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文自傳》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從文自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從文自傳》讀后感1
王朔說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沈從文便是那個年代文化流氓的代表。他每天不學習,上私塾逃學,擲骰子賭錢,讀書都很少,小時候在外面野,大點了進了軍隊,成天跟著隊伍跑。我們可能首先被沈從文的閱歷“故事”所吸引:這位穿著草鞋從邊地走來,沒有上過多少學、卻最終成為教授和大作家的“鄉下人”,人物本身就極富傳奇色彩。讓我們了解沈從文從小如何“讀社會這本大書”,感受他青春期的悲歡得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創作。這是一種收獲。但更加重要的是,把沈從文的傳記看作是一本關于人在逆境中成長的“教科書”。這部傳記可能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迪是:困難和艱辛可以轉化為人生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鍛造人堅韌的性格,激勵人追求生活的意義。
另外,《沈從文自傳》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風俗畫,有的還很原始殘酷,與我們當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離,讀來有很強的“陌生感”。抓住這個感覺,我們可以注意其背后可能蘊藏著的悲劇,閱讀時不停留于獵奇,最好能發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識。比如,沈從文對于城市文明過于物質化顯然持批評與焦慮態度,他力圖從民間質樸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類文明的`“活力”。這種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傳。
《沈從文自傳》做到了既有線索展開,又有某些生活細部的回憶,兩者結合,也就是“點”與“線”的結合。概括的敘述猶如人的骨架,把握著敘事的方向,可以避免繁瑣的敘述,起到以少勝多的作用,對于童年生活經歷的介紹,大多屬于概括敘述。生活細部的描寫則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豐滿起來,顯得真實生動。最后,他也讓我們看到了湘西人民的質樸,他說“生活雖然那么糟,性情卻依舊那么強”,我們看到在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顯得那么可愛。
《從文自傳》讀后感2
很喜歡沈老的文字,佩服大師運用文字的技巧,沒有華麗的詞藻,便能構造一個幽美的境界。想想現在的學校老是讓學生讀各種作文選,以期提高寫作水平,其實多讓學生讀讀這類的課外書,是非常好的。
提起筆,卻不知如何下筆。帶著感動讀了《從文自傳》,讀后讓我的感受是感慨,讓我驚異,從沒想過一代文豪小時候居然是天天逃課,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文豪居然是小學文憑,初中都沒畢業。盡管許多的舉動讓我不解,讓我詫異,可是我不得不說我非常羨慕他。至少多年以后,至少當自己吹垂老時回憶童年時,那些記憶值得回味,那些過去值得留戀,我想這就是一種幸福吧!不象我們,童年的記憶基本上與學校,與作業聯系在一起。回首觀望,在我們匆匆流逝的歲月里,基本有一半的時光都是在學校度過,陪伴我們的永遠是寫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卷。蟋蟀,蛐蛐,河里洗澡,好象永遠只能觀望。這一切只因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考上了大學,才能走出大山。于是放棄了本屬于我們的自由,本屬于我們的天真,本屬于我們的好奇,本屬于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可是現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學,卻發現原來過去父母說的都是美麗的謊言,大學就方便面,聞著永遠比吃著香,大學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卻無路可走。時常聽人說,寫作的不是學文學的,從商的不是學經濟的。一直不解,《從文自傳》,似乎在對此解釋。其實與其說,〈從文自傳〉在介紹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說他是在說一個普通的人怎樣成為一個詩人,作家。誠然,從文之所以有日后的成就,我想與他童年有密切的'聯系。他打破了限制,他為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逃課,他愛家鄉的山,愛家鄉的水,他的童年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充滿了興趣,什么都想看看,什么好奇的事他都要去湊熱鬧,見到不懂的事,他都愿意去想,去動腦筋。于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發現事物的美。童年過后,他也沒在學校讀過書,他的思想依然沒限制。相比之下,大學中的我們好像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無所事事,可謂悲矣!
他是地區民族作家的代表,我這個少數民族地區的中文學子時刻以他為榮!
