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讀后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描寫了出生于一個小商人家庭的曹七巧在欲望的壓迫下,形成了病態的性格,最終葬送了女兒的幸福的故事。為此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一些金鎖記讀后感的優秀例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金鎖記讀后感篇1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為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里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只限于和她開開玩笑。于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著她,是因為向她要東西。十年后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制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著“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系的。作為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欲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季澤是她心中愛著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里卻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后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為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為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后,她拋棄了這么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著情欲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著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說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最后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說充滿了“人生味。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金鎖記讀后感篇2
看完金鎖記后,心里真的好壓抑好難過,除了以前看穆斯林的葬禮和三毛的黑奴讓我心情很沉重以外,這是第3篇文章。
感染讀者的作品很多,為什么我唯獨對這篇文章感觸頗深呢?原因自己或許是清楚的吧。對于曹七巧這個性格復雜的人物,現實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對于她自己的悲慘命運和她兒女悲慘命運的延續,是該抱著憎恨還是同情的心態呢。曹七巧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社會造成的,她本身也是個十足的受害者。原本的她也單純可愛,沒心沒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確實那么的不可理喻,讓人無法忍受,直至敬而遠之。
本以為悲劇可以完結,但誰都知道,因果是循環的。因為曹七巧悲劇的原因最終也就導致了長安長白的不幸。長白我就不去做什么評論嘍。至于長安,我真的好同情她。同情她的癥結所在呢?除了她這個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還摻雜著別的情愫吧……
如果換做是我,我或許同她的選擇一樣吧,或許她還比我堅強,即使在那樣黑暗的時代背景之下。她的無奈,她的'淚水,她的妥協,她的任命……總覺得自己能夠感同身受,只因為自己痛徹心扉的經歷過?呵呵,或許是自己太過于小提大作,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太過于懦弱。但情形和感情或許可以稱得上是雷同的吧。
為什么每個時代每個國度每個地點都會上演這么多讓人心寒而又無奈的故事!
金鎖記讀后感篇3
我覺得讀某個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場戀愛最初頗覺驚艷一讀再讀便生出些許別扭。這正如和戀人日日廝守總歸會碰觸到對方一些頑固的個性。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張揚出令我們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個性來。西川講到李白說:“這就是你不斷誤解著生活而別人比你誤解得更深。”這話用來形容張愛玲亦是再合適不過。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后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致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著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么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正為當畫家還是音樂家猶豫不決最后看了一張貧困潦倒的畫家的影片她哭了于是選擇了后者。她的父母離異時她仔細分析過父親雖然有錢卻未必是歸她的為了不耽誤學業這才跟了母親。她在香港淪陷的時候當過臨時看護有病人得了蝕爛癥整天哀嚎她卻能視而不見后來那人死了她還和同學歡呼慶祝。
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于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娜拉走后”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于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著。
【金鎖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金鎖記讀后感04-30
《金鎖記》500字讀書筆記12-09
金鎖記優秀暑假讀書筆記12-08
《金鎖記》讀書心得09-09
金鎖記讀后感6篇11-27
金鎖記讀后感怎么寫04-04
金鎖記讀后感范文1400字11-30
《金鎖記》讀書心得15篇02-26
《愛的教育讀后感》的讀后感范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