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復習方法的討論論文
摘 要:當今高考歷史試題,越來越注重能力立意。這就要求師生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下功夫。本文旨在探討方法論的有關問題,包括歷史意識的培養、復習方法的探討和答題技巧的總結。
關鍵詞:歷史高考;復習方法;答題技巧
一、 歷史意識的培養
歷史意識主要是指學習歷史的要素及悟性。具體而言,“歷史意識是指人們由歷史知識凝聚、升華而成的經驗性心理、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歷史意識的價值在于形成維系、強化群體組織的內聚力,建立起文化上、種族上的歸屬感,塑造民族的文化性格、民族意識,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批判精神,激發探索與發現的學術動力,加深對現實社會活動的理解與把握。獲得與形成歷史意識的主要途徑在于學習與運用歷史背景性知識、連續性知識、差異性知識、求證性知識和反思性知識!币囵B歷史意識,必須要弄懂它由哪些要素構成,學習目的等問題。歷史就是人類活動的總和,是已經發生過的一切文明和文化。其主要構成因素是時間、內容和人物三要素。人物是指一定的個人、集團、階級,任何人物的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進行,不可能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所以,學習歷史必須時時抓住人物、時間、空間三要素。
時間是歷史的載體,歷史是時間的集合,沒有時間就沒有歷史!皻v史發展的過程,就處在時間的演變之中,離開歷史時間的教學,就沒有系統的歷史過程,更看不見事物的因果聯系和發展規律,因而,歷史時間概念的教學是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問題!
所以,學習歷史的時間概念非常重要,記憶時間也就成為學習歷史的重要任務之一。首先,要分清歷史上的主要紀年法: 公元紀年、干支紀年、年號紀年、中華民國紀年、伊斯蘭教紀年。其中公元紀年最通用, “年代”和“世紀”兩個概念又最常用,因此,必須弄懂其含義和劃分方法。其次,把一些時間總結成規律來記憶。如年代本身就是連續自然數、兩位數相同、首尾數相同,還有年代具有連續性、規律性間隔等特點。
空間同樣是歷史的載體。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要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進行,所以記憶空間也非常重要,而且極易與地理學科聯系。“歷史地圖是人類某一歷史時期自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狀況及其變化的直觀反映,顯示人類活動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現象,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比缬洑v史地圖可用地理方法,將地圖劃分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等幾類。不同類別的地圖記憶法和內容的共性要求以及個性要求需要總結出來,便于學生記憶。
歷史意識還包括因果論、過程論、階段論等。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前因和后果,都要有一個演變過程,都要分階段進行。所以,評價歷史問題,必須注意“三論”,才能凸顯歷史意識。
二、 看書五步法
學習歷史,離不開歷史課本,而要學好歷史教科書,必須時時看書,時刻保持對課本內容處于熟悉的狀態,不然,歷史書是一看就懂,一放就忘。為此,我認為看書“五步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步: 通覽教材。包括目錄、引言,章節題目、正文,插圖、圖表、地圖、引文、注釋、練習題、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等。
第二步: 抓骨干知識。把教材中的骨架性、核心性知識深刻理解、記憶,并找出骨干知識的內在聯系,做到以點帶面,抓住主要矛盾,其他則迎刃而解。
第三步: 解決歷史基本概念。歷史課本中,基本概念比比皆是,一小部分在教材中有解釋,但大部分無解釋。而歷史概念的理解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面。概念理解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歷史學習。所以,必須弄懂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第四步: 原理運用。用歷史學科的原理,如因果論、過程論、階段論等,更要用政治等學科的原理,諸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等等。用這些原理指導看書和做題,就容易有角度、有思路、有出路,就容易達到更高的層次和水平,因而也更能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步: 學科間的聯系!皻v史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學科有必然的內在聯系,閱讀理解表述離不開語文基礎,抽象的理論離不開政治原理,諸多的空間概念離不開地理知識!睂W習歷史,要時時注意不能單純地把注意力放在歷史本身上,而是要多和政治、地理、語文,甚至理科結合,才能把歷史放大,成為大歷史,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歷史,學好歷史。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選擇題答題技巧
1.分清題型。
歷史選擇題題型很多,但高考中常見的題型主要有七種,分別是:(1)一般識記型,主要考記憶。(2)組合選擇題,包括排序題,主要考記憶,但選擇內容增多,是一種變相多選,難度增加。(3)史實或概念區分題,主要考記憶、理解和精確區分能力。(4)比較選擇題,主要考單位時間內對兩個以上信息點的記憶、比較、歸納、概括能力,其特點是單位時間內思考的信息量增大,難度相對增加。(5)材料選擇題,主要考分析、歸納和運用材料的能力,關鍵是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抓住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6)因果選擇題,包括選擇原因和選擇結果兩個子類,此類題的難度在于因果之間不好區分。問原因時容易選結果,問結果時容易選原因。因為因果之間不完全對應,除了一因一果、還有一因多果、幾因一果、有因無果等多種形式。所以答此類選擇題關鍵是區分因果用詞。原因范疇的用詞很多,如根本原因、基本原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直接原因、導火索、目的、前提、條件、動機、出發點等等。結果用詞有褒義性用詞,如進步性、貢獻、功績、積極作用、積極意義等。貶義性用詞,如局限性、危害、惡果、消極作用、消極意義等。中義性用詞,如結果、后果、評價、認識、看法等。(7)最佳選擇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項以上都有道理,從中找出哪一項最有道理。答此類選擇題需要記憶、理解、歸納、推理、概括、抽象等綜合能力,是歷史選擇題中難度最大的。以上七種題型為單一題型?荚嚂r往往是兩種以上題型的綜合,稱為復合題型。
