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青山有幸的經典美文
周末,在進修學校陪著新畢業的教師參訓,聽沂源縣退休老教師李振華作報告。也記不起以前是聽過他報告還是看過紀錄片《留住青山》,或者是從《人民教育》上讀過事跡材料,李老坐在主席臺上,一下子就在記憶里翻出來個影子。
李老今年八十歲了,1937年出生,南京人,1953年南京師范大學求學期間,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自愿到最貧窮的沂蒙山區支教,至今。李老頭上的光環很多,有金杯銀杯,更有口杯。沂源人自發的建了李振華的漢白玉雕像、縣里建了事跡展廳。但在我看來,與他做的事情相比,再多的光環也難以詮釋他偉岸的人格。17歲來支教,從地圖上挑了山最多的沂源縣,到沂源縣后,拒絕留城,而到了韓旺村小——一所破廟。克服從江南大都市到沂蒙山區各種生活習慣,在大山深處扎根。22歲時,李老作為37各行業的代表,與時傳祥、王進喜一塊在北京接受劉主席的宴請。然后,因為惦記著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拒絕了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對他的省委宣傳部工作任命,毅然回到大山深處從教。這期間,李老做了很多事。
一是持之以恒的大愛之心。從第一個月開始就拿出四分之一的工資來資助學生。當年的21元錢工資,10元是給父母的、6元是自己的生活費、5元是資助貧困生的。這個分配比例一直到現在。現在他享受國務院津貼和退休金,但每個月工資只留下500元,其他的全部捐出。退休時,退休金、獎金2萬元,捐給曾經工作過的三個地方,建立了振華基金。直到現在基金累計達290多萬元。退休后,李老去民辦學校做管理,年薪5萬5千元,全部捐出。退休后,撿廢品的2萬多元也全部用來救助貧困生。截止到目前,他個人累計捐款108萬元。而他的生活、他孩子的生活依然是很清貧。晚年,他除了關注下一代,還對孤寡老人進行救助,很多老人自己的名字都忘了還記得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李振華”。
二是對學生和沂源老鄉的那份赤子之情。有一年李老帶高三,家里發來父親的病危電報,怕耽誤孩子高考,他選擇了留下來,而要自己的當年也是高三的二兒子回家替自己盡孝。結果,兒子回家不久,父親病逝。李老聞訊暈倒,醒來后拿著桌子上一摞白紙到學校后面的山坡上面向南京,燒紙磕頭,求父親寬恕自己的不孝。結果,回頭時看到自己教的200多個學生齊刷刷的跪在自己的身后。那年,他帶的班28人考上大學,他教的課,全市第一。說句題外的話,我知道,可能有人對此不理解。但在那個時代,考上大學意味著國庫糧、意味著走出大山,對山里的孩子來說改變命運就此一考。所以,李老的舉動就可以理解了。父親去世后,母親憂思過渡腦溢血,造成偏癱。當時南京發來調令,結果鄉親們泣淚挽留。最后,鄉親們讓自己的孩子去南京照顧老人,先后有八位接力。后來,母親年齡大了,為了不拖累鄉親,接到沂源,不久因環境不適等各方面原因離世。
李老花白的頭發,在講臺上一板一眼的講他自己的故事。講到動情處,李老哽咽難語,淚流滿面。聽到動情處,臺下眾人潸然淚下,自覺起立、鼓掌,用發自內心的尊敬,來表達對一位教育前輩的熱愛。我把李老的事跡,發到學校的工作群里,學校總務處一位老教師,非常認真、動情地用普通話發言:“李振華老師是我的親老師,對學生真情付出,到現在我都留著他給我買的棉襖……”
聽了李老的報告,感觸很深。即是一堂中國當代的教育發展史,又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李老從五十年代的教育走來,直到如今,對中國現當代教育發展了如指掌,走過的歷程,恰是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李老這一代人的思想境界,是一種真正的共產主義品格,是沂蒙精神的一種互潤。平素一直覺著自己無愧內心、忠于職責的干點工作,可是與李老相比,境界差距不是一個層次。李老是大愛、是上善層面,而自己只不過還停留在“責任”層面。自己偶爾行個小善,還沾沾自喜,李老一生大愛無言卻默不作聲。說實話,內心很震撼!
沂河的水不會忘記,沂源的山也不會忘記,有這么一位老人,用他無私的愛,詮釋著一個時代的風采。青山有幸,見證這一段歷史、見證李老這么些年來所做的一切。我輩后來人,真的要向他老人家學習!
【青山有幸的經典美文】相關文章:
今生有幸遇見你愛情美文10-17
青山如墨水如藍的經典美文03-09
讓靈魂遇見屬于自己的青山綠水的經典美文08-30
有幸遇到你的作文12-09
有幸相遇,不負遇見的句子10-13
青山湖作文11-19
精選擁有幸福作文三篇05-24
擁有幸福作文四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