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傳讀后感
《馬克思傳》一是詳細剖析了以往不為人注意和重視的后來發表的馬克思的思想文獻,如馬克思的幾大本經濟學筆記;二是深入細致地刻畫了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論研究經歷,揭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情況和資料。為此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一些馬克思傳讀后感的優秀例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1
既然是讀后感,就只談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沒有任何理論性而言。
一直以來,馬克思作為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和締造者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個19世紀是在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在中國他的知名度絕對不亞于毛澤東,他之所以偉大,歸咎其理,莫過于思想的偉大。
我個人從來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欣賞那些偉大的人,因為他們有偉大的思想,從這些思想當中,能夠得到我所要的,從而形成我的思想,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響,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人性格,愛情,生活,事業,等等。這些是可以被認為是偶然因素,終歸也將是必然因素。
童年時代的馬克思就可以看出來是帶有極強的個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們的'相處中處于領導地位,這也導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顯得高傲,他成年后強勢的作風應該也源于此。
任何時候教育都是對人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縱觀馬克思的成長,教育對他的影響尤為重要,從開始他的父親及朋友居佩爾牧師在宗教方面對他的影響,其理想主義的態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產主義理論,即便到現在,我個人仍然認為這是超理想主義的,也是超現實主義的。而后在大學里面對文學詩歌的極度狂熱,奠定了他對愛情的態度,也是我所欣賞的,其實浪漫主義和理性主義,請保留此標記本為矛盾的融合體,我指在愛情當中,好歹,馬克思把這兩者很好的統一了,最后趨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愛的人。這一點,他必須感謝他父親和愛人對他的不斷鞭策。
關于愛情,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響,在失去燕妮之后,這其中飽含著他對愛情的浪漫主義情懷,他對愛人的理解與支持的需要,他對愛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上的,因為思想是不能孤獨的。我想在馬克思的愛情形成階段是受浪漫主義影響,而在真正得到愛情和愛情生活當中理性占了上風,因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業,忙于理想,然而最終他回歸了,是在失去愛人之后,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個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人。愛情始終應該是浪漫的,虛無縹緲的,而不是理性的現實的。但是追求愛情的過程和本身卻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這將失去愛情。
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實源于他對金錢的態度,其實也反映了他的個性,他不善于理財,因為他認為金錢不重要,懶得花心思,也因為他豁達的性格,不拘小節的作風。但生活的壓力沒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縮,執著的追求,使他可以從容面對任何困難,他的不斷抗爭本身就是非常偉大的事情。與其想到今天的我們這個社會,其實壓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沒有窘迫到那個年代的地步,我們有更好的條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去改變,去創造,去抗爭。在資本橫流的這個社會,保持對物質的正確態度。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2
馬克思,一個讓整個世界都記住的名字。為什么這個人有如此大的魅力,看看《馬克思傳》就能發現癥結所在。在那里我們能夠追尋馬克思的足跡,閱讀它就好像是在與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整個人都被深深的感動和震撼了。
這位偉大的革命導師,一生從事科學研究,并積極地為無產階級社會實踐不斷奮斗,著有《資本論》,提出了用歷史唯物主義觀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這套十分全面系統科學的方法去看待事物。他的偉大在于他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整個人類的事業孜孜不倦的工作。他為人類的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所說的那樣,他投入到人類事業中去,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對于大學生來說,我們的人生價值又是什么呢?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當整個世界變得浮躁時,人們很容易迷失前進的方向。我們更需要的是一方心靈的凈土,沉靜下來,找到自己的真正的目標。當年周恩來的目標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現在我們應該是為祖國的強盛而奮斗。作為當代的有志青年,我們必須把實現人生價值與祖國的發展聯系起來。
從馬克思的身上我們還能學到什么呢,那就是他的工作態度和方法。我們可以說馬克思是天才,那么什么是天才呢。天才就是勤奮。馬克斯也不例外。他非常勤奮,經常不分晝夜地工作。在動蕩的日子里,如果白天被打擾了,他就在夜里工作,很多時候幾乎通宵達旦,直到身體實在不能支撐的時候才停下來稍事休息。等到稍微恢復了,他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他對工作的熱情值得我們學習。還經常去圖書館,整天整天地坐在那里,以至于地板上留下了他的腳印。廣泛涉獵為他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素材。《資本論》一出版就轟動世界。當我們抱怨什么都得不到,說成功太難的時候,不妨靜心想想這其實只是因為我們付出太少。這個時代并不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勤奮的人。
