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語文語言連貫題做題技巧
所謂 連貫 ,是指語言的表達,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組合與銜接,做到話題統一,句序合理,銜接和呼應自然。語言的連尹屬高考考點 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 的考查內容。快來看看吧,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為你整理的高考語文語言連貫題做題技巧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語言連貫題做題技巧
查看近年高考試卷會發現,語言的連貫考查形式已開始從客觀題向主觀題轉變,考查難度有所提高。盡管題型變化、難度提高,但只要我們能把握住出題者的六大思路,摸索、總結出有效可行的解題對策,養成良好的解題思維習慣,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做好語言連貫考題。下面就從六個方面具體談談:
出題思路一:角度一致;解題對策:看主語、尋對象
通常,前后幾個句子的陳述角度一致,會使一組句子顯得更連貫。出題者往往便會據此出題,或抽去其中一句讓考生選擇,或改變其中一句敘述對象要考生修改。要保持陳述角度一致,必然要求幾個句子的主語一致或圍繞同一對象展開。因此,我們的解題對策就是:一要看幾個句子主語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語不一致的句子是否從同一對象角度展開的。
例如:05年全國高考山東卷第22題,將下面的句子改寫成幾個短句(可調整語序、適當增減詞語),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語言簡明。
事實證明,各級領導干部經常到基層調研是了解真實情況、把領導經驗和群眾智慧結合起來,傾聽群眾的呼聲,調動和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領導干部增長知識才干,從而使決策嚴格地做到科學和從實際出發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和制度。
這道題直接考查了我們將長單句改寫成幾個短句的能力,間接考查了我們語言連貫的能力。長單句變成幾個短句的方法通常是先找出主干句并將其獨立成句,再將剩余的修飾成分——定語或狀語,分別變成短句。本題的主干句是“事實證明,各級領導干部經常到基層調研是了解真實情況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和制度。”這不難看出,主干句還嫌長,可以再變短為“事實證明,各級領導干部經常到基層調研是一種很好的制度,也是了解真實情況的好方法。”。剩余的文字“了解真實情況……做到科學和從實際出發的”都是賓語前的修飾成分即定語,有幾層。稍作研究,就知道題目要求我們運用語言連貫中角度一致的方法,把修飾成分變成陳述角度一致的幾個短句子;那么以什么為各句的陳述對象呢?考察各修飾成分可以確定“各級領導干部經常到基層調研”就是陳述對象,為使語言簡明,用“它”復指該對象。這樣,修飾成分可改為“它把領導經驗和群眾智慧結合起來,既能(使領導干部)傾聽群眾的呼聲,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能使領導干部增長知識才干,還可以使領導決策嚴格地做到科學和從實際出發。”
又如:好了,月亮上來了,而云把它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里,像鄉下姑娘,羞答答的。
本題是從敘述角度一致來考查我們的。由“月亮上來了”“老遠的躲在樹縫里,像鄉下姑娘,羞答答的。”可知本段文字是以“月亮”為陳述對象,而“云把它遮去了一半”更換了敘述對象,為使語意連貫應改為“卻被云遮去了一半”。
出題思路二:句式一致;解題對策:劃成分、看結構
結構相同或相近的一組短語、句子,會使語意顯得連貫。出題者也常會從這個角度考查我們,但05年高考沒有出現此類試題。解題時我們要根據短語句子結構的一致性、對稱性會使語意連貫的道理,利用劃線句上句或下句的提示,通過查看比較,研究一段話中幾個短語或句子成分結構是否一致,進行選擇或修改。
例如,04年全國高考天津卷第22題,閱讀下面的文字,調整畫線部分的語序,使全句協調連貫。(可適當刪減文字,不得改變語意)
為加快傳播速度、增強時效性,承載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①
發行量得以逐步擴大、規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決定從2004年起改為半月刊。②
這段文字,是一個有著較長的目的狀語的單句,畫線句在狀語部分,從短語結構上看,“加快傳播速度、增強時效性”是動賓型的,與“承載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發行量得以逐步擴大、規模效益得以提高”主謂型顯然不一致。按照句式結構一致的要求,畫線句要改成動賓結構。所以①② 處答案分別為:加大承載容量、提升前沿性;逐步擴大發行量、提高規模效益。
又如:孔子畢竟是一個貴族氣息較濃的人,“文化”的王朝他喜歡,他也喜歡“文化”的人,他自己從艱辛的少年到中老年的奔波,學而不厭,也就是要使自己“文化”。