《從文自傳》讀后感3
沈從文帶我們走進有單純可愛的姑娘的邊城。我們看見了美麗的古城風貌。他,文字質樸敦厚,詩意濃厚。溫潤如玉的先生,一定是很多人心中的完美男子。
他樸實無華,帶著一顆寬容的心癡愛了張兆和一輩子,他對張的稱呼從三姐,三三,寶貝到小媽媽。張兆和親切的呼喚他為二哥。張與沈曾經趣事今人也覺得有趣。沈從文寫很多情書給張。當時不諳世事的小姑娘拿到張給的情書到當時的校長胡適那里去告狀。胡適對張說,他非常頑固的愛著你。張兆和回,我很頑固的不愛著他。最后,他也還是臣服于沈從文的柔情里。
如果沈從文沒有生在湘西。那他就不會是沈從文了。
鳳凰城墻外繞城而過的清澈河流是他兒時的樂園,給了他童年的快樂。他與小伙伴們在這里游水嬉戲,也常在河灘上看見被處決的犯人的尸體這美與野蠻的結合,都對沈從文后來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十五歲當兵,五年行涯生旅,大部分時間輾轉于湘西流域。河水不但滋養兩岸生命,也滋育性情。所以他的小說、散文都與水有關。可以說對水的生命體驗,培養了他的'特殊的審美心理,轉化成他小說優美的詩意。
不是每個人都是乖巧的,而童年應該是充滿樂趣的并且頑皮的。沈從文小時候天性活潑好動又貪玩。看戲弄丟了書包,第二天依舊去上課,被老師知道后被責罰,心理也特別不爽,就直接說出來恨老師當眾責罰羞辱。老師開導他,樹木往上長,人必須求進取,不能呢過自輕自賤要自尊自貴才是,沈從文呢一改以往頑劣的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很快。所以說,你的生命里不只是需要名師指引的,還需要從善如流,知錯就改的自己。
湘西的大山啊,高大,堅實,巋然不動的其實,影響了他的基本品質。他心靈的潛在力量也隨時將要爆發,有一種不可抑制的原始野性。而他的性情也來源于此,他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真性情,得到大家的喜歡。坦誠真率。他一生的追求,是美。
他的唯美,不是驚艷,是平凡中的神奇。對美的感受,讓他似平凡的詩那樣迷人。
從文永不過時,因人性尚性,讓人舒服的美。
《從文自傳》讀后感4
我想在湘西沈從文應該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他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作家,他的《邊城》讓世人知道了湘西,而《沈從文自傳》讓我了解了在湘西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沈從文。
用現在老師們的話來說沈從文小的時候就是個典型的壞學生。上私塾逃學是家常便飯,后來父母給他換到了遠一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著彎兒走很多遠路,就是為了看路上的光景。鐵匠鋪打鐵的,殺牛的,織竹籃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過牢獄處,從殺人的地方走過去,要是看到沒有收的尸體,他都要撿起石頭來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幾下。他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撈東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會兒,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干什么都行,這時候的他過得很快樂。而不是像現在的孩子每天就是上課,好不容易有個周末還得上各種輔導班,沒有了一點孩子應有的活潑與朝氣,在這一點上現代的孩子是多么悲哀的。
沈從文出生于湘西鳳凰,沱江陪伴著他成長,這也養成了他對水有一種特殊的情節。沈從文特別喜歡下雨喜歡,因為一到下雨的時候他便可以不穿鞋子,光著腳跑到河邊,水池里去玩耍。而且在雨天走在路上他還會專門去踩水坑。他不光喜歡水,而且喜歡和水有關的事情。比如說,有一次沈從文看到有人在河里撈東西,他便坐在河邊看了好久。正是出于對水的這種喜歡,也使得沈從文的性格像水一樣,看似溫柔,卻力道內存。
我不知道當時的湘西是怎樣一個閉塞的地方,導致那里的孩子竟然喜歡看看頭,面對四百多個被砍的頭和耳朵竟然會覺得新鮮刺激,在這些孩子中沈從文也是其中之一。當時人命賤如草莽,也可能正因為如此,沈從文后來的軍旅生活中才會更堅強吧。軍隊的生活是那么的苦可他卻說:“我們雖各在收入最少的卑微位置上做事,卻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時即或胡鬧,把所有點點錢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是健康的。”雖然很累很苦卻依然健康的活著,這里讓我看到了他的堅強與樂觀。
沈從文——一個生活在水邊的孩子,一個擁有水一樣性格的湘西漢子。
《從文自傳》讀后感5
一條寂寞的沱江,成就了沈從文一點憂郁氣氛的文字風格,從湯湯的流水上,他明白了多少人事,學會了多少知識,見過了多少世界!