馬克思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社會科學戰士。他把科學與社會實踐二者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得理論更加能夠指引人們的行動,這是馬克斯成功的重要原因。他認為,不論從事哪一種科學研究,都不應該為這種研究可能得出的'結果煩心;同時一個有學問的人,如果不甘墮落,就一定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而不是整年整月把自己關在書齋或實驗室,逃避生活,做一條藏在乳酪里的蛆蟲,所以馬克思公開參加活動做演講,指導行動,不懼怕反對者的破壞。由于他的親身實踐,使得理論更加正確,認識更加深入,更能指導工人階級斗爭。
理論是來指導實踐的,實踐是來修正補充理論,使得理論更加的完美。我們要正確認識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我們的學習同樣也需要理論和實踐。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一味學習,而忽略了學以致用,就像一個倉庫,如果我們只是把它塞得滿滿的,不拿出去用,那么一切都是無用。大學時代實踐更加重要,因為我們很快就要面臨找工作的問題,絕大多數的用人單位看重的是能力。能力怎樣體現,當然是通過不斷的實踐來豐富和沉淀的。
從馬克思的身上我們學會了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生,用正確的方法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只要不斷努力,不斷奮斗,終有一天我們會達到成功的彼岸。牛頓曾經說過,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如果能站在馬克思這位人類偉大的導師身上,我們勢必會站得更高,走的更遠。
馬克思傳讀后感篇3
讀罷《馬克思傳》的學生時代這一部分,說實話,里面的很多內容我都沒有看懂,可見我是一個多么淺薄的人。對于哲學,我知道的少得可憐。唯一一次接觸有關哲學的書籍,就是大一是同學推薦我看的《蘇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棄了。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在走迷宮,不停地繞啊繞卻怎么也繞不出來似的。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讀《馬克思傳》,我也只讀到了他的學生時代。
以前對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識,可以說是零。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都贊揚、崇拜馬克思,都用“偉人”一詞來形容他。說他思想多么先進,見解多么獨到,為整個社會人類進步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但是很少有老師對我們說一些馬克思的生活瑣事,好像他是一個圣人,高高在上。
麥克萊倫筆下的馬克思不僅降低為凡人,而且也降低為凡夫俗子。作者從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個不同角度給人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生動且有血有肉的馬克思形象。馬克思既是偉人,更是一個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他都具備。
書中描寫馬克思孩童時代的情況就很少。她的'姐妹們說馬克思早先的時候是“令姐妹們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著把她們當作他的馬從特里爾的馬庫斯上坡上‘驅趕’下來,更壞的是,他堅持讓姐妹們吃他用骯臟的生面團做成的而用更骯臟的手拿著的‘蛋糕’。她們毫無怨言地忍受著‘驅趕’、‘吃蛋糕’,因為卡爾將會講故事來酬勞她們的順從”。看到這里,我就覺得好好笑。原來馬克思小時候這么頑皮,甚至還有點邪惡,讓姐們對他又愛又恨。但不可否認,他也的確很聰明,知道如何讓投其所好。要明白,讓他人順從自己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這段話中,我也猜出馬克思小時候一定讀過很多書。因為肚子里有東西,才講得出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調皮、聰明、愛讀書,我想馬克思小時候的性格應該就是如此的吧!
等馬克思上了中學,他的性格更是讓很多人愛恨交織。愛他是因為他可以隨時開始男孩子式的玩鬧,怕他是因為它能夠毫不費力地寫諷刺詩文嘲笑他的對手。他曾輕蔑地談到:“有一些農村來的笨人,他們準備投考教會學校,大多數人領取助學金。”這一句話讓我想起來上次在校內上看到某一位徐匯區同學的狀態簽名:“雙休日過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見那些鄉下人了。”我想無論哪一個人看到,心里都會不舒服的吧!所以馬克思在學校期間沒有交到長久的朋友,這也怨不得別人吧。馬克思在離開學校前的一個行為讓我很有共鳴。他因為討厭當時的副校長,所以在向所有老師辭別是唯獨沒有理睬那個校長。其實作為學生,我們都有類似的經歷。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所以他布置的作業老師馬馬虎虎地完成,上課也不會像其他課那樣認真聽講,教師節也不會寫張賀卡送給他。也許這種行為看起來很幼稚,但這的確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抗議。
馬克思也有很多缺點。他只要一旦有了錢,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財,對生活安排的沒有條理,房間里十分雜亂、骯臟,充滿煙草味。年輕時的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學校關禁閉。而其中,揮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親一直勸他適度地消費酒、咖啡和胡椒粉。“我們可敬的兒子不顧一切協議,不顧一切慣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
【馬克思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馬克思傳的讀后感12-05
《馬克思傳》讀后感范文10-08
《馬克思傳》讀后感范文12-08
馬克思傳讀后感1500字04-05
《馬克思傳》讀書心得體會09-06
有關馬克思傳的讀書心得模板推薦12-09
馬克思的名言12-09
馬克思勵志的名言04-01
馬克思勵志名言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