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考語文學習指導

時間:2022-12-09 09:15:49 高考語文 我要投稿

高考語文學習指導

  語文高考是一個特殊的語文實踐活動。高考成績的高低和同學們在語文復習實踐過程中,你們實踐的質量的好壞是直接相關的。

高考語文學習指導

  建議:就是借助40篇提升古詩文閱讀鑒賞能力的水平和能力。

  所謂40篇每一個同學都很清楚,這就是北京《考試說明》里,所要求背誦默寫10篇古文和30首古詩。對于這40篇,可以有三個層面的要求。

  最基礎的要求,就是能夠滾瓜爛熟背誦默寫,一字不錯,給上句寫下句,不出差錯這是最基礎的要求,這個要求是對著默寫7分去的。在這個層面之上,我覺得同學們可以把這40篇作者、時代背景、作者寫作的意圖,文章詩歌基本內容,以及所使用的主要的表達方法技巧認真梳理一下。中華考試網

  第二個層面,可以除了鞏固這七分的默寫外,對十分的詩歌鑒賞有很大的幫助,對作文寫作60分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當然還要對那些學習水平比較高,對古詩文興趣比較濃厚的同學還有第三個層面的要求,就是希望他們以40篇為核心,適度向外擴展。

  另外對文言文閱讀的15分的考題有直接的幫助,因為10篇古文可以增加你的文言文的語感。因為平常很少說文言,通過加強背誦,這10篇必須要背得滾瓜爛熟,可以使你的文言語感進一步增強,這是給大家在古詩文復習方面提出一個具體的建議。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西域讀李白

  本文主要結合歷年高考語文試題,為考生準備了“高考語文現代文練習”,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高考頻道提醒考生,考前可以多閱讀一些現代文章,擴大對課本以外的淺顯的現代文閱讀。

  西域讀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離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這是最后一次。他舉杯邀月,卻發現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撲進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禮,溺死不詳,何況是醉酒落水。他的親朋對此諱莫如深。可這實在恰恰就是詩人的死法。誰像他這樣認真又天真一生?連死都是一首詩。他那天籟似的詩文,他那橫空出世的才華,萌芽于何方?他與我們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圖的。從李白幼年上溯約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變故,全家人從隴西成紀流放于遙遠的中亞碎葉。李百五歲那年,在中亞度過了漫長歲月的李白家庭又舉家內遷。這個漂泊的家族在地廣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為主體的人民中間,頑強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絕異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個胡兒吧?這僅僅是我的猜想。

  ③這個漂泊的家族終于孕育了一位偉大的漂泊者。歷史在此與一位偉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光彩的時代,開朗雍容的氣勢在整個封建社會空前絕后。只有大唐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樣的腳步。歷史的偉大契機在此生成。沒有那個開放的時代,這個飽含異質的天才會被扼殺;沒有這個天才的加入,那個時代也會減卻許多光輝。

  ⑤異域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充滿李白所有詩文。李白是沒有故鄉的,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醉酒的地方就是故鄉。他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沸騰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他永遠行走在漂泊的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的歌。詩人拒絕根的存在。這是徹底的漂泊情懷:把生命看做一場純粹的漂泊,并這樣實踐著,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沒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游俠。他的浪漫、癲狂、愛恨情仇、寂寞與痛苦、夢與醒,它的豪情義氣,它的漂泊,全都達于極端。在他眼里,游俠比皓首窮經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闖進了朝廷,他那強橫的乃至有些無賴的游俠脾氣也是不改的。力士脫靴,貴妃捧墨,御手調羹,他要求權貴尊重他,皇帝也應把他當朋友才好。他不習慣仰視。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這些西域城市之間跋涉,每個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給我有力的震撼。幾十個世紀以來,這片廣袤的大地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臺,今日,我們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單純與猛烈。昆侖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橫亙中亞細亞的三架豎琴,將咚咚的馬蹄聲傳遞到最遙遠的地方。騎士們賁張的血脈不理會任何荒涼。成吉思汗的馬隊從塔爾巴哈臺從伊犁河從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將浩瀚的里海變成內陸湖。多么兇蠻單純而強烈的節奏啊!李白從另一個方向來了,大地高山冰川駿馬胡姬,化為他精神的馬隊。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溫柔敦厚細膩空靈,大筆橫掃,狂飆突進,給大唐詩壇注入西域騎士的剽悍與純粹,令所有騷人墨客為之一驚。洞庭煙波,赤壁風云,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

