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

時間:2024-08-30 15:59:17 高考語文 我要投稿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

  總結是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況,包括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加以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1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古文閱讀(約25分)

  考查內容:實詞、虛詞、句式、信

  息篩選、內容概括、斷句、翻譯。

  5、實詞(幾種語法現象P)

  (1)通假字:蚤-早

  (2)古今異義:一切:一個貼切的

  (3)詞類活用(使動、意動、為動)

  (4)一詞多義:愛-憐惜、吝嗇、可愛

  (5)偏義復詞(如:公姥、作息)

  (6)兼詞(如:諸—之于、焉—于此)

  6、虛詞(18個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記憶:因為所以其則于與之乎者也焉而且乃若何

  (1)通過讀古文(必修選修課文)培養語感。

  (2)把握好每個虛詞的例句翻譯,利用句意記住用法和意義。

  用法:①名詞、動、代、兼、副、介、連、助

 、谄渲羞B詞十種用法:并列、承接、遞進、因果、假設、轉折、選擇、目的、讓步、修飾、

  7、信息篩選

  (1)題型:?人物?品行

  (2)方法:①先判斷人物對象;

 、谂懦环穸ǖ捻;

  ③驗證所選項。

  8、內容概括

  建議:(1)時、地、人物對象、時間先后、部分與全部等方面值得注意;

  (2)關注表示判斷、觀點的詞語;

  9、斷句

  建議(1)關注分值,與之匹配。

  (斷句處數一般是分值2倍或3倍數,偶爾也會是倍數加一)

  (2)關注標志性詞語(如下幾個方面)

 、偬撛~

 、趯嵲~

 、坌揶o標志:

  頂針(頂真)、排比、對偶、反復

 、芄潭ň涫剑(看見前要尋找后)

  如…何;得無…乎;何…為

  建議:

 、俑呶萁,通讀1、2次再判斷;

 、谡莆沾笠,勿因關注標志而忽視內容。

  10、翻譯

  (原則——字字落實、輔以意譯)

  建議:

  (1)有分值觀念,抓住“采分點”。找到特殊語法現象,基本找到“分”。

  (2)特殊句式要調回正常語序,省略句務必補出省略成分,特別承前省略主語的情況。(聯系前文)—留、刪、換、掉、補

  (1)幾種句式類型

  (附各種句式的常見形式)

 、谑÷跃

 、郾粍泳

  ④倒裝句

  (2)現代漢語正常語序: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

  〈補語〉+(定語)賓語〈補語〉

  附:①判斷句:

  ……者……也/……,……也/……者,……/……者也/為、是、非、未、無、莫、乃、亦、皆/無標志按句意。

  ②被動句

  受、于、受……于/見、見……于/為、為……所/被/無標志看句意。

 、凼÷跃

  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

 、艿寡b句

  一、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誰、孰、何、安、焉、胡、惡等)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不、未、毋、無、莫)

  3、“之”“是”作提賓標志。(注意介詞)

  二、狀語后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作狀語時要注意:于、以、乎=于等

  三、定語后置

  1、標志:而、而……者、之、之……者

  2、注意形容詞和名詞同時出現的地方,判斷兩者是否存在修飾關系,再觀察其位置是否倒裝。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古代詩詞鑒賞與默寫(12-13分)

  考查內容:形象、語言、技巧、內容情感

  1、形象

  答題提示:(省略號內為結合詩詞分析)

  ①通過對……內容的描寫,②描繪了一幅……的景象(圖景)/營造了……的意境/表現一個……形象。

  2、語言

  3、表達技巧P

  (1)修辭手法(常見9種手法及其效果)P

  比喻、擬人、借代、對偶、夸張、

  排比、設問、反問、反復

  (2)表現手法(相反記憶)

  (涵括描寫手法)

  動靜、虛實、遠近高低、正側面、抑揚、

  聯想想象、工筆白描、對比、襯托(渲染)、

  渲染、用典、象征、以小見大

  (3)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觀情感字詞)

 、陂g接抒情

  答題提示:本詩運用了…手法,寫出+具體體現的詩句意思+這樣寫…(效果、情感)

  4、內容情感(題材分類)

  5、解題建議:(準確答題有“幾看”)

  (1)題目(大小標題)

  (2)作者

  (3)序注

  (4)意象

  (5)關鍵詞(帶有主觀情感字詞)

  (6)題干(問題問什么答什么)

  建議:

  定點取向,多方印證,勿先入為主斷章取義。

  6、名句名篇默寫

  (1)理解分類記憶;

  (2)高中部分的詩詞文務必過關;

  (3)重點記憶不熟練的篇目;

  (4)對錯字、生字、難字別放過,多寫幾遍。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現代文必考題(論述類為主)

  1、考點內容:

  (1)重要概念的含義(指代、比喻)

  (2)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看位置)

