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資治通鑒》的讀書筆記

時間:2022-11-18 20:10:47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資治通鑒》的讀書筆記

  《資治通鑒》卷十六?漢紀八之“七國之亂”,講述了漢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錯向漢景帝提出“削藩策”,導致“七國之亂”,最終被景帝“丟卒保車”,腰斬于長安東城。讀了這段歷史典故,使我對晁錯頗有感觸。

《資治通鑒》的讀書筆記

  一、晁錯其人。晁錯(公元前200—前154),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早年學申商刑名之學,后以通曉文獻大典故任太常掌故。漢文帝時被派往故秦博士伏生處接受《尚書》的傳授。詔以為太子舍人,歷任博士、太子家令。他除了輔佐太子外,還對當時國家大事發表意見,提出建議。這些意見和建議,大都切合實際,見識深刻,不但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以后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貴粟疏》和《舉賢良對策》等,都是當時杰出的政論文。晁錯的經濟思想,散見于《漢書》的《食貨志》、《爰盎晁錯傳》等篇。因而晁錯深得太子(即后來的景帝)寵信,號稱為“智囊”。景帝即位后被重用,先為內史,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升遷御史大夫。從此,晁錯位列三公,位高權重,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削藩策》,也正是這個著名的《削藩策》給晁錯帶來了殺身之禍。

  二、晁錯之死。晁錯的《削藩策》指出,高祖封同姓王,僅齊、楚、吳三個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皇帝的權利越來越小,這對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帝的統治地位不利。因此,他主張對犯罪有過錯的諸侯王,削去他們的支郡,只保留一個郡的封地,其余郡縣都收歸朝廷直轄。晁錯特別指出危險性最大的吳王劉濞,先前因為吳太子和文帝的皇太子(即后來的景帝)下棋時被打死,吳王就心懷怨恨,假說有病,不來朝見,按法律本應處死;文帝不忍治罪,賜給幾杖,恩德極厚。但吳王不改過自新,反而更加驕橫放肆,公然開銅山鑄錢,煮海水熬鹽,招誘亡命之徒,蓄謀反叛作亂。晁錯認為,對于吳王劉濞,削他的封地會反,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削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小;不削他的封地,反得遲,禍害就大。這個《削藩策》一提出來,立即在朝廷內引起極大震動。景帝下令,讓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議論,大多數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錯的,因此沒有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皇太后的親戚)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同晁錯爭論起來,從此他們之間就結下了怨仇。最后,景帝覺得晁錯的話很有道理,決定: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朝廷討論削吳國封地的消息傳到吳國,劉濞就策劃發動叛亂。他先派中大夫應高到膠西王劉印那里去密謀,約好以聲討晁錯為名,共同起兵,并奪天下,“兩主分割”。劉濞聽了應高的回報,怕劉印翻悔,自己又喬裝打扮,秘密到膠西,親自與劉印訂立了叛亂的盟約,劉印又發使串連齊地諸國,劉濞發使串連楚、趙諸國,相約一起反叛。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首先在都城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起兵叛亂,并向各諸侯王國發出了宣言書,以“清君側”為名,攻擊晁錯“侵奪諸侯封地,專以劾治污辱諸侯為事,不以諸侯人君之禮對待劉氏骨肉,所以要舉兵誅之”等等。同月,膠西王劉印帶頭殺了朝廷派到王國的官吏;接著膠東王劉雄渠、苗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進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吳楚等七國聯兵反叛,以誅晁錯為名,使晁錯的處境十分危險。一日,景帝正與晁錯商議調撥軍糧的事,竇嬰請求景帝召見袁盎。景帝召見袁盎時,晁錯也在坐。景帝問袁盎:“你曾經當過吳相,現在吳楚反叛了,你的看法如何?”袁盎說:“不用擔擾,一定可以破吳。”景帝說:“吳王近山采銅鑄錢,煮海水為鹽,招引天下豪杰,頭發都白了,還起兵反叛,如果不是策劃得十分周密,他會這么做嗎?你有什么根據說他無能為力呢?”袁盎說:“吳王鑄錢、煮鹽取利是有的,但哪里有豪杰可引誘呢?假如吳王真的得到豪杰,那也只會幫助他做正當的事,而不會反叛了。吳王所招引的,都是些無賴子弟和私鑄錢幣的亡命之徒,所以他們互相勾結作亂。”這時,晁錯插話了:“袁盎你策劃個好辦法出來!”景帝也問袁盎:“你有什么對策?”袁盎趁機說:“請陛下命令左右的人退出。”景帝叫左右都退下,獨留晁錯在場。袁盎說:“我所講的話,臣下都不該知道。”景帝只好讓晁錯也退下。晁錯退到東廂,心中十分憤恨。袁盎對景帝說:“吳楚所發書信,說是晁錯擅自抓住諸侯過錯,削奪封地,因此以反為名,要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就罷兵。當今之計,只有斬晁錯,派使者宣布赦免吳楚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統統罷兵。”袁盎這番話,完全重復了吳王劉濞叛亂宣言中的“清君側”的策略。景帝沒有識破它,同時也因為吳楚兵勢大,心中害怕,就聽信了袁盎的這番話。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后說:“且看真實情況如何,假如真象你所說的那樣,為了對得起天下,我不會愛惜某一個人。”這實際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張,準備以犧牲晁錯的性命來乞求吳楚等國退兵了。于是,景帝就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過了十多天,丞相陶青、廷尉張歐、中尉(主管京城治安的武官)嘉聯名上了一分彈劾晁錯的奏章,指責晁錯提出由景帝親征、自己留守長安以及作戰初期可以放棄一些地方的主張,是“無臣子之禮,大逆無道”,應該把晁錯腰斬,并殺他全家。景帝為了求得一時茍安,不顧多年對晁錯的寵信,昧著良心,批準了這道奏章。只可惜,晁錯本人還完全蒙在鼓里呢!