  ⑧游俠李白颯沓而來,他的雙腳和詩筆生動了大唐山水。

  (1)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作者說李白“連死都是一首詩”,是說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長眠的生命方式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B.李白摒棄中原已有的溫柔敦厚細膩空靈,他的詩都是剽悍、純粹、猛烈的。

  C.作者認為,沒有大唐,就沒有飽含異質的李白;沒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難變得開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從另一個方向走來了”中的“另一個方向”指文化精神方向。

  E.從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的一生表達了高揚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愿望。

  (2)作者在第①段中問:“他與我們為何如此不同?”從全文看李白與一般的詩人的不同之處在哪里?其緣由何在?(6分)

  (3)第③段“歷史在此與一位偉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歷史的偉大契機在此生成”兩句中的“此”分別指什么?(6分)

  (4)第⑧段中“他的雙腳和詩筆生動了大唐山水”該怎樣理解?(6分)

  【答案】

  (1)BC(選對1個得2分,選對2個得5分)

  B項,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溫柔敦厚空靈,并不是摒棄;而且李白的詩并不會是剽悍、純粹、猛烈的。C項,文中的意思是“沒有李白的加入,大唐會減卻許多光輝”,這并不能說“大唐王朝也很難變得開朗雍容”。

  (2)不同之處:李白是一個游俠詩人,把生命看作一場純粹的漂泊,并這樣實踐著。(3分)緣由: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世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騎士剽悍、灑脫的特性。(3分)

  (3)前者:偉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來之時;(3分)后者:包含異質的李白與開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3分)

  (4)李白漫游大唐各地,發現并用詩歌撒播了各地的風情與美麗。(意思對即可)

  辨四聲是學平仄的基礎

  我國的詩歌發展到了唐代,它的聲調、格式走向嚴格的規范化,形成一種格律詩。早在南北朝,詩歌就講究聲律,同時受駢體文的影響,詩歌中的對偶逐漸工仗。因此,從南北朝到唐初,就出現了不少暗合格律詩形式的作品。到了武后時代,杜審言(杜甫的祖父)的作品已完全合乎格律詩的形式了。那時的沈?期和宋之問,從前人和當代人應用格律創作的實踐中,把已經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完成了格律詩規范化的任務,使以后作詩的人有明確的規則可循。這種格律詩,唐代人叫作"近體詩"或"今體詩",而稱以前的詩歌為"古體詩",或"古詩"、"古風"。自此以后,近體詩與古體詩有了明確的界限,詩人在創作上,有專工近體的,有專工古體的,也有兼而工之的。但自唐到明清,官方科舉考試,一律以近體詩為標準格式。近體、古體都是相對而言的;今天,近體詩又成為舊體詩了。

  古體詩形式上比較自由,字數不等;句數不限;押韻一般雖是上句非韻,下句押韻,但允許句句押韻或中間換韻的。至于聲調的平仄、字面的對偶一概不講究。近體詩則有嚴格的要求,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的規則。它要求作者精心、巧妙地選擇和利用漢字的聲、韻、義等要素,按一定的規則組合起來,使詩句具有抑揚頓挫的聲調和樂曲般的節奏,在詞語與句式上呈現出和諧的對稱美,以增強詩歌的藝術魅力。格律今天在詩詞界仍有重大的影響,人們看你做的舊體詩"及格"不"及格",往往首先看這詩的格律合不合轍。

  近體詩的字數、句數,比較簡單,只要讀了一些近體詩,可以無師自通。一句五個字的,叫五言詩;一句七個字的,叫七言詩。句數有三種:四句的,叫絕句;八句的,叫律詩;八句以上的(最少十句,有多至二百多句的),叫排律,也叫長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排律簡稱五排或五長;七言排律簡稱七排或七長。近體詩按字、句來分,只有兩類六種。

