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語文復習指南解析
復習指南:踢好高考語文復習的“臨門一腳”
在臨考前,不少考生有這樣的感覺:做了大量的模擬試卷,但是心中仍然無底,往往感到最后階段的復習有如“老虎吃天,無從下手”。確實,如何踢好高考語文復習的“臨門一腳”,其作用不可小覷。那么,如何在最后有限的時間內,尋找到考前復習的最佳策略,從而在“大決戰”中“笑傲江湖”呢?
溫故知新,查漏補缺。通過一次次的考試錘煉,每個同學都對自己有了一個基本估
價,臨近高考之際,既要分析試題,又要研究自己,找準重點,找準弱點,考生應該將近幾個月來所做的專項及綜合練習及時拿出來鞏固消化,查漏補缺,看看自己哪部分內容還沒有完全吃透,重點復習自己經常出錯的部分,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對照《考試說明》,逐項檢查自己哪部分知識還有欠缺,哪些能力還有不足。找到自己的不足立即進行彌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做單項強化訓練,回顧近幾年來的同類,然后再做一些最新模擬試卷中的同類考題,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瞄準變化,主攻熱(難)點。具體說有四大堡壘,即“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熟語”、“古詩鑒賞主觀題”、“文言文翻譯主觀題”,攻克了這四大堡壘,就等于打下了高考語文基礎知識這一板塊的半壁江山。其中,文言文及古詩文鑒賞是大多數考生的老大難問題,最后一階段要集中火力猛攻。近十年考的都是紀傳體的文章,內容多是破除迷信,崇尚科學,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維護統一,或者謳歌某種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因此,要有目的地選擇相關的文言文,積累相關的背景知識。只有真正讀懂了文言文,培養在具體的語境中推斷文言實詞、虛詞的能力,熟悉命題人設置干擾項的技巧,才能答好考題。
盤活內存,強化記憶。不少考生有記日記和寫隨筆的良好習慣,更有不少考生三年來摘錄了大量文質俱佳的美文,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考試資源,在臨考前要將這些“內存”盤活、激活,“重溫舊夢”,搜索可用的寫作素材,以便尋找可資創新的契機,可以借鑒的鮮活的素材。“正確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正確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形”、“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背誦名句名篇”等考點,這些識記性的內容正是絕大多數考生考前得分的增長點,考生在最后一個月中只要每天堅持擠出一刻鐘的時間,突出重點,分類記憶,特別是名句,一定要記準、記牢,特別注意其中容易寫錯的同音字。
揣摩考題領悟方法。最后階段語文復習所做練習不宜過多,訓練強度不宜過大。(江蘇省興化中學 王廣清)
考前常見復習方法介紹
復習方法包括:網絡式復習、空想法、樹形圖、閱讀法、比較法、分析法、歸納法、綜合法、指導法、練習法、記憶法。考試應結合本人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各章節的具體內容,選擇相應的復習方法。本處重點介紹“網絡式復習、空想法、樹形圖”三種學習方法。
1、網絡式復習:
①有的考試還比較細碎、全面,可謂時間緊任務重。面對這種情況,有人采取“網絡式”復習法,即采用編、章、節標題、要點五個層次對教材進行梳理和編織記憶網絡。最后做到脫離課本時只看大的編,以編想章,以章想節,以節想標題,以標題想要點。這樣做,不僅記得仔細,對跨章節組織論述題的回答也十分有利。
②提高“回頭率”。因為看完一遍之后在腦中幾乎不留任何痕跡。為了防止遺忘,就要采用提高“回頭率”的方法,即看完一節、一章、一部分之后,再回頭掃視一遍,這樣知識得到了系統和鞏固,效果很好
2、空想法:
①所謂空想法就是不看課本回想看過的內容;或看課本的大綱填充細節。這種復習方法同盯著課本死記硬背相比,所用時間更少,但是卻更容易找到記憶中的“盲點”。在回憶難以為繼時,翻開課本,那么這一段知識對神經元的刺激非常強烈,因而也就容易刻入腦中。
②文科中的事實和理論都需要記憶,而對理論的記憶和背誦,沒有理解是不可想象的。根據同學的總結,理解時必須:能“從點到面”:“記重點,析難點”;看書時能“鉆進去,跳出來”:“能畫出知識結構的樹形圖在胸中”;最重要的,理解要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3、樹形圖:
在復習時,通讀全書后,理出該領域研究的主要線索。如:該學科領域研究涉及到哪幾大方面的問題?每一個大問題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內容?每一個內容中關鍵的知識點是什么?等等。依據這些問題,可以畫一個樹型圖,幫助你理解“樹干”與“樹枝”、“枝葉”等的內在關系。然后,依據這一樹型圖,再參考其它書目,對這一圖式做進一步的充實完善,使得樹型圖更加完滿。這樣,通過這一“制圖”過程,就會使你自己對于這一學科研究的整體情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而且,這一圖式對最后“沖刺階段”的復習也能夠起到幫助你理清脈絡、迅速回憶起細節的作用。
下面還介紹幾個考前復習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①不要“抓大放小”
有的考生為了找捷徑,只復習重點內容,對非重點內容和可能出小題的內容或不復習或下功夫不夠。這樣復習的結果,大大影響了考生的考生成績的提高。
②擺脫思維定勢
科學復習八步曲 合理安排時間從容應對中考
關于科學復習八步曲 合理安排時間從容應對中考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有所助幫助!