沈從文小時候是喜歡陰雨天氣的,六月里照例的行雨來了,大的雨點嚇人的霹靂同時來到,各人匆匆忙忙逃到路坎旁廢碾坊下或大樹下去躲避,雨落得久一點,一時不能停止,他必一面望著河面的水泡,或是樹枝上反光的葉片。……所捉的魚逃了,所有的衣濕了,河面溜走的水蛇,釘固在大腿上的螞蟥,碾坊里的母黃狗,掛在轉動不已大水車上的起花人腸子,因為雨,他會和伙伴到上上廟里去,在那空洞的石階上,聽著檐下溜滴瀝聲,想象力卻更有了一種很好的訓練的機會,因為雨,制止了身體的活動,心中便把一切看見的經過的記憶溫習起來了。
從沈從文自傳我們能了解到人于地的關系。記稱“洞庭多橘柚”橘柚生產地方,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這兒樹不甚高,終年綠葉濃翠,仲夏開花,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綴系在枝頭果實,被嚴霜侵染,丹朱明黃,耀人眼目,遠望但見一片光明。正是這些橘子,桐油,下到常德,武漢,換來魷魚,海帶等產品,聯系著水手們和河流險灘傳奇般的生活。
從沈從文自傳我們能了解到人與人的關系,水手,士兵,妓女,鄉紳,商會會長,守祠堂的老人。這里的人日頭月亮看得多,放寬了眼界的心胸,才成就了他們浪子般的性格。見過各色各樣的人,社會這本大書所教給他的,遠遠超過他在學校所學,他以后的'成就也得意于這本大書。
他所寫的故事,多是水邊的故事,他的想象是在這條河水上擴大的,把過去的生活加以溫習,或對未來的生活有和安排時,必依賴這一條河水,河水延長了他的感情與希望,且放大了他的人格——:“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從文自傳》讀后感6
《從文自傳》這本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些有關沈從文生平經歷的自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沈從文兒時的頑皮、逃課、以及那段軍旅生活。從這一部分可以看出沈從文兒時那種不安于封建制度的束縛,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好奇心對他以后的寫作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爾后半部分則是寫沈從文為自己的創作集寫的序、題記等談論文學的文字。讀完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前半部分那些有趣的經歷,但知識有限,所以不能對《從文自傳》提出獨到的見解,以下是書中我最喜歡的句子。
“我的.心總的為一種新的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我的人是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的來,卻不需要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來”、“我生活中充滿了疑問,都得我自己去尋找答案,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我明白人活在社會里應當有許多事情可做,應當為別人去設想,為未來的人類去設想,應當如何去思索生活,應當如何去為大多數人犧牲,為自己一點點理想受苦,不能隨便馬虎過日子,不能委屈過日子。
在《從文自傳》中還有多我喜歡的句子、段落,例如寫湘西邊城的風景,鳳凰城的吊腳樓,具有特色的民間風俗等,在這我不一一陳述。觀其沈從文的一生,可以說他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生在那個風景如畫的湘西邊城,一脈清波賦予了他對美的認識與思考,使他感情流動而不凝固,所以在沈從文的小說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對大自然本色的描寫,似乎像是世外桃源,從沒污染過。但是,也因為時代的因素,使沈從文經歷了一些不為人所知的艱辛。他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上別人又不能理解他的作品,他曾一度精神崩潰,也想自殺過,但他再次歸隊,面對人生中的挫折,他的心似乎被什么弄柔和了,一生中僅有的柔和,就像沈從文自己說的:”凍結中的生命,似乎有了春天的日光照曬,在起始融解。“于是,沈從文又重新活過來了。從從文對待人生的態度,我學會了怎樣去更加坦然的去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艱辛,人生再苦也不過如此。
歷史的長河會沖洗掉塵埃,而留下的是那些沉甸甸的鵝卵石,在星河中熠熠生輝。而沈從文,就是那么一位文學巨匠,一個時代的巨匠,不管社會怎么變遷,我想他那獨特的作品總會在星空中閃出光亮,永不熄滅。
《從文自傳》讀后感7
聽蔣勛講沈從文,說他的自傳如何好,一時好奇,便找來讀。
小時候學《邊城》,只記得那爺爺喚“翠翠”,“翠翠”。名字好比一抹山的顏色,小姑娘個性單純得很。往后讀《湘行散記》,看那旅途艱險如何被他輕松帶過,反倒是人物和山水描寫得生動。
對有的作者我是一下子便喜歡,對沈從文的文字反倒是后知后覺。聽別人說他好,聽得多了,便好奇自己到底哪里錯過了,再回頭看,漸漸才發現他文字的獨特風格。