  學格律主要是平仄、押韻、對偶這三項。對初學者來說,平仄難度較大些。有的老同志因為讀了相當多的格律詩,做起詩來照貓畫虎,押韻和對偶基本合轍,但往往平仄不諧,學平仄成了學格律中的"攔路虎"。其實掌握平仄并不很難,只要具備了下面三個條件,作詩平仄就能"達標":

  一是學會辨四聲,這是學平仄的基礎;

  二是學會每句、每首詩平仄配置的規則,這并不復雜;

  三是掌握較多的同義而不同聲的字和詞,掌握多種詞句組合形式,掌握詩詞特有的句法變化等,這需要一定的文字修養。

  前人學作詩均以辨四聲為第一步,因為只有通過辨四聲,懂得哪些字是平聲,哪些字是仄聲,才能學會平仄配置的規則。

  四聲是漢語的特點之一。它每個字都是單音,聲有高低,音有長短、調有升降等區別。詩的平仄,就是巧妙地運用這種區別,組成抑揚頓挫的聲調和音樂節奏。念詩,古時不叫讀,也不叫誦,而是叫吟,也叫哼。詩是供人們歌唱的,是同音樂結合在一起的。

  現代普通話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詩詞用的四聲,是古代四聲,確切地說,是唐宋時代的中古四聲,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普通話四聲中陰平、陽平在古四聲中統為平聲,上聲、去聲古今略有變化,但大致相同,惟有入聲在現代普通話中已經沒有了,合到平聲、上聲、去聲里面了,所謂"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其中變為去聲的最多,變為平聲的其次,變為上聲的較少。但是現在南方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諸省區和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語中,仍保留有入聲。所謂平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入聲。怎么樣區別四聲呢?

  《康熙字典》開篇載有一首四聲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平聲發音不高不低,尾音略有延長,猶如木槌輕敲鼓心,其聲為"東";上聲發音響亮,沒有尾音,讀升調,猶如木槌擊鼓面的四周,其聲為"董";去聲發音哀遠,尾音較短,讀降調,猶如木槌重擊鼓心,其聲為"凍";入聲發音短促,沒有尾音,讀急調,猶如一手捫鼓面,一手重擊之,其聲為"篤"。

  據說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詞,但是不解四聲,曾請教過學者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四字,按古四聲讀,依次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我們老同志學辨四聲可能不象梁武帝那么快,不妨仿效現在小學生學漢語拼音辨四聲那樣,背四聲組詞:媽、麻、馬、罵,波、脖、跛、簸……。小學生先跟老師讀,以后自己背,用不了多久,就學會了辨別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四聲也依次叫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他們學會了,查《新華字典》,就能按拼音拉丁字上標的四聲符號,準確地讀出每個字。我們學古四聲,可以從讀、背古四聲組詞開始。

  古四聲組詞

  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平上去入

  東董凍篤鐘腫種燭江講絳覺知指志質微尾未物

  魚語御月枯苦庫闊梨禮利栗佳解界黠該改蓋葛

  真軫震質文吻問物昆捆困沒灘坦嘆脫間簡澗吉

  箋淺箭節肖小笑削交狡校腳高稿誥閣歌果個骨

  麻馬罵陌陽養漾藥庚梗更隔丁頂定滴蒸拯證職

  尤有又亦侵寢沁緝憨喊憾合鹽琰艷葉緘減鑒甲

  這30個組詞是參照《平水韻》(也叫《佩文詩韻》)的106個韻部編組成的。韻目如下:

  上平聲

  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

  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

  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

  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上聲

  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尾

  六語七?八薺九蟹十賄

  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

  十六銑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

  廿一馬廿二養廿三梗廿四迥廿五有

  廿六寢廿七感廿八儉廿九?

