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婚姻抒情散文
“一個家庭組合10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概括了時下中國人的婚姻狀態。
對于我們這些三十已過五、走進婚姻的男男女女,有的已走入圍城十年左右,有的五年左右。生活的步伐總是太快,間或我們也許還沒來得及做好為人父母的心態準備,不知不覺間就已經當爹當媽已十年或五年左右了。于是乎,走進婚姻后的煩惱與喜悅、快樂與悲傷總接踵而來。一個人只有在走進婚姻,有了家庭之后,才感覺自己應該再長大些,再成熟些才好。無奈也好、灑脫也好,對于走進婚姻狀態的男女們,終究還得面對現實。
走進婚姻后,我們每個人要為工作忙碌、為孩子操心、為柴米油鹽費心,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生活有些單調或乏味,也少了些許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有時想想,反倒懷念起單身時的那段快樂時光;可又想想,單身是自由是快樂,可不充實。人到什么年齡就該過什么年齡段的生活,否則他(她)的生活是簡單的、單調的。兩個人從相知到相愛,再從相愛走進婚姻,這是自然的、也是規律的,是甜蜜的、也是幸福的。
走進婚姻后,生活不再精彩、不再浪漫、不再有激情。結婚是走進墳墓的開始,這話從一定程度上講,是有道理的。
時下里整個社會都在講與時俱進,為什么我們的婚姻就不能與時俱進呢?我觀察過生活中很多走入婚姻又走出婚姻的男女。他們很多都是相愛多年,然后走進婚姻。可是,到后來又為什么走出婚姻呢?我發現,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男人或女人,結婚五年、十年仍然還是在那里原地踏步走,仍然還是那個剛結婚時的“自己”,結果因另一方的不能“與時俱進”,不學習、不提高,最終不能跟上另一方的提高,當然這里我指的更多是知識與精神和修養的提高。結果兩個人的世界越來越小,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少。日子里,除了孩子外還是孩子。總認為,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不就是為了孩子嗎?難到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除了孩子,就再沒有別的了嗎?生活不是李白的`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結果兩個人,人沒離心離了。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就是這個道理。結婚五年或十年,你的另一半每天同你一樣除了照顧家和孩子之外,仍然眼望社會,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充實,而你卻依然故我,不學習、不提高、不充電。孩子都這么大了,還有什么可講究的,在一起不就是今天過著同昨天,明天過著同今天一樣的日子嗎?還有什么啊!他(她)還能變心啊!是的,他(她)不會變心,他(她)可能會永遠記得你們相愛的日子。可是在我看來,婚姻是需要來經營的,愛是需要不斷更新的,是要不斷吐故納新的。愛情也有老的時候。所以,生活中間或我總能看到一些如上我所說的男女,因其另一方不能“與時俱進”而最終又走出婚姻。
結婚和沒結婚是有本質區別的,結婚后兩個人的生活,總比單身時一個人好,因為人走進婚姻,對家庭有了責任感之后,往往也就變得踏實多了。
人們從上學到工作、再從單身到走進婚姻,本身就是一個從理想主義者向現實主義者轉變的過程,理想和現實本身就是兩回事。一個人不能只為自己的理想活著,正象人不能沒有理想一樣。如果是孤家寡人,你可以完全為一個人的理想活著,為之奮斗,為之犧牲,不計代價,賠了賺了是你自己的。但有了家便不同,你不再屬于你自己,你的思想,你的行為方式,包括你的身體,你的一切,你必須以家庭和你的工作為行事的出發點。兩個人走進婚姻后,在一起是否會幸福,其實很容易判斷,就是看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在欣賞對方優點的同時能否去接納對方的缺點。愛得多深,要看為對方而改變自己的程度和力度。換句話說,就是看彼此能為對方改變多少,前提是要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不能雙重標準。同時,真正相愛的兩個人要做好角色的轉換。一個稱職的好丈夫,要充當好妻子的父親、兄長、朋友、情人等多重角色;而一個稱職的好妻子,也要充當好丈夫的母親、姐姐、朋友、情人等多重角色。試想,這樣的夫妻,又怎么會離開呢?
所以,走進婚姻的男人女人們,不要把婚姻當做保險箱,因為婚姻是另一所大學的開始。我們要學習古人的相敬如賓,別把老公(老婆)當自己人,而是像對待賓客一般,展現自己優雅的外在;同時我們也要學習今人的與時俱進,不要在老公(老婆)面前一成不變,要讓自己一天天“日新月異”。夫妻間要保持禮貌,彼此尊重。盡管兩人已經結為夫妻,彼此不分你我,但仍然要象初戀時那樣保持禮節,不要失去原先的溫柔和體貼,因為任何不尊重對方的言行,都會有損自己的吸引力。
所以,走進婚姻的男人女人們,能否相愛到永遠,就要看兩個人在精神上能否彼此獨立,又相互相通;象流動的水,呼吸的空氣一樣,不斷更新。隨著社會的發展,婚姻、家庭光靠傳統、親情來維系還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還是要靠不斷更新的“與時俱進”的愛。
那么當我們再在婚姻中漫步時,十年、百年后,我們的愛情還會老嗎?我們的日子里還只是孩子嗎?
【走進婚姻抒情散文】相關文章:
1.婚姻隨想抒情散文
7.愛情,婚姻
8.婚姻感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