河沿上,蜿蜒的小河,流向遠方,河里的水草沉默著,在河水里伸展著海帶色油滑的葉片,清亮的水面泛著裊裊的蒸汽,岸邊,那纖細的柳葉,在微風里輕撫,岸上挺拔的楊樹,已經吐露出有些褐色閃著光亮的圓圓葉片,樹上,或河面上,早起的鳥兒已經在翩飛覓食,它們歡快地啾啾地叫著,打破了清晨的寧靜。而經過的鄰村村口那一株株間隔或近或遠瘦骨嶙峋的老榆樹,也已開始結滿了榆錢,它們等待著農人的采摘,甚至小孩子的攀爬,而另一個村子,甚至還有一棵千年槐樹,龜裂的樹干中間,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大洞,樹下,散落著被風吹亂的紙錢,據說,洞里住著老樹精,經常出來顯靈,可我曾蹬著自行車親自去看,但望穿秋水,竟然沒一絲動靜……

  高中之后,我離開了家鄉,但兒時的春天,總是不經意地走進我的夢里,以致每年春天來臨,我總想起家鄉屋前屋后那濃郁的綠色,想起清明或者谷雨前后的風土人情,想起那時的人,那時的事……

  其實,我也知道,這些都會隨著時間的河流,而漸行漸遠飄逝的,甚至沒有一點痕跡,可是,我的內心,總是充滿一種留戀,甚至一種悵惘,我總想著假如時光能夠倒流,那時的我,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多少次,我走到窗前,看嬌艷的梔子花在慵懶的開放,看馬蹄蓮彎著身子翹首等著觀賞,看綠蘿綠了又枯,看那株桂花綠了又黃,而遠處窗外,是栽種的各種名貴的樹木,它們弱不禁風,總讓人心里發慌。

  在春天,這樣一個讓人迷亂的季節。無論是葉的綠,還是花的香,都各有各的芬芳,各有各的清香,沒有高低貴賤,都一樣讓人難忘。

懷念家鄉散文3

  背上行囊, 踏上汽車, 臥看著窗外的景色, 從熟悉, 到陌生...

  我知道,離開家鄉已經越來越遠了...

  突然覺得應該有一點傷感,但竟然還是擠不出一滴眼淚... 不是我已經滄桑到沒有淚水,只是,我的眼淚似乎經常被媒體上的一個小小的故事騙取,而當自己面對著生活時,不論是殘酷,還是悲傷,我就知道,我哭不出來...

  也許,真正的情感不需要淚水來做修飾吧...

  家,似乎并沒有什么讓我魂牽夢掛,竟是那么漠然...

  而家鄉,一個常常掛在嘴邊的詞,平淡到不能再平淡,卻沉重得刻骨銘心!

  即便是嘴上說著家,但是心里想的還是那遙遠的家鄉...

  很多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只有離開了家鄉,你才能真正了解你的家鄉...

  那時候,我朦朧地記下了他們的話。

  而今天,我想回頭把這些話告訴還留在家鄉的每一個人...

  家鄉,在我心里,淳樸到像風中焦草的味道,簡單到像海灘上風化的貝殼,甚至是一句鄉音,一縷茶香,都好美好美,好甜好甜... 都幸福得近乎奢侈,都眷戀得瀕于瘋狂...

  我常常自豪地問我新認識的朋友,你去過大別山嗎?你見過拔地而起的高峰嗎? 你見過美麗的娃娃魚嗎? 你知道什么是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嗎? ......每次說起家鄉的山山水水,家鄉的美食,我都是面帶著自信的微笑,滔滔不絕...

  每次聽完,對面的人總是頭上頂著N個問號,臉上掛著羨慕的神情,嘴邊懸著長長的沫絲...

  我最后撇下一句, 這個春節回去一定要吃個夠! 我也想去...

  這就是家鄉帶給我們的財富啊...

  所以,永遠不要因為自己的出身地而感到自卑!山里有城市沒有的無邊的綠,憨厚的鄉里鄉親,清澈的緩流激湍,滋養出你淳樸的天性...

  嗯...

  家鄉哪...

  離家的游子對你有著抹不去的愛,

  懷揣著抹不去的思念...

