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弟子規》讀后感

時間:2023-11-20 14:12:29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弟子規》讀后感(范例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讀后感(范例15篇)

《弟子規》讀后感1

  一、孝

  孝,乃中華之傳統美德。而作為子女,首先我們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并不是經善盡美。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長大后的人際關系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們成人的第一條。

  二、恭

  待人接物無不需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佛法里說,人有四“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父母之恩是孝;師恩是無私;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無法正常的讀書學習,無法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天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的結果。時常懷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師、同學、家人,對他們懷有恭敬之心,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世界也不會有那么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獲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溫馨。懷有恭敬之心,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條。

  三、謙

  為人要謙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這句話,猛然間我想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而回到現代,我在偶爾間聽到媽媽和小姨說,妹妹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說送自己上學的是他家的司機,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親。謙虛,真的是一種很美好的品質。謙虛,是我們成人的第三條。

  征服一座高峰,我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座高樓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磚的堆砌;一部宏偉的樂曲創作,需要每個樂章、每個音符的協調。同樣的,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可以說,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須先從做人開始,而《弟子規》就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書。欲成事,先成人。

《弟子規》讀后感2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從,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共分七個部分。首先是《總敘》介紹了正文六個部分的題目。《入則孝》這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出則悌》這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而信》這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泛愛眾》這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而親仁》這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馀力學文》這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

  其中《謹而信》中的一句令我受益匪淺。“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意思是說:不要把腳踏在門檻上,也不要一條腿支撐著身體斜靠在墻上,裝的很酷的樣子,不要伸開雙腿坐在地上,像個簸箕一樣,更不要搖動胯骨。否則就是沒教養的表現。

  《百家講壇》里的潛艇教授——錢文忠告訴我們,古人的站、坐法是:男士:雙腿緊閉,雙手放在膝蓋處,女士:雙腿緊閉,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左腿的膝蓋處。古還要略微向右偏一點。站法是:男士:一字步站好,雙手自然貼在褲縫處。坐的時候,大腿不能來回抖動,女士:一字步站好,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腹部。真是想不到,古人居然有這么多的講究啊!想想現在的.人可沒這么規矩了。

  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社會也能健康發展。

  有很多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它的可貴。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

  我想,編者是不是想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道德,有品位,做一個規規矩矩的人。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不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嗎?

《弟子規》讀后感3

  《弟子規》文字雖少,內容卻博大精深,我們學的還遠遠不夠,其精髓絕不是短時間內我們能感悟透的。但有一點,我認為:《弟子規》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與現代社會不符,我們不能全盤肯定;而其實質性的東西并沒有改變,如講孝道、講友愛、講文明、將禮儀、講誠信、講修養等這些精髓的東西沒有變,而且永遠也不會變。這就要求我們學《弟子規》的知識及在踐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其增添新的內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后怎么定,起筆很重要。在這里,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書讀千遍,其意自見”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后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4

  最近我讀了《弟子規》一兒童經典誦讀,這本書主要講了作為一名兒童應怎樣孝順父母,幫助父母。讀完這本書,使我想到了許多小故事。孔融讓梨是我印象最深的。

  孔融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學者。孔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孔融四歲那次,全家人圍著吃梨,哥哥們讓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拿好的,不拿大的,偏偏揀了一只最小的梨子。他的父親問他:"這么多的梨子,你為什么拿一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一個最小的梨,大的應該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親朋好友知道這件事以后,紛紛贊揚孔融說,四歲的孩子就知道讓梨,長大后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孔融長大后的確成了著名的文學家,學者。

  這個故事和弟子規一樣,都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兒童孝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應該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意思就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行動不要慢吞吞的,父母命令我們的時候,不要懶惰這不行動。父母經常呵護著我們,而我們如果不去孝順父母,那么他們的苦心不就白費了嗎?父母教育了我們,難道我們還要反過來忘恩負義,虧待他們嗎?

  《弟子規》這本書也像我們的另一對父母一樣,時時教育著我們,使我們不會犯更多的錯誤,我們應該常看看《弟子規》,背背《弟子規》,使我們的規矩常記在心中,同時也要記住我們不能忘記父母對我們的愛,報答父母。

