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業”面面觀,沉淀期也需要包容
畢業生數量逐年暴漲,求職大軍也日益壯大,對大學生而言,如今的就業形勢格外嚴峻。然而隨著求職難度的增大,一個特殊的現象——“慢就業”——卻也在逐漸“崛起”。
“慢就業”指的是大學畢業后既不馬上工作也不求學深造,而是選擇以其他方式暫時待業的現象,這類群體也被稱為“待定族”。在就業選擇上,很多90后在找不到滿意工作,又不愿意隨便就業的情況下,就會加入“慢就業”一族,選擇一邊在家陪父母,一邊慢慢考慮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據媒體報道,通過對比2010至2014屆大學畢業生中衛就業人群分布比例可以發現:最近五年,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的大學生比例逐漸增長,“慢就業”現象越來越突出。此外,某網絡平臺今年7月發布的一份畢業季大數據報告顯示,52%的95后選擇找一份穩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選擇回避就業。
“慢就業”的原因
“慢就業”不等于不就業,這背后既有就業形勢和就業結構的影響,也有青年一代就業觀念的變化。比較現實的原因一是在學校可能并沒有提升多少能力,所以走入社會面對求職時很難找到較為滿意的工作,因此求職一事自然就會延遲;原因二是有些人有自己的意向去留學、實習或者嘗試新的東西,將就業暫時擱置。調查顯示,畢業或是能選擇“慢就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其次還有“希望能夠理性尋找發展方向,不愿意在沒有找到方向前被具體工作束縛”、“準備創業”、“考研繼續深造”等原因。“慢就業”現象還與當前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密切相關。薪資問題不再是許多大學生就業的決定性要素,渴望被尊重,更看重工作理想與否。
褒貶不一
人們對“慢就業”的現象也褒貶不一。有觀點對此表示贊同,認為這是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理性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理清思緒,更好地加入職場。而且“慢就業”并非不就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停下來的這段時光加強自己,提升能力,然后理想規劃未來,其實未嘗也不是一件好事。另外一種觀點就認為這其實是打著“慢就業”的幌子在家啃老的狀態,這部分人認為,“慢就業”族在求職遭遇到挫折和打擊,因此會心灰意冷想要逃避,美其名曰“沉淀自己”,其實就是對就業壓力大的一種無能的表現。
其實孰是孰非的定論或許只有自己本人才知道,我們的擇業觀在發生變化,因此看人的眼光也該發生相應的變化,多給這些“慢就業”一族一些寬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振旗鼓再出發!
【“慢就業”面面觀,沉淀期也需要包容】相關文章:
"慢就業"面面觀,沉淀期也需要包容03-11
有關生活需要沉淀的生活感悟12-09
慢就業:不是所有的空白期都叫做“啃老”03-11
人生路上需要沉淀人生感悟12-01
你想試試慢就業經典美文11-19
人生需要沉淀寧靜才能致遠人生哲理03-10
成功也需要速度的故事12-01
慢一點也很好作文02-18
慢一點也挺好作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