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皮囊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皮囊讀后感1
三顆星給前面關于阿太,父親和母親的部分。關于家人的部分,寫得特別感人,母親,父親的性格特質,描寫得非常深刻而且生動,讓人過目不忘。作者回憶起曾經所處的情景,也讓人不知不覺似乎親歷了其中的悲傷,尤其是父親去世的那一節,恨不能聲淚俱下。
寫到兒時伙伴,每個人的性格也都描繪得很精彩。然而由于作者太過于理性,讀來總覺得作者對于朋友少了一份真情實感。不管是幼時的阿小,還是文展,亦或是大學的厚樸。作者只是作為一個外人冷眼旁觀。作者明確的知道誰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幫助,什么時候又會為自己惹一身腥。
阿小最終過成了一個普通人的模樣,在香港這個繁華都市中,然而誰又能說,城市不就是這些普普通通卑微的人組成。文展的失敗看似丟人,可他先天外觀缺陷,在這個看顏值的社會,誰知道他又經歷了什么呢?再說厚樸,在迷茫和各種打擊下,作者為什么就不愿意哪怕為自己的朋友說一句話,而任由前女友對他各種奚落和鄙夷。
作者筆下的'各種曾經當紅的小生,與他們成人后生活的巨大反差,會讓我們惶恐,讓我們懷疑,難道青春里異想天開的生活,肆意妄為的日子,都是錯的嗎?難道不應該冒著和朋友翻臉的風險為他們仗義執言嗎?難道帶著一絲狂野一絲瘋狂的生活就不值得經歷嗎?
我們曾經豪情萬丈,我們曾經野心勃勃。然而,多少人,還是活成了平凡的樣子。并非功成名就的人生才值得被歌頌。默默無聞的大部分人,才是讓這個社會散發生機和活力的源泉。
有些人熱衷于伺候自己的皮囊,想讓自己每天光鮮亮麗,美麗自己,愉悅他人。
有些人熱衷于伺候自己的精神世界,讀讀書,旅旅游,看看世界。
誰說所有的事情,都要帶著功利性,都要符合有用論。
我自己喜歡,我自己愿意,不損人利己,就好。
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我想,不是看你有多大功名利祿。而是對于這個世界,你能夠有多大的包容。
皮囊讀后感2
皮囊這整本書由十五個短篇組成,每一篇都給我深深地壓抑感并且會帶來長久的沉思。
文中父親的病重,母親執意建房子執意向神明傾訴執意做的所有事,可憐的阿小和阿小,瘋狂的文展以及最后作者對自己的發問都讓我對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別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來要過生么樣的生活,文中滿滿的都是對城市欲望泛濫,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仿佛甚不滿意,說自己是攀著理想并且拿責任做借口不斷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時候那樣嗎?認識家鄉的每一塊石頭,并且被家鄉的每一塊石頭所熟識;街坊鄰里間即使在臺風來襲的時候也會幫忙攙腿腳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來可以騎著摩托在街頭巷尾竄來竄去……
或許是因為作者已經走出去了,他見過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壞的.。那對于還不曾嘗試過這種生活的人呢?
于我來說,城市or鄉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舊有待考慮,依舊是未知數。《皮囊》沒能給我一直的問題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對我未來選擇的形成應該會有影響吧。
之所以說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因為我覺得很多人在這本書里得到的啟示與我相差甚遠吧。翻到最后,我在最后一頁發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甚得我心!
這篇讀后感有點錯亂,不過是真心推薦《皮囊》這本書,很久沒有這么喜歡過一本書啦!
