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牛虻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牛虻讀后感1
《牛虻》一書,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著作影響著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歷重重困難后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后,許多人都認為他已死,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又重新出現在眾人的面前,在勞倫佐·蒙太尼里的幫助下堅持革命。他自己命名為牛虻,因為他有牛虻的優秀品質。
這驚心動魄的故事把我深深地震撼住了。牛虻被最信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一個活生生,苦苦掙扎的人的靈魂,束縛在那個扭曲的身軀里,被迫為它所奴役。在一次次的困難中,牛虻都選擇了勇敢地去面對,不曾退縮。在經歷種種磨難后,他變得成熟,換言之,那叫成長。
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艱難的。挫折中難免要流眼淚,但我們要擦干它,并站起來,這樣才意味著我們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的話說,他從死亡那里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對于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饑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牛虻是個強者,真正的強者,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楷模。
牛虻讀后感2
今天,我看了《牛虻》后,有很多感想。我們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的。比起亞琵,我們要比他幸福好多倍。我們吃得好,穿得好,用的也好,還在家長的愛護下快樂的成長。然而,亞琵不僅失去父親,而且還是去了母親。在她的養父的欺騙下,他決定離家出走。
我們現在的孩子,雖然活環境好,但是在感情下卻很平淡。肯定有很多孩子的家長天天押這孩子做作業,而怕孩子偷懶,自己接在孩子的一旁陪她一起看,也就是“陪讀”。
去到書店,只要看到什么學習用品、學習軟件等等……都會拿出錢包把它買下,不管價格多少。而玩具就一律不給。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就因為這樣,我們孩子的成績都會慢慢的退下來。成績一旦退下來就還被家長打罵,這樣的`日志誰會好受?假如孩子們也像亞琵一樣,受夠了氣,就離家出走。那這個社會會成什么樣呢?
誰然成績很重要,但是還要需要好的人格、品質也要好。只有好的人格和品質,才會有更好的成績。有人活著為了錢,在他們看來錢是萬能的,是十足的好東西;有人活著為了權,因為在現在的社會,有權就會有錢,隨之什么都來了。有人活著為了愛,為了愛自己的家人,朋友和伴侶。這些都要做到,但我看了,一個人,活的有意義、有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而不是味同嚼蠟的活著。這才是我們活的最快樂的是吧!
牛虻讀后感3
《牛虻》重的亞瑟無疑是一個很有信仰的人,先是堅定不移地篤信上帝,后來呢?又堅信無神論,并以同教士為敵而樂,并因此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與他對應的紅衣主教蒙坦里尼同樣也是一個信仰堅定的人,他自始至終都篤信萬能的上帝,悲痛地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處死,自己也因悲憤過度而亡。
當亞瑟在獄中要求他的父親、紅衣主教同他一起逃走并一同戰斗時,他事實上也在要求他父親放棄他的信仰,甚至向他的信仰開戰,這對紅衣主教來說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忍受的;而當亞瑟斷然拒絕蒙坦里尼安排他逃走時,他拒絕的不僅是教士的恩賜,更是一個父親的愛子之心。亞瑟要堅持他的信仰,蒙坦里尼同樣也要堅持自己的信仰,后者所能做的只有安排前者越獄;而前者拒絕這個安排與其說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倒不如說是出于對教士的憤恨和對蒙坦里尼的絕望。
一個人的政治思想,行為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所以交朋友只能順其自然,而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信仰和行為苛求對方。父子親情都可以因此而破滅,更不要說僅僅交往的朋友。
牛虻讀后感4
牛虻被愛與恨的枷鎖捆縛一生,無論是他又愛又恨的神父,還是想愛又不敢靠近的詹瑪,亦或是他一直堅持有時卻不被組織支持的信仰......
這本書實在太震撼我了,已沒有余力一一敘清,以下略撿一二,算是對自己也對這場頭腦風暴的交代啦!
亞瑟對教父蒙太尼里的`愛之深,蒙太尼里二十年的陪伴讓亞瑟感覺到了真實的父愛,他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對信仰的虔誠,發自內心的關心,無疑給了亞瑟很好的教導。亞瑟有什么理由不去敬愛蒙太尼里呢???亞瑟和蒙太尼里的愛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信仰背道而馳。亞瑟對蒙太尼里的愛深切又矛盾,所以后來他會冷酷的評判蒙太尼里,也會換一個名字為蒙太尼里洗白。可能這樣做對他們當時的活動也是有些好處的,但是也也從側面反映了牛虻愛的矛盾和痛苦。牛虻的信仰堅定虔誠,但是最后一次越獄逃跑,面對神父他依然不忍下手。牛虻之前所有冷酷的偽裝在這時候都土崩瓦解,他深愛著蒙太尼里。蒙太尼里的信仰虔誠又堅定,他覺得犧牲亞瑟就可以拯救很多人,可是痛失最愛后他發現這群殘忍的人根本不值得去拯救,他們飲著別人兒子的血肉,卻一點同情也沒有。心情悲痛的神父在亞瑟死掉之后很快也死去了。這真是一場悲劇。
這本小說因為此更加真實。
【牛虻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選牛虻作文三篇03-14
牛虻的讀后感04-03
耕牛和牛虻的寓言故事12-09
牛虻讀后感800字04-03
《牛虻》高中讀后感范文04-24
牛虻讀后感范文四篇04-23
牛虻讀后感范文800字04-22
幼師讀后感-幼師讀后感范文04-01
國學讀后感-最新國學讀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