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方法
大學選擇
根據排名目的,本排名的對象是中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高校中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并且面向兩岸四地招生的大學。
大陸地區
在大陸地區,我們以是否受到211工程支持作為標準來判斷大學是否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主要目標。211工程大學共有112所,涵蓋了所有39所985工程大學,是大陸地區高水平大學的代表。大陸地區211工程大學中面向臺港澳招收本科生的有92所,我們選擇這92所大學作為大陸地區排名的對象。
臺灣地區
在臺灣地區,我們根據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教育評鑒發展組對臺灣高校分類中的博士型大學的劃分標準,篩選出34所大學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群體。這些大學涵蓋了所有12所受到邁向頂尖大學計劃支持的大學,并且這些大學都參加了2014年招收大陸學生的計劃。因此我們選擇這34所大學作為臺灣地區排名的對象。
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香港和澳門的高校數量不多,兩地也都沒有可供使用的高校分類。我們最終選擇了可以授予博士學位、并且面向內地招收學生的10所大學作為排名的對象,其中香港8所、澳門2所。
我們共對兩岸四地的136所大學(其中內地92所、臺灣34所、香港8所、澳門2所)進行排名。此外,對于大陸地區211工程大學和臺灣地區博士型大學中的尚未開始跨地區招生的大學,我們也計算了他們的名次。
指標體系
由于歷史的原因,兩岸四地的高等教育體制差異較大,因此,只能選擇那些共同適用于兩岸四地大學實際情況、具有跨地區可比性的指標。根據我們從事國際性大學比較與排名的經驗和對國內外主流大學排名所采用的指標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所采用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數個同時適用于兩岸四地教育狀況的指標,形成了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質量和學校資源4大類13項指標的指標體系。為了更好地體現大學的水平和質量,我們對所有與規模有關的指標都同時使用了絕對數和相對值。在指標權重的安排上我們遵循了《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的柏林原則》 中要求優先考慮產出指標的原則,對于7項產出指標各分配10%的權重,對于另外6項投入和過程指標各分配5%的權重。計算單項指標得分時,令表現最好的大學的該項指標為100分,其它按其與最高值得比例得分,一所大學的總得分由各單項指標加權得出。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權重
人才培養(35%) | 1.1研究生比例 | 5% |
1.2留學生比例 | 5% | |
1.3師生比 | 5% | |
1.4博士學位授予(總量/師均) | 10% | |
1.5校友獲獎(總量/生均) | 10% | |
科學研究(35%) | 2.1科研經費(總量/師均) | 5% |
2.2頂尖論文(總量/師均) | 10% | |
2.3國際論文(總量/師均) | 10% | |
2.4國際專利(總量/師均) | 10% | |
師資質量(25%) | 3.1博士學位教師比例 | 5% |
3.2教師獲獎(總量/師均) | 10% | |
3.3高被引科學家(總量/師均) | 10% | |
學校資源(5%) | 4.1辦學經費(總量/生均 | 5% |
指標定義
研究生比例
一所大學攻讀學士及以上學位的學生中,攻讀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學生所占的比例。
留學生比例
一所大學攻讀學士及以上學位的學生中,非本地區學生所占的比例。
師生比
一所大學的專任教師數與攻讀學士及以上學位的學生數之比。
博士學位授予數
一所大學一年中()授予的博士學位數。
校友獲獎
一所大學的畢業生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經濟學)和菲爾茲獎(數學)的數量。對不同年代的獲獎畢業生賦予不同的權重,每回推十年權重遞減10%。
科研經費
一所大學一年中()獲得的用于科學研究的經費,經費來源主要包括政府、企業和社會。
頂尖論文
一所大學五年中(-)在Nature和Science兩本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折合數。只統計研究論文(Article和Proceedings Paper)。對不同作者單位排序賦予不同的權重,通訊作者單位的權重為100%,第一作者單位的權重為50%,下一個作者單位的權重為25%,其它作者單位的權重為10%。
國際論文
一所大學一年中()被SCIE和SSCI收錄的論文數量,只統計研究論文(Article和Proceedings Paper)。對SSCI收錄的論文賦予2倍的權重。
國際專利
一所大學五年中(-)被Derwent專利數據庫收錄的國際專利(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外的專利審查機構申請授予的專利)數量。
博士學位教師比例
一所大學的專任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
教師獲獎
一所大學的教師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經濟學)和菲爾茲獎(數學)的數量。只考慮教師獲獎時所在單位。對不同年代的獲獎者賦予不同的權重,每回推十年權重遞減10%。
高被引科學家
一所大學的高被引科學家總數。按isihighlycited.com(年)公布的過去30年在21個學科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科學家的所在單位進行統計。
辦學經費
一所大學一年中()的辦學經費總額。
【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名方法】相關文章:
關于兩岸四地的百強大學排名榜單04-20
2017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05-07
關于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發布參考05-07
兩岸四地大學排名05-07
中國兩岸四地百強大學年度經費排行榜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