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重建教師的精神宇宙》讀后感范文
從教十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教育的第一線,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自以為能夠獨檔一面。而今有幸讀到了李政濤老師的這本書以后,讓自己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正所謂“開卷有益”,我想應該就是如此了。正如李政濤老師所言:認識自身宇宙的基本方式仍是閱讀。在閱讀孩子宇宙中閱讀自身,在對外部一切與教育有關的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的閱讀中返回自身越州的世界。教師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豐富的誕生,一切生命的靈動與生動,都在于閱讀的高度與效度。
作為教師,思考今日教育起點,不再是“我們要給學生什么樣的教育”,而是“我們要給學生什么樣的人生”。在“面向他人的教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朝向自我的教育”。教育之難,難在這種相互之間的轉化生成。教師之難,也在于此;在“好為人師”之外,還需要“好為己師”。這樣的教師,才是足以讓人信服和尊重的教育者。
現如今的教育也變得有些功利,缺少了靈魂。教育本身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真正的教育理應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引導和建立學生的終極價值體系,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熱愛學習和具有特長的準職業者。中國如今的教育,不缺少教學方法和教學設備,不缺少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唯獨缺少靈魂。但那種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對人的自由、公正和生存尊嚴的追求的教育憶漸行漸遠,被淹沒在利己主義、機械主義和實利主義的浪潮之中,確實讓人為之心痛。
在教師的學習歷程中,什么地方是教師生命所在的地方?需要什么樣的載體來安放教師的求知熱情?那就是“教育現場”。教師的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現場學習力。
對教師來說,至少有四種類型的現場:——教師自己每天的教學現場。我們能否把自己的教學現場作為學習反思的對象,讓這樣的教學日日滋養自己?——同行教師的教學現場。如其他教師的公開課、研討課、觀摩現場等,我們能夠從中學到什么?——學校教研組、備課組日常教研活動現場。這是教師參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動,包括集體備課、讀書沙龍、專題研討等多種形式,對我們的教學有多大的提升?——各種培訓、講座現場。在這些現場中必須帶有兩種東西:一是釘子————專注力,二是鉤子————捕捉力和轉化力。
教育改革已經推行多年,全國各地也涌現出了許多模范學校,讓人趨之若鶩,如山東“杜郎口”等模式, 這些課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原本沉寂的課堂有了一絲生機,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李政濤老師則認為教育的本質應該是靜默的,而不是喧囂的,因為人的成長,是內在的成長,其過程必是安靜且樸素的,而不是招搖和華麗的。當然,這里所為的靜默不等于課堂上全然的不言不語,無聲無息,無所行動。何時發聲、引發并沉寂于外顯對話中,又該何時靜默,保持言語、行動和靜默之間的張力及尺度,是教育藝術,乃至教育智慧的一部分。對學生而言,在靜默中體會天地間萬物萬人之事理,是美好的事;對教師來說,能夠在靜默中促發孩子們的成長,是幸福的事。學會進入靜默,保持靜默,是教育的源泉,也是生命成長的源泉。有靜默的教育,才會成為智慧靈光的教育,靜默的創造力,就是教育的創造力。
李政濤老師在書中提到對他影響十分巨大的一位教授————葉瀾教授提出“生命自覺”。 “有生命自覺”之人,至少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擁有對自我生命的自覺,即“明自我”。他能夠自覺確立人生信念,自覺化解人生的困惑和困境,既能夠自覺體認到自我生命的獨特和與眾不同,也能夠清楚知曉自我生命的局限和限度。二是擁有對他人生命的自覺,即“明他人”。他具有對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敢于主動承擔對他人生命的責任。三是擁有對外在環境的自覺,即“明環境”。
培養具有“生命自覺”的人,是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給教育提出的新期待和新希望。用“生命自覺”的價值取向引領教育改革,這不僅意味著“生命自覺”被確立為教育改革的價值坐標,更意味著“生命自覺”將化為當代師生成長的內在力量,成為貫穿其一生的綿綿不絕的生命動力。
有了自身宇宙的閱讀、發現和重建,有了新靈魂的灌注和扎根,教師所經歷的教育時光就不再是瑣碎、平庸、煩擾和平庸的代名詞。 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打上了新的印記。
【《重建教師的精神宇宙》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的重建生活感悟04-23
宇宙名言09-24
以重建為話題的作文04-24
祠堂重建倡議書04-16
重建宗祠的倡議書04-18
《重建生命》讀書筆記05-09
宇宙英語作文05-03
講述宇宙的作文05-11
教師的工匠精神作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