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荷塘月色》的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揣摩優美的藝術語言,賞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結合優美的景物描寫,具體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辭效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4、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
根據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來準確把握朱自清的情感,進而掌握散文學習中分析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點】
揣摩藝術語言及分析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
揣摩藝術語言及分析修辭手法。
【教學方法】
主體引導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許多景物都曾被詩人所描繪,荷花也常常成為詩人筆下的意象。哪位同學能背誦描繪荷花的詩句?
(提問同學背誦古詩,然后根據詩句所描繪的情景、詩人寄托的感情進行點評。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
有這樣一位作家,他巧妙的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結合起來,進而抒發自己的感情,他就是朱自清。今天,我們就來拜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二、講授新課
1、背景(大屏幕展示):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當時的中國社會正處在白色恐怖之中,反動政府蔣先生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作者不滿社會現實,又苦于找不到正確的道路,正是這種苦悶與矛盾使他寫成此文。
2、聽朗讀錄音(大屏幕展示優美畫面并播放配樂朗讀)《荷塘月色》是篇美文,下面就讓我們凝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和作者一同欣賞幽靜、朦朧的荷塘月色。
3、分析文章:
⑴ 文章開篇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通觀全文,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同時又是本文的文眼,我們在分析后面的景物時不要忘了作者是以這樣的心境去觀察和描繪的。
⑵ 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
明確: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⑶ 這行蹤也是本文的外在結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本文的外在結構是環形的,那么作者內在情感是如何變化的呢?請同學們利用幾分鐘時間討論,找出文中能夠表達作者內在情感的句子,用筆標出來作為文章內在情感的脈絡。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從這幾句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內在情感發展的結構和他的行蹤一致,也是環形的:不寧靜→排遣→超脫→不寧靜。
⑷ 我們來具體分析作者是怎樣在景物中抒發這種感情的。文中開篇第一句就提到“不寧靜”,那么作者是怎樣排遣的呢。“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然而作者并沒有彈琴,卻是去觀荷塘。接下來寫通往荷塘的小路,這條小路有什么特點呢?給人一種什么感覺?
明確:幽僻,蓊蓊郁郁,陰森森,寂寞。給人一種恐怖之感,寫出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于是作者便有了獨處的自由感,體會到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淡淡的喜悅初步呈現。
⑸ 作者將要享用的荷香月色是什么樣的呢?
標題是聯合短語,作品既描繪了月下荷塘,又描繪了荷塘上的月色。第四、五兩段便為我們展現了這兩幅圖景,在描寫景物時顯示出朱自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尤其表現在疊詞、比喻、通感的運用方面。現在就讓我們欣賞作者筆下的月下荷塘。
再次聽這兩段的朗讀錄音。
提問:第四段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提問:疊詞“曲曲折折”突出了荷塘的什么特點?
明確:荷塘面積廣闊。
提問:寫荷葉用“田田”這個疊詞,又用了“舞女的裙”這個比喻,為什么這么用?
明確:“田田”突出荷葉的密度,“裙”則勾勒出葉子高而圓的風姿。
提問:在層層的葉子中間,作者看到零星的荷花,“有裊娜的開著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幾句用里什么修辭,有什么好處?
明確:擬人,“裊娜”“羞澀”,寫出花朵飽滿的柔美情態和花兒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比喻,“明珠”“星星”“美人”,暗寫月光的柔和。
提問:作者用歌聲形容荷香,是用錯了嗎?
明確:這是今天新接觸的修辭手法??通感。作者把本是嗅覺可感受到的香氣付諸于聽覺,寫出荷香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的特點,正如古詩所說:“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烘托出環境的幽雅與寧靜。
提問:寫荷波用“閃電”做比喻,突出荷波什么特點?
明確:變化速度快。
提問:最后寫“脈脈的流水”,用了什么修辭?
明確:擬人,寫出流水的默默而含情。
提問:描繪荷塘上的月色用了哪些動詞及修辭手法?
明確:寫月光用“瀉”“浮”“洗”“籠”四個動詞,“瀉”描繪出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浮”以動寫靜,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洗”表現月光柔和、鮮艷欲滴;“籠”則表現月光下葉子和花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月光的柔和。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滿月的晚上,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淡淡”一詞寄寓作者的情感也是淡淡的,淡淡的愁、淡淡的喜。塘上月光淡淡的,與塘中月影交相輝映,用一個“畫”字,仿佛是無形的手在描繪,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光與影是和諧的,“名曲”是運用通感手法,把光、影的黑白塊寫成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⑹ 這段荷塘月色寄寓作者人生理想境界就是寧靜,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更加襯托寧靜,正所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然而,蟬與蛙的鳴叫似乎又打破了這份寧靜,攪擾了人的心境,作者忽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表現作者情感怎樣變化?明確:對古人自由生活的向往,反襯了作者的苦悶。一句“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畫龍點睛,用“到底”修飾,表現想超脫而又終究無法超越,心事重現。
三、練習
比較閱讀,賞析周邦彥的《蘇幕遮》同《荷塘月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大屏幕展示《蘇幕遮》,提問學生并明確,進一步理解本課作者的巧妙用心。)
相同點:表達思鄉之情;生動而傳神的描寫了荷葉荷花的美麗形象;用詞精妙;情景交融。不同點:《荷塘月色》思想內容更深刻,時代感和社會意義更強;《荷塘月色》寫月下霧中之荷,《蘇幕遮》寫雨后初陽之荷;《荷塘月色》動詞絕妙,比喻、通感用得絕佳,《蘇幕遮》白描寫意,從不同角度生動刻畫了雨后清荷的靜態動姿;《荷塘月色》發揮散文特長,表達豐富思想內容,展示多種藝術技巧,《蘇幕遮》虛實相濟,言有盡而意無窮。
四、小結
《荷塘月色》是表現朱自清高超語言駕馭能力的散文代表作。疊詞本身從聽覺上就富有音樂美感,能夠創造濃郁的抒情氛圍,動詞的妙用使意象更加鮮明生動,貼近的比喻、通感的運用更是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極富表現力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的獨特景致,營造出一個超脫于現實的高度審美的藝術境界,使人暫時從喧囂的現實中解脫出來,得以片刻的寧靜,人的心境也得到凈化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正如孤獨時欣賞浩淼江河中一支獨立的小舟,失意時體味雨中漫步的感覺,閑適時觀看墻角牽牛花上的晶瑩露水。同樣,朱自清也正是用這種片刻偷得的歡愉心境體察到的朦朧月色、優美荷塘,自是化瞬間為永恒,鑄平常為神奇,捕捉人類最細微、最難以捉摸的情思,成就一篇有口皆碑的美文。
五、作業
就《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寫一篇短評。
【板書設計】
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月下荷塘(素淡寧靜)
↓ ↓ ↓ ↓
不寧靜→ 排遣 →超脫→不寧靜 塘上月色(朦朧柔和)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者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共同探索,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不失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討論和講練教給正對散文賞析“臨淵羨魚”的學生“退而結網”的方法。只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感情的過程中,教者很少結合學生自身特點,使學生在把握作者感情時略有些牽強。
【《荷塘月色》的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06-14
教學設計方案02-24
實用教學設計方案范文教學設計方案參考11-20
《江姐》教學設計方案11-30
《雷雨》教學設計方案12-01
《匆匆》的教學設計方案12-01
《師說》教學設計方案11-26
《指印》教學設計方案11-26
《早》教學設計方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