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讀書筆記
文前碎碎念。我為什么會想寫讀書筆記?閱讀和產品運營是我這兩三年的主要時間開銷,我在產品運營方面和閱讀存在一樣的迷惑,參與其中的時候,常常陷入場景內思考,按產品設計專業術語來說,就是產品思維。閱讀也是,經常陷入作者的情景假設,這種現象就像是看泡沫劇,你只是有一種過程的快感,看完了,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寫讀書筆記,你會迫使自己清晰整個敘事邏輯,你需要對整本書做一個全方位的思考,大部分有深度的書籍,都不會給你清晰的論點,讀者需要在作者不同的場景矩陣里去揣摩,邏輯推演;這種內化的過程才能收獲閱讀的質感。這種思維方式讓我獲益良多,從產品思維跳到用戶思維也是如此,限于今天的主題,這個留到以后再分享。
你知道莫札特四歲就會彈奏小提琴,識別出完美音高嗎?
你見過有些記憶大師,瞬間就能記住幾百個數字嗎?
你想過為什么有些著名的運動員在其他運動領域也能出類拔萃?
還有一些象棋大師,下棋已經很厲害了,居然還能下盲棋,這也就算了,還能一個人和二十幾個人下;難道說這個世界真的是有些人天生就是天賦異稟嗎?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這句話就是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的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在今天這個知識焦慮的社會里“一萬小時定律”簡直被奉為學習者的金科玉律,但作者對于究竟有多少人能堅持1萬小時,1萬小時是否真的能引向成功,堅持1萬小時的關鍵節點,以及1萬小時練習的本質是什么卻略過不提,而這些細節,才是決定“卓越”的關鍵因素。這就是今天這本《刻意練習》所能帶給你的收獲。
《刻意訓練》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在過去二三十年的時間里,艾利克森一直致力于有效訓練方面的心理研究,在本文開頭提及的記憶大師史蒂夫,就是艾利克森證實“刻意訓練”的有效性的一個實驗成果;史蒂夫的記憶實驗很有趣,每周三次,每次一個小時,在訓練之前艾利克森和史蒂夫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瞬間記憶的好方法,艾利克森僅僅是給予了史蒂夫一個很好的“訓練動機”(支付薪酬,上名人堂電視節目等),史蒂夫在不斷的自我訓練中總結出一些竅門,而如果讓一個新人使用這些竅門,那么新人取得同樣成績的時間會大大的縮短;這個實驗有效的證實了“一萬小時”并不是成為專家的“付出標準”,這也解釋了”有些二十年的外科醫生和剛參加工作五年的外科醫生是一個水準”(書中引用的一個研究論據),暢銷書作者們只是喜歡用這些清晰的行動規則來吸引讀者們的注意,這就像今天我們在書店會經常看到一堆的“21天成才系列秘籍”一樣;想要在某一方面追求卓越,必須知道“正確的練習”是什么?