  去聲

  一送二宋三絳四置五未

  六御七遇八霽九泰十卦

  十一隊十二震十三問十四愿十五翰

  十六諫十七霰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

  廿一個廿二?廿三漾廿四敬廿五徑

  廿六宥廿七沁廿八勘廿九艷三十陷

  入聲

  一屋二沃三覺四質五物

  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

  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

  十六葉十七洽

  這里說明一下,平聲分上平聲和下平聲,是因為平聲字最多,在韻書里一卷裝不下,分為上下兩部來編輯,放在上部的為上平聲,放在下部的為下平聲,并非按陰平陽平來分的。上平聲和下平聲里都有陰平和陽平。

  上列四聲組詞和韻目,我們沒有必要全把它背得滾瓜爛熟,而是通過讀、背,掌握平、上、去、入各聲發音和聲調的特點,逐漸觸類旁通,碰到其他任何一個字,按平、上、去、入的調門,能準確地把它"對號入座"。譬如"改革開放"四個字,改----該改蓋葛,屬上聲;革----庚梗更革,屬入聲;開----開慨愾克,屬平聲;放----方仿放弗,屬去聲。這四字依次為上、入、平、去。又如"北京晚報"四個字,北----悲、背、貝、北,屬入聲,京----京、井、進、急,屬平聲,晚----玩、晚、萬、物,屬上聲,報----包、保、報、不,屬去聲。這四個字依次為入、平、上、去。四聲組詞讀、背到能基本掌握它的調門以后,就自己給自己出類似上面那樣的測驗題,然后將答案同韻書核對,只要平聲基本無誤差,上、去、入,有點出入,關系不大。達到這個程度,就算"及格"了。

  上述30個組詞和106個韻目,按南方音讀,比較順當;按普通話音和一些地方音讀,則組詞中的入聲,分別讀成平聲、上聲、去聲。上聲、去聲都屬仄聲,對作詩填詞平仄調配問題不大。讀平聲的,若辨認不清楚,作詩填詞便會出韻或平仄不諧。初學格律的,往往由于不辨入聲,作詩填詞出現平仄、押韻不合轍的現象。于是有人主張,詩詞的聲韻應該根據語言的發展而發展,寫舊體詩可以按現代漢語四聲來調聲、押韻。這不能說沒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未被詩詞界所普遍接受。

  理由是:舊體詩之所以為舊體詩,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因為它句子中的平仄,句尾的韻腳,悉按傳統的規范,沿用唐宋聲韻。若按新四聲調聲押韻,也就不成其為舊體詩了。我國大概自元代建都北京起,官方口頭用語,以北方話為基準,就逐漸沒有入聲了。(發源于元代北京的散曲,很講究平仄,但無入聲,可見那時已經"入派三聲了"。)可是七百多年來詩詞、戲曲等傳統文藝形式仍沿用古四聲,保留入聲。京劇引自徽劇、漢劇等地方劇種,完成于北京,可是它的唱腔、韻白,仍沿用古四聲,保留入聲。如果詩詞按今天普通話的四聲來調聲押韻,就好像京劇戲臺上的諸葛亮改用京白唱、念一樣,讓人聽起來總覺得別扭。但是也有人對上述觀點,提出尖銳的批評:不要膠固于七百年前的歷史中,來拼命地保存已經變味的所謂原汁原味,而應該立足于新世紀的高度,允許用鮮湯活水來諧音調韻,以滿足當前大多數人的需要,適合當前的口味。這道理雖說不錯,但是舊體詩諧音調韻的改革,并不那么簡單。而今,老的詩詞作者,---其中不乏造詣很深的名家----用"原汁原味",駕輕就熟;而新加入這個隊伍的----亦不乏后來居上者----往往在辨古四聲上頗費周章,有的主張"鮮湯活水",問題是誰來調制這"鮮湯活水",怎樣調制這"鮮湯活水"?這問題如不很好解決,舊體詩的聲韻改革,便可能總是停留在口頭上。

