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野火的經典散文
家鄉有“放野火”的習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比較流行。放野火也有兩種形式,一是正月十五祈福放野火,二是燒荒放野火。
正月十五放野火寄托了村民在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向往著有五谷豐登的好收成。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村民們點燃用稻草扎成的火把,到田野里奔跑,祈福一個豐收年。
像我們這些孩子,在放野火那天是非常興奮的,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下午開始,母親們就開始準備元宵,而父親則在扎稻草把,為晚上放野火作準備。吃過元宵,天色漸黑,父輩們拿著草把,奔向田野,我們就跟著大人們來到田間,放野火正式拉開帷幕。他們點燃手中的火把,邊走邊揮舞,嘴里不停地喊著。有的地方喊的是:野火高,野火旺,今年生活比火旺;野火旺,野火高,我家田里產量高!而我家鄉是這樣喊的:野火旺,野火高,自己田里出稻,別人家田里出草。這不能算是詛咒,而是戲謔式的玩笑游戲而已。這樣的`叫喊有比賽的意思,誰喊的聲音高,預示誰家明年田里收成好,這樣的喊聲此起彼伏,響徹夜空。我們這些孩子也跟著大人們在田里跑了一圈又一圈,也邊走邊喊,比誰的聲音高,助威造勢。當然,邊跑邊喊,節奏又快,好似繞口令,有時會喊顛倒:自己田里出草,別人家田里出稻。每每這時會引來其他人的大笑,非常熱鬧有趣。最后,當火把快燃盡時,人們便猛地把它們拋向空中,空中劃出一道火星弧線,煞是好看!
正月十五放野火除了熱鬧好玩,據說還有驅蟲防災作用。有人考證過,說文獻中有許多有關以“放火”來“驅蝗”驅蟲的記載。《齊民要術》云:時有桑果災生蟲者,元旦照之免災。由此可見,放火驅蟲害,古已有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滅蟲防災技術日新月異,放野火驅蟲,則已成為曾經的鄉村風俗而封存于史。
燒荒放野火則是為了拓荒清道除蟲。深秋初冬之際,河邊蘆葦,路邊茅草等慢慢枯黃,村民們開始整理河道,清理溝系,整修田岸。田里麥子油菜剛種下,田野顯得格外空曠,用放野火的方法,燒毀蘆葦茅草,既省時省力,又不影響莊稼生長,還可以殺死藏于其間或者埋于淺土的害蟲。這種放野火,看起來更壯觀,更有趣。
蘆葦茅草或沿河蜿蜒曲折,或沿溝傍岸成排連片。點上火,即刻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火勢蔓延開去,紅色的火焰燃燒起來,火越燒越旺,有的高過一米,遠遠望去,蜿蜒曲折的就如火龍游弋,成排連片的又如火海翻滾,熱浪洶涌。火是如此鮮紅,如此美麗,如此壯觀,熊熊大火像脫韁的野馬,一發不可收,奔跑著,跳躍著,嘶叫著,勇猛無敵,所向披靡。野火如此狂熱不羈,驕艷猛烈,煞是壯麗!
放野火,是一道充滿野趣略顯粗獷的風景線。而如今,放野火,已成霧霾的制造者而被禁止,所以,那樣的風景離我們越來越遠,越來越遠……只能存于記憶之中,沉于歷史長河里!
【放野火的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2.放愛遠行抒情散文
3.含苞待放優美散文
7.野火集讀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