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鼓涉故的散文隨筆
從那座小村莊歸來,我老是想向人重述那段人人皆知的歷史,那個非凡的年頭,那發生于野地上的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
我不知道大澤鄉原來是那樣的:在兩千多年前起義的舊址,除了旋風卷動瑟瑟的秋草,除了那一片蕭條的村落,除了機動車突突的響動聲和忽忽來去的村民,其余,似乎已很難再發現什么了。哦,那寫在帛條上的“陳勝王”的名號,難道已被他的后民忘卻了?那“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豪邁的反詰,難道已不再讓人記起了?那“斬木為兵、誅伐暴秦”的雄壯的吶喊,難道已被埋進歷史的塵堆里了?那九百戍卒揭竿為旗的鐵的陣勢,難道也不留下一點的痕跡了?
我尋覓陳勝和吳廣的足印,走過了鄉間田塍上正在擴展的土路,在輕微如嘆的秋風中,我向人類和大自然一起發出叩問——
我問播種歸來的年輕人:“陳勝曾經駐扎在那里?”他們搖頭。
我問耕耘歸來的老農:“陳勝到過哪些村莊?”他們不解地打量我。
我問村婦:“你聽說過陳勝嗎?”村婦好奇地瞪大了眼睛。
傍晚,我在一片雜樹叢生的荒地上,發現一座方臺,其實,這只是一座破敗不堪低矮而狹小的土堆,堆上立著一排簡陋的小學教舍。我向小學生們詢問:“聽說過陳勝、吳廣么?”孩子們即刻把我圍攏起來,挺感興趣地反問我:“那么你知道陳勝、吳廣嗎?那么你知道他們的起義地點在哪兒嗎?”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就在你們腳下。”
是的,也許你不能相信:歷史戲劇性地將陳勝、吳廣聚眾起義的地方,化為一所小學課堂。也許,這正是有心人故意如此,讓子孫后代們記住自己土地上的歷史么?
此刻我站在這高不過8米、長寬不過50米的土方臺上,不敢確信一切真實得竟是如此簡單:那深刻著:“涉故臺”三個大字的殘碑,就漫不經心地倒置在墻坦的一角,好象從來也沒有人去關注過它。然而,任何一位高明的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也不能否認:這兒就是兩千多年前陳勝傳令擊鼓的場所。我還在無意之間,發現了明代以后的四塊石碑,分別置于明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和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如今早已橫七豎八地睡在荒地里或倒在廊廊下,覆上了厚厚的泥土和垢物。我用一塊濕布擦干凈一塊斷碑,一行字跡馬上呈現在我的眼前——
射臺,陳涉也。臺也,陳涉演武擊鼓之臺也……遂錫薹名曰涉故臺……
這是清道光親筆題下的碑文。從碑文可知,此臺又名射鹿臺。據說當年陳涉筑臺盟誓時,見前方有一只梅花鹿突從草叢里躍出。陳涉執箭在手,對參加起義的戍卒們說:“若箭中此鹿,事必成功!”結果弓響之處,那只梅花鹿便倒在地下,起義的戍卒們因此信心倍爭,奮勇沖殺而去……這傳奇的故事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它敷衍塞責,向后人演繹了陳涉起義的非必然因素。
站在這座黃土臺前,單憑大腦思維,便可以推想當年陳勝揮師北上的威壯景象;極目四望,看那坦蕩如大海般的淮河流域的土地,又可以想見公元前二0九年陰雨凄凄下的澤國之鄉;當我把目光收回,瀏覽著涉故臺兩邊土丘相連的地貌,我仿佛又重見到那“七十二連營”的屯軍氣派。這些低矮的土丘,像一個個大海中的島嶼,綿延西去,直到肉眼看不見的盡頭,它們疊印著當年起義的陳容,看見它們,又好象看見了一批不馴的人馬,聽見了震天撼地的雄壯的鼓聲。
鼓聲遠去了,消逝在歷史的臂彎里,而我恍然被急驟的鼓聲吸引,沿涉故臺一直向前走近了一座荒冢。這里有片片瓦礫,散落在四周。史書上記載的“雪花公主祠”,大約在這里聳立過一千六百多年。雖然歷史風塵曾慷慨地將她廢棄,但她卻像荒冢上的青草,世世代代煥發出自己的青春。雪花乃陳勝之妹,這位美麗的少女曾跟隨哥哥南征北戰,馳騁沙場,出入于百萬軍中,直至人困馬乏,傷痕累累,讓一抔黃土掩埋了自己如花的容貌。只有父老鄉親,年年月月,一如既往地把她銘記在自己的心中……
歷史怎能被人輕易忘記?當我在涉故臺的黃土層上尋找它的過去時,我發現蒼松古柏間依然有象征英雄義舉的大澤鐘樓,雖因兵燹和年久失修,但它是歷代憑吊者對起義英雄們的一種拳拳之心。從擁兵割據的軍閥到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不惜募捐籌款,在這里留下紀念。它象一座警世鐘,時時提醒著后人對于歷史的反思和懷念。
大澤鄉的精神遠遠沒有湮滅。在這里,我還驚奇地發現另一項史實:那就是舉世矚目的淮海戰役也曾以這兒為重要戰場。公元1948年,這里響起過雄渾的軍號,秦末農民戰爭的大刀長予,化成了獵獵飄拂的“八一”軍旗;那一支向蘄縣和陳城進軍的隊伍,又幻變出向著雙堆集沖鋒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了。
這是多么有趣的歷史對照,多么令人深思的.歷史演變過程!如果說兩千多年前的那場戰爭是為了推翻暴戾的封建統冶,那么兩千多年后的這場戰爭則是另一種歷史的延續。所不同的是:一場以失敗告終,一場以勝利結束,失敗的是因為時代的局限,而勝利的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星移斗轉。那向著黑暗進軍的鼓點,暗啞了又響起來了,一直響到了共和國誕生的日子,響到了今天。這是多么艱難漫長的不息的鼓點呀!如今,大澤鄉的人民正在自己的土地上,擂起了新的戰鼓。雖然鼓點依然很沉很緩,但既已有了昨天,就必定會有陽光爛漫的明天……
哦,我在這座荒僻的涉故臺上,分明是聽見了一種新的傳令擊鼓的聲音,一聲聲,一陣陣,從遙遠的昨天,綿延不絕地一直響到今天,在時代變化和歷史的進程中,那鼓聲已在不斷變化著自己的節秦和內涵。
哦,鼓聲,帶著新的希望敲起來吧……
【聽鼓涉故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1.聽唱大戲散文隨筆
3.秋夜聽雨散文隨筆
5.故夢
6.憂故寒
8.重逢故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