  "五四"運動以來,國內不少音韻學家,在謀求語音統一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歸納現代漢語為十八個韻部,編輯出版了《中華詩韻》,主要是適應作新詩"押大致相近的韻"(魯迅)的需要。解放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依照《中華詩韻》所定的十八個韻部,編輯出版了《詩韻新編》,照顧到做舊體詩的需要,每個韻部分平聲仄聲兩大類,平聲中分陰平、陽平,仄聲類中分上聲、去聲、入聲。它把《佩文詩韻》106個韻部加以歸納,大大簡化了。這本書作為辨平仄的工具書,無疑給予初學者以很大的方便。至于用于押韻,填詞沒問題;作近體詩則要視押韻要求的寬嚴而定:從寬,容許鄰韻通押,此書可供備查,而且給初學者以很大的方便;從嚴,要求按《平水韻》一韻到底,此書則不夠用了。對此,我們將在押韻那一章里詳細討論,這里從略。

  歷代科舉考試,格律詩是必考的,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悉按朝庭頒布的韻書來調聲押韻。隋朝是用《切韻》,唐朝是用《唐韻》,宋朝是用《廣韻》,金、元、明、清都用《平水韻》,清朝改叫《佩文詩韻》,一直沿用到現在。科舉考試早廢除了,普通話早推廣了,可是舊體詩還存在,但不論官方還是民間,從未根據現代四聲來規范詩詞聲韻。我非常盼望那些主張"鮮湯活水"調聲押韻的朋友們,編出"現代《佩文韻府》"來。這工程可能相當浩繁,需要詩詞學界、音韻學界、文字學界、文史學界共同研究,協作編纂。要酌古參今,慎重對待歷史遺產,積極吸收今人之創新;推行不可操之過急,在一定時期內,要兼顧新老作者,容許"原汁原味"、"鮮湯活水"并存。現在寫詩填詞是自愿、自由的,不像封建時代科考,欽定的韻部,必須一體遵照。在完備的、而不是零碎的新的韻部規范出現之前,《佩文詩韻》還是要用的。即使有朝一日"現代《佩文韻府》"果真出籠了,也應該容許愛好高古格調的作者,"率由舊章"。唐代詩歌之所以繁榮,原因很多,而文壇上的寬宏大度的氛圍乃是重要因素。今體詩、古體詩共同發展,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相競互學,極少門戶之見,更無壟斷之虞。提倡詩詞走向大眾,立志于詩詞改革的同志們,看看這段歷史,也許可以"溫故而知新"吧!。

  今人辨四聲的難點之一,是如何掌握普通話讀平聲、而古讀入聲的那些字。這里介紹幾種方法供初學者參考:

  一是勤讀韻書。初學者沒有必要去啃卷帙浩繁的《廣韻》、《佩文韻府》等韻書,可以先讀簡要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詩韻》、1992年新2版《詩韻新編》等。讀入聲部時,把那些今天讀平聲的常用字挑出來,另抄一本,加深記憶,用時備查。(附表于后)

  二是背誦作品。普通話中讀平聲,而在近體詩或詞里面放在仄聲字眼上的字,一定是入聲。從背誦詩詞中可以掌握不少入聲字。如"國"、"昔",今讀平聲,在毛主席的《和柳亞子先生》"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都是出句的尾字,處在仄聲字眼上,因之必是入聲。又"菊"、"出"今讀平聲,讀了唐人岑參的《九日思長安故園》"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賀知章的《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琢磨一下,就明白這兩個字必是入聲無疑了。讀詞也可以辨認不少入聲字,一般《念奴嬌》、《滿江紅》、《憶秦娥》等詞牌是用入聲押韻的。背誦作品是辨認入聲最經常、最有效的方法。

  三是按偏旁、數字記。入聲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們予以編排,可以觸類旁通。例如記住"責"字是入聲,那么"簀、磧、嘖、幘、積、績"等字就不難記憶了。又如"夾"字是入聲,"狹、峽、硤、蛺、俠、浹、愜、篋"等字也是入聲。在數字中,除"三"、"千"是平聲外,其他都是仄聲,那么現在普通話里讀平聲的"一"、"七"、"八"、"十"、"百"、"億"必是入聲。

  四是按韻母記。入聲字中韻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記一知十。例如今韻母為"a"的許多字是入聲字,象"塔、答、納、榻、雜、臘、匝、沓、踏、搭、咂"等;今韻母為"i"的許多字是入聲字,象"一、昔、急、立、壁、泣、滴、劈、極、密、鐵"等。今韻母為"e、o、u"也有不少是入聲字。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