懷念家鄉散文4

  年過半百的我,每年都得外出走一走看一看,但最終的感受是“月是故鄉明,景是家鄉好”。我愛我的家鄉——中國美好鄉村九龍之轄地觀音堂。

  提起觀音堂,在我記憶的長河里這些碎片始終揮之不去。觀音堂原來有個尼姑廟,廟堂挺大的,小時候我經常和伙伴們光顧廟堂,印象中廟堂有幾根兩個大人都抱不過來的柱子,還有一些相貌可怖的畫像,正堂挺深,深的叫人感覺陰森森的,我一個人是無論如何都不敢進去的。廟里最后一個尼姑我見過,我們都叫她“當家師”,記得在她病危時,隊長曾廣發(我二伯)吩咐我們全村人按戶頭輪流給送飯。因為大人要干農活,所以大人就把送飯這檔子事交給我們小孩來做,不過我們都完成的很好。提起我二伯,他也算是隊里了不起的人物,雖然字不識幾個,但他說話做事的氣派很有份量,村民們大事小事他都愛過問,誰家有什么難題只要他出面再難也能化解。他當了一輩子隊長,從五八年吃大食堂那時候開始一直干到年過古稀,口碑一向很好。與我二伯對住的是個下放戶,這一家人有知識,待人接物非常周到,主人尹二先在家里開個藥店,平日里給附近村民把把脈、看看病、配配藥,誰家若是需要寫寫字什么的,找他就對了,準保讓你稱心如意,尤其是到快過年的時候,請尹二先寫對聯的真是排成隊,而且都是免費幫忙,是當時觀音堂唯一的筆桿子。觀音堂尼姑廟是我的啟蒙學堂,我在那兒讀完了一年級。后來,這廟不知因為什么被拆掉了,而那些拆下來的木料聽說也派上了用場。觀音堂還有棵大楓樹,記事時就很高很粗,現在依然粗壯葉茂,三四個大人不見得能合抱過來。

  有一年村上有人看到它被雷劈后流血,傳出去后便陸續有人來掛紅放炮,祈佑顯靈,F在這大楓樹受到國家保護,每到夏天,村上人會自帶板凳到樹蔭下納涼談心,它成了最好的天然遮陽傘,也成為天然的驅熱大空調。觀音堂還有個“萬斤畝”,聽大人們說,不知刮了什么風,村上人連夜將一大片田的稻子拔到一塊田去,結果“萬斤畝”就問世了,后來大人們談起此事除了搖頭還是搖頭,他們深知堅持“實事求是”才是治國富民的根本法寶。在觀音堂背后有一塊較大的茶籽山,我們叫它“茶籽山包”,每當茶花盛開的時候,我們上下學總喜歡到茶山采茶花,因為我們想從花蕊里吮吸到像蜂蜜那樣的“甜”。當茶樹掛滿了茶桃,那又是我們非去不可的誘惑,等你把茶桃摘下來,刮去里面的毛絨就可以吃了,甜絲絲的,既解渴又管飽,一舉兩得。需要提醒的是,吃茶桃切不可莽撞要細心,因為有的茶桃里會鉆進一個百腳蟲,我不止一次遇見過,如果見了就扔,茶桃有的是。我來告訴你,用茶籽榨出的油特別香,茶籽油還能醫病,是家鄉的特產。觀音堂在大集體年代,還有個土搭的舞臺,我們經常能看到大隊搞演出,我也在臺上演出過,學李玉和系著圍巾,提著馬燈唱《紅燈記》,逗得大人們直夸我演的好。觀音堂是個好地方,就連那“觀音土”都能當飯吃,聽爸爸說,五八年吃大食堂時,因為鬧饑荒村民餓肚子,就有人掘觀音土吃,救了觀音堂人的性命。觀音堂至今還流傳一些奇聞趣事。村上有一個叫“軍長”的人,那是我們村的用牛好手,經他用的牛換作別人是一百二十四個不聽使喚,可一旦回到他手上,那是百依百順,叫它左轉不敢右轉。有一次,從外面來了一個討飯的,要到他的門前,軍長老婆量了半升米給他可他還嫌少硬是不走,正巧被放工回來的`軍長看到了,他不知怎么比劃了一下,結果討飯的不但不要他的米還把自己的米給了他一些,說是孝敬。要說軍長還真有些傳奇,他做的事有的你連想都不敢去想。那一年夏夜,他經一水井旁被一條土狗子蛇咬了一口,他不顧疼痛立刻將土狗子抓住也咬了他一口,嘿!土狗子被咬后他自個兒反倒好了。

