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與的用法

時間:2024-07-09 18:38:52 高考語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與的用法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與的用法1

  (一)介詞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與的用法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司馬遷《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蒲松齡《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蘇洵《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司馬遷《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賈誼《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蘇洵《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論語季氏》)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司馬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與的用法2

  一、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2)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3)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于“于何”,譯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3.置于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二、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三、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可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可譯為“憑”“靠”。

  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可譯為“把”。

  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依據,可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可不譯。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系,可譯為“來”“用來”“以致”等。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三)助詞

  作語氣助詞,起調整音節作用。

  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

  可譯為“緣由”“原因”。

  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已”,止。

  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七)連詞

  連接上、下、東、西、往、來等字,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等界限。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與的用法3

  

  (一)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揣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二)介詞,相當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三)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與的用法】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12-09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03-09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用法總結03-10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03-09

高考語文常見文言虛詞乎字的用法03-10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的用法03-10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03-10

高考語文:18個常見文言虛詞之用法03-09

高考語文18個常見文言虛詞之用法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