皮囊讀后感3
在分析《皮囊》之前,我想對自己最近的生活做一個總結吧。
坦白的來說,最近幾個月,可以說是我這四年來度過的最糟糕又最勇敢的時光了吧,也可以說是痛并快樂著的吧。擱在以前,我從來不會坦白的告訴一個人,我喜歡TA,可能幾乎是零,最近的自己,大概是在挑戰自己的底線吧;不過,這段故事的結局是我放棄了這段感情,這段我自己都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感情哈哈,挺可笑的吧。
圖片:是我在南安的海港晨跑的時候拍的,想來那時候似乎也挺難過的哈哈。
不過都過去了。
我記得我媽說,算命先生說,我的婚姻會很晚很遲,以前的我不相信,直至今日,我信了,可能真的有命理這一說。后來,慢慢的我也漸漸的釋懷了,此刻的我,也不會再去想究竟誰對誰錯,因為感情這種事沒有對錯吧,可能說,我命里有此劫吧哈哈,神奇不?可能就是這么神奇,你不得不信。
《皮囊》中有一章講的是“我的神明朋友”,該章節,提到是:作者父親的逝去那段時光,母親一直覺得父親的突然離去是沒有釋然的,似乎是帶著遺憾委屈的離去的.;因此,作者母親,一直會帶著作者去寺廟求神明助其丈夫早日解脫,最后,直至母親夢到了,父親在夢中,恢復到了年輕時容光煥發的模樣。此刻,醒來的母親也釋然了,她的丈夫終于可以灑脫的離去了。那一瞬間,作者母親的“眼眶像泉眼一樣流出汪汪的水”,就像傾盆大雨般無法控制。
人啊,總有那么幾個瞬間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水吧,可是當淚水都流干了時候,可能那一瞬間,真的痛到了極致吧,之后也就不會覺得痛是一種痛了吧。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個坎兒,跨過去了,一切都會釋然了吧,也懂得了,所有的所有都將成為過去的。痛,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吧。
那時候的作者和我一樣,都不明白,為什么人世間會有神明的存在,甚至可以存在于從古至今,不過,后來的我們都懂了。作者說,其實一開始,他的母親也是不認同神明的存在的,可能說,人世間的種種遭遇,讓大家都漸漸地不約而同的去相信世俗這種東西。其實,“世俗就是依靠流傳在生活里的大量成規存活”,世俗的生活,并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只覺得精致完美的生活才是幸福,而普通平淡的生活則是枯燥無味,卻不知道,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最質樸的幸福。愛情也一樣,轟轟烈烈的感情是經不起時間的挑戰的。所以,急躁的我,還是不配擁有愛情,那種細水流長的愛情,我還不值得擁有。
今天,一個大叔說,我的文藝外表下有一個妖怪的心,我不得不承認我是挺怪的,怪到,讓人無法理解我的所作所為,有時候,我自己也無法理解,可能說是太急于求成了,太著急了,總是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
現在細細想來,可能大叔說的是對的,我還是應該活出自己原本的模樣,而不是自欺欺人的活著。
這幾個月,其實,幾乎每天都睡的膽戰心驚,生怕失去點什么,后來才發現,要失去的總歸是要失去的,直到昨晚,我才算是睡了一個踏實的覺吧,我想,我應該也真正的釋然了。
大概,我已經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愛情吧。
即便世間風華盡在手,也永不知足
笑笑笑吧笑吧,笑著活著總比哭著活著來的好看吧。
以前,我不會去承認,自己會是一個離不來朋友,離不來家人的人;一直覺得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撐起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吧。可能,現在年紀大了,不得不承認,人總歸是群居性動物,若非要獨處一身,必然有煩心事需要解決吧。
以前,也不明白,那些抑郁癥的人為什么會選擇自殺,好好的活著難道不行么?最近幾年的生活,讓我可以很好去理解抑郁癥了,其實,自從高中到現在,讀后感.我都懷疑自己也有抑郁癥的傾向,只是我并不想踏入精神科去接受醫生的評判,我并不相信,醫生的判斷哈哈哈哈,感覺醫生都是騙人,只會騙我打針做檢查吃藥的大騙子,我真的好討厭騙子好厭惡,也不懂,為什么總會遇到騙子,可能我真的腦子有問題吧哈哈。
不過,我已經不想去管這些,只求美好的生活向我鋪天蓋地的砸來!