《弟子規》讀后感5

  《弟子規》這本書短小而精悍,它傳承了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聽媽媽的話……”每當聽到周杰倫這首歌,我就會想到一句經典的話——百善孝為先。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了“孝”字當先。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弟子規》。小時候的我能把《弟子規》倒背如流,卻不明白其中的深刻的道理。直到今年學校舉行的《弟子規》千人誦讀活動中,我認真的去讀它,品它,才從中認識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則孝”中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它讓我明白了要聽從父母的話、孝敬父母。小時候的我就是家里的“小皇帝”,整天被爺爺奶奶寵著,一點家務也不干。慢慢地我長大了,媽媽叫我做家務,爸爸吩咐我每天中午一回到家就煮飯,可我的惰性已成為習慣,覺得做家務是很無聊很累的事。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中午加班到12點多,我中午11點就回到家了,可我一回家,什么事也不干,在一旁看電視,當爸爸媽媽回來的時候,看見廚房里冷清清的,未免有一絲心酸。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長大了,要為父母分擔家務,多干活,這樣以后你才會自強自立。”當時聽了媽媽的`話,冥冥之中有點感悟。再加上這個學期舉行的《弟子規》誦讀活動,我自讀自悟,知道了要要孝順父母,聽從他們的話。作為兒女,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擔家務。我覺得父母親上班很辛苦,幫他們做家務是理所應當的。現在,我每天中午回家都自覺地煮飯、晾衣服……媽媽也直夸我是個懂事的乖兒子。

  品讀了《弟子規》,它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使我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弟子規》就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將與它一直相伴,學習這做人的基本準則。

《弟子規》讀后感6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

  父母。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我們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弟子規里面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悌”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后感7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讀《弟子規》,到了三年級我能流利地朗讀這本書了,基本懂了每句話的意思。“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濟”,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最令我感慨的一句話。

  一次,我和媽媽去姨媽家玩,看見表哥正在看書,我們到了他也沒和我們打招呼,只見他手握一支黑筆,不時地在書上畫圈,點點,劃劃,時而瞪大眼睛,時而緊鎖眉頭,時而如癡如醉,時而面露笑容。那種全神貫注的神態,真是可愛。

  正和姨媽講話的媽媽突然問我:“琪琪,你知道熊貓前掌有幾根指頭嗎?”

  我一下子愣住了,想來想去答不出。我就問表哥,他笑著說:“熊貓前掌只有四個指頭呀”。他現在才讀五年級,知識竟這樣豐富,實在讓我佩服,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我家書房有我專屬的書柜,裝滿了我的課外書,這些我都看過,但大多都“走馬觀花”,沒有收獲。我讀書的時候,態度也不如表哥認真。

  回到家,夜已深,我卻久久不能入睡,表哥是我學習榜樣,我要努力向他看齊,即使差距很大,也要下定決心趕上。窗外,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是“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濟”的.聲音,它陪我進入夢鄉。

  從那以后,我自覺培養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讀書時認真做筆記,有好詞好句就摘錄下來,不懂的地方問老師或家長。現在讀書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讀一本書,就好像進入另一個新世界-——書的海洋,我陶醉其中,享受著書本帶來的樂趣。在向表哥學習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弟子規》中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句子,“見人善,即思齊”這種對我們青少年的真誠勸勉,深深打動了我。我要用它勉勵自己,認真學習別人的閃光點,使自己也閃光。

《弟子規》讀后感8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里的資料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復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那里,我覺得自我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里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布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最終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干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齊干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此刻回想起來,我覺得自我很對不起媽媽。媽媽期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么家務活都不讓我干,全部家務一向都是她做的。此刻,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干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復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凈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可是,我此刻決定改變自我,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后,我必須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弟子規》讀后感9

  讀經誦典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本學期學校掀起了“誦讀中華傳統詩文”的高潮,并給每位學生發了細講《弟子規簡說》這本書。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勞節約,什么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在《弟子規簡說》這本書中,使我體會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句話。它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是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誤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一句看似普通的話,卻使我陷入了沉思,那是因為這剛好是我的弱點。一次,我又遇到了作業中的“攔路虎”,反復思考了很久,都沒有想出來,就去問爸爸。爸爸在給我講解的時候,我的心卻跑到正在播放的電視劇那里去了,當爸爸講解完后,我把答案寫了下來,其實我還是沒有理解題意和解法,還是不會做。考試時,有一道題目剛好是一模一樣的.,結果我怎么想也想不起來。爸爸知道原由后,生氣極了,結果自然是被爸爸嚴厲地訓斥了一頓。我還有一點弱點就是父母讓我去做事,我都是拖拖拉拉的。記得上個星期六晚上,爸爸催我去洗澡,我嘴上雖然答應了,可是,手里拿著衣服卻還是站在電視機前看電視,不管爸爸怎樣說,我都是賴到電視節目播完才去洗澡的。現在,我讀了《弟子規》后,已經把我的小毛病給糾正過來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啟迪實在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改正缺點。為我指明了追求的方向!啊!我終于知道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10

  《弟子規》中第三部分“謹”是修身的根本,它告誡我們,在生活中無論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謹》與前兩章不同,前兩章的是孝順,而《謹》卻寫的是讓我們行為不可以放逸。孔子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待自己一定要嚴格,只有嚴謹才能少犯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才能正己身,立己志。

  為人子女應早起,把握光陰。正如陶淵明所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而我們應當怎樣珍惜時光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走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朱自清的《匆匆》告訴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滴小事中擠出時間,而不是縮短自己的.休息時間。