  我們觀音堂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大小二三十戶人家,培育出縣級醫院的院長兩名,鄉鎮級干部兩名,馬鋼管理干部一名(此人八一年參加中專考試獲得縣第一名),縣級局長一名,教師兩名,知名企業家一名(現在是合肥劉園董事長,資產過億),還有……

  觀音堂人在家的都很勤勞,闖出名堂的都懂得回報。就拿劉園董事長劉克權來說吧,自打他富起來后就從來沒忘記回報家鄉父老。他每年都給我們隊里年齡達到六十及以上的老人四五百過年費,特別困難的還不止。除此之外,他還為九龍村建設和九龍老年協會捐資不斷。現在誰要是在九龍問起劉克權,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的。

  現在的觀音堂,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家家都住上了樓房,人們的生活水平是日日如年,年年換新顏。我堅信,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承包新政的進一步落實,勤勞的觀音堂人會把家鄉建設的越來越美。

懷念家鄉散文5

  從天鎮縣城南門出發,沿著新修的“于卞路”向西南行駛大約25公里,就到了我的家鄉----蘭玉堡村了。

  村北有一條靜靜的小河,河水向東蜿蜒,一直匯合到天鎮縣的南洋河里,雖然它靜靜的躺在那里,不知流淌了多少年,也從沒人去探尋過它的源頭在哪里?就是這條小河,默默地、無私地哺育著河邊的一代代的父老鄉親們。

  春天里,沉睡了一冬的河水從容地歡暢起來了,一路小跑。水里的小魚在歡樂的暢游。河邊數不清品種的綠草,在春雷的呼喚下,用雨水洗把臉,開始領略春的美色。河床一簇簇矮矮的柳樹早早地冒出了一個個的毛絨絨,象毛毛蟲粘在了樹枝上。清明節一過,河岸的農民也就開始了一年的春播,象撫育自己的孩子一樣,經營著自己一年的希望。

  夏天里,河水清澈見底。我們小孩子們都喜歡光屁股在河里奔騰嬉戲,到處留下了孩子們挽起褲腿摸魚逮蝦的歡樂。更有調皮的孩子分別在河岸兩邊打起了水仗,河水濺在臉上或衣服上都露出開心的笑臉,兩岸的垂柳這時候早已經郁郁蔥蔥,各種鳥兒落在樹上唱著美麗的歌兒,無人時飛到樹下面,尋找著自己的美食。有的老柳樹被大風刮的露出了根須,整個樹爬在了窄窄的河上,膽子大的人甚至能沿著樹干去了河的對岸。勤勞的人們在河邊拔草,頭頂是炎炎的烈日,腳下是軟軟的爛泥,那時父輩們常常教育孩子們“粒粒皆辛苦”。河邊菜地里夏天多的是豆角,人們早早的來到地里,冒著露水,墊著腳尖,把一束束豆角摘下來,到太陽熱起了的時候,已經回到了家里。準備中午豐盛的午飯。

  秋天里,河邊滿是收獲的人群,人們揮鐮起舞,一片片金黃的稻穗應聲倒下,排的整整齊齊的。晚上了,路上驢歡馬叫聲,夾雜著拖拉機的發動機聲,載著一年的收獲拉到大隊的場面里。河邊稻田里拾秋是我們小伙伴最忙碌的時候了,拾秋看似簡單,其實并不輕松。真正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時間一長,就會腰酸臂疼,頭暈眼花。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拾到的麥穗、玉米在傍晚的時候偷偷拿回家是常有的事,大路不敢走,因為有大隊安排的護秋人員站崗,只好偷偷地淌著河水,腳踝和手臂上被麥茬、麥芒、玉米葉扎出一層層小紅點,在冰涼河水的浸泡下,又疼又癢。

  冬天里,河邊的柳樹光禿禿的,樹上成了喜鵲的天堂。這個時候便是去河里滑冰的最好季節了,在一片冰的世界里。小伙伴們自制冰車、冰錐,到冰面上滑來滑去,常常玩得忘記了時間,摔得鼻青臉腫,渾身濕漉漉的,于是大家就點了秸稈在火堆上烤衣服,又常常把衣服烤焦,嚇得都不敢回家。