我記得,他說,他可以為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去死,他不在乎命,我聽到后,不知道是應該為他的奮不顧身而感動呢?還是為他的不珍惜自己的命而惋惜呢?我至今還是不太清楚該如何去判斷。我想,我還是會珍愛自己的生命,畢竟,我的父母撫養我長大是多么不容易。我也明白了,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我也再也不會去為難誰。“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個短句,一直在我的腦海久久無法散去,直至今日,我更加明白這句話的意義。哈哈,妙哉妙哉。
命運這種東西吧,再怎么掙扎也沒用。
我想著,我的人生才剛剛起步,遇到點挫折,也沒什么的吧哈哈,我總不能一直這么悲慘下去吧,又不是生活在悲慘世界,是吧哈哈哈。
還好,我還有幾個朋友默默的陪伴在我的身邊,在我幾乎快要痛不欲生,快要崩潰的時候,陪伴著我,鼓勵著我。還好還好,我咬咬牙,總算打掉了內心那只軟弱無助悲觀無情無義的大怪獸。
我想,我應該可以對這段時光的不快樂做一個解脫了,像作者的父親一樣,釋然了。
我想我,不會選擇死亡,死太痛了,我不怕痛。
說了這么多廢話哈哈,只想說《皮囊》挺好看的,有空可以看看呢。
文章中引用部分,均摘自-蔡崇達先生的《皮囊》,感恩此書,感恩陪伴我度過了人生中比較艱難的時刻的朋友們。
皮囊讀后感4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一個章節就是一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取名叫做《皮囊》,書名也是來源于這篇文章。
皮囊講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媽媽)的故事。阿太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她認為肉體就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面對奶奶的去世,面對自己切菜時切下來的手指,面對舅公被她丟到水里幾乎溺斃的事情,甚至對于自己的離世,她都表現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說:“不要哭,現在沒有這個皮囊的`束縛,我來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氣質,作者特別喜歡與阿太待在一起。后來去外地工作,與阿太見面機會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選擇回到阿太的身邊,陪她坐一個下午。雖然阿太不大聽的懂,后來甚至不再聽得到,但是這樣的陪伴卻能夠安撫作者,讓他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后來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時說的一番話的意思。當時全家人都挺傷心的,阿太不以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兒一樣。作者問阿太為什么這樣,阿太說因為她舍得。阿太的舍得來自于她對待生命和身體的態度,身體的消逝在她看來是皮囊對生命束縛的結束,是更加值得高興的事情。而阿太帶給作者的安全感,是這份看法帶來的超然淡定態度的感染。確實在這份態度面前,一切的困難不過是身體的折騰,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皮囊讀后感5
最近,在空余時間閱讀了蔡崇達的《皮囊》,購買這本書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它在暢銷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著實打動了我那一刻購買時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猶豫的將他點入了購物車,然后下訂單付款。
此書也最終沒有讓我失望,在大約2個靜謐的深夜里,我被吸引著閱讀完了整本書。這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分章節描述了一個孩子的經歷,而這個孩子恰恰就是本書的作者蔡崇達先生。我很詫異,能夠在這樣的年紀(33歲)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過去與現在的點滴,不少我認為是難以訴說的生命之重,展示給讀者,沒有做任何遮掩,實屬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動人的,每一個章節講述的故事都觸動了我的內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夠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它已經很難得。在這個讀物繁多的時代,能夠讀到這樣觸動心靈的文字,也是一種機緣。
在《母親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難、樸素、固執、堅強的母親形象,在丈夫很年輕就因為疾病喪失了一半的身體機能的情況下,她義無反顧的撐起了這個家,與兩個孩子一起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爭。讀到"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么都值得"的時候,我明白了每一個生命都是需要尊嚴的,只是對于尊嚴的定義各不相同;讀到知道房子已經成為拆遷的對象,父親已經去世的情況下,但還是堅定的搶建完四層樓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最樸素的表達和堅持。因為學歷、知識結構和經歷的問題,母親缺少很理解表達自我的機會和能力,但是她從來都是愛著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不管你的母親怎樣對待你,請盡可能的善意去對待她,因為她始終是生你育你的.媽媽。
在《阿小和阿小》里,兩個兒時認識的小伙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軌跡和最終的命運卻相差千里。一個從小就家境殷實,并且很快就被父親移民到香港;另外一位則是沉默寡言,相當叛逆。可是故事的就結果卻是,移民香港的阿小,因為父親的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最堅強的依靠,并且在香港受到當地小孩子的嘲諷,整個生活都陷入了不幸當中,最終成為一名香港最底層,生活不順意的市民;而另外一位阿小,也成為了父親所要求成為的漁民,但是每天可以騎著摩托開心的在海邊飛奔,有著一棟小洋房,娶了媳婦,很快就有了孩子,也算其樂融融。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你猜得到開始,卻不一定知道終點會如何。
在《天才文展》里,好朋友文展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過怎樣生活,并且早早作了準備,似乎在一切都是按照計劃好的生活軌跡行走的時候,卻峰回路轉,因為無法在城市立足,最后又回到了小鎮,成為一名電工。而一直被指導,仰望這位哥哥的黑狗達,卻走出了小鎮,在北京立足下來。兒時的好友,已經成為了陌路人。有點讓人傷悲,有計劃、肯努力的人,因為出身,因為性格的原因,最后還是沒有獲得他想要的成功,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我覺得此刻成為了真理。當然,在那個剛改革開放的年代,體制還在決定很多東西,想實現屌絲的逆襲,甚至在城市中獲得立足之地,實屬不易。時至今日,整體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會階層的流動卻越來越不易,中國的未來又將會如何?
