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虞美人》1
三秋落葉幾多愁?
明月正清圓。
萬山一夜風戲弄,
淡隱青山楓葉映紅顏。
春水秋逝未折道,
舊情已枉然。 ( 文章閱讀網: )
何事能消此中結?
薄酒涼詞憶封筆七年。
《虞美人》2
教學目標
1.能說出本詞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這種感情作出恰當的評價。
2.能說出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誦讀并背誦全詞。
教學設想
1.本文是自讀課文,但是,卻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所學的第一首詞作。較之以初中所學的三首詞(李清照的《如夢令》、辛棄疾的《西江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除了在背誦和把握全詞的思想感情外,重點應放在通過語言來品味詞中情景的況味,進一步分析詞的藝術特點、表現手法等,從而引發學生對詞章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潛心涵詠的誦讀習慣。
2.本詞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難度并不大。可以以誦讀為主線,結合評議,抓住詞義要旨,分組討論意境構成及藝術特點。爭取當堂成誦。
3.李煜是開一代詞風的領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個人生活情感的印記,因此有必要對其生平進行補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進行延伸閱讀。
4.自制多媒體課件,渲染教學的情感氛圍,梳理知識要點。
5.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歷史故事。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這不是一個歡樂的故事,而是一個悲傷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聽讀的過程中,能把聽到的內容在腦海里轉換為形象的畫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攝影師,一定能完成這個任務。下面,讓我們開始——
一個細雨蒙蒙陰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輝煌而又氣氛肅殺的宮殿,一個淚眼朦朧面容蒼白的君主。佛,他拜過了;契丹,他也求過了,眼見著亡國被俘的命運是逃不掉了。在這花園般美麗的古都金陵即將沉陷于敵國鐵蹄之下的時候,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風流天子,緩緩地站起身來,脫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閃閃的龍袍,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后,在宋兵的辱罵聲中,一路嗚咽,北上東京。緊接著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淚洗面。雖被封為“違命侯”,但最后的命運還是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對一彎殘月,他慢慢轉過身去,遠眺南方他那無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請問,他是誰?
明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敗的政治家。但在死神來臨之前,他卻用一個藝術家的天才敏感,領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個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國滅種的不幸命運。在死亡的召喚聲中,他沒有閉上眼睛,而是蘸著血,和著淚寫下了一曲曲凄涼如挽歌般的詩作,創造了審美世界的最后輝煌。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內心世界——
二、讀
1.學習課文先從誦讀開始。先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要注意比較,然后評析誰朗讀得更好。
2.評價朗讀。
提示:入情入境的讀,一定要把握整體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體: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時、多少、又、不堪、應猶、只是、幾多、一江
月——明——中——
向——東——流——
3.學生朗讀,試背。
4.再請學生配樂朗讀。
5.教師示范,加入朗讀比賽。
6.評議師生朗讀優劣,齊讀。
三、議
1.問: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請問,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確:愁)
2.那么,根據這首詞,再結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確:往事之嘆
亡國之恨
“愁”
離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3.那些層層疊疊、排山倒海、接踵而來的憂愁,雖然真實存在,但畢竟過于抽象。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問問大家,作者是怎么樣來寫“愁情”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明確:
①意境的創設上:虛實結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
作者運用這么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
實寫:物是(自然永恒)
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②比喻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作者將一腔愁緒化為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沉重。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負載著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無際的廣度和深度。
③對比
春花秋月與往事的對比
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
雕欄玉砌與已改朱顏的對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載不動許多愁”。
④發問
問天——問人——問自己,一唱三嘆。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
四、小結
這首詞前六句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自然與人生之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難平
《虞美人》3
教學目的
1.掌握詞的文體知識,了解詞的四個發展階段和兩大流派。
2.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悟詞的意境和語言。
2.了解詞的韻律和章法。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4課時。
(以下只選了李煜詞的教學步驟,其他6首詞的教學方法同此。)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代趙翼《論詩》)唐詩
過后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于完善、臻于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板書課題)
解說:激發學生對祖國悠久燦爛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創新才是文學發展的出路。
二、解題
介紹詞的一般知識(分段投影顯示):
詞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
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明代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
詞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個樂段,叫“片”或“闋”,分兩片的最為常見,本課的七首詞都分兩片。
詞的篇幅比較短小,有人按字數將詞分成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認為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見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
為了說明方便,似可將詞在唐宋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時期:
┌─────────┬────────┬──────────┐
│時期│主要風格│代表作家│
├─────────┼────────┼──────────┤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約艷麗│溫庭筠、李煜、晏殊│
├─────────┼────────┼──────────┤
│││蘇軾、柳永、秦觀、│
│北宋中葉到南渡│婉約、豪放并舉││
│││李清照│
├─────────┼────────┼──────────┤
│南宋前期│壯懷高唱│辛棄疾、陸游│
├─────────┼────────┼──────────┤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張炎│
└─────────┴────────┴──────────┘
三、研習《虞美人》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齊讀課文,找出該詞的韻腳。
(解說:引導學生體會詞的音韻美,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涵。)
②內容與形式總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亡國后,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是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見課本注釋①)這首詞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觀照事物、想像事物,這樣,詞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貫穿下,構成了自然流暢、和諧完整的意境。
(解說:引導學生讀注釋,并且從"情”的高度理順詞的脈絡。)
2.具體研習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李煜降宋后被封為違命侯,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經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覺得厭煩。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很奇,卻又在情理之中。
(解說:引導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討論:“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底在懷念什么?