  上述第一、第二兩法比較可靠,后兩法也有例外,只能在查韻書的基礎上幫助記憶,不可視為規律。

  在學辨四聲的同時,還須學會辨認平仄兩讀字。

  在漢字中有不少字,有時讀平聲,有時讀仄聲,如果辨認不清,容易犯出韻或平仄不諧的毛病。平仄兩讀不外兩種情況:

  一種是可平可仄而字義不變。

  如"看"、"聽"(只有作"任"字用時讀去聲)、"忘"、"應"、"醒"、"堪"、"嘆"、"撞"、"過"(只有作"過失"解時讀去聲)、"患"、"慷"等。多掌握些這類字,無疑給我們作詩填詞時提供調聲的方便。

  另一種是平仄異義。

  同一個字由于它用在不同的場合,字義變了,讀聲也就不同。例如"騎"字,作為動詞用,如"騎馬"、"騎"的"騎",讀平聲;作為名詞用,如"千騎"、"精騎"的"騎",則讀去聲。例如蘇軾的《黃州》:"使君厭騎從,車馬留山前。"騎字讀去聲。陸游的《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戲作》:"斥仙豈復塵中戀,便擬騎鯨返玉京。"騎字讀平聲。這類字不少,下面列舉二十字以供參考(多詞義者僅舉其一)。

  平仄異義字例

  讀平聲時字義讀仄聲時字義

  縫縫補(縫衣)空隙(門縫)

  中中間(院中)射中(中箭)

  衣衣服(布衣)穿著(衣錦)

  分分開(分辯)名分(身分)

  聞耳聽(聞訊)名揚(聞人)

  燕地名(幽燕)鳥名(燕子)

  號號叫(哀號)名號(商號)

  占卜占(占卦)據有(占領)

  屏圍屏(屏幕)去除(屏棄)

  翰羽毛(鳳翰)文藻(翰林)

  調調和(風調雨順)曲調(悲調)

  和和合(和穆)唱和(和者)

  荷花名(荷花)擔載(負荷)

  傳交接(傳達)傳記(《左傳》)

  更換、時(更歲、五更)進一層(更宜)

  任堪(不任看)聽便(任爾行)

  當應該(應當)當做(茶當酒)

  傍旁、側(傍觀)依附(依傍)

  興發生(興旺)興致(酒興)

  冠帽子(衣冠)為首(冠軍)

  初學者由于不辨平仄異義字,往往在調聲押韻上出錯。解決這問題主要辦法是:一,多讀作品,碰到時平時仄的字不要輕易放過,研究一下它在什么場合讀平聲,什么場合讀仄聲;二,勤查韻書、字典等工具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詩韻》,凡帶方框的,或是平仄兩讀,或是一字多韻。民國初年出版的詞典、辭源、辭海等,每個字都注明它屬《佩文詩韻》中哪個韻部,或分屬不同韻部,不妨到舊書攤上找找,以備查用;三,寫詩填詞時,要細心研究字義,判明平仄。

  若是平、上、去、入四聲一時學不會,而掌握了長音為平聲,短音為仄聲,基本上能辨平仄,也可以作近體詩。不過,你如果還想進一步學填詞,學寫古體詩,學填曲,必須學會辨四聲。詞牌有的平聲押韻,有的仄聲押韻,有的平仄轉押。仄聲押韻的,一般上聲押上聲,去聲押去聲,入聲押入聲。上聲可以與去聲通押,但上聲、去聲決不能與入聲通押。古體詩一般不講究平仄,押韻可平,可仄,也可平仄轉押。但是唐宋以后,受近體詩的影響,仄聲押韻,上聲去聲可以通押,而入聲不能與上聲、去聲通押。北曲雖"入派三聲",但是仄聲中分上聲、去聲,該用上聲的不能用去聲,該用去聲的不能用上聲。詞律嚴于詩律,曲律又嚴于詞律。