  (3)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繁長

  (4)分析行文結構思路變

  (5)歸納各段要點概括中心簡短

  (6)分析作者觀點態度

  2、考查形式:

  選擇+主觀表達題

  3、選擇題的設錯方式(設錯陷阱)

  (1)由“或然” “必然”

  (可能必然)

  (2)由“未然” “已然”

  (將已經)

  (3)無中生有

  (4)故意曲解

  (5)以偏概全(部分全部)

  (6)恰好說反(是不是)

  (7)夸大其詞(難以不可能)

  (8)條件互混(條件與結果互混)

  (9)亂設因果、假設、條件關系

  4、建議:

  (1)可先看主觀題題目再看文章;

  (2)閱讀時應帶筆畫出關鍵的`詞語和

  句子,方便理清文章結構和思路。

  (3)出現具體句子時回到原句作對比。根據前后文理解作答。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現代文選考

  1、文學類——考點內容

  (1)句子意思及其表現力(作用+效果)

  (2)人物

  (3)情節(小說)的結構方式

  順序、倒敘、插敘、補敘、抑揚、線索(明暗)、鋪墊、懸念、誤會、巧合、過渡、照應等

  (4)語言特點(注意修辭的應用及效果)

  (5)環境的作用

  (景物情景描寫)

  (6)寫作意圖(主題)社會意義(小說的核心)

  2、實用類

  (1)考點內容:

 、俸Y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意思)

 、诜治稣Z言特色,把握結構

 、鄯治鑫谋咎卣骱捅憩F手法

 、茉u介文本觀點和傾向及社會價值

 、菟伎寂c判斷文本特色(結構、手法、語言)

  ⑥從不同角度與層面發掘深層含義(有理有據)

 、咛接懭松鷥r值與時代精神

 、嗵接憣懽鞅尘昂鸵鈭D

  (2)傳記

  (3)表達技巧

  ①修辭手法(見詩歌專題)

  記敘、敘述(順/倒/插/補)

  描寫(白描/細節)

 、诒磉_方式議論直接

  抒情

  間接

 、郾憩F手法(見詩歌鑒賞專題)

 、芷渌缇索、過渡、懸念等(見文學類)

  (4)新聞(消息、通訊)

  (5)科普文

  文體特征:科學性、通俗性、文學性

  語言特征:客觀準確、通俗易懂、生動形象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2

  (一)判斷句:

  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動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4、而自令見放為

  5、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6、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7、是以見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

  (三)狀語后置句:

  1、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3、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

  (四)定語后置句: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賓語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3

  語文易錯1 多音字誤讀

  易錯分析:正確識記多音字的讀音,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詞性。如剎,共有ch和shā兩個讀音,作名詞時讀ch,作動詞時讀shā。

  二是詞義。有些多音字的讀音,單從詞性上很難判斷,可以以義辨音。如纖有xiān和qin兩個讀音,作形容詞表示細小時讀xiān ,作名詞表示拉船的繩子時讀qin。

  三是語境?梢园讯嘁糇值膸讉讀音盡可能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辨別,這樣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記憶效果。如商店打折(zh),顧客搶購。一陣折(zhē)騰,累得住院。不但沒賺,反而折(sh)本。

  四是語體。書面語讀音一般用于雙音節詞和成語中,口語讀音常用于口頭交際中,用于單音節詞和少數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雙音節詞中。如色,書面語讀音為s,口語讀音為shǎi。

  五是巧記。舍眾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讀mn,其余都讀mi。記住一個埋怨,就記住埋在各種語境中的讀音了。

  語文易錯2 音近字誤讀

  易錯分析:漢字中的同音字很多,這些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聲母,或韻母,或聲調有細微的`差別,就構成了音近字。命題者往往就在近與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時學習中沒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準確地區別開來,就會給解題增加難度。正確識記這些字的讀音,需要日積月累的過程,把某類同音字集中起來記憶,會達到記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語文易錯3 形近字誤讀

  易錯分析:辨別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間的不同之處,從細微處加深印象,加強記憶。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訣記憶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編為點戍(sh)橫戌(xū)戊(w)中空,十戈相合即為戎(rnɡ)。應該說,對這類字音的識記,既要動腦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記憶,關鍵在于積累。而就具體題目來說,其中一定會有部分字音是我們已經正確掌握的。因此,審清題干,認真分析,結合字義,合理推斷,運用比較排除的方法選出正確答案并非難事。

  語文易錯4 形聲字誤讀

  易錯分析:形聲字的聲旁是表聲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異,現代漢語形聲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聲旁確定讀音了,它們中有的聲母發生了變化,有的韻母發生了變化,有的聲母和韻母都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些變化,仍然按照聲旁的讀音去讀,就會發生誤讀。在解答中無法判斷時,一般形聲字注音為同聲旁讀音的正確性小,注音為不同聲旁讀音的正確性大。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試題,明了形聲字讀音設誤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聲旁注音或故意以同一聲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讀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棄漢字讀半邊,不會錯上天的錯誤想法,養成勤詞典的習慣,準確記憶,注重積累。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4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暴:同曝曬。動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不:同否不。副詞。或師焉,或不焉。

