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范文(精選4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1
一簇燭光,照亮了孫衛平貧瘠而孤獨的人生,照亮了漆黑的夜,也在他的眼前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文字是用來讀的,文字是用來聽的,文字更是要用心來感受的。
《哈利 波特》,是我兒子的最愛,每年,他都在期待著下一部小說的問世,哈利 波特陪著兒子度過了童年,他讀著哈利波特漸漸長大,而我也成為哈利波特的忠實讀者。每個孩子的童年記憶里,都有一部小說,或者一部電影,成為永遠的記憶。我希望晨誦時的《時代廣場的蟋蟀》,或是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成為孩子童年的記憶。
一個文字的種子,需要耕耘,需要灌溉。劉震云的黑白文字成為有聲文字DD電影,這個過程,對于導演劉雨霖,本身就是一種閱讀,對于每一個演員,都是一次再閱讀。
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用聲音來表達的。孟小冬的傳人,用京劇來朗讀文字,用朗讀來表達情感,一板一眼,抑揚頓挫,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古赤壁,看羽扇綸巾,看檣櫓灰飛煙滅,觸摸歷史的脈絡。
楊利偉的第一次飛天,讓時間的`刻度畫上了深深的一筆,飛入太空的那一刻,瀕臨死亡的那一刻,在太空看到地球的那一刻,返回地面安全著陸的那一刻,天地九重,獨一無二央視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精選央視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精選。
每一次的聆聽,都是一次文字的體悟,聽著朗讀的聲音,文字變得生動,仿佛鍵盤上流動的音符,跳動著,活潑地在春天里朝著我們迎面走來。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2
有人認為,其落入《感動中國》、《藝術人生》煽情窠臼,文學之美,文字之魅流于淺表,這檔文化綜藝清流其實走的還是“故事”的套路。
有感動:那些“煽情故事”總會賺取大把眼淚
在近期“選擇”為主題的節目中,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朗誦了寫給兒子麥恩的家書。這封信被觀眾和網友稱作“2017最美家書”。曾經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像麥家這樣,在朗讀之前分享過往故事,并深深打動觀眾的,還有很多很多。第一期節目第一位朗讀嘉賓濮存昕,在節目中便自曝小時候曾患過小兒麻痹癥,被同學起外號叫“濮瘸子”。濮存昕之所以要自揭“傷疤”,自然也與要朗讀的內容有關——他要把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師》,朗讀給幫他做了整形手術,使“濮瘸子”的命運得以改變的北京積水潭醫院的榮國威大夫。而《宗月大師》所描寫的,也是老舍生命中遇到貴人相助的事情。
有人認為《朗讀者》的魅力并不僅僅在于朗讀本身,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沖講他年輕時暗戀過才女林徽因的“獨家趣聞”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眾,也帶給了觀眾無限的思考。很多觀眾把聆聽嘉賓講故事,作為一件很有樂趣、很有意義的事情。
就像看《星光大道》之類的選秀節目時,聽到選手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及故事,很多觀眾總會被感染和打動,忍不住熱淚盈眶;就像音樂選秀類欄目,總是需要一些聽完歌感動到落淚的觀眾,這種情景交融的場面及其效果,已經成為節目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有質疑:“故事”喧賓奪主,好文章成了點綴
在另一檔同類型文化綜藝《見字如面》中,主要呈現方式是嘉賓演員演繹書信,穿越歷史和時間的洪流,最終打動人心的是以書信為載體的文字的魅力。既有蔡春豬寫給自閉癥兒子的戲謔中藏著悲傷的信,也有魯迅寫給許廣平的書信、莫言的家書等。
