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不應淡化專業分析
在今年上海本科高校高考前的聯合咨詢會上,諸如“某個專業對口哪些工作”、“某個專業就業前景如何”等成為許多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針對這類提問,一些專家不以為然,一些高校的主管人員則評論說,現在很多高校的本科教育定位早已發生了變化—很多大學近年來都在探索“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方案,具體的“專業”正在被淡化,目前不少院校的本科專業對口率僅在20%~30%。
關于“淡化專業”,一個貌似有力的證據,就是現在的許多辦公室里,能看到畢業于不同專業的人們,從事著相同的工種。有些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改行去做與本科專業無關的工作。面對這種態勢,如果我們繼續強調對學生實施嚴格的專業訓練,難道還有意義嗎?但是,“淡化專業”論者忽視了在另一些行業中,專業訓練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醫生、科研等行業。
一方面,一些高校設立實習基地,對本科生加強培訓,使學生掌握更加堅實的專業技能,用這種辦法來提高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致力于拓寬原來過于狹窄的專業面,同樣是為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這兩項舉措本該并行不悖,如果用其中一項來排斥另一項,就陷入了誤區。不能因為某個學生將來不想從事某項工作,就有理由不重視某一門課程。這種觀點是與拓寬專業面的目標相違背的,而這種有專業定位的課程規劃與拓寬專業面的目標并不沖突。
“淡化專業”是一個容易引起誤導的口號。我們不能把“拓寬專業面”與“淡化專業”混為一談。我們應該通過“拓寬專業”而不是“淡化專業”來提高畢業生擇業的適應性。
如果說一定比例的畢業生改行屬于正常范圍,那么太高比例的畢業生改行就是不正常的。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與學校教學質量欠佳、專業設置不當,或招生規模太大等有關。在本科從招生到畢業的四年中,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就需要高校對學生在學期間轉換專業提供較高的自由度。轉換專業應該是有導向的,通過協調來進行,而不能放任自流。
一個被掩蓋的事實是,很大一部分從事辦公室工作的管理人員,并不需要長達四年的本科教育。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接受高質量的專業訓練。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缺少高質量的大專,這就難怪許多用人單位陷于迷信學歷的泥沼。事實上,不是畢業生的質量較差,就叫“大專”;也不是多開幾門可有可無的課程,把學制拉長到四年,就叫“本科”。而是要舍得花力氣辦一批高質量的大專,切實樹立社會信譽。
主張“淡化專業”者的另一個論點,是認為專業訓練可以推后到研究生階段去進行。但不少專業基礎訓練的量太大,不能不在本科階段就起步。
許多人批評近年來我國的本科教育質量下降,教學懈怠,究其原因,沒有致力于穩定學生的專業思想,恐怕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總之,在大學本科階段,專業不能淡化,相反,專業訓練必須強化。
【大學不應淡化專業分析】相關文章:
大學的專業分析04-04
美術生大學專業分析及就業方向分析12-09
荷蘭優秀大學及專業分析11-26
關于西班牙大學專業分析12-09
關于濟南大學的專業分析12-06
羅漢普頓大學專業分析12-09
專業分析大學專業也有時效性04-02
北京大學熱門專業分析04-03
美國大學專業最搶手分析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