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概率的哲學隨筆
不借助較深的數學知識就能了解概率的原理,本質上將數學對象以非數學的面貌呈現,用大眾化的語言詳細論述當時概率論的原理和一般結論。下面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關于概率的哲學隨筆,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關于概率的哲學隨筆篇一
如果信奉價值投資者不知道巴菲特,就猶如信仰共產主義者不知道馬克思一樣,那是一大笑話。
然而信仰馬克思的人未必能真正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同樣以巴菲特為楷模的價值投資者也未必真正理解“概率”的深刻涵義。
概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只不過往往被人的常識忽視了。
例如,第一次坐飛機的人往往有一種恐懼,擔心飛機會掉下來(我也不例外),其實我們可以了解到飛機失事的概率約為25萬分之一,而在陸地上行駛的汽車的事故率約為千分之一,而死于車禍的概率約為5000分之一,坐汽車與乘飛機的風險孰大孰小?一目了然。
在人們的潛意識里,都希望能夠不勞而獲,所以賭博對人們來說,是一種無法抵制的誘惑。
許多人往往希望通過抽彩票中大獎,而彩票也是一種變相的賭博游戲,參與彩票游戲的人們常常忽視了一個核心的問題---中大獎的“概率”是多少?
經過科學計算的體育彩票特等獎中獎概率是:
30選7中獎概率為203萬分之一
35選7中獎概率為672萬分之一
36選7中獎概率為834萬分之一
37選7中獎概率為1029萬分之一
“6+1”數字型玩法的中獎概率為500萬分之一
而同樣經科學家測算,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保守推測是200萬分之一。
可想而知,任何一種體育彩票玩法中特等獎的概率都要小于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
而人們的常識卻普遍認為:小行星離我們是那么的遙遠,特等獎離我們是那樣的接近。
我們可以計算一個最簡單的概率:拋一次硬幣出現正面的概率是二分之一,連續拋十次都出現正面的概率是1024分之一,連續拋二十次都出現正面的概率約為105萬分之一,連續拋三十次都出現正面的概率約為10億分之一。
賭博為什么那么可怕?因為參與賭博連續成功的概率實在太低,而且是參與次數越多,贏的概率越小,從長期無限次參與賭博的概率極限來講,其勝率趨于零,這也就是久賭必輸的科學依據。
在生活中,還有一個賭徒的心理:連續99次拋硬幣都出現了反面,第100次拋硬幣必然會出現正面。
這是一個嚴重的常識錯誤,這就是有名的賭徒困境。
這也是大多數賭徒越輸籌碼越押越大的理論根據。
概率是對未發生事件的可能性的推測,無論你拋了多少次硬幣,下一次你拋硬幣出現正面的概率永遠是二分之一。
所以,人們的常識往往是錯的,因為人們忽視了概率的科學性。
我們再看看投資的定義。
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名言:“投資是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操作是投機。
格雷厄姆對投資的定義其本質仍然是以概率大小做為區分投資與投機的標準。
所以,投資與投機難以區別,由于成功概率的大小,從量變到質變,才出現了投資與投機的劃分。
我們可以說,投資就是99%勝率的投機。
我們也可以說,投機就是1%勝率的投資。
所以,投資的最基本的普遍性原理之一就是概率。
我們知道,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中的二個基本原則:
第一條:一定不要虧損;
第二條:一定不要忘記第一條。
可以看出,巴菲特是一個嚴格的風險厭惡者,其投資哲學的基本原則仍然是尋求成功概率趨近于100%(或者說風險概率趨近于零)的生意。
價值投資理論很簡單,但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參與投機?