  不:同否嗎。疑問語氣詞。察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讎:同仇仇敵,仇人。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從:同縱合縱,聯合抗秦。動詞。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與橫相對,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從:同縱與橫相對,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

  當:通擋抵擋。動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度:同渡渡過,越過。動詞。一夜飛度鏡湖月

  而:通爾你。人稱代詞。某所,而母立于茲。

  反:同返返回。動詞。人窮則反本。

  奉:同捧兩手托著。動詞。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漿的瓦器。名詞。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拂:同弼輔弼。動詞。入則無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名詞。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詞。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問代詞。蹈死不顧,亦易故哉?

  衡:通橫與縱相對,外連橫而斗諸侯。

  華: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詞;禳S華葉衰。

  皇:通惶恐俱,驚慌。形容詞。贏得倉皇北顧。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5

  文言虛詞

  1.而

 、胚B詞,表修飾: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

  ⑵連詞,表轉折: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沁B詞,表并列: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冗B詞,表承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蛇B詞,表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于

  (1)介詞,從: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介詞,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介詞,表對象,可以不譯:善假于物也

  3.之

 、糯~:青,取之于藍(代靛青)/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浦~,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侵~,的: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⑷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不如須臾之所學

  4.焉

 、偶嬖~,于之,從這里: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凭淠┱Z氣助詞,了: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6

  一:要點梳理。

  1、同音字、近音字。

  指字形、字義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如“徹、坼、掣、撤、澈”等。同音字可分為兩類:

  (1)讀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似。如“撤、澈”,“據、踞、倨”,“具備、萬事俱備”等。

  (2)讀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不同。如“國事、國是”,“事故、世故”,“成功、計日程功”等。

  2、形似字。

  指一些字形整體相似,細微處略有差別的字。如“籍、藉”,“肓、盲”。形似字的差別主要表現在:

  (1)筆畫相同而形狀不同。如“天、夭”,“干、千”等。

  (2)筆畫相同而結構安排不同。如“未、末”,“土、士”;“子、孑”;“戊、戌、戍”等。

  (3)筆畫數目不同。如“戈、弋”,“候、侯”,“貪、貧”,等。

  (4)部首、偏旁不同。如“惴、湍、端、瑞”和“稗、碑、啤、睥、裨”等。

  3、義近字。

  主要是指那些音同或音近而意義有關聯的字。如“擅長(善)”,“珠聯璧合(連)”,“隨聲附和(合)”,“長年累月(常)”等。

  4、音形義皆近的字。

  如“風采”不能寫成“風彩”,“摩擦”不能寫成“磨擦”,“甜言蜜語”不能寫成“密”等。

  5、配對字。

  如:“縹緲(飄渺)”不能寫成“縹渺”,“朦朧”不能寫作“曚朧”等。

  練習

  完成全國Ⅰ、Ⅱ卷和安徽卷的字形題。

  二、字形辨別的技巧。

  1、以音辨形。

  對于因形近而產生的錯別字,如果讀音有異,我們在默讀的時候,就可憑讀音來鎖定它。例如

  ①“戌邊”(戌讀wū,戍讀shù,此處應為“戍”)

  ②“氣慨”(慨讀kǎi,概讀gài,此處應為“概”),

  練習

  (1)“惦量”(惦讀diàn,掂讀diān,此處應為“掂”)。

  (2)“裨官野史”(“裨”讀bì,稗讀bài,此處應為“稗”)。

  2、以形辨形。

  對于不辨形聲字形旁而產生的錯別字,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斷。如

  ①“拌腳石”(“絆”從“纟”,是“擋住或纏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應為“絆”),

 、凇霸嚹恳源(“試”應為“拭”,“擦拭”應該用手)

  練習

  (1)“煩燥”(“燥”從“火”,是“缺少水分,干燥”;應為“躁”,從“足”,指心理和情緒)。

  (2)“船倉”(“倉”應為“艙”,與船有關)。

  (3)“痙孿”(“孿”應為“攣”,與“手”有關,與“子”無關)。

  3、以義辨形。

  對于不明詞義或誤解詞義而造成的錯別字,我們可以采用逐一釋義的`方式來鎖定。如

  ①“毛骨聳然”,成語意思是“見到陰森或凄慘的景象時,感覺恐懼”;“聳”是“高”或“引人注意”,應為“悚”(害怕)。

 、凇按┝鞑幌ⅰ,意思是“像河流那樣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車、船來往不斷”;“穿”不合詞義,應為“川”(河流)。

