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17年江蘇高考語文作文
【17年江蘇高考語文作文真題回放】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17年江蘇高考語文作文佳作示例】
1、一輛自行車
我有一輛跟隨我十多年的自行車,一直不舍得丟。為什么?因為它是我第一個月的薪水所買。
第一份薪水,發在九五年的十月,三百六十元,剛好夠買一輛優惠價自行車。于是,我自個兒到商場,懷揣三百六十元,一翻挑挑揀揀,一輛24寸彎杠、帶車簍、深藍色的自行車就被我騎回宿舍了。一路鈴聲脆響,感覺自己也拔高了許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拉風。
騎一陣子后,發現這車還是有許多毛病的,毛病之一就是后座不牢固,帶個人就晃蕩。盡管這樣,我還是敝帚自珍。上班時,一定要交給看車的老太太,囑托她好生看管,下班,一定要把它扛回自己的租住屋。一個小姑娘,每天在樓道上扛車,那該是多么地慘不忍睹啊,可是我樂意!
而且,我還騎著我心愛的自行車,多次往返工作單位和家里,那可是相距四十里的“長途”。而我踩著我的“小毛驢”一路飛跑,絲毫不覺得費力。到家,吃碗媽媽燒的熱湯飯,稍事休息,就開始擦洗我的自行車。擦得“傻亮傻亮”,第二天,再一路蹬回我的工作地。
就這樣,來來回回,自行車陪伴我從老家走向新家、從姑娘嫁為人婦、從女兒變成母親……
還記得我籌備結婚,父親陪我上街買了一只拉桿箱。自行車不能帶人,父親讓我帶上皮箱先走。我把拉桿箱架在龍頭上,上車后龍頭拐不了彎,“吧唧”,摔了一跤,起來,趕緊查看拉桿箱——此時,自行車已退變為必要卻不重要的什物了,而我的工資已經接近一千元。
后來,我要搬新家、要照顧女兒、要參加學習班……自行車跟著我風里來雨里去,該生銹的地方生了銹、該散架的地方正在散架、該不響的'地方也開始響了……大街上摩托車滿街溜,我們的工資也漲到兩千元。
又過幾年,我換了城市,自行車已經破舊不堪,坐墊換了破,破了換。每次換坐墊都有人笑:“哎喲喂,這么破的自行車早該賣廢鐵啦!”此時,我的工資漲到三四千,而我們家也買了汽車代步。自行車我還是沒丟,因為那是我第一個月工資,是我青春的見證。
前兩天,一直放在樓道口的自行車突然不見了。我遍尋不見。先生笑:“頂多二十元!”而我有些悵然,我的第一份工資就這樣銷聲匿跡。
現在出行,交通工具相當發達了,不嫌麻煩自己開汽車,嫌麻煩乘公交、BRT、滴滴快車……如果想念自行車,可以刷卡騎公共自行車,估計摩拜單車也會很快來到我的城市,而我,為了管理身體,一般選擇用腳丈量這座城市的變遷、感受時代的脈動。
我的第一輛自行車已經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并且終會在我的記憶中走遠——時光一去不復返,生活總是一直向前!
2、人生如車
一輛車,自出廠上路之時,便注定了他的歸宿:拋錨報廢。人生,正像一輛車,自出生之日起,便注定歸宿必是死亡,這是悲劇。但萬幸的是:我們都不知道自己這輛車將于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何種慘象結束自己的行程。感謝上蒼,讓我們不能先知先覺,讓我們自出廠上路之日起,便日夜兼程,趕路,奔跑。
人生如車,當牢牢地把握好方向。堅守正道,心不旁騖,董道不豫。十字路口,慎之又慎;歧路眾多,不能心動于旁門左道上的花花草草、燈紅酒綠。鎖定目標,控好方向,愈挫愈勇,百折不回,堅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然山窮水盡,也不必一條道走到黑,掉個頭,轉個彎,改道更轍,或許會柳暗花明,別有洞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力能扛鼎,才氣蓋世的項羽,睥睨天下,大封王侯,然一朝垓下被圍、四面楚歌,不能包羞忍恥,暫回江東,伺機再來,竟自刎烏江,身死東城。唉!“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人生如車,當適時地掌控好油門和剎車。察清路況,緩急有度。大道如矢,風和日麗,當加油提檔,開足馬力,當仁不讓,舍我其誰;崎嶇坎坷,風雨如晦,則當踩剎減速。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掩耳塞目,必將覆轍重蹈,欲速而不達。有時適逢彎道,也不失為超越良機,以我造父之御,實現彎道逆襲。中國夢藍圖已繪,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當夜以繼日,擼起袖子干。然,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們要牢記。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發生矛盾時,必須將“綠水青山”放在首位,發展的大車放緩減速,穩健前行,才是明智之舉。
人生如車,當要不時地檢修保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無所息,是種精神與態度;生有所息,是種境界與修養。仰望星空,堅守信仰,必須要有生無所息的精神;俯看大地,面對現實,也必須要有生有所息的境界。一味地忙著趕路,不但會有拋錨熄火的危險,更會有丟了靈魂的可能。適時地檢修車況,檢查胎壓,加油保養,甚至更換一些老化的、出現病灶的、到了報廢期的'零件那是必須的。“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古劍不磨留養氣,異書多讀勝加餐。”一隅小屋、一杯香茗、一盞孤燈、一桌一椅一本書,保養車況,修養品德,營養靈魂,甚好!必須!