  那一天,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傳達皇帝命令,騙晁錯說讓他上朝議事。晁錯穿上朝服,跟著中尉上車走了。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忽然拿出詔書,向晁錯宣讀,這個忠心耿耿為漢家天下操勞的晁錯,就這樣被腰斬了。忠臣無罪,慘遭殺害,這真是一個歷史悲劇啊!

  三、晁錯之錯。景帝殺了晁錯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職出使吳國,告知已殺晁錯,并恢復被削封地,要求吳王退兵。這時劉濞已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見劉濞,要他拜受詔書。劉濞狂妄地大笑說:“我已為東帝,還拜什么詔書?”于是不肯見袁盎,卻把他留在軍中,想讓袁盎參加叛軍,任命他為將領,袁盎不肯。吳王劉濞就派一名都尉帶五百兵把袁盎圍守在軍中,還想把他殺了。袁盎得到消息后,連夜逃出吳軍營地,最后回到長安,所謂“清君側”的騙局也就大白于天下了。事實證明晁錯的《消藩策》是正確的,后來,漢武帝完全按照他的辦法實施了國家體制變革,廢棄了郡國制,建立了郡縣制,使中央集權和大漢王朝的統治地位得到了加強和鞏固,使中國的社會制度向前發展了一大步。然而,這一史實的正確性卻是用晁錯及其家族的人頭來證明的!代價何其之大矣!