事實上自從2006年《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我們對天才的研究也算是有了一本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大量的培訓機構以及暢銷書對這本書加以引申和細化,包括前面談的一萬小時定律和《刻意訓練》。我們越來越明白作為人類我們是具備進化的天賦的,很多傳統的技能也有大量的訓練方法沉淀,利用這些訓練方法,參加鋼琴培訓的孩子可以越來越小,技巧上也能夠越來越難,這都是大量正確練習下的成果。大部分人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往往只是在持續訓練的過程中無法堅持和得不到顯性反饋就放棄(網絡上甚至為此有個“積極廢人”的人群定義);甚至有人利用這個普遍現象悶聲發財,例如健身房的生意,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在這里我們不做過多引申。
《刻意訓練》圍繞著讓人明白什么是“有效練習”,做了大量的場景鋪墊和定義,即使你沒有一個好的導師,你也可以依據規律自我訓練,如果你已經有了很好的教練,通過這些規律你能更好的理解訓練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表征,你能從內心里去理解和相信,從而自發加強你的訓練動機,而這也是這本書能帶給你的意義。
《刻意訓練》是一本實操性很強的書,它清晰的告訴你訓練背后一些普適性的原理,還有相應的實驗根據,所有的正確練習都是為了訓練一個有效的“心理表征”,這個詞理解起來很拗口,大概可以這么理解,心理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動中的一種存在形式,讀書筆記.例如心理學家們認為人類至少有四種類型的心理表征:認知地圖、心像、圖式和心理語言。任何訓練都是圍繞著怎么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來展開的,而且心理表征是動態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訓練階段,人的事物接受方式是會變化的,所以我們需要理解訓練的一些普適性現象,從而加速自己的適應能力。關于刻意訓練的一些普適性現象,我總結了作者不同篇章的各種觀點,歸納了下面五點。
1,有目的的練習,可以歸納為“三個F”。即便沒有導師也能有效地練習某種技能,這三個F,其實是以字母F開頭三個單詞,即:專注(focus)、反饋(feedback)以及糾正(fix it)。將技能分解成一些組成部分,以便反復地練習,并且有效地分析、確定你的不足之處,然后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它們。
2,有目的的練習一定要走出舒適區。可以形象的理解,人的大腦對訓練結果存儲在兩個區里,對于已經熟悉掌握了的是舒適區,對于從未了解過的技能是”恐懼區“,大腦和身體一樣,對于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并不太遠的“甜蜜點”上的挑戰,改變最為迅速,學生需要持續不斷地嘗試那些剛好超出他當前能力范圍的事物,不斷擴展舒適區的邊界。我們可以看到頂級的運動員總喜歡練習那些做不好的動作,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練習量,而是持續地訓練做不好的事。
3,有目的的練習,一定要分解訓練過程。出色的教練總是會分解出很多小目標,積跬步以至千里,并根據練習反饋實時去糾正和調整訓練進度,而被訓練者也會因為目標已經明確,而變得非常專注,并且從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從而看到自己的提升。
4,刻意練習最大的敵人,是保持動機。有目的的練習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難以堅持下去,即使你仍然在堅持練習,比如,你還是經常去健身房,或者你每個星期依然花很多時間練習彈吉他,但你難以保持專注和努力,因此,到最后你不再能推動自己前進,而且不再進步。因此你需要找到你的”學習共同體“,將對同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所有人聚集起來,或者吸引他們加入一個現有的團體,并且將團體的同志情誼和共同的目標作為達到你自己目標的額外動機。 不過,要注意的一件事情是:確保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也制訂了和你相類似的進步目標。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吉他手,你想取得足夠的進步,以達到將來可以依靠音樂表演來謀生,那你在選擇參加哪支樂隊的時候要觀察他們的動機是否和你一致,還是只是為了每個周六的晚上能聚集在車庫里大聲嘶吼而已。
5,每個人的刻意訓練,都會遇到停滯期。記憶大師史蒂夫的經歷對每個學習的人都感同身受,總有一段時間覺得我們的努力沒有一點點進步,這就是學習效應上的停滯期,要越過這種停滯階段,最好的辦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戰你的大腦或身體,嘗試不同的做法而不是更難的做法。例如,健美運動員會改變他們訓練的類型,增加或減少他們舉重的力量或反復練習的次數,并且每周變換一下訓練日程。實際上,他們大多數人會主動地變換訓練模式,使自己不至于一開始就陷入停滯。各種類型的交叉訓練,也是基于這一相同的原則——在不同類型的訓練之間切換,以便可以持續不斷地以不同方式挑戰自己。
最后,最為本書最好的實踐,就是我用一個月自學練習出一首吉他曲目的和弦彈奏,希望刻意練習能讓你相信,你也有“天賦”。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如何從新認識自己勵志名言12-08
從菜鳥到大師的距離就是練習的勵志文章12-07
《怪物大師》讀書筆記摘抄精選12-09
大師與瑪格麗特讀書筆記12-09
從新開始作文01-21
從新開始優美詩歌12-09
大師走好12-09
關于從新開始的唯美句子12-02
星云大師的經典名言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