此題是從句式一致角度考查我們的。從“孔子畢竟是……”“他也喜歡……”“他自己……”等幾個句子可看出語段的陳述對象是“孔子”,每個句子都以“他”作主語,句子結構是“主語+謂語+賓語”式,再由“他也喜歡……”中“也”字的提示,可知“‘文化’的王朝他喜歡”句式與語段不協調,可改為“他喜歡‘文化’的王朝”;再看“他自己從艱辛的少年到中老年的奔波”句,短語“艱辛的少年”和“中老年的奔波”雖都是偏正結構,但中心詞前者是名詞,后者是動詞,而“從……到……”是介詞,介詞后不能接動詞,所以“中老年的奔波”句式應調整為“奔波的中老年”。
出題思路三:前后呼應;解題對策:找對應,看聯系
語句的照應和暗示是語言連貫的重要條件。出題者也經常利用這點設置問題,考查我們。解答此類題關鍵是,通過語意的把握和關鍵詞語的分析,把握語句間的前后聯系,準確地找出與所提示或暗示的詞句相呼應的題肢。
例如,05年全國高考四川、云南、貴州、陜西卷第18題,把下列句子組成前后銜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話。(只寫句子的序號)
①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美麗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條小河流過,河水清澈見底。
③到了札蘭屯,原始森林的氣氛就消失了。
④白磚綠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風景幽美,綠色的丘陵上長滿了竹樹。
⑥叢生的柳樹散布在山丘腳下。
這段話描述了小城風貌。①句總體寫小城給人的感覺,③句交代了行蹤,由①句“出現”一詞再聯系③句有“消失”一詞,內容上正好暗合,推斷這兩句不可分割,且③句應在①句前。②句寫小城中的小河,是對小城總體印象后的具體描寫之一,應在①句后。④句寫沿河的屋舍,當然應在寫小河之后。⑤句交代行蹤并描寫郊外風景,⑥句著重寫郊外丘陵的柳樹。所以這段話的順序是③①②④⑤⑥。
又如,05年全國高考湖北卷第22題,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間用語的邏輯照應,把它們組合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只填序號)
①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決不僅僅是有沒有人進來出去。
②我們都知道,門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說里幽會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
④譬如從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
⑤當然,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
這段文字論述了門和窗的作用。②句是從常理角度說,是本段話的中心句,是總說,通常應放在開頭。為了照應,接下來必然先說門的作用再說窗的作用,我們很容易找到第⑤句和第③句,又由③句中“也”字的暗示,可以確定二者的關系。剩下的①④句,①句說明門窗的根本區別不僅僅在有沒有人進來出去,④句則是舉出事例印證①句。把握了這些照應和暗示,我們就不難得出答案了。
出題思路四:音節和諧;解題對策:看押韻、品節奏
語句韻律和節奏的巧妙組合,常能使語句結構更加緊湊,語意更為流暢。這也成為出題者常用的出題思路之一,但近幾年全國高考題中沒有出現此類題目。音節的和諧,常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上下文的押韻,要注意的是語言連貫中的壓韻和詩歌中的壓韻是不同的,后者要求嚴格,一般必須是偶數句或規定的位置壓韻,而語言的連貫可以是偶數句、也可是奇數句壓韻;二是句式的對稱(句式對稱能增加節奏感),我們在解題時要緊緊抓住這兩點。
高考語文語言連貫題例題講解
例如,01年全國高考第6題
(1)每逢深秋時節; ,松竹山茶,色彩絢麗,美景盡覽。
(2)遠眺群山環抱, ; 近看小河流水,茶園藏綠,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②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③白云繚繞,層林疊翠 ④層林疊翠,白云繚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1)處的空選①還是②呢?若選①,則句式錯雜,節奏混亂;選擇②句則形成前面是六字長句式,后面都是整齊的四字短句式,長長短短,音節和諧交錯。③④兩句的區別比較明顯,③句從遠到近,原文第一句“遠眺群山”,接著自然要寫到山上層林,再向遠處眺望白云,合乎情理;同時③句中的“繞”與原句中的“茂”兩字都處于句末,構成壓韻,讀來上口。故答案選D。
出題思路五:風格一致;解題對策:看景物、抓感情
一段文字情感基調、感情色彩及語言風格等趨于統一能使語意顯得連貫。出題者有時會根據這點,抽去其中一句讓你挑選。選填這類語句要充分尊重原文語境的情感基調、感情色彩及語言風格等,比如語境句子是熱烈的,與之銜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涼的;語境句子是壯闊的,銜接的句子就不能是柔婉的;具體做法是看語段中景物色調和特點的統一,抓感情基調和語言風格的和諧。特別指出,近十幾年全國高考題中沒有出現此類題目。