科學復習八步曲 合理安排時間從容應對中考
科學的時間安排 課前預習,無疑是高學習效率的保證。有些同學的學習時間那排就比較混亂,另一些同學學習效率也還可以,沒有刻意的制定學習時間表,建議這些同學都可以嘗試設計一下自己的學習時間表,這樣更能提高學習效率,保證整個學習計劃都能按期完成。
那么怎樣算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時間安排表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張復習階段的時間安排表吧!
一、起床時間
起床的時間最好定在6:30,建議不要起的太早或者睡懶覺,因為早上的時間很寶貴,這個時間段是記憶文史知識的大好階段。
二、早讀時間
早讀時間一般為一個小時,時間大概從7點——8點,早讀的內容可以涉及語文古文,詩詞背誦、英語單詞記憶,史政知識等。
考生最好將早讀平分為3個階段,每階段平均20分鐘,這樣可以保證所有學科都可以復習到。
另外在單詞記憶的過程中,沒有必要為完成目標而加快進程,從而忽視了效果。
三、第一、二節課
這兩節課如果有老師來講課的話,可以跟著老師來回顧梳理知識。若無的話,建議可以做一些文史類的考題,或者作該類知識的整理,這是因為人的記憶力一般在上午比較強,而文史知識由偏重于記憶,因此用上午的時間來復習文史知識是比較合理的。
四、午餐、午休
午餐一般安排在12:00到1:30,很多同學可以用20分鐘的時間吃完午飯。可以利用12:20到12:50的半個小時,來學習。學習的內容可以自主安排,可以稍微向理科傾斜。
用12:50到1:20的半個小時來休息,午休非常必要的,如果感覺比較累的話,可以適當延長午休時間。短短的午休時間,可以為下午帶來充沛的經歷,因此午休顯得非常必要。
五、第三至五節課
同樣,三、四節課如果有老師上課,可以跟著老師來學習新知識,或者回顧梳理舊知識,若無課程安排的話,可以自己復習,可以選擇作一些模式試卷,將試卷中不懂,或者概模糊的知識點,再到課本中核實清楚,對于實在不懂得問題,可以記下來。這兩節課,可以學習下物化方面的理科知識。
六、晚自習
自習主要選擇做一些試卷,側重點還是在理科方面,因為這時候人的記憶力會下降到最低,但邏輯分析能力比較好。如果要記憶東西的話,在這一段時間可以選擇理解型記憶。另外可以將一天積累下來的問題,問帶課的老師,然后徹底決絕掉,最好再針對這些問題往更大范圍推廣下,做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七、晚自習后
晚自習結束大概在9點左右,如果精力充沛的話,可以利用9點到10:00點的時間,再學習1個小時,學習內容主要針對自己的弱勢科目,進行強化。
八、睡覺時間
在睡覺前,可以拿出幾分鐘的時間,對一天內學習的收獲進行回顧,對明天的學習細節進行大概安排。做完這些事情后,就可以休息了。
睡覺的時間可以安排在10:40左右,但最遲應確保在11點前睡覺。最好不要開夜車,因為這不但對身體有害,而且無法保證睡眠。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睡眠時間應該保證在7~8個小時左右,如果保證不了,就會影響健康,影響第二天的學習生活。
以上即是一套科學的中考復習時間安排表,如果能將這張時間表和自己的學習計劃結合起來,中考前的復習會更具體和充實。這個時間安排表的內容是比較平和的,同學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建議大家對自己的一天的學習時間進行一個安排,這樣會使學習的效果和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獨立完成作業環節
獨立完成作業環節
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知識,鞏固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復習與應用相結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學生沒有真正利用好這個環節。他們一下課就搶著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更有些學生課上根本沒聽懂,下課后也不問,作業抄襲后向老師交差完事。其實,做好作業有以下意義:
1.可以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通過做作業可以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補救。
2.通過做作業時的思考,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變換搞熟練。總之,有利于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3.可以培養思維能力。因為作業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必然會促使自己積極思考,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做完作業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為總復習積累資料。復習時,翻閱一下記錄的作業,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做作業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審題。審題是做作業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個題目,首先應判斷它屬于哪一類,難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題目的條件和要求。已知條件是什么?從題目提供的信息中還能挖掘出什么條件?它的要求是什么?同時要讓自己的思路順著題目的路子思考。通過思考、準確、透徹地理解題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條件有哪些,題目要求的結論是什么。在審題過程中,還要注意哪些地方沒有直接用語言表示出來,而隱含在題目中的其他形式條件,即注意隱含條件的挖掘。