  練習

  (1)“不徑而走”,成語意思是“沒有腿卻能走,常指消息不待張揚就迅速傳播開來”;“徑”指小路,應為“脛”(小腿)。

  (2)“人情事故”,成語意思是“為人處世的經驗、道理”;“事故”指意外災禍,應為“世故”(處世經驗)。

  (3)“其實難負”,指“名聲與實際難以相符合”,“負”應為“副”。

  4、結構推形。

  有的詞語,特別是成語,結構對稱,詞義也相對應,如果書寫錯誤,就可通過對相應字形字義的辨析推斷出來。如

 、佟耙粡堃获Y”,“馳”與“張”對應,當用表“松開”的“弛”。

  ②“紛至踏來”,“踏”與“紛”對應,當用表“多而重復”的“沓”。

  練習

  (1)“察顏觀色”,“顏”與“色”不相對,“色”是臉色,而不是顏色;“顏”應為“言”,即語言。

  (2)“唇槍舌箭”,“槍”和“箭”不能配對,“箭”應為“劍”。

  以上所舉成語,他們在結構上都是并列關系,我們利用對應位置字的意義相同或相關,詞性相同的特點,就可以辨別出字形的正誤。

  5、來源推形。

  對于不解詞語來源而寫錯的字,我們可以采用聯想來源的方式推斷。如

  ①“針貶時弊”與古時中醫治病的石針有關,應為“砭”,不能誤作“貶”。

 、凇笆劳馓覉@”與陶淵明有關,他曾寫下聞名的《桃花源記》;應為“源”,不能誤作“園”。

  練習

  (1)“默守成規”與墨子有關,戰國時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因稱善守者為墨守;應為“墨”,不能誤作“默”。

  (2)“黃梁美夢”是《枕中記》中的故事:一書生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覺醒來,一鍋小米飯還沒有煮熟;應為“粱”,不能誤作“梁”。

  (3)“懸梁刺骨”的“骨”應為“股”,該詞就來源于古代“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

  6、關注異形。

  漢語中存在著異形字現象,平時要注意辨清記準。記憶字形,要以國家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教育部整理公布的為準。例如20xx年全國高考乙卷的“班配”,“班配”現在已經規范為“般配”。又如20xx年高考湖南卷的“金壁輝煌”的“壁”現在規范寫成“碧”。對于異形詞,大家考生不可不重視。

  7、語境推字。

  對于給定語境辨析錯別字的,我們一定要依托語境的限定、選擇功能來判斷。例如“他倆為了迷惑敵人,化妝成夫妻”一句中“化妝”的意思是“用脂粉等使容貌美麗”,而根據語境,應是“假扮成夫妻”的意思,所以此處應該是用“化裝”。

  以上是識別錯別字的幾種方法,可以綜合運用。以詞推字,以意斷字,以音定字,對于錯別字的識別還是比較行之有效的。

  三、復習方法指導。

  熟練掌握字形辨析題的類別和技巧對于考生備考應試而言是很重要的,但要想在高考中不丟分,還要注意平時的積累和在考場上的活用兩大環節。

  1、抓好平時的積累與記憶。

  考生平時的積累與記憶是做好字形辨析題的基礎,平時讀書、寫字都要留心。

  第一、對課文中出現的重要漢字要認準;

  第二、重視生活積累,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寫錯的漢字;

  第三、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不放過任何一個“模棱兩可”的漢字;

  第四、建立錯字檔案,并注意整理分類,做到收錄有條理,查找方便。

  2、提高考場上的識別能力。

  考生在考場上對錯誤字形的識別能力是得分與否的關鍵。考場上考生能力的發揮除了依賴于其基礎知識的扎實與否外,還與考生能否適應環境及心理素質的強弱有關。因此考生在平時復習中,可適當做一些考場模擬試題,培養感覺,這樣才能將平時積累的做題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7

  詞類活用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習)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習)

  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習)

  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目的連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判斷句)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3、不拘于時,學于余(被動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賓短語后置)

  5、而恥學于師(介賓短語后置)

  難句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譯: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所以無論高貴還是低賤,不分年紀大還是年齡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不知道文章的停頓,有的人就去求師學習,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人卻不求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賢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象這樣罷了。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8

  語文易錯1多音字誤讀

  易錯分析:正確識記多音字的讀音,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詞性。如“剎”,共有chà和shā兩個讀音,作名詞時讀chà,作動詞時讀shā。

  二是詞義。有些多音字的讀音,單從詞性上很難判斷,可以以義辨音。如“纖”有xiān和qiàn兩個讀音,作形容詞表示“細小”時讀xiān,作名詞表示拉船的繩子時讀qiàn。

  三是語境?梢园讯嘁糇值膸讉讀音盡可能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辨別,這樣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記憶效果。如“商店打折(zhé),顧客搶購。一陣折(zhē)騰,累得住院。不但沒賺,反而折(shé)本”。

  四是語體。書面語讀音一般用于雙音節詞和成語中,口語讀音常用于口頭交際中,用于單音節詞和少數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雙音節詞中。如“色”,書面語讀音為sè,口語讀音為shǎi。