  這就是我家鄉的小河——我的母親河,多少年來,想到它就有了奮斗的力量。它日夜為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無論離家多遠,無論離家多久,只要一想到家鄉的小河,心里就暖暖的。

懷念家鄉散文6

  多年來,我有了一個習慣,每每想念家鄉的時候,就在電腦上打開谷歌地圖,找到靈臺縣,再找到星火鄉,再找到上塬村,在那里面可以清晰看到家鄉的影像,看看莊里人住的房子,看看莊里人種的地,似乎也能找到回家的感覺,倍感溫馨。

  家鄉地處于黃土高原溝壑區,千百年來聰明智慧的先人們,充分利用黃土高原土層厚土質堅的有利條件,因地制宜,鑿窯洞而居,上塬人則選擇通往上良的那條大溝,順著溝的邊緣,齊刷刷的挖一個大坑下去,挖下的土用木轱轆車子一車子一車子順著溝邊,轟隆隆倒下。挖成的窯莊,在正面子挖三只順窯,中間的作廚窯,“鍋頭連炕,煙筒朝上”,做飯和燒炕在一道工序里完成,既經濟又實惠。右邊的窯洞是客窯,功能類似于現在的客廳,平常是老人或者家長居住,其他還有裝糧食的、養牲口窯,放柴的等等。

  窯頂還要在雨天后碾壓平整、使得下雨利水,同時還可當作晾曬糧食的“場”,夏天碾麥曬麥都在上面。

  一聲啼哭,誕生了一個生命,生命的印記從此便和這土窯洞有了血肉聯系。我這個年紀的上塬人絕大多數是出生在窯洞中的。窯莊的院子雖小,卻容得天地;窯洞不大,卻裝得下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上塬莊的最南頭叫溝垴,我們家就在溝垴,自然就成了溝垴人,中間部分是當莊,大部分是楊家人,北莊就是薛家人和景家人了。三大姓楊家人最多,薛家次之,景姓最少。

  小的時候,我從沒睡過懶覺,天剛亮,父親就在旁邊催著起床,給你爺攏火盆去,我還要順便要把大人的尿盆端出院子倒在糞堆上,大人們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溝里擔水,農忙時節,得起得更早,天亮時水擔好了,就不會影響一天農活。

  中午,我得去飲牛了,生長在黃土旱塬上的牛也是可憐,每天只能喝一次水,澇壩沒水的時候,只能去水泉溝里了,我們家離水泉溝有兩三里路,要走過整個莊到了最北頭,才往下走那九曲十八彎的下坡路,走到溝底,有一汪清泉從山根底下的泉眼緩緩地流出,甘甜的泉水養活了上塬的200余口人,還有家畜,記得從小到大,一年四季,渴了就是一馬勺泉水。吃冷饃,喝涼水,習以為常。

  水泉邊上有幾個漚麻的池子里散著臭味,被水泡脫了的麻桿皮,曬干了就擰成了麻繩,女人用納鞋底,男人則用作拉車的繩。喝飽了的牲口打著飽嗝,搖著尾巴,悠悠地往上爬了,尾巴一抬,一泡稀屎拉在早已接好的糞籠里,一把鐵鍬挑著一個糞籠,飲牛人標準裝備,除了自己牲口的,還可以在路上拾到人家牲口拉的。

  出了圈的牲口吆在路上瘋狂地撒著歡兒,繞著人家的麥垛撐圓了身子拱著,其實它就把麥垛當成癢癢撓了,弄不好會拱翻了人家的麥垛,踩爛了人家光光的曬場,引得那家女人罵你個祖宗三代。

  上塬人從吃完臘八那頓攪團就開始盤算年怎么過?先要掃窯,掃掉窯洞里的灰塵蛛網,然后磨好白面,做一鍋豆腐,臘月二十三殺一頭肥豬,去集市置點年貨,一個豐盛的年開始在心中醞釀了。

  過了初一,提幾坨油餅,去鄰里給長輩拜年,看著豬肉盤子端上來,抓起酒瓶,給長輩看個酒,趴地上磕個頭,常常因為搞不清那個方位是上,索性就向著人磕。從初一吃到初七八,就算告一段落,接下來,就該糊個燈籠過十五了。聽著遠處排社火的鑼鼓,找來一把老掃帚,抽下幾根節疤少的一化四半,扎個八卦燈籠,糊上紙,貼上剪紙,或者畫個鳥,下一年鞠個火罐燈籠,在后來就弄個轉燈,每年換著花樣,做這個是我的長項,每年就為圖個喜慶。