再次感謝上蒼,讓我們不知道自己這輛大車何時何地拋錨報廢,否則,我們彼此見面不是問:芳齡多少?閣下貴庚?請問高壽?而應該當這樣問候了:“喂,伙計!還有多少時日供你茍活?”“唉,還有兩年不到了!”“比我強多了,我還有8個月12天帶5個小時啊!”雙方都是一臉的苦樣,且不哀哉!萬幸!萬幸!
既然萬幸不知道各自的大車還有多少時日可供駕駛,那我們可要切記駕駛的三原則喲!——集中精力、仔細觀察、提前預防。
3、驛動的遠方
白坤峰
那幅照片、那個人、那輛車,因為曹文軒的散文名作《前方》而更加有名:“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著車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茫然。”我之所以永志不忘,因為那輛車承載著遠方的夢。
童年時代,在封閉的魯西南農村,急馳而過的貨車、難得一現的客車,它會猝不及防之間粗暴而凜冽提醒我們:遠方,你去嗎?你去得了嗎?于是,那個其爸爸是貨車司機的同學讓我遐想;于是,那個坐車去縣城讀初中的同學讓伙伴們羨慕,甚至有人清楚得記得,她上車的時候,穿著紅色的新皮鞋。
今天見車而厭、坐車即煩的人,可能無法理解當年的孩子見汽車而心動眼熱,見火車經過常擲石塊的心理扭曲——只因遠方不屬于自己。
我理解美國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的《遠與近》中的偏遠小鎮的那對母女為什么一見準時經過的火車就跑出來揮揮手,她們是向到不了的遠方致意吧。
后來,我讀過一位朋友的散文,他說一聽到火車汽笛聲,心就到了遠方。后來,我也終于坐車來到了江南,——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次上車。那天,客車在午后過了淮河進入南方,突然驚風亂飐,密雨斜侵,前方不辨。
你問我:為什么不能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正如一只鳥在一棵樹上終生做巢、一棵樹在一塊土地上永遠扶疏?你為什么選擇了遠方的車?況且那輛車不是帶你高就……
我可能無法回答你,也許是造化弄人尋常見,心如流水總無主。我一直沒有對你說,其實那一次我上的是一輛“套牌”假車,它開不到桃花源它只開到沼澤邊,我所寫的“登程自斟一杯酒,好暖人生萬里霜”不是豪壯而是擔憂,一杯酒暖不化萬里霜。不是每一輛車,都把你帶到夢中的地方,很可能的情況是,車門打開,前方是陌生的廣大。
車,代表前方,前方代表未知,未知引發迷茫或恐慌。車的'這一層意蘊,你可能不懂。我羨慕你的不懂。你最好永遠不懂。選擇遠去的車可能是艱難的,尤其你不知道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的時候。然而,回首那天的登車,我更想對你說:很多人沒見乍來煙雨與斜照相迎。
4、單車上的生活美學
早晨上班,單位門口,有時會遇見同事老許。他常騎一輛單車,背著雙肩包,年過半百卻有一種朝陽般的鮮亮。
我也有過騎單車上班的體驗:耳邊是熟悉的叫賣聲,行道樹吐著濃濃的草木味,哼一支小曲,不疾不徐,車輪緩緩轉動起一個清亮的早晨。
而這些美感是我開車時所無法享受的。一旦駕駛汽車,我就不會如此松弛,我會時刻警惕周圍車輛行人,關注紅綠燈的閃爍。
盡管如此,必須承認汽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種種便利。汽車、火車等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們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空間感。嶺南、塞北不再是遙遠的眺望,長安、洛陽也可朝發夕返。在城市化進程中,汽車、火車等更是一路呼嘯著向前,帶著亢奮,把城市的邊界不斷拓寬。
然而,我們在享受交通工具升級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交給節奏,交給忙碌。高鐵時代,我們似乎被裹挾進快節奏、高速度的潮流中,一路興奮著向前狂奔。我們贏得了速度,卻放逐了審美;獲得了時間,卻迷失了自我。
救贖之途何在?