  五是巧記。舍眾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讀mán,其余都讀mái。記住一個“埋怨”,就記住“埋”在各種語境中的讀音了。

  語文易錯2音近字誤讀

  易錯分析:漢字中的同音字很多,這些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聲母,或韻母,或聲調有細微的差別,就構成了音近字。命題者往往就在“近”與“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時學習中沒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準確地區別開來,就會給解題增加難度。正確識記這些字的讀音,需要日積月累的過程,把某類同音字集中起來記憶,會達到記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語文易錯3形近字誤讀

  易錯分析:辨別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間的不同之處,從細微處加深印象,加強記憶。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訣記憶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編為“點戍(shù)橫戌(xū)戊(wù)中空,十戈相合即為戎(rónɡ)”。應該說,對這類字音的識記,既要動腦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記憶,關鍵在于積累。而就具體題目來說,其中一定會有部分字音是我們已經正確掌握的。因此,審清題干,認真分析,結合字義,合理推斷,運用比較排除的方法選出正確答案并非難事。

  語文易錯4形聲字誤讀

  易錯分析:形聲字的“聲旁”是表聲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異,現代漢語形聲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聲旁”確定讀音了,它們中有的聲母發生了變化,有的韻母發生了變化,有的`聲母和韻母都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些變化,仍然按照“聲旁”的讀音去讀,就會發生誤讀。在解答中無法判斷時,一般形聲字注音為“同聲旁讀音”的正確性小,注音為“不同聲旁讀音”的正確性大。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試題,明了形聲字讀音設誤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聲旁注音或故意以同一聲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讀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棄“漢字讀半邊,不會錯上天”的錯誤想法,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準確記憶,注重積累。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9

  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學作品、選工精巧的工藝品和傳世的美術作品。

  2、大亨:指社會上有權勢地位的人。

  3、斗膽:形容膽量很大。

  4、雙簧:本是一種曲藝演出形式,F在,人們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縱的活動叫做演雙簧或唱雙簧。

  5、吃香:原意為憑借職權而享受到的某種好處,現在一般指受人歡迎的意思。

  6、舌耕:人們把教書稱為“舌耕”。

  7、沙龍:原指裝點有美術品的屋子,后指一種在欣賞美術品的同時,談論藝術、玩紙牌和聊天的場合,現在更多的是指這樣的集會。

  8、抬杠:兩人互相狡辯,互相駁斥,南方稱作“講扳理”,北方叫做“抬杠”。

  9、說項:表示替別人講好話,替別人說情。“說項”也叫“逢人說項”。

  10、映雪:表示勤學苦讀。

  11、點卯:舊時官吏的一種考勤方法,現在常用來指到時上班應付差事。

  12、借光:指請求別人給自己方便。

  13、捉刀:指請人代筆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14、狼煙:原本是古代軍隊報警時燃放的,后便成了“烽火”的同義語,“敵兵”的代名詞。