人性使然,人們為了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忽視了風險出現的概率。
從格雷厄姆的定義就可以知道,投機是一種高風險的活動,但參與者卻趨之若騖、樂此不彼。正是人們忽視了概率,只想到了成功后的結果,卻沒想到成功(或失敗)出現的概率,其長期參與結果可想而知,連續成功的概率極限趨近于零。
這也是為什么,西方國家資本市場400年歷史,卻沒有出現一個以投機而最終成功的富翁。
唯一的例子就是《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主人公利弗莫爾,他以投機聞名,而被后人稱為投機大師,但其三起三落的傳奇經歷之后,最終的結果卻是在一間廁所里自殺。
從概率上講,他從事的是長期概率趨近于零的游戲。
從哲學上講,這就叫必然性。
巴菲特前期也參與股票投機買賣活動,但他最終走了上價值投資之路。
因為,投機的本質是預測股價的變動趨勢,而分析股價的歷史走勢并不能提高明天股價上漲的概率,長期而言,連續正確預測股價的概率趨近于零。
投機者往往把一時成功的偶然性當成了必然性,這就叫偶然性低估。
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分析股票背后所代表的企業,我們成功的概率要遠遠大于50%,長期而言,如果投資的企業一直健康復合增長,我們成功的概率就在99%以上,這就叫高概率,也叫確定性。
我們買的不是簡單的股票,而是買進了股票所代表的部分企業,一個偉大、優秀的企業未來的成長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概率。
長期而言,投機是高風險低收益的游戲,投資(指價值投資)是低風險高收益的活動。
所以我們可以說,投機是零和游戲,是長期成功概率趨近于零的游戲,惟有投資才具有更大的確定性。
當然,成功者永遠是金字塔頂端的少數,我們要追尋的是小概率中的大概率。
關于概率的哲學隨筆篇二
概率論與統計學在20世紀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并在幾乎所有的研究領域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同時,很多有關概率的新哲學思想也由此得以產生。然而,盡管這些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它們卻往往散見于各種文獻,不便于查找。
吉利斯所著的《概率的哲學理論》首次對有關概率的各種哲學理論給予了清楚、全面而系統的描述,并對它們相互間的關系提供了說明。本書不僅探討了關于概率的古典的、邏輯的、主觀的、頻率的以及傾向的觀點,而且說明了各種解釋與貝葉斯爭論之間的關系,因為貝葉斯爭論不管是在統計學中還是在科學哲學中均已變得引人注目。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一些新見解:概率的傾向理論的一個很有特色的版本與發展了主觀理論的主體間解釋。作者還論證支持了一種多元主義的觀點,認為有效的概率解釋不止一種,每一種適用于不同的語境。
無論你是對關于概率的哲學觀點感興趣,還是打算對那些相關的理論及其關系作更為清晰的了解,《概率的哲學理論》都將證明它是極有價值的。
關于概率的哲學隨筆篇三
近年來,在以往人們熟悉的“哲學原理”之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哲學基礎理論”來指稱自己的研究類型和領域,這是一個頗值得注意的動向。那么,何為“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當人們使用這一概念時,似乎它具有自明的所指和內涵。然而,深入追究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需要澄清和規定的概念。只有通過這種澄清和規定,“哲學基礎理論”研究才會擁有一個真實的起點。
一、對“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初步規定
觀察人們對“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種種用法,我們可以看出,“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總是處于與“哲學史”研究、“應用哲學”研究、“現實問題”研究與哲學各“分支學科”研究這四者的相對關系之中。人們對“哲學基礎理論”的使用、理解和規定,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從這些關系出發的`。
從與哲學史研究的關系中來規定“哲學基礎理論”,所強調的是“哲學基礎理論”的“論”的性質。按照這種理解,哲學史研究是以“哲學的歷史”作為對象,它負責整理哲學史上的人物、流派、發展脈胳和思想邏輯等,屬于一種“遺產清點”性質的工作。與之不同,“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則是要從事哲學一般問題的反思、分析和探索,屬于“理論批判”與“理論創新”性質的工作。兩者的這種關系,借用亞里士多德或康德的說法,前者屬于“質料”的積累,后者則屬于“形式”的創造。
從與“應用哲學”的關系來規定“哲學基礎理論”,所強調的是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非應用”或“非實用”性質。按照這種理解,“應用哲學”所注重的是研究哲學基礎理論在人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實際應用,而“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則旨在為這種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兩者猶如“理科”與“工科”或者“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前者提供一般性、普遍性的“原理”,后者則把這些“原理”運用到具體事物和問題上面。
從與“現實問題”研究的關系來規定“哲學基礎理論”,所強調的是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超驗性”。按照這種理解,“現實問題研究”所關注和探討的是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所提出的具體的課題,而哲學基礎理論所關注的是純粹的、超經驗層面的學理問題。因此,“哲學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是超驗與經驗、抽象與具體的關系,兩者屬于不同的層次和向度。
從與哲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關系規定“哲學基礎理論”,所強調的是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總體性”、“原理性”等特質。按照這種理解,哲學各“分支學科”所從事的是哲學的各部門、各領域的研究,而哲學基礎研究則要揭示構成這種分支學科所共有的前提性根據,闡發各分支學科共同的基礎。因此,哲學基礎理論與各分支學科的關系就是總體與部分、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如上簡要討論可知,從與其它研究類型的關系入手來規定“哲學基礎理論”,哲學基礎理論體現出“原理性”、“創新性”、“純粹性”、“總體性”與“超驗性”等性質和特征。
【關于概率的哲學隨筆】相關文章:
1.哲學人生感悟隨筆
7.高考數學概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