在書的最后兩個章節,我認為是作者對于前面所有故事出現的深層次思考和原因分析,分布在《回家》和《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里。"生活從來不是那么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怎么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解答的","我要怎樣的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作者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我們想過怎樣的生活,是要賺很多錢,還是說要成為權貴,又或者走向何地?每一個人的回答都不同,但是當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所有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在顯示出力量。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將成為你所選擇的明天。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有時候我在想,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個環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點讓人唏噓,也讓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經有神明為你安排好了呢,無論我們怎樣掙扎,最終也逃不出命運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真的對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用最真誠和感恩的心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與人為善,懂得感恩,堅持不懈,讓生命有更多的精彩與快樂!
皮囊讀后感6
作者是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蔡崇達,在這本書之前從沒聽過的名字。說到買這本書的理由,也許是韓寒的推薦,也許是劉德華的第一次作序,也許就因為封面那句"這些刻在骨頭里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說作者的外婆,一個簡短有力的故事。知道了在福建閩南地區,外婆叫阿太,阿太稱作者為黑狗達。阿太那句"肉體是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伺候的"讓我對這位老人家肅然起敬,連手指被切斷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表情,還真讓人有點心疼這個阿婆。要經歷多少我們這個年代無法想象的辛苦,才能說出如此倔強的話來!我們或許真的太溺愛這個軀體,以至于我們的行動越來越緩慢,沒有了年輕時的輕盈,沒有了一無所有時的無畏,反而越來越沉重。我想是因為我們這副瘦小的軀體難以承受我們逐漸膨脹的欲望吧!
《阿小和阿小》,一個是隨時要去香港定居的小少爺,一個是溜須拍馬的叛逆孩。小少爺有著當時從香港帶來的一切新鮮玩意,是如此的讓人嫉妒,可這個高高在上的小孩覺得自己隨時都是要離開的人,并沒有融入同齡的孩子中,叛逆孩成為了他比較固定的玩伴,一個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玩伴。該走的還是走了,走不了的哪也去不了,叛逆孩出了車禍退學最后結婚生子成了漁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小少爺去了香港沒多久,父母就破產了,父親也去世了,過上了窮困的日子,最后做了業務員,天沒亮就要起床,天黑了坐一兩個小時車回家,聽說快升經理了。我拼命離開的家鄉和心馳神往的大城市,到底哪里才是我們該停留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欲望會因對其施加的`壓抑而愈發的強烈。或許當我們去走過一遭之后,我們的心會給出答案,當然時間是不會賠償給你的,逝去的青春就是你要買的單。
《天才文展》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時間是文展,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必將有一番作為。遇到任何困難,都會用"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來鼓勵自己。直到多年以后的同學聚會,你會發現那些你曾經看不起,或者你曾經懷著高高在上的心態幫助過的人,已經混的比你好多了,或者過上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會明白,你最大的與眾不同可能就是想的比較都多而已。其實我們大多都是流浪者,所謂的一番作為也只是世人對成功的謠言。特別喜歡書中的這句——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厚樸》欲望引領著我們年輕時的叛逆,青春是我們正當瘋狂的借口。方與圓中提到:"我們都即將成為卻永遠也不會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個人。"我們腦海中總有一個幻想的自己,他有著我們缺少的品質,一種類似超我的存在,或者就是超我的一種。我們不斷的想靠近這個自己,卻永遠也無法達到,總有一個更好的自己會出現在比你現在優秀的自己的腦海中。可當我們離他漸行漸遠時,叛逆就會來填補我們失去的平衡,直到我們完全失去平衡。其實我們都有一種病,一種欲望沒得到滿足的無法自拔的病,想要成為欲望下幻想的自己,想過著你當下自認為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病態的是自己,嘲笑的是未來的生活。
這是作者半生經歷的一些點滴,是一些刻在骨子里的疑問,他用這本書向自己提出了這些始終都要回答的問題。男人三十不惑,確實是提問的好時機,我看到了他的回答,當然這是屬于他的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副皮囊,也都有離開皮囊的那一天,所以我們也終將會向自己提問,希望我們都有屬于自己回答,而不是人云亦云潦草一生。
皮囊讀后感7
看到這一章,書中母親就算沒有錢,為了面子,自己辛苦也要蓋房子。我就想到自己的父親。父親那一輩最看中的就是面子。記得08年的時候父親因為工作的原因傷了左眼,左眼保不住了。當時手術費把家中的積蓄用得所剩無幾。而母親相信算命,請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說家里的房子不好,于是決定蓋房子!于是夫妻兩人四處借,最后蓋成了,但一屁股賬也是在10年還清的。期間日子也是過得清苦。
后來好不容易攢了一些錢,輪到了姐姐出嫁,因為愛面子,賠了一大筆嫁妝!結果姐姐沒兩年離婚了,帶著孩子的姐姐沒辦法工作,吃穿用都是家里的',又是父母來承擔!好在父母工作還能開銷,最后也是攢下一些錢的!15年的時候輪到了我結婚,因為我們很多人家里都陪嫁妝賠陪一輛車,所以好面子的父親非要給我陪一輛車,又把所有的積蓄用完!