2.尋找解題途徑。方法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由因導果”,可以表述為:“已知→可知→可知……”,最后到達結論。第二種是“執果索因”,即結論←需知←需知←……”。這樣一層一層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條件全部有了為止。這樣。已知條件和要求結論之間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種是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題目,就需要我們用前兩種的綜合辦法,以盡量縮短條件與結論的距離。即一方面從已知條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間結果,另一方面根據題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間結果。需知與已知一旦統一,則可得到解題的途徑。
在尋找解題途徑中,要廣泛聯想與這些條件和結論有關的概念、公式、法則和方法等。聯想過去是否解過和與此相同或相近的題目。那時是怎樣解的?如果能聯想起有關的舊知識,即與此題相應的規律原理、原則、公式就會浮現在腦海中,使解題的思路更加開闊。聯想越廣,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題效果也越佳。
有時因為題目較復雜,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審題的過程畫成簡圖。這實際上是一個運用學過的知識,把題目加工、改造的過程。經過加工,思路明了,解題捷徑就會出現在眼前。
3.正確解題,經過①②兩個步驟,已經尋得解題的途徑,判定了解題的方案。但在實施時還要注意解題的保質保量。要做到這點,解題的步驟必須按部就班,一步步演算。書寫規范化,格式明了,表達準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扎實的基礎。除此以外,在解題中,重要的知識點應寫出來,繁題要簡寫,簡題要詳寫。
4.注意檢查。就是回過頭來再檢查一遍,看看是否題目要求的解都求出來了,有沒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題目的要求,有沒有錯解。檢查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環。檢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檢查法。即從審題開始,一步步檢查。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出計算、表達上的錯誤。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結果是否一樣。③代入法。將計算結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時,還要注意鍛煉一題多解、一題多想。比較歸類的解題習慣,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復習方法
對于考生而言,要把重點放在系統掌握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上,放在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突出主干知識的復習,弄清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和圖表,注重知識點的聯系和遷移,重視學科內知識的綜合,但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針對今年江蘇省地理高考時間縮短、題量減少的現狀,考生要想取得好成績,更要求地理思維品質和答題的準確性高。
注重提高讀圖析圖、繪制簡圖以及用地理語言進行正確表達的能力。去年的高考結果恰恰反映了考生的這兩項能力普遍較弱。考生在平時的復習中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維能力,從地理學的視角切入,用地理學的專門術語表述。繪圖的準確性要加強,地理描述能力要和思維能力的訓練相結合。
掌握區域差異基本原理。同學們應該熟練地掌握兩幅地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要將學習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地理區域落實于地圖上,掌握其空間地理位置和區位特征,這是重要的基礎。對于每一個區域內容的復習,既要掌握其區域特征,又要學會分析和把握區域中各種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即與地域差異性相對應的地理學又一特征——綜合性。
重視“有用的地理”的復習。要關注周圍的現實,并運用學到的知識作合理的解釋。如對南方梅雨、北方秋雨、貴陽冬雨的現實解釋,對我國現在的工業布局、城市發展、“三農” 問題等的實際分析,對新聞節目的點評等。