  一個博學多才、忠心耿耿的思想家、政治家為何被錯殺?晁錯何錯之有?我自認為有四種原因。其一,晁錯之錯就錯在《消藩策》的不適時宜。中國古代的政治,它有官場上一整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矩,而漢代的政治在漢武帝以前是以道家的治國理念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張清靜無為、一動不如一靜、以柔克剛。但晁錯則不一樣,由于受法家思想的影響,他喜歡以動制靜,以剛克柔,大刀闊斧搞變革,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的意見和建議,并更改了漢朝法律30條。這已經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格格不入了,如今又提出消藩,更是“大逆不道”之舉。他的這一主張,觸動的是皇親國戚的利益,處在當時的國家體制——郡國制,諸侯國君皆為皇帝血親,晁錯的《消藩策》毫無疑問要制造并激化皇室家族矛盾。哪怕這個《消藩策》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也是與當時的政治氣候和國情不適宜的,與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逐漸削弱的辦法相比,不免有些過急、過硬。所以,晁錯的主張一提出來,就遭到了朝廷內外眾大臣和諸侯王的強烈反對。其二,晁錯之錯就錯在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文帝時期他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系就不好,《史記?晁錯列傳》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說袁盎及諸大功臣都不喜歡晁錯,很不喜歡他。晁錯為什么這么不得人心呢?第一個原因是樹大招風,惹人嫉妒。漢景帝繼位以后重用晁錯,使他得意忘形、趾高氣揚。他仗著漢景帝信任,不停地提意見,不停地提建議,今天要改革這個,明天要改革那個,而漢景帝又言聽計從,都采納他的建議,朝中的大臣們就非常嫉恨他。第二個原因是政見不和。他主張削藩,其他人主張不動,“道不同,不相與謀”。第三個原因是性格不好。史記和《漢書》講到晁錯的時候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峭”即嚴厲;“直”即剛直;“刻”即苛刻;“深”即心狠。一個又嚴厲、又剛直、又苛刻、又心狠的人,怎么能討人喜歡呢?所以,晁錯的政敵太多,就連一些忠臣也不與他為伍,更何況那些小人呢?可見,晁錯在朝廷中實際上是非常孤立的,沒有人為他說好話,以至于最后有人提出誅殺晁錯時,也沒有一個人替他說一句話。其三,晁錯之錯就錯在一往無前、奮不顧身的性格。晁錯強行削藩,把自己放到了眾矢之的危險位置上。他的父親非常害怕,急急忙忙地從潁川老家趕到長安來勸晁錯,說:“皇上剛剛即位,你在朝廷當政,侵削諸侯王,使皇室骨肉之親疏遠,引起大家的怨恨,你這是為什么呢?”晁錯態度十分堅定,說:“必須這樣做呀!否則,天子就沒有尊嚴,國家就不得安寧。”父親無奈,感嘆地說:“劉氏王朝當然是安寧了,但是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還是離開你回去吧!”這位老人不忍眼睜睜看著大禍臨頭,于是回家服毒自殺了。其實,晁錯本人何嘗沒有感到危險呢?不過,他為了天子的尊嚴、國家的安危,已經把個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了。這也充分說明晁錯是一個忠心耿耿、深謀遠慮的人。作為一個學者,執著、堅定、認死理是非常可貴的,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不行,政治家必須是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該堅持的時候堅持,該妥協的時候妥協,該讓步的時候讓步,該迂回的時候迂回。一個政治家不僅要考慮一件事情該不該做,而且還要考慮能不能做,現在就做還是將來再做,這是一個政治家所需要的素質。而晁錯只是執著、堅持、認死理,只看一步。他認為削藩就是對的,就是要做,而且還要大刀闊斧地做。至于能不能做,他不考慮,現在就做還是將來再做也不考慮,做出問題來了怎么辦他更沒有考慮,以至于惹出“七國之亂”,招來了殺身之禍。其四,晁錯之錯就錯在太相信皇帝。晁錯自認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都是替皇帝著想的,絕沒有半點私心;他對皇帝對國家忠心耿耿,為了皇帝和國家的安寧,一往無前,奮不顧身,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他提出的一切意見和建議,都是正確的,為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別人不知道,皇帝是知道的,關鍵時候皇帝是會保護他的。錯矣!他沒想到,政治是變化無常的,政治是殘酷無情的。文帝、景帝雖然在歷史上算是好皇帝了,但當危及到皇帝自身安危時,他們也是會“丟卒保車”的。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干成一件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大事,沒想到欲速則不達;他也太個人英雄主義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個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要有后盾的。他沒想到孤軍奮戰,既無后援也無后盾,朝廷的大臣不幫他,最后皇帝也不幫他,甚至舍棄了他。他太相信皇帝了,這就是歷史的教訓!這就是晁錯之大錯矣!

  晁錯之死發人深省。雖然有人認為晁錯之死還有他最后出的“兩個餿主意”,引起景帝的懷疑,才最終促使景帝下令殺了他。但我認為那不過是皇帝要殺晁錯的借口罷了!讓我們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吧!

【《資治通鑒》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資治通鑒讀書筆記精選12-09

《資治通鑒》讀書筆記1000字12-06

資治通鑒經典語句12-09

資治通鑒名言警句及翻譯05-02

資治通鑒好句好段12-07

《資治通鑒》讀后感11-24

資治通鑒讀后感12-05

資治通鑒讀后感04-28

資治通鑒的讀后感范文12-01

名著《資治通鑒》讀后感范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