  15、圈閱:“閱畢”文件的特殊符號。

  16、懸壺:比喻行醫賣藥,后稱那些醫藥名家為“懸壺濟世”。

  17、黑馬:喻指那些潛心努力,不畏強手而一舉成名的后起之秀。

  18、藍橋:人們把戀人或夫妻一方失約,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斷藍橋”。

  19、碧血:人們常將“碧血”與“丹心”連用,稱贊忠臣義士為國殉難,保持高尚的節操。

  20、鼻祖:多用來稱最早創始人或祖師。

  21、囊螢:比喻勤學苦練。

  22、捧臭腳:對權貴言過其實的吹捧夸耀,博得一歡。

  23、二百五:人們常把那些有些傻氣、做事莽撞的人叫做“二百五”。

  24、八斗才:人們常用“八斗才”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富有才學。

  25、三不足:人們用它形容反對守舊、勇于革新的大無畏的斗爭精神。

  26、耳旁風:又叫耳邊風,比喻對事情漠不關心,絲毫不往心里去。

  27、閉門羹:泛指拒絕客人進門,回避不見。也有用來指拜訪他人時,主人不在,自喻吃了“閉門羹”的。

  28、老皇歷:人們常把過去的事稱作“老皇歷”,指與現在的形勢不符。

  29、應聲蟲:比喻那些毫無主見、只會隨聲附和別人的人。

  30、忘年交:指不夠年齡輩分而結成莫逆之交的朋友。

  31、阿堵物:指這個東西,即指錢。

  32、花架子:指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

  33、護局子:護自己孩子短兒,護自己單位或下屬的短兒。

  34、刮地皮:指地方上的贓官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的行為。

  35、變色龍:比喻見風使舵的人。

  36、賣關子:泛指設置懸念或故弄玄虛的那一套手法。

  37、破天荒:形容創舉或頭一次出現的新鮮事。

  38、鐵公雞:比喻極其吝嗇的人。

  39、鬼門關:比喻僻遠險阻的地方,也指克服困難的關鍵所在。

  40、莫須有:指無中生有的誣陷或冤獄。

  41、跑龍套:指那些寄人籬下,干些無足輕重的事情的人。

  42、娘子軍:指由婦女組成的隊伍。

  43、緊箍咒:比喻束縛人的東西。

  44、跌份兒:指降薪降職,現在還牽涉到臉面、身份、氣派。

  45、喝墨水:形容知識的多少。

  46、裝門面:比喻制造表面繁榮、好看的假象以掩蓋衰敗、空虛的本質。

  47、登龍門:比喻得到有名望的人引薦和提拔而聲譽加強。

  48、遮羞布:比喻遮擋不好事物的東西。

  49、搞名堂:形容那些讓人不明不白甚至有點神秘色彩的行動。

  50、敲竹杠:指勒索錢財的行為。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詞語

  1.哀而不傷——悲傷而不過分。多形容詩歌、音樂等具中和之美。

  2.哀鴻遍野——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3.安土重遷——在家鄉住慣了,不愿輕易遷移。形容留戀故土。

  4.安步當車——慢慢地步行,就當是坐車。

  5.安居樂業——安心地住在那兒,喜愛自己的職業。

  6.安身立命——安身:容身,指在某地居住或生活;立命:使精神安定。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寄托。

  7.安之若素——素:向來,素來。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F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不能誤為“安心”。

  8.安時處順——安于常分,順其自然,形容滿足于現狀。

  9.安貧樂道——安貧,安于貧困;樂道,以守道為樂。處于貧困境地,仍以守道為樂。

  10.愛不釋手——喜愛到舍不得放手。釋:放。

  11.愛屋及烏——比喻因喜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跟他有關的人或物。

  12.按圖索驥——驥,jì。照圖上畫的去尋找好馬。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找事物。

  13.按部就班——部、班:門類,次序;就:遵循,依照。①形容做事有一定的步驟和規矩。②現也用以指辦事機械,缺乏必要的靈活性。

  14.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饑餓的悲慘遭情景。嗷嗷,哀號聲;哺,喂食。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標點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標點符號考題是常出現,它的分類比較多,所以要謹記每個符號使用的方法。標點符號常見考法是以選擇題形式出題,考查內容較為固定,點號的連用、后括號的位置、引號和句末點號的關系等都是重點。在寫作文中標點符號也是核心考點,如果運用不好會影響到作文的分數。今天本文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的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能讓大家更清晰的了解標點符號的'作用,詳細內容如下:

  1.表概數的地方不能用頓號,但表確數的地方必須有頓號。

  2.太短的并列成分間(尤其是約定俗成的詞語),無須停頓也不會長生歧異,可不用頓號。

  3.并列詞語之間有了“和”“與”“及”等連詞,連詞前不用頓號。

  4.較長的并列成分間可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5.并列詞語做謂語、做補語時,并列詞語之間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6.并列成分間已有問號或感嘆號,不應再用頓號,也不用其他點號。

  7.并列的成分有語氣詞時,并列成分間使用逗號。

  關于冒號的使用:

  1.冒號一般管到句終,若只管到句子中間,則不能用冒號。

  2.轉述的話不能用冒號。

  3.如果后文是應用原話,人稱又未發生變化,前文既可用冒號,也可用逗號(“指出”“說明”“證明”和“認為”,這些謂語后一般用逗號。

  4.沒有比較大的停頓不用冒號。

  5.下文和提示的內容不一致時,不能用冒號。

  6.同一句中不能用兩個冒號。

  7.在非提示性話語的后邊不用冒號。

  關于問號的使用:

  1.連續問句,每個問句沒均用問號(承接較緊密的,中間可以用逗號)

  2.選擇問句,在句末用問號,句中用逗號。

  3.主胃倒裝句,問號放在句末,謂語后用逗號。

  4.有的句子雖使用了疑問詞,但整個句子不是疑問句,句末不用問號。

  關于感嘆號的使用:

  1.如果有成分倒置,感嘆號用在句末。

  2.兩個嘆詞連用,一般后一個用嘆號,前一個用逗號。

  3.語氣強烈的反問句有時可用感嘆號。

  關于引號的使用:

  1.如果引文獨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點號放在引號里面。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為自己的話的一部分時,點號(問好、感嘆號除外)放在后引號的外面。引文末了是問號或感嘆號,無論直引或夾引都放在引號只內。

  3.引文之內又有引文時,外邊的一層用雙引號,里面一層用單引號;倘若單引號之內又有引文,那要用雙引號,依次類推。

  關于括號的使用:

  括號有句內括號和句外括號兩種。注釋句中某一部分的叫句內括號,注釋整個句子的叫句外括號。

  1.句內括號要緊貼被注釋內容之后,如果正文在這里有點號,點號放在括號之后;括號內部文字末尾不用點號,但嘆號和問號除外。

  2.句外括號是注解整個句子的,所以括號放在句末標點之后。如果句外括號內是句子,那么后括號前應保留句末點號,后括號外不能再加句末點號;如果句外括號內不是句子,那么后括號前則不用標點。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10