年頭姐姐也找到了男朋友,所以16年過年的時候辦酒席父母也是又花了一筆錢來辦酒席。父母這輩子就為了面子活。我們總是勸他們人活著只要自己高興就好,不要那么在意別人的眼光!可父母的好面子思想可能因為時代的影響根深蒂固。總是反駁我說:人活著不為了面子活著干嘛?于是我總是啞口無言!
皮囊讀后感8
在當代作者中,已經很難得見到這樣的好作品了,讀《皮囊》有感。他的文字簡潔而鋒利尖銳,沒有一絲累贅,更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樸實到近乎口語化的語言,卻蘊含著最深刻的道理,讓每一個讀書著感受著如同一支銀針刺入心房的顫動、清晰。該書用樸素的語言講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序
從序言開始讀起,從這本書的序言作者,看出此書的與眾不同。一位是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天王劉德華,我抱著強烈的.興趣想知道是怎樣的人、怎樣的著作能將原沒有任何交集的兩人扭結在一起,為這部著作寫了序。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個散文集,書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關于阿太的故事。在一開始,作者就刻畫了一幅閩南風情小鎮里的一位高齡老太的形象。這位老太在不經意間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諦"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九十多歲的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接受了女兒死去事實的淡然;切斷自己手指時的冷靜;臨死前的豁達……書中寫道:"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或者,這就是他們那一輩人的生活哲學。""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受阿太的豁達和睿智。"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十四個故事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我在通篇的書里感受著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著母親對于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書中寫父親母親的幾個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這個家庭所經歷的苦難和掙扎,可是蔡崇達沒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緒,只是客觀地在陳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帶著皮囊,
一起勇闖天涯!
皮囊讀后感9
讀完蔡崇達的作品集《皮囊》,它是來自于朋友微信上的推薦,那個推薦鏈接了他書里的第一篇同名文章《皮囊》,寫他外婆的母親,那是一個堅硬而睿智的女人,看這篇文章,那個失去了女兒還能冷靜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掙扎的公雞,并說出“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精彩話語的老太,真的讓我喜歡的不行,于是,買來書細細品讀,第一次從書里看到閩南人的生活,第一次漸漸明白為什么閩南人會那么尊崇大家族,原來他們是始終有信仰的,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媽祖和各類祖先,逢年過節會一家人去祭拜,遇到大事小事會選擇和神靈的對話溝通,因為一直內心有堅定依靠,使得作者和他的老太、媽媽哪怕經歷最艱難的人生,也依然心存希望。
《皮囊》里寫外婆的母親,失去了女兒卻沒有哭泣,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她“舍得”,當作者詢問她對舅公游泳訓練的狠心傳言時,她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92歲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始終不能理解在老家執著于建房子的父母,不能夠明白為什么所有的身家要去蓋那個根本就知道很快要很拆掉的房子,在《母親的房子》一文里,隨著蔡崇達的敘述,我漸漸明白了他的母親內心的那份近乎令人感覺不近人情的堅持,蓋房子是因為母親對父親的愛,無論父親是健康,是生病,還是離世,這份愛成為母親人生最堅定的目標和信念,作者從最初的不可理解到最后和母親的統一戰線,也從這篇文章里讀懂老人家堅持背后的訴求,所以讀完第一時間給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也許他能在這里找到和父母溝通的契機。