  近體詩還個講究,就是律詩要避免"上尾"。它的出句句腳最好四聲遞用,首句入韻的,四個出句的句腳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韻的,上去入俱全。要避開相鄰兩聯的出句句腳聲調相同。據王力教授考據,"老節漸于律詩細"的杜老,多數律詩的出句句腳上去入俱全。毛澤東的近體詩很講究聲律,他的多數律詩的出句韻腳,四聲交遞,請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平),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去),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巖暖(上),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入),三軍過后盡開顏。

  這首詩的出句句腳依次為平、去、上、入。出句句腳平上去入俱全,這是理想的句式。最低限度也應該避免鄰近兩聯出句句腳聲調相同,否則就是"上尾"。鄰近的兩個出句句腳聲調相同,是小病;三個相同,是大病;如果四個相同,或首句入韻,其余三個出句句腳聲調都相同,就是最嚴重的“上尾”。唐人有這個講究,但后來一般人也不大注意這個問題,乃至科考場中也并不認為"上尾"不合適,但某些詩論家卻將"上尾"視為詩病。初學者知道有這么回事就行了,不必刻意去追求,甘受這極苛的束縛,不妨待熟練地掌握了格律諸要素之后,再精雕細琢、錦上添花。

  附錄:

  普通話中讀平聲的部分古入聲字

  (僻字除外)

  韻目普通話中平聲古入聲字

  一屋屋竹福熟族菊軸伏讀瀆牘粥哭叔獨啄禿撲幅竺蝠舳孰倏

  二沃俗足燭局鵠督贖

  三覺覺捉卓駁

  四質出實疾一壹吉漆七卒佶尼蒺失悉

  五物佛拂屈掘吃紱弗厥

  六月闕伐罰竭歇發忽勃蹶掘閥碣羯咄滑核餑

  七曷曷達活缽奪拔撥割豁掇喝潑撮跋

  八黠黠殺察猾瞎刷滑

  九屑節絕結說舌別缺折切拙轍訣噎哲碣捏頡竭

  十藥薄爵約郭博酌詫削鐸泊搏嚼膜礴摸芍

  十一陌白石澤宅席籍格額積夕革翮核責舶摘擇謫蟈昔惜

  十二錫錫擊笛敵滴鏑激檄狄荻滌

  十三職職國德食蝕極直值黑賦刻則殖植棘織逼息熄媳

  十五合合答雜匝闔蛤鴿搭

  十六葉帖貼蝶疊捷頰楫協俠莢睫摺輒

  十七洽狹峽匣壓鴨乏劫脅插押狎掐夾呷

  高中語文須背誦及熟記的句子

  13課:《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14課:《勾踐滅吳》(《國語》)

  4、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歷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5、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6、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7、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8、果行,國人相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15課:《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2、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16課:《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1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14、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17課:《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15、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16、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1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18、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19、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20、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18課:《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2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4、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19課:《勸學》(《荀子》)

  25、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2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8、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9、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課:《秋水》(《莊子》)

  31、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

  32、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3、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21課:《過秦論》(賈誼)

  34、秦孝公據肴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5、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3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37、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38、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39、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0、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基業也。

  4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4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2課:《鴻門宴》(司馬遷)

  44、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45、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47、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48、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9、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23課:《蘭亭集序》(王羲之)

  50、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51、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24課:《歸去來兮辭》(陶潛)

  52、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53、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

  54、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55、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56、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第二冊)

  13課:《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57、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58、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59、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0、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6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4課:《滕王閣序》(王勃)

  62、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63、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64、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65、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66、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67、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68、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69、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70、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71、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15課:《師說》(韓愈)

  72、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74、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7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76、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16課:《阿房宮賦》(杜牧)

  77、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

  78、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79、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80、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戌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81、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7課:《六國論》(蘇洵)

  83、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84、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85、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86、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7、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8課:《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88、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89、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也。

  19課:《伶官傳序》(歐陽修)

  90、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者,可以知之矣。

  9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2、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9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20課:《石鐘山記》(蘇軾)

  94、《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95、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96、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21課:《項脊軒志》(歸有光)

