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路柳琴傳承人散文
有人說,聽到京韻大鼓,會聯想到天壇的雄姿和故宮的巍峨樓閣;聽到河南豫劇或梨花大鼓,會想到舊京汴梁和相國寺的大雄寶殿;聽到蘇州評彈和昆曲,就像回到旖旎的江南和秀麗的蘇州河畔。我客居外地后,大凡聽到柳琴戲,就會想到家鄉的第一江山馬陵山、千年古鎮窯灣、煙波浩渺的駱馬湖;就會想到老瓦縫那醉人的綠豆燒、那饞人的辣椒炒干烤魚、還有那黑咸菜疙瘩和干、濕鹽豆子卷香噴噴的小麥煎餅;就會想到那些憨厚、淳樸、善良、吃苦耐勞不甘落后的家鄉人。這就是鄉音的魅力。
演員用身體塑造具體的戲劇空間,就能創造出充滿張力的戲劇場
我愛聽柳琴戲,更想認識家鄉柳琴戲的名家。
2016年5月,在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張虎藝術博覽正式開幕會上,有幸認識新沂柳琴劇團資深演員黃莉。聽張先生介紹,2014年,“新沂東路柳琴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江蘇柳琴戲”擴展項目。新沂市柳琴劇團的黃莉等演員被徐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命名為徐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前不久,觀看了由新沂市委宣傳部、文廣新體局主辦,新沂市柳琴劇團承辦的“明帝”金聲——黃莉戲曲演唱會。這次演唱會是黃莉從藝34年藝術水平的一次盤點與檢閱。在演唱會上,黃莉盡情地展示了東路柳琴傳統和現代戲劇目的高超演藝。
看了黃莉的表演和演唱,她的嗓音留有著名柳琴戲表演藝術家王玉鳳的“拉魂”意蘊,厚實而不失婉轉,高亢而不失陰柔,既有北方音樂的那種火爆激越、熱烈潑辣;又有南方音樂的古樸舒雅、清麗秀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特定區域的審美觀念。
如今,現代劇場充滿“物”的勝利:刺激人耳目的視聽設備、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舞臺升降設備,作為戲劇最核心、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演員卻被大大削弱。自1980年踏入戲曲大門之后,從這一角度來說,黃莉在名家的教導下,重建演員在舞臺上的`中心地位,以此保持戲劇蓬勃的生命力。她認為,演員要依靠自身而不是外在手段打動眼前的觀眾,要依靠自身傳遞出戲劇所攜帶的思想情感;實際上,表演就是演員的身體和觀眾的身體在交流。演員用身體而不是外在的舞美裝置塑造出具體的戲劇空間,就能創造出充滿張力的戲劇場。所以,在劇場里,黃莉的腳踏上舞臺那一刻,戲劇就開始了。你看,無論是東路柳琴傳統經典劇目《樊梨花訴堂》、《張郎與丁香》、《喝面葉》,還是從其他劇種移植的《任長霞》、《江姐》,以及新沂柳琴劇團自身創作的《大地兒女》、《山村鄉情》等;黃莉所塑造性格迥異的眾多人物,皆能夠栩栩如生,深受觀眾喜歡。
用戲劇的元素來研究傳統學科創新模式,探索戲劇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價值
用戲劇這種綜合的藝術形式來演繹中國傳統文化,是最符合學生天性和興趣特點的方式。在學校里,戲劇不再是一種表演藝術,而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孩子們通過一個體驗式、開發式、互動式和引導式的學習環境,積極參與,思考,創造,理解,真正形成他們自己的領悟,這種領悟不是老師強加的,所以更深刻。
從著名吉祥水墨畫家戴蕾先生那里得知,東路柳琴傳播人資深演員黃莉正因為如此,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應邀率領柳琴劇團先后走進城關小學、新華小學、邵店小學、合溝中學等中小學校,以講臺為崗位,以課堂為陣地,以校園為舞臺,把戲曲知識、表演技巧送進校園。演出了《回娘家》、《賣甜瓜》、《撿煙頭的小姑娘》等精彩節目;部分柳琴戲學生粉絲也登臺表演。
孩子們通過經典故事演繹,從不同的英雄人物身上感受到當時的英雄人物的處境、情感變化,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有效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愛國、團結、奉獻、友愛、孝順等美德。同時也為新沂柳琴戲培養儲備人才和地方傳統文化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用戲劇的元素來研究傳統學科創新模式,探索戲劇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價值。
我相信,戲劇將成為學校深化素質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突破口,也將成為學校構建藝術特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推手。
民族的,是永遠的;家鄉柳琴戲和京劇等中華傳統文化一樣,也是永遠的!
因為有像黃莉那樣一些藝術家們在默默地奉獻著,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