例如,88年全國高考第6題,為畫線處選擇適當的句子,使上下文銜接。
崖壁下有幾處墳地,墳前立著的石碑許多已經破碎,字跡模糊;枯水季節,伏在江里的石頭有的已經露出水面,周圍一片寂靜。
A、一列青黛斬削的石壁夾江高矗,被夕陽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沒有太陽,天氣相當冷,藤蘿葉子多已萎落,顯得這一帶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陽的照射下,枯草和落葉閃著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對岸。
D、一行白帆閃著透明的羽翼從下游上來;山門半掩,一道陽光射在對岸的峭壁上。
解答此題要考慮前文所描寫的意境特點:崖壁下的荒墳殘碑,瘦水枯石等景物形成了極其凄涼、冷寂、蕭條的氛圍和基調。A句“被夕陽烘成一道五彩的屏障”,C句“夕陽的照射”“閃著不定的光”,D句“閃著透明的羽翼”“一道陽光”,則均體現出明朗或歡快的暖色調,惟有B項寫出天氣陰冷,葉落崖瘦,其意象、情調與下文協調,故答案選B。
出題思路六:合乎邏輯;解題對策:判類別,理關系,抓順序
一段話,不論什么內容,幾個短語或句子先說哪一個,后說哪一個,有著一定合理的邏輯順序或意義歸類。這點經常被出題者利用來考查我們。常見的順序有三種:時間(先后)、空間(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外內、遠近)、邏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主到次、由少到多等)。此外,復句的分句間關系必須符合其內在的邏輯。復句中分句或語段中句子之間常常有遞進、順承、轉折、因果、條件、總分等事理關系,如果是遞進關系,順進則層層上升,逆進則層層下降;如果是因果關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解題時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判明屬于哪種邏輯順序,確定句子間所存在的內在關系,然后就可以把握句子的順序了。
例如,05年全國高考湖南卷第6題,填入下面畫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澄河產瓜魚, 背部有細骨一條,烹制后骨亦酥軟可吃,極鮮美。這種魚別處其實也有,有的地方叫水仙魚,北京偶亦有賣,叫面條魚。但我的家鄉人認定這種魚只有我的家鄉有,而且只有文游臺前面澄河里有。
A.長四五寸,通體雪白,瑩潤如羊脂玉,無鱗無刺
B.通體雪白,長四五寸,無鱗無刺,瑩潤如羊脂玉
C.長四五寸,通體雪白,無鱗無刺,瑩潤如羊脂玉
D.瑩潤如羊脂玉,長四五寸,通體雪白,無鱗無刺
這道題是從邏輯角度考查我們的。從備選答案看,劃線處省去的文字對瓜魚的特點進行了描述。從邏輯分類看,“雪白”“瑩潤”應放在一起,說明其色澤特點,這樣答案即可圈定。
需要注意的是,出題者往往并不是只采取單一的思路,有時會融進其他考點知識,或綜合采取幾種出題思路,以增加解題的難度,但只要我們知己知彼,做好連貫考題也不是不可能的。
例如,05年全國高考重慶卷第25題,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
語言總是和社會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彼此息息相關。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 )這一切( )都在語言上刻下了印記。
(1)將下面四個語句按恰當順序填人橫線處(只填序號),使之前后照應和銜接:
①同世界各國的交往頻繁了
②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和變化
③經濟發展了
④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一步步向縱深推進
(2)為使語意連貫,適合填人兩處括號中的關聯詞依次是: 、
(3)為使語意簡明,文中應該刪削的是: 。
這道題是對語言運用的綜合考查,(1)(2)問主要考查了事理邏輯順序,(3)問考查了語意簡明。“同呼吸、共命運”與“彼此息息相關”語意是相同的,為避免重復,保留其中一個即可。研究①②③④句關系,不難看出它們之間構成因果關系:④是因③是果,③是因①又是果,④③①又是②產生的原因,故這四句的順序是④③①②。最后一個分句和其之前的分句是什么關系呢?稍加研究,可以確定應是順承關系,這樣第一個括弧處可以填連詞“而”,再聯系第一句話談到的語言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可以推測第二個括弧處應填“又”。
【高考語文語言連貫題做題技巧】相關文章:
高考化學做題技巧04-04
高考英語做題技巧04-03
高考理綜做題技巧04-04
上海高考英語做題技巧04-04
高考物理的做題重技巧12-09
高考英語做題小技巧04-03
高考語文排序題技巧04-03
關于高考語文語言表達題的答題技巧12-09
淺析高考語文語言表達題答題技巧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