這本自傳從他幼年時講起,貫穿整個青年時期,以他到達北京并在小旅店的簿子上寫下“沈從文年二十歲學生湖南鳳凰縣人”為止,這也是他真正從文的始端。
作品篇幅不算長,然而字極精煉。在第一篇《我所生長的地方》里,有譬如這樣的句子:
“不過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產、經濟的情形下面,成為那個城市枯榮的因緣,這一個地方,卻以另外一個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看得透徹。
“兵皆純善如平民,與人無侮無擾。農民皆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有如寫史。
還有“地方東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兩岸,多米,多橘柚。”仿佛一筆勾勒就出神韻,好看得很。
蔣勛曾特意提及沈從文寫自己如何逃學,后者則自己解釋“當我學會了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時,學校對于我便毫無興味可言了。”他認為智慧應當是從直接的生活上而得來的,而不是來自書本。他好奇新鮮的事物,幼時生活在水邊,自認一派清波對他“流動而不凝固”的感情有深刻影響。他形容自己的性格“不安于當前事務,卻傾心于現實光色,對于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
《自傳》里記錄了他童年如何頑劣,青年時期則從戎,見識不少。他記錄所歷經的年代,殺戮是如何的尋常。看似對于數字不敏感,實則精細地記錄著,令人震驚。他描寫人物,寥寥幾筆便刻畫其特點。他也記錄自己的成長,在后來的年月里,逐漸接觸書本、報紙,學得新的知識。文字成了他的長處,他作書記,寫得一手好字。
沈從文寫作與別人的不同處在于不加道德判斷的描述。他忠實地觀看和記敘,不為主觀偏見而掣肘。人性的復雜在他的文字里顯現得多。他對于自己的態度也明了:
“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我深為這一句話而感動。
總有人要磨掉棱角體悟人生,擁有天真方能擁有慈悲。
《從文自傳》讀后感8
讀沈從文,從來未曾讀過他的自傳,反而他的其他作品諸如《邊城》、《瀟瀟》等讀了又讀。直到近日才草草地翻閱了一下。我想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吧!
從來不敢說對他有多了解、有多喜歡。而事實上,我也真的不了解他,至于喜歡似乎更談不上。我只是喜歡他筆下那一個個充滿人性光輝的人物,對于他本人真是沒感覺。
不過,說實話,我真的挺佩服他的,真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的水平實際上只限于小學未畢業,而他卻有如此神來之筆,實在難得。《從文自傳》主要是記錄他進入大都市北京之前的人生經歷。我很難想象,一個差不多與我同齡的年輕人在那個時代竟與我是如此的相似,卻又那么不同。
《從文自傳》中記錄了一件關于他生病的一件事,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他六歲那年與他的弟弟同時出疹子,發高燒。時值六月大熱天氣,既不能躺下睡,躺下便咳嗽發喘:又不要人抱,抱時便全身難受。家人都以為他們必死無疑,已為他們準備好了棺槨。可意外的是他們竟然活了下來。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詞叫“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我想這的確是一個神奇的詞。
我本以為,沈從文是一個小老頭,或者是個書呆子。因為他的'讀書生活也是在整個四書五經死記硬背中度過的,沒有一點生活情趣。只是沒想到,童年的他也和我們一樣,是個淘氣的孩子。
他雖不得已早早地進入私塾讀書,但他常常逃離私塾去野外玩。他去市場上看人家打鐵、殺牛、磨針、做傘、制鞋;到城外廟里去看人家在殿前下打拳、下棋、絞繩子、打架、采蕨菜、打獵;偷人家的李子、枇杷……總之,樹上、船上、水中都是他玩耍的地點。每每讀著這些質樸的文字,想象著一副副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的影子。忽然之間覺得,我們之間的距離是如此之近,他就像是自己童年的伙伴,或是鄰家的大哥哥。
他是懷抱著讀大學的夢想踏上北京之路的,但北大始終只是他的一個夢而已。他懷抱信仰而來,即使在最艱難的日子里,他也始終堅守著他的信仰。北大教授林宰平曾平價他說:一個人僅僅活下來,容易;可是活下來,抱著自己的理想不放,堅持下去,卻很難。我佩服他的大概就在此吧!
讀完他,心中有一絲感動。也終于明白了他的作品所供奉的是怎樣的人性殿堂。突然發現,自己有點喜歡他了。他也值得喜歡,不是嗎?
《從文自傳》讀后感9
“我的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須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
看《從文自傳》時總會不自覺把從文先生融入《邊城》,且并不覺得會違和。仿佛從文先生就是他筆下湘西世界里的人,在向你道出邊城湘西生活。
那生活以外的生活,城市以外的城市,是怎樣的山水蘊育出沈從先生一般淳真濃烈的人?
