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學生讀后感范文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一直在當當網熱銷榜中居前不下,最后我也買了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真的培養孩子成功的話,的確需要一位好媽媽,……
看完之后,有些感觸,書中的確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尤其是對于沒有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較實用。如:約四、五歲時讓孩子被優美的古詩;重視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她有更多時間去看課外書,閱讀有用小說;正面鼓勵孩子:只設記功簿,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正確對待多動癥(有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有多動癥,我也建議若不是離譜得厲害,不要讓這個痕跡流經孩子的生活,當開始診斷和吃藥的時候,本有希望的病也會無力回轉了)等
但我更多的是質疑,一個能將教自己小孩的老師公然用“蠢笨”等詞語形容,便將最起碼的溫情與敬意毀之一旦。難道說女兒考進了清華,這樣的個體就代表著她成功了嗎?她的教育實踐放之四海而皆準了嗎?我發現周圍活得幸福的人,都有個共同的特質:感恩。而不是某種利益驅使,對老師面上和諧,背后切齒。
老師現在難當,真正想要做個好老師,在學校的評價系統,社會的評價標準和自我的認知中就需要有不一樣的水平,在橫向比較中,會讓你承受壓力,打擊你的自信;在縱向比較中,人們少有記起自己的啟蒙老師;自己在周遭一片懷疑的目光中,走得堅定,可有誰肯定過他們的付出。有素質的家長會評判你的種種行為,動不動就是破壞了學生幼小的心靈,扼殺了她們豐富的想象力,可為什么不反思現在的年輕人那么脆弱,經不起一些風浪;缺少知識的家長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個個體不同,每班有五十多個人。哪怕是五十多人一同去點菜,也無法取得一致的意見。如果,尹建莉處于小學老師的處境,我相信她斷然寫不出如此的形容。不是說現在的教育不存在問題,只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個當過老師的人,一個肯定會為自己女兒選擇老師的人。我相信教她女兒的老師肯定不會很差。用周圍的親人、朋友、老師來襯托自己的高屋建瓴,讓人不由得唏噓。
這點是對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真的培養孩子成功的話,的確需要一位好媽媽,她堅持、豁達、上進、包容,和自己的孩子一同認識世界。
有心學習的人只需學習她對待孩子的態度,有她那樣一份心和毅力,你也會做得不錯。而且,要知道不少沒有讀過北大清華的人同樣過的很幸福。不凡自己去尋找快樂之泉吧。
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這本書的引。
年輕的父母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后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前言如是寫到。
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內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強,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使我深受啟發。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像牛頓一樣
尹老師在女兒生活中犯一些小錯時常常會跟她說:像牛頓一樣。提到牛頓,我們會想到他醉心于實驗的故事: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來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開玩笑,把傭人給他準備的午飯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頓終于從實驗室出來,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的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然后離開飯桌,又鉆進實驗室。天才因為太癡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發笑或令人生氣的事,流傳下來成為經典故事。
作為一個家長、老師,欣賞孩子不是只欣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當我們看他們總是用“象牛頓一樣”,他們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一點不落地盯著他們去做,從長遠的看,是幫孩子的倒忙。所以,凡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考慮,去做。因為,多犯一些錯誤,才能讓孩子學會并且做的不錯。
二、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松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就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寫暴力作業;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在一般人看來簡直是亂套的東西,在教育專家的筆下卻是那么的自然合理。細讀之后,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尹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學生學生,不學習那哪行啊?于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簽。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么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說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我一直以來也是這樣認為的,并以此來教育我的學生,從不以為有什么問題。尹老師的書給了我們一個新觀點。她說:“學習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這可能就是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很苦。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尹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
,如作業得了幾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學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11-26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12-09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范文12-09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650字11-2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15篇)03-10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優秀讀后感范文12-02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15篇12-08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范文2600字11-21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心得體會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