  “王朝馬漢喊一聲,莫呼威相下退,相爺把話說明白,見公主不比同僚輩……”晚上,“場房”里,貴菜爺,文學爸幾個愛唱戲的在那里自娛自樂,不知道誰拉的板胡像絲線一樣越拉越長,越長越細,細得可以讓人心顫。

  “正月里剃頭死他舅”,到了二月,大人、小孩在莊里互相串騰著,剃個頭、理個發,女人們提上籃籃,拾點地軟,纏上一鍋攪團,對于胡吃海喝了一個月的莊里人來說,吃頓地軟攪團倒也清新爽口。

  二月二,龍抬頭,炒一鍋豆豆,左右兩個口袋各裝一樣,在大人們慫恿下,掂個骨都(木頭錘子,用來砸碎土坷垃的工具)在麥地里打瞎瞎,嘴里叫上,“龍抬頭、虎抬頭,瞎瞎抬頭一骨都。”

  等到陽坡地的苜蓿冒出點尖尖,女人,娃娃邊迫不及待地提個籠籠,拿個刀刀,相互招呼著,“掐苜蓿走”。有了苜蓿菜,女人便變著法的做苜蓿菜圪塔,苜蓿拌湯,苜蓿攪團,苜蓿饃饃。

  春季是多風的季節,幾乎不停地刮著,時小時大,時緊時慢,吹綠了整個塬上,也吹開了桃花杏花,吹來了槐花飄香,吹黃了地里麥子,吹得塬上的人個個臉膛發紅。

  杏花落后,眼盯著杏娃一天天長大,長到指拇蛋蛋大,娃娃們就開始吃了,吸溜一聲,口里的酸水從嘴角流到了腳面上。

  溝里洼里的洋槐花開了,香味隨著風彌漫在塬上的角角落落,飄進了窯洞。鄰居的女人嫂子說,洋槐花可以蒸菜疙瘩吃,很香甜,可惜我沒有吃過。

  拔了節的麥子噌噌噌地長,一天一個樣,很快,幾天的功夫,就抽了穗,灌了漿,一望無際的麥浪洶涌澎湃。玉米也有半米高了,高梁谷子都在爭先恐后地往上竄。麥黃時節,麥地變成了金色的海洋,大人忙著在麥地里揮汗如雨,小孩子則在杏樹下打轉轉,爬上樹一搖,杏子嘩啦啦滾落一地,大人生怕孩子吃壞了肚子,總愛說,“桃飽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

  秋季,塬上到處是玉米,綠子、黃子、紅粱、蕎麥……把田野裝扮得五彩繽紛。到處彌漫著濃郁的花香,靠近大路的蕎麥地邊,早有養蜂人,擺放了一箱箱蜜蜂。去上山放羊時,偷著扳幾個玉米棒棒,踹在懷里是必須的,燒得焦黑,吃起來卻甜,核桃開始灌瓤,找根釘子,把尖的那頭塞進門縫扳彎,惦著斧頭找塊磨石,把釘子打扁,磨出刃來,核桃刀刀做成了,成了那段時間口袋里最重要的物件,接下來的幾個月,當伸出熊爪一樣比核桃皮染黑的手時,往往會招致大人的責罵。

  那時候的冬天,雪總是下得很大,早上開了門,大雪封門是常有的事,我們走在上學路上,常常被大雪淹沒小腿。北風刮在臉上,刀子割一樣,腳凍腫手凍腫,耳朵也腫了,只有熱炕才是最溫暖的地方。

  現在的上塬人早已不在窯洞里了,一部分人在塬邊上蓋房居住,另一部分已住進了政府統一規劃的小康屋了,再也不用半夜起來去溝里擔水,打開水龍頭水可以自己流到鍋里,互聯網接進了家家戶戶,女人在淘寶上選著防嗮霜,臉上的顏色從此變得紅潤。男人們在手機上打著麻將,吃飯時雖然不會端著碗去隔壁的園文家看看他媳婦做的啥飯,卻喜歡在微信群里曬一曬自己漏的粉糊,饞得整個莊里人口水連連,紛紛嚷著,“走,到趙改勤家里吃走!