學生討論的直接結果可能是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思考,諸如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說:進一步挖掘詞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用兩點論思考問題。)
③“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與開頭句照應。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的無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虛詞的表達作用。)
④討論:為什么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特殊涵義嗎?
學生可能回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我寄愁心與明月”等名句,只要詩句能表現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的主題即可。
(解說: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中意象相對固定的特征,其他諸如“梅”“蓮”“柳”“雁”“長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全詞的“詩眼”?
明確:“只是朱顏改”的“改”字,改變的不僅僅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由國之君淪為階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
⑥全詞的整體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醉翁亭記》教案,《醉翁亭記》教學設計《藍藍的威尼斯》教案,《藍藍的威尼斯》教學設計《綠色蟈蟈》教案,《綠色蟈蟈》教學設計《楊修之死》教案,《楊修之死》教學設計《背影》教案,《背影》教學設計《幽徑悲劇》教案,《幽徑悲劇》教學設計《陶罐和鐵罐》教案,《陶罐和鐵罐》教學設計《紫藤蘿瀑布》教案,《紫藤蘿瀑布》教學設計
⑦這六句中哪些是寫“宇宙的永恒不變”?哪些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唱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唱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解說:整理全詞的脈絡,讓學生理解詞人的匠心。)
⑧欣賞品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并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詩人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4.課堂訓練(投影顯示)
閱讀李煜的詞,完成題目。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大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①下面對于詞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結束之快。
B.以“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比喻國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擊。
C.以“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復返,企其重來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長東”比喻自己的愁苦將會像東流水一樣滾滾而去,這樣自己就能擺脫憂愁,自由生活了。
《虞美人》4
教學目的
1. 誦讀詩歌,把握詩歌基本內容。
2. 通過品讀、鑒賞,體會作者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并學習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表達技巧。
3. 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難點
1. 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 通過分析內容體會情感,并學習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表達技巧。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古代的詞是為演唱而作的歌詞,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欣賞一首優美的古詞。播放李煜《獨上西樓》——鄧麗君演唱。我們已知道詞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個流派。這首詞屬于哪個詞派?(婉約)知道誰寫的嗎?(李煜)下面,讓我們走近李煜,去聆聽這位詞中帝王充滿哀怨的淺唱低吟,去感受這位亡國之君聲聲血淚所寫成的作品《虞美人》。(板書)
二、介紹作者
請同學們發言介紹李煜的生平,然后教師補充。
明確:李煜,南唐最后一個國君,字重光,史稱南唐后主。他有雙重身份,既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后人評價他“作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為君王”。他治國無方,卻多才多藝,工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較高造詣,詞的成就最突出。
三、寫作背景
975年,宋軍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雖被封作違命侯,實則淪為階下囚。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詞命樂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后極為震怒,賜酒將他毒死。這首詞就成了李煜的絕命詞,就是《虞美人》。
四、整體感知,了解內容
1.請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別朗誦,讓學生比較評價。
2.教師范讀詩歌。
3.找出韻腳和重讀詞。
(注意把握詞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調)
明確:韻腳——了,少;風,中;在,改;愁,流
重讀——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
4.根據詩歌內容,用一個字來概括詞人的內心世界。
明確:愁。
5.提問:哪些詞體現了詞人的故國情感?