《從文自傳》也許就是答案。
城市以外的城市是他日晝歲月靈魂的自我對話,是他創作湘西世界中一切夢想和美麗的源頭。
城市以外的'城市給了他生活以外的生活。
童年的從文先生心中總是充滿對界的好奇,因為天資聰明,生性灑脫,他總是逃學,領略到許多書本上無法授予的知識。是啊!智慧本無須從一書一詞中學來,從生中吸收消化就夠了,別人再多的經驗也只會變為我們心中別人的道理,無法支配行為。
這生活以外的生活不是只有高樓,有小集市,有鐵匠打出的火光,有郊區的蟋蟀,有被罰時還能想象的自由。
生活以外的生活,給從文先生戴上一頂“土皇冠”—————鄉下人。這鄉下人總是空持用鄉下人眼光使自身置于燈紅酒綠之外。
書中的一字句都那么客觀又平靜,這些不夸大的觀點讓人在陽光下悲傷,也能以人的胸懷和對生命的熱愛把它包客。
“看待世界角度還有這么多,視野還有這么廣。”也許鄉下人真正的含義,就是他本人賦予的一段話吧!
讀完《從文自傳》才發現原來《邊城》里他生活的影子那么重,也許那湘西世界就是那鄉下人的樂園吧。
這生活以外的生活也有幾分血色。從文先生剛正不阿,厭惡專權,或許源于他在辛亥革命里上的一課。農民總是被別人玩弄命運,軍隊的殘酷和社會底層人物的抗爭,使他寄希望于駐軍為當人民群眾出點力。
所以在從文先生的作品中,即使主人公背景灰暗,但我們卻總讀不出痛苦的呻吟,而多了一份從容的生活態度。這也許得之于從文先生歷經波折后對生命獨特的理解。
不批評,不吶喊,告訴你他看到的,經歷的。
從文先生以散淡韻味的文字,構筑起自己心中的風月——那是生活,生活外的生活。
《從文自傳》讀后感10
《從文自傳》給我的印象就是它不只是一本自傳,也不像其它的一些自傳那樣高深而又難以理解,它的這本書給我更多的感覺是具有親和力,像與朋友間那樣交談。所以我并不覺得它是一本自傳,反倒覺得那更像一本記載風俗人情、世故變遷的油畫。
“我到這街上來來去去,看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樂又如何憂愁,我也就仿佛得到了一點生活意義。”人生不是乏味的,即使穿梭在人山人海中,我們也依然可以經歷一場又一場唯美的邂逅。沈從文用自己的最樸素的筆調,勾勒出自己記憶中的城。
一切就像他自己所自白的那樣,他是一個讀書人,然而又不似其他讀書人那般規矩。他不似許多只會受旁征博引書袋的`讀書人,不像他們那樣只懂得從各種發黃的書籍中摘取前人意見。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除了良好的教育以外,從文從小就有許多令人不易察覺的過人之處。我覺得從文是個膽大心細、求知欲十分強烈,善于觀察、極具洞察力,而且記憶力驚人的人。
另外,我還覺得他是個十分有主見的人。就像文中有一段文字令我眼前一亮:“我看到他們在日光下作事,又看到他們在燈光下商量,那長叔從一會兒跑出門去,一會兒又偷偷跑回來悄悄說一陣,我裝作不注意的神情,算計到他出門的次數。這一天他一共出門九次,到最后一次,我跟在他身后,走出到屋廊下,我說:‘四叔,怎么的,你們是不是預備殺仗?’‘咄,你過小東西還不去睡,回頭要貓兒吃你。’于是我便被一個丫頭拖到上邊屋里去,把頭伏到母親腿上,一會兒就睡了。”這是沈從文說起自己幼年的事情。
那時他才只有幾歲,卻十分善于觀察,而且很有毅力,很專注。他觀察大人們的言談舉止,精明的他深怕別人懷疑自己,故又裝作不注意的神情,偷偷算計他們出門的次數。
兒時的他真是一個討人喜愛的孩子。
從小書到大書,從自己到整個世界,從平凡到不平凡,這,就是沈從文的人生之書。
【《從文自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的自傳作文12-18
我的自傳作文11-10
我的自傳作文09-01
自傳美文欣賞11-30
孔雀自傳作文11-22
我的自傳的精選作文12-07
我的自傳作文【推薦】04-04
我的自傳作文【精】04-03
【薦】我的自傳作文04-04
【精】我的自傳作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