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懂課堂》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懂課堂》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懂課堂》讀后感1
鐘教授的《讀懂課堂》針對兩個關鍵字,說說我的理解。
第一、“學習權”。文中指出要保證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他認為“學習權”是每個人天生就有閱讀、寫作的權利,提問、深思的權利,想象、創造的權利,讀懂自身世界、書寫歷史的權利,活用教育資源的權利,發展個人及集體力量的權利。鐘教授把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上升到作為一種權利而受到尊重的層面。
我們的常態課堂應該是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在活動中教學生享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我們做到了嗎?做到了多少?激勵孩子們行使自己的學習權應該是我們當前課堂上要關注的。課堂是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同時獲得向善向上的情感體驗和心靈感悟,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精神成長,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情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把幽默帶進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開始知識的旅程。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敢說、敢做。哪怕是錯的,與教師的想法不一致的,讓學生把話說完,教師不要無故打斷學生或者代替孩子說。尊重每個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真正的主人,讓他們充分活動,自由發言。教師的眼睛要時刻關注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每個學生的細微反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堂生活中有了靈動與熱情,就不再覺得學習是對一種“苦差事”,就會變“苦學”為“樂學”。其次就是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會“問”會“學”。在選用教學方法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知識基礎等實際情況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重在指導,通過一個個有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通過質疑、實踐、合作、討論、驗證等過程找到解決的方法和答案。這樣不但可以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讓學生慢慢掌握學習的方法并養成質疑的習慣。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
第二、“對話式教學”。我們知道,“對話式教學”遠比“灌輸式教學”更有效率。“灌輸式教學”的效率是犧牲了學習困難學生、失落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效率。可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有沒有意識去成為“反思性實踐家”?我們每天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甚至是學習,最終為了什么?學生們是否達到了我們所期望的程度?為什么我們在課堂上賣力地講授新知識,而我們的孩子們卻興趣缺失?是否我們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我們知道采用“對話式教學”會耽誤我們的教學進度,采用“對話式教學”比之以教師為中心操控課堂的效率要低得多。但是,“對話式教學”的采用或許有損于教師上課的效率,卻無損于學生學習的效率。為什么“對話式教學”的采用苦口良藥有損于教師上課的效率,卻無損于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上課的目的是為什么,不正是要學生學習有效率嗎?那么教師上課的效率應該和學生學習的效率是一致的。難道說教師上課效率高,而學生學習效率低嗎?課堂就應該成為一個對話的場所。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對話”包括與客觀世界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身的對話。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為學生提供“對話”的條件、機會和空間,讓他們在對話中實現有效的學習。我們是否反思自己,為了學生,為什么不去改變一下教學的觀念?
有心就有愛,愛我們的事業,愛我們的學生,愛學生就會想出教育學生的辦法來,我們要用心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多發現其閃光點,多鼓勵、多指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讀懂課堂》讀后感2
哈佛大學的埃爾莫爾教授曾把課程改革比作一塊又大又厚的橡皮,橡皮可以隨著我們的拉扯不斷變形,但是如果沒有突破一個臨界點就松手,它就會在那一瞬間恢復原樣,就像什么都沒發生過,而課堂就是那個臨界點。埃爾莫爾教授的橡皮隱喻或許有些危言聳聽,因為事實上,一點一滴的改革都會留下它的痕跡,沒有前期的積累,課堂變革也很難憑空實現。但是橡皮隱喻的確給我們以警示,那就是,課堂是一個關鍵點,如果不改變課堂,就很難真正改變整個教育的面貌。而當前的中國課程改革的主題詞就落在了“課堂”兩字上,如鐘啟泉教授在《讀懂課堂》引言中所說:“如果說,我國十余年來的‘新課程改革’主要側重于‘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思想發動,那么,新的十年的‘新課程改革’將會側重于‘自下而上’的基層學校的課堂創造。”因此,在今天,讀懂課堂對每一個教育者來說都至關重要。
應試教育文化下是“不讀課堂”的,課堂研究也是定型化的。課堂被簡化,成為教師灌輸既定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因此課堂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窄化為課堂管理的問題,教師只需要帶著書本和教鞭進課堂,按部就班地把知識壓進學生的頭腦就可以了。“不讀課堂”把豐富多元的課堂脈絡給生生抽離了,只剩下單維的認知維度,而且主要集中在記憶力的培養上。
十幾年的中國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理論的沖擊和實踐的探索,這都為今天的讀懂課堂創造了條件。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些改革盲目求新求異,結果是徒有形式,沒有領悟課堂的內涵。在《讀懂課堂》一書中,鐘啟泉教授不否認技術有助于個性化教學、擴大學習語脈、轉變教師角色,但是他尖銳地指出,如果它們成長在應試教育的土壤中,忽視兒童、教材和教學互動過程的研究,結出的果實也是酸澀的。因此,“讀懂課堂”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讀懂課堂”?教育的對象是兒童,要“讀懂課堂”首先要“讀懂兒童”,這在邏輯上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課堂研究乃至教育研究,兒童研究是缺位的。如果說“讀懂兒童”是“讀懂課堂”的起點,那么在課堂上我們要把兒童引向哪里,可以歸結為“讀懂學力”的問題。“學力”區別于學績,鐘啟泉教授形象地構建了一棵“學力之樹”,如果說知識和技能像樹葉的話,那么過程與方法就是樹干,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樹根,三者是一個統一體,就像飄落的樹葉一定會枯黃,與另外兩維相剝離的知識與技能也一定是沒有生命力的。人們常常有一種樸素的疊加式思考,認為整體是由一個個部分簡單累積而成的,殊不知部分之間不是“加”的關系,而是“乘”或者更為復雜的'關系。如果讀懂了“兒童”,讀懂了“學力”,我們就明白“課堂”是有著復雜的生境的,至少交織著佐藤學教授說的三種活動,即同對象世界的對話實踐、師生之間的人際社會實踐和學習者同自身的對話實踐,因此課堂的核心是“對話”,在“他者性”和“差異性”碰撞出的漩渦中不斷地探索更新自我。我們也要讀懂“對話”,當前課堂中的許多對話是“虛假的”、“無效的”,看似熱鬧的課堂一問一答中,實際都是教師在忠實地執行著預定教案,學生在揣摩教師的意圖,齊心協力地直奔主題。如果我們的課堂不能為學生搭建出從已知到未知的一個連續的思維探究過程,那么知識點就是零碎的,無法吸收統合到學力結構之中。
佐藤學把課堂比喻為“潘多拉之盒”,打開它就有無盡的紛繁、迷茫、矛盾涌出,但是最后還剩下希望。改變課堂,首要的就是要讀懂兒童、讀懂學力、讀懂對話、讀懂課堂,共同迎接課堂轉型的挑戰。
【《讀懂課堂》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懂課堂》讀書心得05-11
精選作文800字:讀懂自己,讀懂人生03-25
讀懂人生讀懂自己的人生格言03-25
讀懂自己讀懂別人人生哲理03-31
讀懂生活的感悟04-21
讀懂你作文05-11
讀懂那人作文04-07
讀懂父親作文精選04-19
話題作文讀懂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