明確:春花,秋月,往事,東風,故國,雕欄玉砌,春水。
五、品析鑒賞,感受藝術
學生齊讀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賞心悅目的'景致,作者為什么要追問它“何時了”?
明確: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里卻絲毫也喚不起欣賞的興趣。一個被囚禁的亡國之君要忍受無盡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種屈辱的生活無盡的延續,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呢?
2. 思考:“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隱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思?
明確:昨夜的東風預示著又一個春天來了,舉頭仰望明月,不由思戀起故國。一樣的東風,一樣的明月,不一樣的境遇,故國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謂“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回首故國,只有傷痛和悲哀。
3.小試身手:將“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這句話改寫成現代情景散文。
學生齊讀下片
4.思考:“雕欄玉砌應猶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心理活動?
明確:“雕欄玉砌”是作者過去生活的象征,詞人用猜測的語氣,含有國破家亡,江山變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憤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5.思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
這種觀點?這句話好在哪里?
明確:同意。運用比喻,以水喻愁,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長流不斷。
6.拓展: 化抽象為形象的詩句有哪些?
明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六、課堂小結
這首詞充滿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沒有慘痛的人生經歷,就寫不出如此飽含血淚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動人們的心靈。正如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七、課堂活動
請多才多藝的同學演唱《虞美人》。
八、布置作業
1. 背誦全詞;
2. 李煜,我想對你說。
《虞美人》5
【原文】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③
只是朱顏改。④
問君能有幾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的作者李煜簡介】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卒。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虞美人的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虞美人的賞析】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虞美人》6
這首《虞美人》 ,又是表面明白如話、實則潛流滾滾的一篇。
只從字面來看,讀得出是相思,是懷舊,是一段歡樂、一片深情。——這是一種很高妙的技術,字面意思已經把想表達的內容表達出來了,但如果讀者明了那些語句的出處,讀出來的內容便會遞進一層。
這種手法,比如辛棄疾的“且將萬字平戎冊,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是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空有滿腔抱負、滿腹經綸,卻處處受到掣肘,無奈加上憤懣,便把“平戎冊”去換了“種樹書”。——這么理解是一點問題沒有的,但是,如果知道“種樹書”還有一個出處,對這句詞的意思也許還能領悟得更多一些。
秦始皇焚書坑儒,天下的'書只允許留下很少的幾類,其中就有占卜書和種樹書。所以,種樹書就變成了一個文化符號,含有某種特定的符號意象,明白這個意象之后,便更能體會到辛棄疾所在的時局是多么的壓抑、逼仄。
容若這首詞便充分體現著這種技巧。這倒不一定是他有意為之的,因為,作為一個滿腹詩書的人,前人的種種成句、典故、意象,早已經讀得爛熟,成為了自己語言的一部分,運用起來就如同我們普通人運用母語一樣,達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讀書越多的人,往往這種現象就越明顯。
《虞美人》7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賞析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然后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然后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然后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然后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虞美人》8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
當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風好。拔山力盡忽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
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驀然斂袂卻亭亭。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
賞析
這首詠物詞也是詠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詠虞美人草映帶虞姬事,不同的是議論成分較前篇為重。詞的.上片寫霸王別姬。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開頭兩句寫項羽春風得意。言其當年在全國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機起事,猶如芳草應運而生,春風得意,枝繁葉茂,成為西楚霸王,天下無敵。這兩句以芳草喻項羽,既生動形象,富有詩情畫意,又貼近詞題,頗為得體。“拔山”承上啟下,寫其由強變弱,由盛轉衰,化用項羽的悲歌,渾化無痕,并巧妙地引出結尾二句。“飲罷”二句寫霸王別姬。言帳飲之后,彼此分離,而虞姬何以對待項羽呢?言外之意是說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從于地下,這就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去。詞的下片詠虞美人草。“人間”二句言虞美人草為虞姬精誠所化,聽到虞美人曲,就應拍而舞,千載之下,猶見其對項羽的精誠,世人不理解這一點,只是“貪看青青舞”,則辜負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寫虞美人草停止舞動。在這里,作者使用“斂袂”,寫虞美人草靜止不動,猶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讓人覺得格外生動。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動?“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引起虞姬懷舊情緒而不忍卒舞,用擬人筆法和心理描寫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賦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蘊藉,真摯動人。
知識擴展:虞美人
虞美人(趙文鼎生日)
翠屏羅幕遮前后。舞袖翻長壽。紫髯冠佩御爐香。看取明年歸奉、萬年觴。
