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1
“審慎設問,讀清題意;根據圖文,提取信息;使用術語,準確表達;調用知識,建立模式”——地理考試怎么拿高分?掌握熟練的答題技巧是必需的,在高考名師大講堂的.講座上,地理名師梁良?將闡釋這八個點的內涵,來給考生支招。
“分值是命題人依據答案的要點設置的,一個要點一般為2-4分,故題目的分值也是考生答題的一個參考。”梁良?給考生支招了一個小訣竅。他強調考生在回答每個要點時,要注意文字簡潔,不要過多發揮和闡述。“有的考生答題時惟恐答不全,于是把許多有關聯的答案都‘堆’到試卷上,不僅無益于得分,反而浪費了寶貴的答題時間。”
梁良?建議考生,一個方面答一段,條理清晰,脈絡分明。答題要注意分段、分要素、分方面,最好標注番號。千萬不要自始至終只有一個段落,讓評卷老師看不清到底答了幾點,這樣很容易造成有些要點答到了卻得不到分。
“使用術語,準確表達”,梁良?表示,在很多情況下,簡答題的答案在課本中可以找到類似的內容,這時,要盡量用課本中的話語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較高。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2
比例尺的計算
① 已知實地距離和圖上距離,求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②已知比例尺和實地距離,求圖上距離:
圖上距離=實地距離X比例尺
③已知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地距離:
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比例尺的'大小
大比例尺: 大于或等于1:100000
小比例尺: 小于或等于1:1000000
中間的稱為中比例尺.
比例尺大小與范圍、表示內容詳略關系
a、當圖幅大小相同時
b、實地范圍相同時
比例尺越大,圖幅面積越大,內容越詳細
比例尺越小,圖幅面積越小,內容越簡略
比例尺的縮放
①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為:__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放大n倍,則放大后的比例尺為:原比例尺×(1?n);
②原比例尺縮小到1/n,則縮小后的比例尺為:原比例尺×1/n;
原比例尺縮小1/n ,則縮小后的比例尺為:原比例尺×(1?1/n)
*縮放后圖幅面積的變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圖幅面積=放大到的倍數之平方
比例尺縮小后的圖幅面積=縮小到的倍數之平方
比例尺大小與地形坡度、風力大小的關系
(1)若等高距和等高線疏密程度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緩;
(2)若等壓差和等壓線疏密相同時:比例尺越大,風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風力越小。
(3)若等高(壓)線疏密、比例尺、圖幅相同時:等高距(或等壓線)越大,坡度越大(風力越大);等高距(等壓差)越小,坡度越小(風力越小)。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3
1、時間、時刻、時段、時區、區時和地方時:時間即時段又叫時間間隔,指時間的久暫,通常是用開始和終了的時刻來表示;時刻是指時間的遲早即時段圖像中的某一點,時刻因適用經度的不同分地方時和標準時(區時);地方時是地球自轉的效應,為克服其在使用中的諸多不便,人類建立了時區和區時的概念,前者指空間,后者指時刻。
2、斷流、季節河和時令河:斷流是河流缺水最明顯的標志,有自然原因如塔里木河一二月份斷流,也有人為原因如黃河從斷流到續流;季節性積水的河流叫季節河,也叫時令河。好比時令病就是指一定季節流行的病。
3、理論時區和現實時區:某一種標準時適用的地區范圍叫時區,分理論時區和現實時區,理論時區是按經度把全球分成24區,每區跨經度15度,各區中央經線都是15的整倍數分別為各區統一使用的時間,每一個時區的空間范圍很嚴格;現實時區指某標準時適用的范圍突破了理論時區的局限,如中國統一使用東八區的區時。
4、徑流、徑流量和流量:徑流指大氣降水除去損耗后沿地面或地下運動的水流,按徑流途徑分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按形成的水源條件可分為降雨徑流和融雪徑流;徑流量指在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有年徑流量、月徑流量、日徑流量等;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某一過水斷面的水流體積,單位為每秒立方米,是反映徑流資源和****水庫水量變化的基本指標。
5、降水、降雨和降水量:降水指從云霧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態水和固態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其中的雨水部分叫降雨;降水量指一定時段內,降入到平地上未經滲漏、蒸發、流失的降水所積成的水層深度(固態降水折合成液態水計算)單位為毫米。
6、陣風、盛行風和焚風:陣風指短時間內風向變動不定,風速強弱變化劇烈的風;盛行風即某一時期廣泛流行某一種風向的風如季風,也叫主導風;焚風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熱而干的`風,空氣比較干燥,受其影響易發生森林火災。
7、沖積平原、三角洲和沖積扇:沖積平原指河流攜帶泥沙進入低平地區堆積而成的平原;由三角洲發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于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地區;山地河流出口處的扇形堆積地貌為沖積扇。
8、地形、地勢和地質構造:地形指地表形態,一般看作地貌的同義詞,表現為五種不同的地形種類;地勢為地表起伏大勢,如我國地勢大致西高東低;地質構造指地殼及組成它的地質體(巖層、巖體)的空間展布和形態特征,如褶皺、斷層。