但對《朗讀者》來說,沒那么簡單。最終訴求是呈現“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三美并重,任重道遠。在與董卿的訪談對話中,麥家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沖突,與觀眾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提及這些傷感往事,固然與麥家在節目中朗讀的是寫給兒子的家書有關,但也引發不少觀眾評論詬病。與其說《朗讀者》是文學類的節目,不如說它是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側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說它煽情,還是由于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郭小平登上央視《朗讀者》,全場起立致敬,董卿數度落淚;柳傳志做客央視《朗讀者》,一席話讓主持人落淚;董卿被斯琴高娃朗讀感動到淚奔……節目真正感動到你的,是故事,不是文學。
《朗讀者》說故事有什么錯?故事早就成了中國綜藝的立身之本。但帶著文化訴求來看節目的觀眾嗅出了問題。以“朗讀”為賣點的節目中,好文章成了點綴,顯然是“喧賓奪主”。有人甚至說,故事已經蓋過了文學的`風頭,催人淚下也與其他節目里常見的“你的夢想是什么”沒有區別。
反思 爆紅之后,考驗的仍是文化綜藝原創能力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形式跟之前的選秀節目不同,在情感結構、價值觀念、文化認同上與當下的普通觀眾更為貼近,成為文化綜藝的“清流”,引發追捧。但短期爆紅恐怕還不容樂觀,盲目追捧也值得警惕。
想在“速朽”的文化娛樂市場中生存下來,《朗讀者》啟動了央視最熟悉的《感動中國》和《藝術人生》“煽情”模式,并不奇怪,甚至還讓人想起《開講啦》等眾多耳熟能詳的節目樣式。但在當前明星“天價薪酬”橫行的現實語境下,文化原創綜藝面臨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說白了,文化綜藝的門檻本來就高,要保持普通觀眾對一檔文化綜藝持續的熱情,節目本身承載著認知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這對綜藝制作的編劇、剪輯等關鍵環節提出了嚴格要求。包裝過度、包裝不足,都有可能為文化內涵“減分”。
說到底,承載認知價值和文化傳承,還是要多讀書、覓真知。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3
普通人的第一次雖然都是和生活小事有關,但也同樣有收獲。第一次學車的經歷,讓我知道了一個人能不能做成一件事,不能主觀臆斷,都要讓實踐來說話。
兒子不在我們身邊生活,老叟的急躁脾氣開車又不安全,所以一直沒有買車。去年臨近年終,老家有幾場事在那兒排著隊,越想越覺得害怕。那段時間,腦子里全是盤算怎樣趕公交,我幾乎摸透了公交的時間點;坐哪趟火車,下車后再坐鞏義的公交到達親戚家的時間才能恰到好處。
慢慢的我就萌生了一個念頭——我要學開車。不管我把這個想法向誰公布,說出口了之后,接下來就是會心地看著他們笑。因為我是他們的姑媽或者姨媽,我從他們的笑容里知道我學車是個笑話,還有一種甜甜的暖暖的感覺。
我想老叟對我的想法應該是最強烈的反對,因為在他的心里我是能力最差膽最小,世界上最笨的人。這幾年晚上散步的時候,只要過馬路他就拉住我的手,或者我就站在路邊長時間地等,必須等到路上沒有一輛車了才放心地通過。
當我忐忑地將我的想法告訴老叟的時候,我正等著他說出那句話呢:“就你,過馬路都不會,還想學開車,別把人家都笑死。”可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他一下子向我伸出了大拇指。我不敢將我的.害怕和對自己的懷疑說出來,他接著說:“其實汽車很簡單,很好學,比自行車要好學得多。”我想他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鼓勵我。兒子不在身邊,我們年齡越來越大了,總這樣跑著去搭車顯然不行了。他清楚自己的脾氣,所以他不愛車更不想摸車。看來今后我們兩個的出行就指望我了呀!
