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兒童故事為核心的主題話動生態化實施的論文
以兒童故事為核心的主題活動生態化實施,是將故事與其中包含的一切教育因素建立連接,從孩子的發展特點和需要出發自然生成一系列活動內容。我們在縣教研室近幾年深入探討故事教學的基礎上,遵循生態教育的理念,順應教師的研究思路,尊重幼兒的學習興趣,進一步開展了“以經典文學作品為核心的主題活動生態化實施”的研究,這是農村幼兒園課程生態化實施的又一策略。
一、核心主題內容的來源
核心主題內容一般都來源于孩子們喜愛的兒童故事,把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細節作為探索點,在教師和孩子共同體驗賞析故事的過程中生成新的活動內容。作為故事教學的四個重要環節,“體驗一賞析一繪圖一講述”引發了孩子們強烈的探究欲望。在“體驗”環節,我們通過質疑、猜想打開孩子思維的通道,創新想象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繪圖”環節,孩子們關注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和角色,探究故事中的每一件物品和場景,用連環畫的形式,將故事闡述的道理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藉此四個探索環節,我們充分挖掘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教育因素,和孩子們一起深入探究故事所蘊涵的主題內容。
二、核心主題內容的生成過程
1.選擇故事——確定主題核心
①適合孩子年齡特點。所選的故事適合各年齡班孩子的學習特點,蘊含一定的道理,并通過精彩的情節表現出來。如《小兔找太陽》《小兔乖乖》《蝸牛的房子》《一朵小花》《拔蘿卜》等故事,語句優美,重復性強,情節簡單、生動、有趣,是小班孩子百聽不厭的故事;《三只蝴蝶》《小貓釣魚》等故事,符合中班孩子的認知水平;《猴子撈月亮》《龜兔賽跑》《小蝌蚪找媽媽》等故事,蘊含一定的科普知識或深刻道理,適合大班孩子深入探究。
②喜聞樂見的經典故事。經典故事是最具價值的完美之作,而我們所選的經典故事,又是對幼兒來說能顯出獨特魅力的作品,能啟人心智,給人教益。比如,小班的《拔蘿卜》,能讓孩子們懂得“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中班的《小貓釣魚》,能讓孩子們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大班的《猴子撈月亮》,滲透著“水中成像的科學知識”,能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
③順應時令季節。有些故事季節性很強,如大班的《小蝌蚪找媽媽》是春天的活動內容,小班的《拔蘿卜》是秋天的活動內容,在選擇時必須要順應時令季節。
2.預設內容——確定主題展開的基本線索
首先分析每一個故事所包含的核心內容。比如大班的《龜兔賽跑》,核心內容有烏龜堅持不懈,兔子驕傲自滿,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等。然后根據對核心內容的分析,預設主題目標,確定主題展開的基本線索——創編、特性、制作、影響。
3.形成主題網絡(或主題樹)
根據主題展開的基本線索,順應孩子的興趣、能力,以五大領域、家園合作、區域活動等為抓手設計活動內容。
下面以《龜兔賽跑》為例,談談怎樣從講故事人手逐步展開活動,生成活動。
語言領域:故事《龜兔賽跑》可謂家喻戶曉,很多孩子早就會講這個故事。但在這里,教師充分激發孩子的創造性想象,有了“新龜兔賽跑”的多個版本,孩子們的探究欲望非常高漲。另外,在這個故事中,烏龜是個正面形象,因此又挖掘出故事《聰明的烏龜》。
科學領域:師幼共同討論兔子為什么沒有得第一時,孩子們想到了“兔子不珍惜時間”,于是便生成了數學活動“認識時鐘”。還有“小兔請客”,是利用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來開展的數學活動。
藝術領域:音樂游戲“龜兔賽跑”是利用現成的版本。制作故事連環畫是在每一個故事中都要進行的,已經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動。而剪紙(或折紙)活動“百變小兔”,則是根據故事角色而設計的。
健康領域:根據故事情節和場景設計了“動物接力賽”。“有趣的輪胎游戲”是結合園內的戶外活動器械和故事場景設計的。
三、核心主題活動實施后的自我診斷
評價一個活動的優劣,主要看孩子是否從中得到了發展。因此,我們從孩子的能力發展入手進行了自我診斷。
1.教育的內容、方式、策略及環境條件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良好的活動應該是目標、內容、環境、材料及方式方法等基本要素合理組合、有機整合,幼兒全身心投入的活動,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以兒童故事為核心的主題活動,核心內容是兒童故事,真正符合幼兒的興趣、需要,充分挖掘出了故事中隱含的教育元素,或角色或場景或道理。比如“創編新龜兔賽跑”“閱讀自制的連環畫書”“討論兔子為什么會失敗”等活動,有的是探索發現性的活動,有的是查找和“閱讀”的活動,有的是交流和討論的活動,有的是感受和體驗的活動,是形式多樣、新穎活潑、具有趣味性的多元活動,助推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2.教育過程為幼兒提供有益的學習經驗,并并符合其發展需要
在以經典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為核心的主題活動生態化實施過程中,要求教師要有生成意識、生成能力,要對幼兒新的需要、新的興趣、新的發現有一種接納的態度。比如,“蝌蚪→青蛙的演變過程”是教師預設的,在搜集資料以及討論中,孩子們會關注到更多動物的生長過程。在這種開放的教育環境中,在預設與生成的活動過程中,實現計劃活動與非計劃活動的有機融合,幼兒的現有經驗與新經驗的自然銜接。這些有益的學習經驗,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
3.教育內容、要求兼顧到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
在活動過程中,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孩子。比如用連環畫表現“新龜兔賽跑”的活動,有些孩子用2~3個畫面,有些用3~5個畫面,也有的用7~8個畫面,區別在于孩子對故事情節的感受和體驗,創編、想象能力的個體差異,但在這個活動環節,每個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繪畫表征水平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兼顧到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
4.教師的指導有利于幼兒主動、有效地學習
以兒童故事為核心的活動內容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生成的。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行為發生了根本變化:善于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勵幼兒的大膽探索與表達,善于發現幼兒對故事中的哪個場景、角色感興趣,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這種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和興趣的指導,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是推動孩子主動發展、有效學習的最好策略。
兒童故事,從表面上看,涉及藝術和語言兩個領域,仔細研究,其具體的內容與科學、社會等領域又緊密相關。故事中的人物、事件、物品、場景、道理等都是主題內容生成的線索。因此,我們選擇這些情節跌宕起伏,能夠闡發一定道理和價值觀的經典兒童故事作為主題核心,引導孩子自然地生成活動內容,饒有興趣地探究故事中的角色、情節,認識與之相關的物品,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幼兒獲得了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以兒童故事為核心的主題話動生態化實施的論文】相關文章:
虎兔化友為敵的故事01-22
以名詞為核心的短語有哪些03-26
成功的核心秘訣創業故事05-12
生態環保故事征文01-29
快樂蛋糕屋為題目的兒童故事05-01
“關于“國際化建設年”主題活動實施方案04-22
生態瓶里的故事作文06-06
化繭成蝶的勵志話04-07
關于風吹草動的成語故事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