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長安日。寶煙飛焰萬花濃。試看中間白鶴、駕仙風。
虞美人(送趙達夫)
一杯莫落吾人后。富貴功名壽。胸中書傳有余香。看寫蘭亭小字、記流觴。
問誰分我漁樵席。江海消閑日。看君天上拜恩濃。卻恐畫樓無處、著東風。
《虞美人》9
虞美人
辛棄疾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
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
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云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辛棄疾詞作鑒賞
正如本詞自注所述,辛棄疾的這首《虞美人》詞,乃是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抒寫了作者罷職閑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考證,此詞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鉛山(今屬江西)東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淵明《停云》詩意。
辛棄疾的詞,愛用典故,在宋詞中別具一格。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嘆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之意。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發出這樣的慨嘆也是很自然的。這里“只今馀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接著“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敘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態關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于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后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里的主體意識,易于感染讀者。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里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愿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這里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軾《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相似,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里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據岳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輒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
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依我個人看法,不妨視野擴大些,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內。辛棄疾慨嘆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于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閑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
《虞美人》10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
宋代:辛棄疾
當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風好。拔山力盡忽悲歌。飲罷虞兮從此、奈君何。
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驀然斂袂卻亭亭。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譯文
當年春風得意,好像芳草天天得到春風吹拂。由勝轉衰,四面楚歌,只得高聲哀唱,和虞美人訣別。帳飲之后,彼此分離,而虞姬從此要何以對待項羽呢?
眾人只知欣賞美妙舞姿,不解其內心悲楚。虞美人草靜止不動就像那整整衣袖、亭亭玉立的美人,停止歌舞,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引起了虞姬的懷舊情緒而不忍卒舞。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項羽姬妾虞姬稱虞美人。
虞美人草:雅州名山縣,出虞美人草。如雞冠花。葉兩兩相對,為唱《虞美人曲》。
青青:茂盛貌。
亭亭:孤立無依之貌。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賞析
詞的上片寫霸王別姬,是用對比手法來寫的。開頭兩句寫項羽春風得意,言其當年在全國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機起事,猶如芳草應運而生,春風得意,枝繁葉茂,成為西楚霸王,天下無敵。這兩句以芳草喻項羽,既生動形象,富有詩情畫意,又貼近詞題,頗為得體。“拔山”承上啟下,寫其由強變弱,由盛轉衰,化用項羽的悲歌,渾化無痕,并巧妙地引出結尾二句。“飲罷”二句寫霸王別姬。言帳飲之后,彼此分離,而虞姬何以對待項羽呢?言外之意是說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從于地下,這就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去。
詞的下片詠虞美人草。“人間”二句言虞美人草為虞姬精誠所化,聽到虞美人曲,就應拍而舞,千載之下,猶見其對項羽的精誠,世人不理解這一點,只是“貪看青青舞”,則辜負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寫虞美人草停止舞動。在這里,作者使用“斂袂”,寫虞美人草靜止不動,猶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讓人覺得格外生動。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動?“怕是曲中猶帶、楚歌聲”,引起虞姬懷舊情緒而不忍卒舞,用擬人筆法和心理描寫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賦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蘊藉,真摯動人。
總觀全詞,作者對虞美人草的遭遇是惋惜的,對虞美人草的品格是贊賞的。聯系作者身世和南宋情況來看,作者是想借此詞來諷刺和規勸南宋君臣不要沉溺于歌舞生活,招致亡國殺身之禍,而應發奮圖強,收復失地,重振國威。同時,作者也是借此詞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因此,這首詞寫得既豪放又婉約,是詠物詞中的妙品。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創作背景
此詞于慶元元年(1195)或二年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閑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創作了此詞。
《虞美人·賦虞美人草》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虞美人》】相關文章:
虞美人作文01-12
有關虞美人的詩句07-31
詩詞虞美人賞析12-09
虞美人詩詞賞析12-06
有關虞美人的作文12-09
《虞美人》經典句子賞析12-09
虞美人美文欣賞12-09
虞美人 詩詞賞析01-29
虞美人高中作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