物為人役,而非人為物役。老許最可貴的是,他有一輛東風本田SUV,卻不常開。李澤厚說,美是自由的意志。在騎單車與開汽車之間,人原本可以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時間感常常逼迫我們自覺地放棄這份選擇權,無意識地淪為汽車的附庸。于是,成為弗洛姆所說的.“占有”而非“存在”的生活狀態。
選擇單車,意味著選擇緩慢,主動創造出欣賞美的可能。蔣勛說:“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忙碌、效率是美學的死敵,美學天生與緩慢、從容相聯。騎單車,可以將開車所忽略的過程重新復原,審美體驗也變得新鮮而飽滿。在這種舒緩的狀態中,“人”站立得挺直而拙壯。孔子在吱吱作響的牛車上,灑下一路晶瑩發亮的句子;安徒生在夜行的驛車中,醞釀出一部憂傷甜蜜的愛情詩篇。
當然,我并不是鼓勵回歸牛車時代——事實上也無法回歸。我所強調的是,在高鐵時代,我們依然要珍惜、追求單車上的美感體驗。有審美在,“人”就會變得更完美。現在的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東京等,已陸續出現很多社區不準汽車開入,被稱為“人行步道區”。我相信,這將是一個嶄新的出行美學,讓你重新回歸到人類步行的原點,恢復身體的速度感。
這其實也提示我們:你可以有車,可是你也可以不開車。
你看,車龍馬水中,我的同事老許,正踏著單車,淺淺微笑。
5、車的智慧
一切發明是為懶人發明或投懶人所好的。但車的發明者,卻又不僅僅只是一個懶惰者,他的目光始終指向的是遠方,是遠方的目的地,那個他曾夢寐以求想去的遠方。
想要去遠方,這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的表達,然而,遠方太遠,靠他的雙腳行走,他無法計算出時間,他只知道必須要在他有生之年能夠走到,于是,他想到了速度,只有提升速度才能實現到達遠方的目的地。
于是,“車”便成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從轎車、馬車、汽車、自行車、火車……一路走來,他所擁有的“車”幾乎滿足了他對這個世界的需要,滿足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想象。
我常常想: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車”,會是一個什么樣?但,既然有了車,車的全部智慧在哪里?
誠然,形態各異的車,滿足了不同人群對車的品質需求和個性呈現;然而,衡量車的智慧的.標準到底在哪里?我曾仔細研究過車的“制動系統”,在不斷探索速度提升的“動力系統”,更在于探索一套能讓車及時、安全、平穩的“制動系統”。
在“動力系統”與“制動系統”之間,我更驚訝于那個懶惰者對“制動”的思考與設計。我常想:當初,這個懶惰者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來追求更為優質的“制動系統”?
“動”與“制”之間,與其說是蘊藏著車的全部智慧,莫如說是設計車的懶惰者對世界的智慧。曹文軒說:“智慧在于對世界能有自己一份獨特的看法,在有了獨特的看法之后,又能以獨特的敘述方式將其表達出來。智慧在于發現自己與世界有了緊張之后,保持了一種彈性,并發現了解構的妙法,或者是發現了一條可以走出障礙的暗道。”“制動”便是車的設計者對車與世界造成的“緊張”之后“保持的一種彈性”,讓其有了獨特的“解構的妙法”,從而發現一條可以走出障礙、走向遠方的通道。
遠方,不遠;就在前方。前行的道路,不僅需要車的向前,還要有車的“制動”。
車與慢時光
【17年江蘇高考語文作文】相關文章:
2017江蘇高考語文作文05-05
江蘇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06-15
高考語文江蘇高考題型04-04
2017江蘇語文高考滿分作文04-19
江蘇高考語文做了哪些調整05-08
江蘇高考語文基礎知識05-05
江蘇省高考語文附加題04-04
江蘇高考優秀作文05-12
江蘇高考志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