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社會焦點與熱點問題永遠是地理高考試題的主旋律”。如“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戰后伊拉克重建、南水北調……要學會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原理以及正確的思維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這樣既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又可以擴大自己的視野,但不宜過多過早地追逐熱點。
加強審題能力,保證答題的準確性和正確性。它首先表現在拿到題目以后要認真審題,善于捕捉題目中的暗示信息。地理題目中的文字、數字、圖表、設問暗示都是信息,要善于捕捉、處理和轉換,只注意淺表或單一信息就會片面理解。要全面審視題目已知條件才有可能答對題目。
規范術語。在解答非選擇題時,針對試題設置的具體情境,學生盡量使用地理術語來回答相關問題,如“影響某種地理事物的區位因素”、“地殼物質的循環”、“交通運輸中的點和線”……并將這些術語整理成邏輯順暢、層次分明的論述。
語數外如何重點復習
要合理安排復習時間,科學制定各科復習計劃。
語文學科
要分塊復習,分步完成。可以分解為基礎知識、閱讀和作文共三大塊進行復習。基礎知識部分可以分解為生字、解詞、文學常識、修辭、文言文和現代文背誦默寫等部分。閱讀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
數學方面
復習時首先要把基礎復習好,要認真看好概念、例題,考試做到不因基礎知識基本理解而失分。另外,復習時要注意基本運算的練習。
英語學科
關鍵要了解差異,改變復習方法,提高復習效果。小學英語往往以對話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為主要目標,初中英語體裁形式多樣,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因而,應迅速將學習方法轉變到“聽說讀寫齊復習,總結歸納重規律”上來。
作文則著重復習記敘文
基礎知識要集中幾天進行強化復習。然后是閱讀部分,課內的重點篇目、段落,要圍繞主題寫法等重新溫習。課外部分,應有意識的做一些記敘文的閱讀題,掌握規律。作文要注重老師平時的批改、講評。
歷史、地理、生物等
記憶和背誦是這些科目的主要特征,所以精力要放在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上,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記憶。可以利用休息時間采取提問的方式來幫助理解記憶。
用好筆記和試卷,做好階段梳理
每節課至關重要的總結歸納或考點難點平日都記在筆記中,平日建立的改錯本,記錄了自己犯下的錯誤,也就是理解或運用中的漏洞,另外考過的卷子也是重要資料,同學們要認真分析,通過回看筆記本和試卷,以抓住重點難點,及時彌補學習漏洞,減少軟肋。
回歸課本,加深理解和記憶
重點知識復習過后,同學們應回到課本中,加強理解和記憶。
同學們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建議:
1、同學們要與老師密切合作,認真搞好期中考試復習工作。老師與學生之間合作,不僅對學生的自身提高有助,而且有利于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情況,從而更好地教學。
2、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同學們各有所長,互相幫助能使同學們共同進步。
3、每位同學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科學地安排各門功課的復習時間進行自主復習,要按時、獨立完成課內和課外作業,復習要主動,不懂要勤問,要對半學期來進行系統梳理,全面復習,要切實做好查漏補缺工作,精心準備,樹立必勝信念。
4、要活學活用。在考試中,很多解題是有規律的,不要大量死記硬背。答題時,要先易后難,要靈活運用各種簡便方法。
小貼士:
一、考前要保證良好充足的睡眠,為大腦提供充足營養。
二、可以適當的放松一下,從而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迎接考試。
三、保證起居正常,千萬不要造成生物鐘的紊亂。保持考前的最佳心態才是考試成功的基礎。
四、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一半,那成功的另一半,便是有好的方法
全方位多角度復習古詩詞(上海)
摸索古詩詞藝術形式規律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子衿
自2000年上海高考“變臉”以來,詩詞鑒賞便成為考查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難就難在老師要把許多意會的東西言傳給學生,而學生要經過反復實踐之后才能將其所得連綴成文。對此,我認為有兩點傾向必須避免:其一,神化詩詞,妄自拔高,使同學如墜云霧,不知從何入手;其二,“單打獨斗”,以篇論篇,割裂詩詞與作者生平際遇或詩詞之間的橫向聯系。
