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非藝術專業大學生合唱團的教學與訓練
論高校非藝術專業大學生合唱團的教學與訓練
隨著高校藝術教育的不斷加強,合唱活動亦愈發活躍。特別是在歷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 一些高校合唱團在這一高級別的聲樂表現舞臺上, 盡情展示了合唱藝術獨特的和諧之美, 更激發了全國高校師生欣賞、參與合唱藝術的熱情, 許多高校都相繼成立了大學生合唱團。目前各高校學生合唱團大致有以下幾種組建形式: 由專業藝術院校或高校設立藝術學院的學生組成; 以高校藝術特長生為主組成; 多數高校則挑選一些相對有一定聲樂水平的在校學生組成等。本文談及的合唱團主要指后一類的高校大學生合唱團。這類高校組建訓練一支有較高合唱水平的大學生合唱隊伍并非易事。其關鍵環節是要在高校開設合唱藝術選修課程, 提高大學生合唱基礎技能和增強合唱理念, 從而形成合唱團的自身特色。現就非藝術專業高校大學生合唱團教學訓練及相關問題談一些看法。
1. 非藝術專業大學生合唱團的特點
參與熱情高。非藝術專業高校合唱團的學生與其他普通高校的學生一樣, 精力充沛, 朝氣蓬勃; 文化素養高,語言表達能力強; 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強, 具有創新精神, 容易接受與自身所學專業不同的新鮮事物; 由于對音樂藝術的求知欲強烈, 使得這類學生參與大學生合唱團的熱情持續增高。音樂基礎薄弱。這類學生音樂素質參差不齊, 在進入合唱團之前, 基本都未接受過規范的發聲訓練, 不少學生處于一種 自然歌唱 狀態。組織基礎不穩固。高校每年都有學生畢業和新生入學的情況,而高校合唱團的參加者主要憑學生自愿。成員變動性大, 曲目積累和整體演唱水平因人員新老交替而存在不穩定因素,加之排練時間有限、活動經費緊張、場地局限等, 對大學生合唱團長期穩定的開展活動也是一種挑戰。另外, 極少數高校出于功利思想, 不考慮藝術教育的普及目的, 往往將合唱團作為比賽的應付工具, 只在比賽前臨時集中排練。由于不能進行長期科學系統的訓練, 這類合唱團也難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2. 開設合唱藝術實踐課程是大學生合唱團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雖然近年來不少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合唱團, 有的在國家和省(市)比賽中還獲得很好的成績。但不可否認,少數高校合唱團是在有重大節日或者有演出比賽任務時才開始突擊訓練的。這種 臨陣磨槍 之舉, 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未能把合唱藝術納入藝術教育課堂教學培訓之列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這不但對高校學生音樂藝術基礎的教學訓練產生影響, 連學校合唱團常規活動和合唱水平的提高也難以保證。對非藝術專業高校合唱團的學生, 不是要求把他們__培養成歌唱家, 但要求學生成為具有專業知識和藝術潛能的復合型人才, 是高校藝術教育的目標之一, 因而也已成為學校和社會的共識。把合唱基本知識納入藝術教育課程中去, 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訓練, 能使全體學生對合唱藝術的欣賞及參與能力得以普及, 合唱團的合唱水平也就自然得到提高。2004 年起, 教育部 每三年舉辦一次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 的規定在全國高校得以落實, 其中藝術表演類中的合唱是重要內容之一, 這也對各高校藝術教育中開設合唱教學課程及普及合唱知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6 年, 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 將《合唱藝術》列為普通高等學校非藝術類的選修課程。多年來,一些非音樂藝術類高校相繼開設了相關課程,主要有《合唱藝術》《合唱賞析》等。這一類課程主要功用側重在理論與欣賞方面, 很有必要,但不夠全面。特別是對有合唱團的非藝術類高校來說,應在此基礎上, 把合唱團訓練與合唱基礎知識課程相結合, 開設重在合唱藝術實踐的選修課目。授課形式,可借鑒北京理工大學賀春華教授指出的: 以大學生藝術團為主要授課對象開設的藝術實踐課程, 以個別課(一對一教學) 、小組課( 一對幾個教學) 、大課( 集體課)等幾種授課形式。課時上, 可參考部分高校每周6 學時左右, 包括合唱訓練3 學時、基礎樂理和視唱練耳l.5 學時、聲樂訓練l.5 學時, 有重要演出任務時, 適當提高課程學時等。一些高校在這方面也有實踐體會。