  97、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98、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99、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100、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秭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101、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22課:《五人墓碑記》(張溥)

  102、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103、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10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3課:《登泰山記》(姚鼐)

  105、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106、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24課:《病梅館記》(龔自珍)

  107、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108、予購之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第三冊)

  21課:《陳情表》(李密)

  109、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110、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111、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22課:《祭十二郎文》(韓愈)

  112、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

  113、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于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114、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

  23課:《愚溪詩序》(柳宗元)

  115、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

  116、予雖不合于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

  24課:《赤壁賦》(蘇軾)

  117、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118、少傾,月出于東方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

  119、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120、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12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122、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12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124、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生,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共適。

  (第四冊)

  21課:《逍遙游》(《莊子》)

  125、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126、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1課:《虎丘記》(袁宏道)

  127、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

  128、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第五冊)

  18課:《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129、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1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13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途矣。

  13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常見四字詞易混字形比較

  常見四字詞語中易混字形比較風聲鶴唳——談笑風生 辭不達意——望文生義 精兵簡政--減員增效渙然冰釋--煥然一新 枉費心機——半途而廢 委曲求全——理屈詞窮通宵達旦--氣沖霄漢 和顏悅色--貌合神離 稽查大隊--挨戶緝查振聾發聵——震耳欲聾 厲兵秣馬--勵精圖治 集思廣益--積少成多觥籌交錯--手足

  常見四字詞語中易混字形比較

  風聲鶴唳——談笑風生 辭不達意——望文生義 精兵簡政--減員增效

  渙然冰釋--煥然一新 枉費心機——半途而廢 委曲求全——理屈詞窮

  通宵達旦--氣沖霄漢 和顏悅色--貌合神離 稽查大隊--挨戶緝查

  振聾發聵——震耳欲聾 厲兵秣馬--勵精圖治 集思廣益--積少成多

  觥籌交錯--手足無措 既往不咎--尋根究底 飲鴆止渴--鳩占鵲巢

  聲名鵲起--門可羅雀 明查暗訪--察言觀色 人才輩出--艱辛備嘗

  食不果腹--裹足不前 以逸待勞--越俎代庖 聞名遐邇--欲蓋彌彰

  別出心裁--標新立異 劍拔弩張--駑馬十駕 長吁短嘆--噓寒問暖

  貽害無窮--遺臭萬年 黯然失色--暗無天日 亟待解決--迫不及待

  文過飾非--聞過則喜 仗義執言--直言不諱 窮兵黷武--買櫝還珠

  眼花繚亂--字跡潦草 唉聲嘆氣--哀鴻遍野 插科打諢--渾金璞玉

  高考文言文強化練習:呂蒙正不記人過

  本文主要結合歷年高考語文試題,為考生準備了“高考語文文言文強化練習題及答案”,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高考頻道提醒考生,考前可以多看一些文言文范文,擴大對課本以外的淺顯的文言文閱讀。下面請看正文:

  35、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不喜記人過。初任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之,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平,悔不窮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故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注釋】①呂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參政:此指做參知政事。④罷朝:結束朝會。

  【文化常識】“參知政事”及其他。北宋的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歷代中央行政負責人的名稱多有變化。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的行政長官叫“相”或“國相”;秦朝,漢朝叫“丞相”;唐朝稱“中書令”;宋朝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叫“參知政事”;明、清時代叫“內閣大學士”,以上僅是簡要的說法,并不全面。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過 ②是 ③佯 ④遽 ⑤猶 ⑥復

  2、翻譯:悔不窮問

  3、上文有五個“之”,依次說明它們指代的內容: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①過失②這③假裝④立刻⑤還是⑥再2.懊悔沒有徹底追問。3.①呂蒙正②朝士③這件事④同列⑤朝士的姓名。

【高考語文學習指導】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的復習指導05-11

高考語文復習指導05-11

專家指導:高考語文有效學習方法概述05-11

高考語文學習指導:人物形象鑒賞05-07

高考語文作文寫作指導05-07

高考語文復習指導及方法05-11

高考語文作文指導參考05-03

關于高考語文作文指導05-02

高考語文復習方法指導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