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優(yōu)美隨筆散文
進入臘月,就有年味了。在老家農村殺豬宰羊的逐漸多了起來,做豆腐,蒸年糕的也多了起來,到處都充滿了濃濃的年的氣息。然而在我的印象里,過年時拜年的一幕卻總是在我的腦海里閃爍,成為一顆閃光的亮點,揮之不去。
老家河北贊皇一帶都特別重視過年,尤其重視拜年。拜年從除夕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六,人們都是忙前忙后的。
除夕是最忙的一天,大人們忙著包餃子、貼春聯(lián)、整理壓歲錢,而孩子們則忙著試穿新衣服、分揀大大小小的炮仗,哪些是初一放的,哪些是初五放的,哪些……難怪老人們常說:“忙死除夕,閑死正月。”一年的最后一天了,是該忙活一陣子了,人們都忙著辭舊迎新,拉開了過年的真正序幕。
母親一邊包餃子,一邊還要忙著給我們整理新衣服,看看合不合身,新鞋合不合腳。孩子們則手里握著鞭炮,極不用心的配合著母親,東瞅瞅,西看看,望著窗戶外有人試放的“二踢腳”,心早就飛出去了。現(xiàn)在想起來,兒時真是調皮。母親把整理好的壓歲錢放在炕席下,全是嶄新的一角、貳角的紙幣,看的我眼饞。母親的家風甚嚴,我們知道錢的地方,誰也不去動。
那時候沒有電視,孩子們架不住夜長,大約十點鐘的樣子,迷迷糊糊的進入了夢鄉(xiāng)。初一早上三、四點鐘的時候,“噼里啪啦”、“叮咚”的炮聲把我們驚醒了,一骨碌爬起來,穿上新衣服、新鞋。口袋里裝一些除夕備好的鞭炮,點上香頭準備放炮事宜。不管是500響的紅長鞭,還是20響的小灰鞭,我們從來都舍不得整掛的燃放,一律拆成一根一根的慢慢放著玩,覺得整掛燃放太奢侈了。
吃完初一的餃子,天還未亮,朦朦朧朧拜年就開始了,有的三五成群,有的跟著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一般都先給自己家的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嘴里說著“有這個心就行了。”急忙從炕席下取出壓歲錢分給孩子們。穿新衣、吃餃子、領賞這大概就是孩子們喜歡過年的初衷吧。而后就是哥哥們帶領著我們給親戚關系較近的族人磕頭拜年,最后給鄉(xiāng)親輩的拜年。較為干凈的人家,會早早的在堂屋里鋪上一張舊席子或者一塊布之類的,免得弄臟人們的新衣服,桌子上也早早的擺上香煙、瓜子、糖果之類的招待前來拜年的,顯得比較熱情。也有的地上啥都沒有,嶄新的衣服跪在地上,真有些舍不得,有的干脆在自己家炒一些花生待客。兒時的我們總喜歡瓜子、糖果,不喜歡吃炒的花生,會把炒好的花生不屑一置。磕頭拜年從天剛亮一直持續(xù)到上午十點鐘的樣子,大街小巷里人來人往,穿梭著拜年的人群,人們把祝福掛在臉上,把新年的喜悅藏在心里。見面第一句話都是“過年好”,喜氣洋洋的.氣氛充滿了整個村莊。
過年時的一些趣聞也讓我記憶猶新。小學時的同班同學甲乙,論輩分甲叫乙叔叔,但年齡相當,還經常爭斗。那次過年,乙的家人告訴乙,以后不要跟甲爭斗了,人家叫你叔叔呢,過年時該給你磕頭拜年呢。乙充大,讓甲給他磕頭拜年。甲毫不客氣,當著眾人給乙磕頭拜年,之后甲向乙要壓歲錢,乙當然極不情愿,甲不依不饒,在眾人的勸說下,甲乖乖的把口袋里嶄新的壓歲錢給了乙。同學之間還有當小舅舅的,本來年齡還沒有外甥大,怎奈“蘿卜不大,長在輩上了”,還要給大外甥壓歲錢。
拜年的過程充滿了溫馨與浪漫,有的長輩不讓小輩給磕頭并說:“越磕頭越老。”也有的長輩樂意讓小輩磕頭,并說“一年才一次,磕吧”,坐在圈椅上,神情自若,氣定神閑,專等小輩磕頭拜年。我有個親戚就是這樣的,很樂意接受別人磕頭,只要有人去拜年,二話不說,徑直走進屋里坐在椅子上,地上也沒有鋪東西,拜年后也沒有幾句祝福的話,更沒有小輩的壓歲錢,小輩們都極不情愿的樣子。
本村的親戚都在初一完成拜年,初二開始帶著大棗饃饃到外村磕頭拜年了,也是同樣的快樂。因為去了就是客人,接受較高一級的待遇。中午大鍋肉菜、棗饃饃,下午肉餃子。心里盤算著給親戚拜年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掙了壓歲錢不說,還把肚子吃的鼓鼓的,香香的,享受了在家享受不到的款待。
老家一帶,初二去舅舅或姑姑家,初三去姥娘家,初四去姨家,初五在自己家,初六以后去朋友家,拜會年一直持續(xù)到了正月十三。正月十五、十六在自己家里過節(jié)氣,堪比小年一般,大多是“十五的餃子十六的肉菜”,吃的人們飽騰騰的,嘴角直流油。老家還有“不出正月都是年”的說法,有的走親訪友一直持續(xù)到月底了,此時正是農閑之時,拜年增加了感情,加深了友誼,豐富了內涵,其樂融融。
其實,拜年是心情,壓歲錢是心意,走親訪友是真情,歡樂是氣氛。
很留戀老家一帶的拜年。
【拜年的優(yōu)美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1.拜年心情隨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