2.多用排除法。排除法是各種選擇題通用方法,歷史選擇題也不例外。它要求通過分析判斷,先把最不可能的選項逐次排除,從而找出正確選項。
3.審題三要素。解答歷史選擇題,審題非常重要。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審題關鍵要抓住三要素,即時間、空間和類別,也就是題目包含的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類型的問題。此三要素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但不論何種形式,必須審清三要素,才能答準確。
4.抓關鍵詞或概念的含義。在一些歷史選擇題中,關鍵詞或概念含義非常重要。充分理解,就容易答題。如“實質”一詞在歷史選擇題中時常出現,要準確答題必須深刻理解“實質”一詞的含義!皩嵸|”也稱“本質”,是指一個事物本身的內涵或內在特征。所以,表象特征不行,哪怕起決定作用都不行。
5.明確概念大小。歷史選擇題中,經常存在著各種概念。答題時要注意: 在同類概念中,當大小概念并存時,一定要選大概念。因為大概念包含小概念。大概念能夠代表整體,具有全面性、典型性;小概念僅代表局部,具有片面性和非典型性。
6.運用政治原理。一般難度較大的選擇題,運用政治原理答題,往往會使學生形成新思路,事半功倍。如當政治與經濟并存時先考慮經濟,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并存時先考慮生產力,當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并存時先考慮社會存在,當普遍性與特殊性并存時先考慮普遍性,當內因與外因并存時先考慮內因,等等。
四、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的答題技巧
這兩類題均屬主觀性試題,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但基本思路與選擇題類似。同樣需注意分清題型,把握審題三要素,抓住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詞或概念的含義,運用政治原理指導答題。
五、一、二輪復習遵循的四項基本原則
1.實用性、方便性和高效性原則。(1)教材: 由厚變薄;弱化細節,強化主干;抓重點,分清角度和類型。(2)做題:精做,即容易題型適當練,重點題型重點練,容易出錯題型經常練;了解具體題型及做法。(3)方式:專題式、小型問題式、單元式、階段式等,可用一種,也可多種方式交叉使用,應以簡便為原則。
2.相近性、相關性和相異性原則。(1)相近性: 同一種知識在教材的不同地方出現,出現的角度則可能不完全一樣,所以需要把這些知識綜合歸納,才能形成對這一知識的整體認知和把握。(2) 相關性: 同一知識的縱向聯系和總結,主要指歷史專題,把這些問題歸納到一起,就能對這一類知識形成整體認知,并能從中發現很多規律性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3)相異性: 同一種知識或同一類知識的特點需進行分析和對比,就是相異性,這是深入理解歷史知識的必要手段和過程。如分析世界近現代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從中就能分析出三次工業革命的繼承性和發展變化。
3.以本為本,以綱為綱原則。(1)以本為本: 是指高考歷史不同于其他學科: 其他學科的課本只是工具,高考中運用這些工具解答課本以外的問題。而歷史高考題主要源于課本知識,所以學習歷史必須看書、看書、再看書,課本就是高考的根本。(2)以綱為綱: 就是指高考歷史考綱和文綜考綱中的樣題和高考試題,要深入研究,小心求證,細心解讀,明確方向。這是把握高考的最主要工具,也是分析高考信息的最基本源泉。
4.綜合性、系統性原則。(1)歷史自身的綜合,包括知識的綜合、思維的綜合;系統性原則主要是要管好“自家門”。(2)政、史、地的綜合:包括單位時間內三科思維的不斷轉換問題、三科交叉問題、三科語言特點問題、三科思維特點問題和有綜合意識問題等。這些問題雖不是主要方面,但也要在復習中注意解決,以便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六、二輪復習的方法技巧
1.增強時間和空間意識:(1)時間性:歷史是時間的集合。所以無論看書還是做題,都要充分注意時間性。而專題復習容易削弱時間性,因此更需樹立時間意識。(2)空間性: 在認識地點及位置的基礎上,重點在于培養空間聯想和三維意識,從而使歷史事件活靈活現,增強形象記憶能力。
2.網格化復習。在縱向專題復習的同時,必須強調知識點所處的單元或階段位置,否則就容易出現“兩層皮”,顧此失彼,繼而導致整體感的喪失。所以在進行專題復習時,一定要縱橫交錯,形成網格化,才會有整體感和全面感。
3.注意隱性知識的挖掘。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隱藏在字里行間或地圖上,屬于“盡在不言中”的知識。如果不細心挖掘,就容易出現知識的缺陷和漏洞,影響高考成績,所以無論老師教學還是學生看書,都要盡可能將其挖掘出來,使歷史知識完整化、豐滿化。
4.學生主體化。二輪復習中,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均已學完并基本掌握,留下的只是能力提高的問題,調動已有知識再上一個新臺階的問題。因此,二輪復習更有條件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要充分運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織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包括學生出題、講座、評題等,這樣更能促進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提高復習效果和學生的解題能力。
5.二輪復習中還要特別注意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諸如“第一頁現象”和“假忘現象”等問題,從心理上保證二輪復習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徐兆仁.歷史意識的內涵、價值與形成途徑[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1).
[2]賈志武.怎樣進行歷史時間概念的教學[J].高中生學習,2013,(7).
[3]王生.有效利用歷史地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J].歷史教學,2012,(2).
[4]張燕.把握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J].教育,2010,(31).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復習方法的討論論文】相關文章:
高考歷史改革答題技巧12-08
盤點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模板精選12-09
盤點答題技巧及模板精選高考歷史12-09
高考歷史40題答題技巧11-24
高考歷史問答答題技巧12-08
新課改下高考歷史的答題技巧12-09
高考歷史41題答題技巧11-23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和技巧03-09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