大年初二的晚上,我們三口終于可以一塊兒散個步了。悠閑自得的心情沒有多長時間,老叟的電話就響了。掛斷電話,老叟一臉的沉悶,對我說:“大叔去世了。”如果是一般人,提前去一次給大叔燒燒紙,上上禮,出殯的時候再去送就行了。可我們不行,老叟在他們整個家族中算是個掌門人吧,我們必須提前回去,我們總共在家呆了四天。
回到家后,老叟對兒子說:“在你走之前,教會你媽開車。”老叟的話一出,我意識到了箭在弦上了,因為他是個說一不二的人。
第二天中午,我們兩個都在睡午覺。多么舒服呀,一定要把這么多天的疲憊徹底趕走。老叟把我們兩個都叫起來:“走,下午時間短,又那么遠,爭取多練會兒。”
教育學院新校區,學生還沒有開學,選好地方后,車停下來了。兒子從駕駛室里走下來了,看著我微微地笑著,不敢對我說可憐的話,他走向副駕駛的位置。在嚴厲的軍師面前,我和兒子都只有服從。我也趕緊下來,走向駕駛室,不敢遲疑,進去坐在那個可怕的座位上。老叟坐在我右手后面的位置上,身子向前趴著,手抓著我的座椅靠背。他命令兒子:“從頭一點一點地教起,一點都不能馬虎,一開始就讓她嚴格地按規矩來。”本來兒子就是個十分認真小心的人,跟著兒子的講解,我依次系上安全帶,按一下電源鍵,通電;再踩著剎車長按電源鍵,點火;調整座椅和后視鏡;踩著剎車,檔位掛進D檔;按一下手剎鍵,解除手剎。
不知不覺,車竟然向前走了起來。我在心里激動著,直想喊出來:“是我把車開走的嗎?車在我的操縱下向前走了起來呀!我能把汽車開走了呀!”我在問自己:“你這不是沒有害怕嗎?是有嚴厲的監工在,你不敢害怕吧?”只聽老叟說:“不能只跑直線,讓她學拐彎。”學會之后,又學會了過隔離帶。
第一次之后,我知道了自己坐在駕駛室里握著方向盤的時候并沒有害怕,能夠非常鎮定地進行操作,我也知道了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學會開車,這些都是和我原來的料想完全相反的。朋友們,想做什么就去動手,去嘗試吧,第一次就一定使你有所發現。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4
《朗讀者》自播出,備受關注。各方媒體好評如潮,豆瓣評分高達9。3。每期《朗讀者》中,邀請嘉賓朗讀的不只是文字,朗讀的同樣是人生。這些嘉賓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他們有著共同之處——人生軌跡中,擁有屬于自己的這份“遇見”。
作為央視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董卿此次首度轉型制作人無疑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她坦言這對她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但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聲音是一種傳遞信息的介質。朗讀與音樂相通,都是傳遞愛的方式。在《朗讀者》中,你要做的是用心去聆聽。李云迪用一個個樂符感染在場的觀眾,沉浸在音樂的河流中,一同感受音樂的魔力。
現場,濮存昕朗讀老舍散文中的《宗月大師》。老舍先生之所以寫這篇文章,離不開的就是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感激之情,而濮存昕在小的'時候是個瘸腳的人,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榮國威。
每一個中國無國界醫生都要面對國外惡劣工作條件,從無畏懼條件的艱難、工作的繁重,他們無不彰顯出中國醫生的人道主義風采。蔣勵及她的無國界醫生伙伴們朗讀的是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獻給在戰爭中出生的孩子。
從成都鮮花山谷走來的周小林、殷潔夫婦,因為他們的愛情故事以及1200畝鮮花山谷走紅。他們寫日記,讀情詩,當現場他們共同朗讀《朱生豪情詩》時,他們已年過半百,但依舊一如初見。
十年前,她是世界小姐,十年后,遇見全新身份,完成蛻變。剛剛成為媽媽的張梓琳,為十個月的女兒朗讀的是作家劉瑜所寫的《愿你慢慢長大》,在朗讀中,她將最美好的寄予送給自己最愛的人。通過聆聽張梓琳的朗讀,感受到那份愛已滿溢。
一手締造了龐大的聯想帝國,他的的父親曾對他說:”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如今,這份父愛也傳遞給了他的兒子——這是柳傳志。
一首小情詩,促使許淵沖先生與翻譯世界的初相遇。如今,96歲高齡的許老,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他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用年輕人的心態努力工作。《朗讀者》現場,許老雖然沒有朗讀,但他卻讓我們明白了:“生命不是你度過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胡德夫傾情獻唱的歌曲《匆匆》,獻給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摯友,希望那些曾經屬于他們的美好事物,可以化為深山里面永遠長綠的葉子,以此紀念最至真的友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見一些人、一些事,而這些人、這些事讓每個人的人生發生改變,迸發火花。
生命原本沒有意義,在于你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讓我們通過用無聲的文字,表達有聲的傾訴,一起去遇見生命中的美好,為Ta朗讀。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相關文章: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3篇04-03
朗讀者第五期觀后感范文3篇05-11
讀者經典句子04-30
青春勵志詩歌朗05-09
朗讀者的觀后感06-12
讀者的哲理故事04-03
讀者精選文章04-02
讀者情感文章04-02
讀者文章摘抄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