懷念家鄉散文7

  在奔馳的列車上,透過窗外的綠色,我的思緒隨著飛轉的車輪,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童年的故鄉。

  那時處處彌漫著青草的氣息,天空中懸掛著清朗的圓月,嘹亮的雞啼喚醒故鄉忙碌的每一天。豐盈盈的莊稼、綠油油的蔬菜,五彩繽紛的果花、菜花、滿山遍野的野花吸引著肥胖的蝴蝶、蜜蜂,就連萋萋芳草都是那樣的鮮嫩欲滴;溪水涓涓繞村而過,無數的鱔魚、鯽魚、蝌蚪歡躍于寧靜的水波;樹杈、枝頭自由歌唱的小鳥、知了,夜間田野此起彼伏的蛙鳴,冬去春來及時安家的燕子,大大咧咧刨食草蟲的雞鴨,家家戶戶滿圈的豬牛,甚至連家門口的竹林下都有巨大的蟒蛇在正午的烈日下棲息乘涼……

  如今,踏上故土,一束束橘紅的光焰次第進入我的眼簾,寬闊的公路,鱗次櫛比的樓房,川流不息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華燈璀璨的街道……像連綿不斷的畫卷一樣令人賞心悅目。

  匆匆的扔下行囊,帶著深深的眷戀去捕捉故鄉人真實生活的蹤跡,解讀他們心靈的密碼。故鄉的大部分田地被精明的商家廉價征用,今日的故鄉人遠不是魯迅筆下呻呤的閏土,他們輕松的管理著一部分土地。我感受著他們執著的熱情、慷慨的幫助,我為他們沖破土地的囹圄而興奮,對故鄉人振興家鄉的愿望和激情充滿信心。

  曾經堅實的田間小路被一點點的擠占或被雜草隱藏,肥沃的土地變得板結,一排排的桑樹、梧桐樹已被大型推土機揚轉;偶見幾棵根部裸露在外的桑樹,不但沒有了往日的嫩綠與堅定,還扭曲著腰身,無奈而疲憊。那令人痛心的一幕幕讓我徹骨悲涼,仿佛看見了衣衫襤褸的新城。

  故鄉的發展也許有自己的曲調吧,沒有代價就沒有發展,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但令人擔憂的故鄉人在富余的時間與貧困的文化之間,遠離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遺失了守望田野、院落的熱情,陷入急功近利和迷惘的生活狀態。

  為何故鄉的變遷會有些許感傷的音符?為何發展中的故鄉人與自然不能共生共榮?在這樣的時刻,我愈發懷念故鄉過去清新的綠色。

  粗茶淡飯的歲月,沒能沖淡故鄉人內心的寧靜。滿眼的綠蔭,他們的純樸、慷慨和友善滲透于我的血脈,他們對生活的企盼、對命運的抗爭、對土地的熱愛,賦予我太多的靈感,使我的血液里永遠流著故鄉泥土的氣息, 絲絲縈繞的鄉情,是我永遠無法掙脫的牽絆。

  多少次與親人的相逢與離別,都牽動著我一段不能忘懷的過往,牽動著多少情愫,牽動了多少愁腸。每一次的相逢與離別,讓我加深了對故鄉的思念與牽掛。思緒萬千,久久地停留在故鄉的思念與牽掛中,我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慰藉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只能遙寄一束幸福的祝愿,無論何時何地,故鄉依舊彌漫在我心中。無論游子的行程走得多遠,只要被溪水浸潤過的心靈,都會牽掛故鄉的明月,都會深深懷念故鄉泥土的芬芳。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如今,我只能遙寄相思的一束鄉愁,把它種在心底,讓它萌芽,把它種植成一株粉紅色的回憶,把它種植成自己心中永恒的記憶。讓它穿過相思的門,把那些溫柔如水、冰心玉壺的思念,傳達遠方,傳達給我心中日夜思念與牽掛的故鄉。

【懷念家鄉散文】相關文章:

1.懷念家鄉的石板路散文

2.懷念兒時家鄉的春天的優美散文

3.懷念爐火散文

4.懷念母親經典散文

5.懷念的愛情散文

6.送別懷念傷感散文

7.懷念父親經典散文

8.懷念昨天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