眾所周知,任何文學樣式都逃不出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這兩樣,詩詞鑒賞當然也不例外。所謂思想內容就是指詩人所要表達的某種情感、思想、意趣、審美,贊成什么或批評什么,揭露什么或頌揚什么。而所謂藝術形式,就是指采用怎樣的表達方式來體現思想內容。此二者,思想內容決定藝術形式,同時藝術形式也反過來制約思想內容,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數年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對思想內容的把握是比較準確的,但對藝術形式卻有些手足無措,其實在我看來,對藝術形式的品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妨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疊字即兩字相疊,用于詩詞可謂俯拾即是,詩人利用它的音韻美、節奏強來增強藝術感染力。最為著名的恐怕要推李清照的《聲聲慢》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7組疊字歸三類:第一類“尋尋覓覓”是動作描寫,第二類“冷冷清清”是環境描寫,第三類屬心理描寫。貫串讀之,作者的形象便可映入讀者的眼簾:在如此冷清的環境之下,詞人似乎在苦苦尋覓著什么,結果卻一無所獲,所以心境凄慘、苦悶、彷徨。可謂合情合理,順理成章,聯想到李氏所處國破、家亡之苦境,就不難體味其詞末句“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深刻悲慟了。
在一切表現藝術形式中,色彩的表現力是最強烈,最直接的。因為圖畫給人的藝術享受是無窮的。而在中國,詩與畫往往是一對孿生兄弟。不信你瞧———駱賓王一首《詠鵝》給人以多方面的藝術享受,這里選其后兩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其中“白”的毛、“綠”的水、“紅”的掌、“清”(青)的波,組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白鵝戲水圖,自然清新,栩栩如生。
先看小詩一首:“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寥寥數筆,將郊外美景交代得干凈利落 學習規律,情趣盎然,實巧用數字之功也!
被稱為“半部文學史”的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一處寫景妙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究竟好在哪里,我認為就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落霞”是靜物,而“孤鶩”卻正在飛動,兩者一旦擺到了一起,效果就出來了。一下子把“落霞”寫活了,把“孤鶩”寫靈了。
在這一藝術特色上,動詞似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合了我們常講的一句話“動詞是一個句子的靈魂”。然而下一點的論述也許又會讓你大吃一驚,不信你且看———
所以冠名為意外者,因其手法迥異于前。詩句之中不用動詞,卻造出非凡意境。如名詞鋪排,是其一種。如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過多組名詞的堆疊,畫出了秋天蒼涼遲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傳送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這里9個名詞、9種景物的并列組合,不僅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效果,且在語言上也顯得工整凝練,讀來累累如貫珠。
要悟出這一特色,我們必須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感覺器官,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唯有如此,才能體會這一手法的高妙之處。
白居易的名詩《琵琶行》中,我最欣賞其中這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讀此比喻,我似乎首先聽到了琵琶美妙變幻的聲音,體會其扣人心弦的感情傳遞,從而更好地理解琵琶女的心境與作者的愁思。同時眼前當然呈現著一位多愁善感,“低眉信手續續彈”的女藝人和側耳傾聽、頻頻點頭、深表同情的作者,可謂有聲有色。
2000年上海高考考過的趙師秀的《約客》詩亦有此藝術手法。首句寫觀感,“家家雨”說明雨域之廣。次句寫聽覺,“處處蛙”說明蛙聲之喧鬧,“青草池塘”則是由蛙聲而產生的聯想,最后這些感覺都為了揭示人物內心焦急、失望而服務的,因為“有約不來過夜半”。古人是最重信義的,約客未至,實令人擔憂。
好的詩詞曲不可能只借助一種表現手法,它必然是個綜合體,融合種種手法而自出新法,出類拔萃。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融會貫通,靈活機動,多側面多角度地用好上面這些理論。不然,生搬硬套,機械摹仿,勢必弄巧成拙。請看2003年上海高考語文卷中的詩詞鑒賞題:望海樓米芾云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起白煙。忽憶賞心何處是?春風秋月兩茫然。眾小題中一題:“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兩點。”所謂“頸聯”即“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州起白煙”。答案要點為(1)色彩(紅、白)(2)聲音(畫角)(3)動態(催、起)(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天利考試信息網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高考語文復習指南解析】相關文章:
高考數學復習指南05-09
高考數學的復習指南05-09
高考備考復習指南05-04
高考政治復習指南05-07
高考復習的方法指南05-08
高考語文總復習提分策略解析05-10
高考語文作文解析05-08
高考數學沖刺復習建議解析05-10
高考英語語法復習指南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