9、汛期和凌訊: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川積雪融化引起定時性水位上漲的現象,因發生時期及原因不同,可分為春汛、伏訊、秋訊、凌訊等。凌訊比較特殊,一般出現在化凍期,河道里的冰凌對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漲水現象,常發生在溫帶從緯度較低流向較高的河段上。
10、陰歷、陽歷和陰陽歷:陰歷是根據朔望月的長度安排歷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歷月等于朔望月;陽歷根據回歸年的長度安排歷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原則上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均歷月為回歸年的十二分之一,其季節含義較明顯;陰陽歷其性質介于陰歷和陽歷之間,我國的農歷(夏歷)是一種陰陽歷。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4
1.解讀材料,科學審題
讀題干-讀圖名-讀圖例、注記、經緯度-分析地圖-題干與圖表結合分析-分析設問。 ①題干,一般包括材料、數字、圖表等。
②審問題,包括問題的設問角度、限制性條件、所屬的知識范圍等。
③題目不同,審題的側重點也就不同。有些題目較簡單,可從關鍵詞上突破題意;有些題目的材料較為復雜,需要從材料的內容上來把握題意;有時只有將上述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判斷;還有些題目需從問題入手,進行逆向推斷。高考題目的總要求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在審題時應以題意為中心,聯想所學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和區域案例,要全面、準確閱讀所給材料,把握問題指向和設問角度,揣摩命題意圖與考查要求。
2.信息獲取與機智解讀
提取信息要全:窮盡一切圖文信息,確保信息無遺漏,特別是圖表材料要通過思維加工將圖形、數據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
解讀信息要準:要注意區域圖的準確定位,如經緯度定位、海陸輪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從題干、圖表中提取解題信息;找出題干和設問的關鍵詞和限定詞,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關鍵信息并進行合理判斷與推理,挖掘隱含信息。
運用信息要活:運用直接信息及隱含信息對問題進行分析,思維要暢通、敏捷。
3.解答技巧,實現試題內容與儲備知識間的內在轉化
將試題內容與儲備知識建立聯系,運用地理思維將知識重新組合、遷移轉化。一般解答思路為:根據經緯度、海陸位置準確定位→自然環境特征(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人類活動(工農業生產及其地域聯系)。其作用是通過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一條承接式思維鏈條,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有時由于題目條件隱蔽,層層設障,沒有明顯的正誤傾向,只能依據條件去判斷、推理,在此基礎上要理清頭緒,全面考慮,綜合分析,并找出優勢條件或限制性因素。
善于遷移知識,活學活用。課本上的案例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典范,因此,注意案例的遷移,做到活學活用,才能贏得高考。如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可聯系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基塘農業;魯爾區的綜合整治措施可遷移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措施;美國"硅谷"發展的主要區位條件可遷移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中關村、新加坡電子工業。內蒙古畜牧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采取的措施,就可"遷移"阿根廷發展畜牧業所采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③開辟水源;④種植飼料。
4.解答問題,草擬答案
①遵循已形成的思維模式和探究思路,根據試題的設問指向闡釋事物、探討問題,做出正確解答。如以區域為信息載體的題目要牢牢把握區域環境特征,與區域環境特征相背離的詞語要慎用。②解答問題一定要有大局觀,要清楚從哪些方面、哪些層次作答,而且根據要點與原理的邏輯關系,確定哪個要點需重點分析,哪個簡略闡述即可。③答題中要注意辯證分析問題,如原因(自然原因、人為原因)、資源問題(開源、節流)、評價與影響(利與弊)、區位因素(自然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地理規律(時間變化與空間分布)等。
5.書寫答案
答案的表述要規范、合理,要正確使用地理術語(特別是關鍵詞),要講究層次性、邏輯性,卷面要整潔、清晰。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相關文章: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比例尺05-05
高考地理第一輪日界線復習資料05-05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知識點攻略05-07
高考地理復習大綱04-04
高考復習指第一輪05-05
高考英語第一輪復習05-05
高考語文第一輪復習05-11
高考地理第一輪復習必須理清的十大概念05-07
高考物理第一輪難點復習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