我在通篇的書里感受著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著母親對于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兒子從高中開始就那么自覺的開始承擔一家之主的角色,掙錢養家,照顧癱瘓的父親,因為這個兒子,讓家再一次有了家的感覺,也因為父親的生病,缺失,成就了蔡崇達的堅強,獨立,目標,常常說磨難是最好的學校,臨近高考兩周倒下的父親,最后沒有令到作者沉溺,反而成為了人生最強大的動力,讓他的大學生活變得緊張嚴肅,有計劃有目標,一切就是這樣成就了這個原本在青春期的時候無比迷茫的少年,而《天才文展》里的主角卻那樣意外的最后變成了廢柴,看文展的初中階段,我還計劃把文章分享給兒子看,讓他也如天才文展那樣早早開始有計劃有目標的前行,但文章看到最后,我發現已經不能分享了,人生的變化真的讓人難以捉摸,文展的命運讓人唏噓,其實看開了,就知道一個人的命運里最關鍵的除了智商這個必要條件外,還有情商、逆商和更多的東西。
之前并不知道蔡崇達這個人,因為對這本書的好奇,才去網上查閱了他的信息,一個看著陽光的知識青年模樣,典型的閩南人長相,雖然年輕卻履歷豐富,如今的身家已經超過10億,讀這些信息的時候很是好奇,是什么促使了他的快速成長和蛻變,等到讀完這本集子,已經沒有了疑問,因為至少這是一個有情有義,有思想有目標的男人,大學四年他不曾虛度,尤其是最后一年的實習,他很好的為自己早早籌謀,并最終落定職業生涯的第一步,看他的經歷,再對比身邊太多孩子的抱怨,無業或者彷徨,我們曾經以為現在的就業確實有著無比的壓力,可是為什么這個來自閩南小鎮的一個師范學院的男生能夠在滿是北漂的京城落腳,任何時候,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也是給這種有情義有責任的人的,老天也會眷顧這個愛家愛故鄉的男孩,不愿意看到他們家真的坍塌吧。
《殘疾》是一篇讓我感動淚流的文章,這里面寫的是他的'父親,雖然那時候的父親已經因為中風而偏癱,雖然他們全家窮的只能每天吃母親撿回家的爛菜,但是家的溫暖卻從來沒有消失,父親就算是從頂天立地變成胖乎乎的孩童,他們依然相愛相扶,最后父親走了,蔡崇達難以紓解內心的憤怒,但那所有的咆哮和怒吼卻讓我淚流,因為那里面承載的是一個小小男生最大的壓力和愛,那份愛是壓抑的,變成了全部兒子對家的責任。
“春節不回家無家,清明不回家無祖”蔡崇達母親的話語用最通俗的表達,告訴了我們最質樸的情感,就是這種情感堅定著所有游子回家的信念,讓蔡崇達無論走到哪里都堅信自己是有家的人,我很羨慕他文章里關于祭祖的描述,那樣的情景我們只存在于想象中了,新生的生命一個個涌現,長輩們一年年漸漸變成被祭拜的對象,而家族因此生生不息,無論去的,還是在的,都知道這里是家,這里是歸宿。
有家的感覺,真好!有愛的感覺,真好!這是勇氣,這是力量,這是生命的傳承......
皮囊讀后感10
看見什么?看見空曠的荒野上,一具干癟的皮嚢。書名皮囊,不單指身體吧,我覺得更像是每個人掩蓋住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狀態,像阿太的身體,母親的房子,父親的左半邊身體,阿小對城市的追求,還有各種青春熱血,這些我們以為自己想追求的東西,像一具皮囊,包裹住了我們對自己的探問:我是誰?我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我會怎樣地生活?也許像作者說的,我們的生活塑造了我們的皮囊。我最想問問我自己,我想怎樣的生活,我好像給出了答案,卻從來沒有人認真的實操過,我不知道,如果我實現了這個答案,我的欲望會不會又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別人的內心,也許是各色煙花,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空蕩蕩的.,沒有什么想法,沒有深刻到骨的愛,對親近的人,我更習慣的是責任,不是情感,我好像只愛我自己,經常想象,那些有信仰的人啊,心里是不是沒有空的感覺。我好像按著周圍人的期望,努力活成一個過得去的狀態,可是我想要的狀態呢,問問心呢,總是空蕩蕩。我現有的皮囊下,是一具更干癟的皮囊吧!
【皮囊讀后感】相關文章:
賣皮囊01-18
有趣的靈魂與皮囊經典語句01-11
《皮囊》讀后感07-03
《皮囊》讀后感11-30
皮囊讀后感11-09
《皮囊》讀后感01-10
皮囊讀后感范文12-05
《皮囊》讀后感作文12-09
《皮囊》讀后感15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