  語文學法歸類

  課文預習六步法:

  A 查注生詞,掃清三字 B 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C 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 標明段序,分清結構

  E 畫關鍵句,體會作用 F 簡寫主旨,歸納特色

  學生課堂聽講五法(細聽講做筆記):

  A 聽到 Listen B 看到 Look

  C 寫到 Write D 說到 Speak

  E 思到 Think(耳眼手嘴腦五官并用)

  賞詩三步法:

  A 知人論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 譯析字面(通譯全詩,分析景情)

  C 闡明主旨(簡述內容,闡明理趣)

  劃分文章結構四法:

  A 依據表達方式

  B 找尋明暗線索

  C 依據時空順序

  D 依據邏輯順序

  分析八種關鍵句作用:

  A 點明題目,引起下文(點題句)

  B 點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 設置懸念,引發興趣(懸念句)

  D 承上啟下,自然銜接(過渡句)

  E 前后照應,和諧統一(照應句)

  F 側面烘托,間接映襯(烘托句)

  G 后文鋪墊,埋下伏筆(鋪墊句)

  H 增強語言,突出特征(修辭句)

  辨別七類文章寫法:

  A 對比寫法

  B 象征寫法

  C 烘托寫法

  D 以小見大寫法

  E 先揚后抑寫法

  F 虛實結合寫法

  G 夾敘夾議寫法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11

  高頻易混詞語熟語

  不齒·不恥:“不齒”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視!安粣u”意思是“不以……為恥”, “不認為……是可恥的”。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勾通·溝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結,貶義詞。而“溝通”指兩方能夠通連。

  定金·訂金:“定金”指為了保證成交,預先支付的一部分錢。而“訂金”指購買之前約定的價格。

  預定·預訂:“預定”指預先規定或約定。而“預訂”指預先訂購。

  作客·做客:“作客”指離開故鄉,寄居在別處。而“做客”指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

  質疑·置疑:“質疑”指提出疑問。而“置疑”指懷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義。

  義氣·意氣:“義氣”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而“意氣”指志趣、性格、氣概,也指偏激的情緒。

  本義·本意:“本義”指詞語的本來意義。而“本意”指原來的意思或意圖。

  功夫·工夫:“功夫”指①本領、造詣;②同“工夫”。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時間;②空閑時間;③時候。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領、造詣”之意外,可與“工夫”通用。

  牟取·謀。骸澳踩 敝斧@取名利,貶義詞。而“謀取”指的'是設法取得,一般用于褒義。

  巨變·劇變:“巨變”指的是巨大的變化,而“劇變”指劇烈的變化。

  法制·法治:“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執行和遵守,是一種治理社會的制度和方法。而“法治”: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張依法治國;②根據法律治理國家。

  自詡·自許:“自詡”指自夸,貶義詞。而“自許”指以某種崇高的使命激勵自己,褒義詞。

  勉勵·勉力:勉勵,勸人努力。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處世·處事:“處世”泛指在社會上的活動,人際交往。而“處事”指處理事務。

  形跡·行跡:“形跡”指①舉動和神色;②痕跡、跡象;③指禮貌,如“不拘形跡”。而“行跡”指行動的蹤跡。

  原形·原型:“原形”指原來的形狀,本來的真實面目,常含貶義。原型:原來的類型或模型,特指文藝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據的現實生活中的人。

  年輕·年青:“年輕”指①年紀不大,多指十幾歲至二十幾歲;②指事業學問開創的時間不長。而“年青”指處在青少年時期。

  連播·聯播:“連播”指連續播出(節目)。而“聯播”指同時轉播其他電視臺或電臺的節目。

  終止·中止:“終止”指結束,停止。而“中止”指因故中途停止。

  捉摸·琢磨:“捉摸”指猜測,預料,多用于否定的意思。而“琢磨”指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③思索,考慮;例:老張的話我琢磨了很久。

  妨害·妨礙:“妨害”指有害于。而“妨礙”指阻礙,不能順利進行。

  變換·變幻:“變換”指事物的一種形式或內容換成另一種。而“變幻”指無規則地改變,令人捉摸不定。

  供品·貢品:“供品”指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而“貢品”指古代屬國或本國臣民獻給帝王的禮物。