例如, 沒有設立藝術專業、也沒有藝術特招生的廣東工業大學, 近年來開設了《聲樂表演藝術》《音樂會合唱》《合唱與指揮》《歌唱與樂理》等課程, 同時建立了由120 人組成的學校合唱團[3]; 同樣是未設立藝術專業、也沒有藝術特招生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也在原來《音樂欣賞》課的基礎上, 增設了《聲樂技巧訓練》《合唱藝術欣賞與實踐》等課目, 并擁有60 余人的學校合唱團和男、女聲特色合唱團。教學實踐證明, 這類擁有合唱團的非藝術類高校, 以構建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為保障并注重實踐環節的作法, 不但對本校高品位校園文化的營造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國家及省( 市) 的各類合唱展演比賽中, 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通過普及合唱知識和進行合唱基本技能的訓練, 既滿足了非藝術類高校眾多學生音樂教育的參與需求, 也為因人員流動而存在不穩定因素的高校大學生合唱團提供了新生力量, 實現了合唱團的持續發展。
3. 在學生既有基礎上, 提高增強合唱技能和理念
在合唱教學訓練中, 鞏固提高合唱隊員既有的音樂基礎水平和培養增強合唱的合諧理念, 是需要注意的兩個節點。
(1) 由于非藝術類高校部分學生缺乏正規的聲樂
訓練基礎, 音樂基礎知識相對偏低, 初時不能與專業藝術院校合唱團硬性攀比。可在學生本身掌握的音樂基礎上, 鞏固提高他們既有的音樂基礎知識, 為以后合唱水平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礎。如合唱用譜,是用簡譜還是用五線譜。由于簡譜便于記譜和書寫簡單的特性,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講, 合唱時多用的是簡譜, 即便用五線譜可能也是 首調唱名 法。但按長期訓練合唱團的要求, 是應該學習應用五線譜的, 這對學生掌握音準、音級、音程、演唱感覺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都是至關重要的。對非音樂藝術類高校的學生來講, 在初期階段,可采用簡譜結合五線譜的雙樂譜并用方法。在學生逐步適應五線譜后, 再建立以五線譜為主的讀譜方法。
再如,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是合唱教學與訓練的重要基礎。教師要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和時效性, 使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盡早克服發聲方面的困難, 在運用和控制氣息的方法、打開喉嚨和聲帶閉合、共鳴腔體相互配合與協調、正確咬字吐字的演唱技巧等方面。指導學生通過規范的練習, 逐步提高歌唱發聲的生理機能, 為進一步學習合唱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音準是合唱賴以生存的根本, 在教學與訓練當中, 發現音準的問題要立即停止, 進行糾正。要對發音不太準的學生進行單獨指導和訓練, 可讓學生先跟著鋼琴模唱, 然后以鋼琴輔助學生進行發聲演唱訓練。在學生有了一定的音級概念后,可在無伴奏環境下進行各種調式的音階練習, 進一步提高學生音階精準化的概念和能力, 同時逐步養成傾聽其他聲部和整體和聲效果的習慣。
(2) 在教學與訓練過程中, 還要不斷引導增強學生
對合唱 合、 諧 理念的認知。合唱藝術是旋律美、節奏美、復調美與和聲美的高度綜合, 是通過多聲部多層次的處理手法使作品達到高度和諧的藝術形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 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教會學生在合唱中如何增進和處理和諧的人際關系、協作的集體觀念以及牢固的團隊精神。合唱中的 合、 諧 理念表現在諸多方面, 如音準、速度、節奏、音色等。一般來講, 非藝術專業的合唱隊員初入團隊時, 多為演唱自由的獨唱者。對這部分歌唱能力突出的學生, 要注意引導其擺正好自身在合唱中的位置, 不能張揚個性, 使之明白任何凸顯個人音色的演唱都會給合唱帶來不諧和效果的道理。在對合唱團整體的演唱訓練中,基本點是要引導學生處理好橫向旋律與縱向和聲的和諧關系, 以獲取最佳的合唱效果。旋律聲部是合唱中的主要聲部, 其他聲部都要根據主要聲部來調整自身聲部的狀態。高校諸合唱團中, 以音色柔美、聲部融合為著的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 其聲部和諧的秘訣之一是以女高音為標桿, 各個聲部相互貼近、靠攏, 要求男低音的歌唱位置要高,作為內聲部的男高音和女中音聲部, 增加胸腔、口腔、頭腔、鼻咽腔的共鳴, 這樣, 各個聲部互相貼近, 和聲線條走向清晰, 整個合唱作品則呈現出柔美融和[5] 之效果。在縱向的和聲訓練中, 要求學生逐步養成立體的思維和縱向聽覺分辨力, 耳朵中要有和弦概念, 要分辨出大小和弦并構成音響的記憶。在唱準音的同時, 融進自身聲部中去。需要指出的是, 縱向和聲需要在教學中逐個和弦地反復訓練, 直到每個人及每個聲部都得以融合。