  淹沒·湮沒:“淹沒”指大水漫過,也形容被聲音蓋過。而“湮沒”指名聲和成就被埋沒。

  泄漏·泄露:“泄漏”專指液體、氣體慢慢流出。而“泄露”指不該讓人知道的事情讓人知道了。

  樹立·豎立:“樹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而“豎立”指物體垂直而立。

  美輪美奐: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麗。常被誤用來形容其他美好事物。

  炙手可熱:只能形容人很有權勢,含貶義。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

  首當其沖:首先受到攻擊。常被人誤用來“首要”“首先”和“理所當然”之意。

  鼎力相助:只用于對方或他人,是敬辭,不可用于自己,否則太不謙虛。“綿薄之力”才是謙詞。

  蓬蓽生輝:敬辭。表示別人使自己生輝。

  不負眾望:沒辜負大家的期望,褒義。不孚眾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貶義。

  義無反顧:為正義而勇往直前。常被誤用于表毫不猶豫地做與正義無關的事。

  望其項背:可以趕上,多用于否定形式。

  差強人意:大體上使人滿意,多被誤解為不能使人滿意。

  文不加點:寫文章一氣呵成,不須刪改。不可理解為“不加標點”。

  拋磚引玉:自謙之辭,不能用于對方或第三方。

  鬼斧神工:可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藝精巧,常被誤認為只可形容自然景物。

  側目而視:不滿而又懼怕地看著,常被誤解為“目光輕蔑地看”。

  無所不至:什么壞事都干,與“無微不至”有天壤之別。

  休戚與共:同歡樂共悲哀,與“患難與共”不同。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與“置之不理”不同。

  無可厚非:不必作過于嚴厲的批評,與“無可非議”程度不同。

  不脛而走:消息傳得很快,表示東西丟失用“不翼而飛”。

  息息相關:呼吸相關連,比喻關系密切。常與“休戚相關”混。休戚相關:比喻彼此間禍;ハ嚓P連。

  改弦更張: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而“改弦易轍”比喻改變方法或態度。

  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準則,與教訓無關。

  不以為然:不贊同。而“不以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

  不知所云:指說話人說得不好,而非聽者不理解。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12

  1、輮以為輪。 古義:把……做成 今義:認為

  2、金就礪則利。 古義:文中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4、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 今義:不需要

  6、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7、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8、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許多人

  9、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小學教育的階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13

  01、古之成大事業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

  02、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03、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譚》)

  04、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韓非子)

  05、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

  06、夕云乍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

  0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08、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

  0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10、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

  1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1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14、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1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高考語文古代官職知識點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拜:授予官職。如: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

  除:任命,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授:授給、給予官職。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

  賞: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如: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如: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人。(《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

  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貶官,降職。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

  5.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如: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尊傳》)

  徙:一般的官職調動。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動官職。如: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領:兼任。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表辭職退休的詞語

  乞骸骨:年老人請求辭職退休。如: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張衡傳》)

  8.古代官職稱謂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少!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高考語文古代地理知識點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薄哆^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繀⒁姟昂取睏l。指天下、全國。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冻啾谥畱稹罚骸敖碛⒑溃虤w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蓖醢彩娫疲骸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稉P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而欓T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州】參見“郡”條!堵≈袑Α罚骸白远恳詠,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后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于現在的省。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銜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短一ㄔ从洝罚骸凹翱は,詣太守,說如此!薄犊兹笘|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薄皳釁恰,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洞倏棥罚骸澳速p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庇址Q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濒斆C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洞倏棥罚骸袄锺憬器,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14

  一、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

  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

  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

  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

  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

  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

  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

  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

  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

  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

  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

  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

  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15

  1.省主語

  在一個復句之中,第一個分句出現了主語,如果后幾個分句的主語與第一個分句相同,那么后幾個分句的主語可以省略,這種情況在古代漢語中稱為承前省。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第一個分句的主語是"桃源人”后三個分句的主語同第一個分句,所以省略了。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也常見。

  但是古代漢語中還有主語蒙下省略的現象。如“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在“無信”前省略了“你”,在“無禮”前省略了“你”。這種現象在新課標語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見。

  由于在語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語常不一致,主語又因省略經常不出現,所以古代漢語中多有暗換主語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現代漢語中多稱成為病句,可是在古代漢語中卻是允許的,正常的,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逼渲小耙姖O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之前的主語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語是“漁人”。(《桃花源記》)主語在前后句發生了變化,但都省略了。

  2.賓語的省略

  古代漢語省略賓語的現象,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的及物動詞雖然也要求一個賓語與之搭配,但這個賓語完全可以不出現而隱含起來,只要賓語所表達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經出現或者已經談到過,不再出現也能使人正確體會出動作的接受者,賓語則可以省略。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意思是將尉拔出劍站了起來,吳廣也站了起來,奪下將尉的劍并且把他殺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賓語劍。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較常見。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詞賓語的現象,“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將以攻宋”!豆敗愤@句話里的介詞"以”的賓語“之”省略了!按巳艘灰粸(之)具言所聞”中的賓語“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記》

  3、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一定要補充出來。

【高考語文總結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知識點總結06-26

語文高考知識點總結11-29

高考語文知識點總結12-09

高考語文必備知識點總結03-09

高考語文知識點的總結范文12-09

高考語文知識點06-24

語文高考知識點總結15篇11-29

高考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12-09

語文高考知識點總結(15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