4. 積累合唱作品,逐步形成自身特色
合唱團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和水平,選擇并積累合適的合唱作品。鑒于非藝術專業合唱團學生在音樂基礎和技能上與音樂專業學生的差距, 宜循序漸進。在合唱團處于發展階段時, 不宜選擇大跳音程及變化音過多的曲目,不刻意追求作品的高、難、大。選擇有一定和聲效果, 同時旋律線條鮮明、各聲部流暢優美、音域適當的曲目。如《乘著歌聲的翅膀》《雪絨花》《半個月亮爬上來》《青春舞曲》《瑪依拉》等。這可使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駕馭作品, 發揮演唱才能, 同時在提高自身演唱技巧中增添合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對于一些在人員數量、整體水平等方面相對不足的合唱團, 可嘗試同一合唱作品的多種編配方案。可以在不改變原有作品藝術特色情況下, 對一些作品中復雜的織體和結構進行簡化改編。如, 有些合唱團在男女聲部人數不平衡, 無法排練混聲四部合唱曲目時, 可在合唱編配時將同一部作品改編成同聲合唱或二聲部、三聲部合唱等, 待條件成熟時, 再進行混聲四部合唱或織體結構復雜、訓練難度較大曲目的教練; 對于一些實力較強的高校合唱團, 除了選擇適合本團特點的中外優秀合唱作品外,還可委約作曲家為自身量體裁衣, 譜寫有創新元素、風格突出的合唱作品等。
高校合唱團要逐步形成自身的風格和特色。目前,我國高校中不乏演繹風格獨特的合唱團隊。如技術精湛、曲目豐富、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的北京大學學生合唱團; 音色高、柔、清、美, 有凝聚力、色彩感和方向感,被譽為 北洋音色 的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等。多數非藝術專業大學生合唱團盡管不能與之相比, 但可在演唱風格、組合形式上尋求突破。如華南農業大學合唱團, 以演繹流行合唱為特色, 注重把清新流行的合唱風格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 演唱像《赤壁心戰》《三百六十五里路》《星航》《YELL0W BIRD》《期待這一刻》《飛翔》等藝術性、欣賞性和校園化的現代流行合唱曲目, 并在世界合唱比賽中獲得國際評委們的贊譽等。合唱教學訓練中, 還可根據團員的興趣特點, 融入其他一些藝術形式。如排練一些男女聲小合唱曲目;在合唱中加入輪唱、領唱、重唱等演唱環節; 對一些特定曲目,引入舞蹈及歌劇的一些表演形式等。在汲取其他藝術表演形式的同時, 創新發展, 形成本合唱團獨特的演唱風格。如前述廣東、北京兩所工科高校大學生合唱團中的男女聲合唱團隊, 以及華南農業大學學生合唱團下設的純音女聲組合和晴天 男聲組合等。當然,選擇好合唱曲目和合唱團特色風格的形成, 與合唱團整體演唱水準的不斷提高是密不可分的, 兩者息息相關,相輔相成。
需要指出的是, 高校合唱團在排練或演出時, 不能總是翻來覆去的幾首作品, 這樣會使合唱隊員產生厭煩情緒并失去排練的興趣和積極性。合唱作品匱乏是中國合唱事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據《音樂周報》2010 年3 月31 日報道, 當前, 國內達到參加國際比賽水準的合唱曲目加起來僅六十多首, 而國外合唱網站上提供的這類合唱作品多達一萬多首[8]。合唱藝術要在高校進一步普及,還要有豐富的合唱作品資源作支撐。互聯網的飛速發展, 使多媒體技術成為大量合唱音樂信息存儲和傳播的載體。天津大學北洋藝術團合唱資源庫以及北京農學院合唱藝術教學多媒體素材庫等建設項目, 對高校合唱曲目的選取及合唱資源的共享, 有著積極的意義。
總之,在非藝術專業高校開設科學系統的合唱藝術選修課程, 不斷增強大學生合唱理念, 立足自我, 形成特色, 是提高非藝術專業大學生合唱團合唱水平、展現高校青年學子奮發向上精神風貌的重要環節。
【非藝術專業大學生合唱團的教學與訓練】相關文章:
合唱團訓練教學計劃03-24
合唱團訓練教學計劃范文10-30
運動訓練專業介紹12-03
大學生演講訓練03-13
運動訓練專業實習總結12-02
專業潛能激勵訓練導師勵志文章03-25
在合唱團家長會上講話01-14
體育特長生運動訓練專業介紹12-09
有關代表在老年合唱團上的講話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