  《弟子規》作為古代一部用于規范人們行為的書,能在如此開放的現代得到推崇,的確有它的獨到之處,通讀全書,會發現它幾乎不含封建思想,且它所包含的大多數衣食住行規范在現代仍值得倡導,以“謹”為例便可窺見一斑。將謹的內涵擴大,還有“慎獨”之意,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應該做到問心無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德行高尚,通過禮儀文明,懂得與他人相處之道,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促進作用,才是“謹”的根本。

  在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有人將其當作一本書,可以用來閱讀,有人用來當作教材,教化他人,而我認為,不妨將它看作自己的一種無形的法律,篩去不必要的,讓精華時刻約束自己,做足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時間一長,當它成為一種習慣,甚至一種本能時,我們便學會了《弟子規》。

  安徽淮北相山區淮北市實驗小學五年級:董欣玥

《弟子規》讀后感11

  一年級開始,我們班同學冼哲賢的姑姑給我們每人捐贈一本書,叫《弟子規》,從那以后我們的莫老師每天都要求我們朗讀《弟子規》。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叫規范。《弟子規》總共有67頁,我們現在學到了34頁“泛愛眾”,“謹”里面說了: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那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如果錯了還不改,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我爸爸經常說:“有了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還不改。”

  我們的《弟子規》分八個不同的部分,分別是: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八個部分,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一年級的時候我雖然背得流利,不過總是很慢,但現在我不僅背得快,還流利。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一次,我正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在看《超獸武裝》,媽媽就叫我去擦桌子,我說:“等一下,等一下,我馬上就去擦桌子,再等一下就播完了!”

  可是我過了很久,我仍然坐在那里無動于衷,媽媽再三催促了好幾次,我才懶洋洋的坐了起來,還滿臉不高興,現在想起來還有一點慚愧呢!

  還有一次,星期天的時候,我去普羅旺斯表演拉丁舞,我一直覺得那件衣服很難看,而且緊,又不舒服,于是我一直大聲抗議,媽媽說:“能穿就行了,干嘛那么挑剔呢?”我轉念一想:“《弟子規》上面說“衣貴潔,不貴華”,意思是穿的衣服在于整潔大方,而不在于華麗。”想到這里,我終于不再挑剔了!

  《弟子規》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和不足,也知道了莫老師讓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因為它可以教我們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我喜歡!

《弟子規》讀后感12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想必大家都還記得這耳熟能詳的《弟子規》吧!對!這是我們三年級時背過的國學內容。回顧過去學習的《弟子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謹》這一段。

  “謹” 不是想想說說,隨便就可以做得到的,要經過長時間養成的良好習慣。作作對比,我就有點無地自容了!這段的開頭就說到了我的致命弱點:“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而我呢?晚上睡覺的確比較遲,可是早上起床就更遲了,要不是每天早上媽媽左一遍右一遍的叫我起床,說不定我哪次就遲大到了。而且每天起來以后不再床上坐個十秒十五秒的我就下不來床。太浪費時間了!再看這“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再看看我房間的床,每天早上起來以后掀開被子就不管了,換下來的睡衣往床上一扔就匆匆忙忙的上學去了。要不是每個星期的家庭大掃除,我的房間說不定會成什么樣子了!還有這里“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而我呢,吃飯的時候我最挑食的`就是姜和蒜,想到姜和蒜的那種味道就難受,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而姜是我最挑吃的東西之一,所以我一到轉季的時候就會感冒。唉!痛苦啊!而且在吃飯的時候,不好吃的我就會一點兒都不吃,但遇到好吃的呢?那一餐我會吃的特別多,真是“好吃我就多吃點”!再看看這個 “緩揭簾,勿有聲。寬拐彎,勿觸棱。”關個門,我會關得“驚天動地”,而拐個彎呢,我有時竟然也會撞到門呀撞到東西呀。真是只能用“莽莽闖闖”來形容了!

  唉!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要是我不讀讀《弟子規》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存在這么多缺點呢!看來我要以《弟子規》為目標,把它作為我一個努力的旗幟,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加油、改進,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弟子”!

《弟子規》讀后感13

  我喜歡的經典作品很多,有法布爾寫的《昆蟲記》,蕭紅寫的《呼蘭河傳》,林海音寫的《城南舊事》等等,而我最喜歡的應該是清朝李毓秀寫的《弟子規》。

  《弟子規》依據古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是教導人們為人處世的規范。全文三字一句,分七部分共一千零八十字講述了做人處世的準則。

  要說認識《弟子規》,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爸爸陪我看了一部關于傳統文化論壇的光碟,光碟中的老師有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還有兩位七八十歲高齡的老爺爺。他們中有企業家,大學教授,醫生,菜農,學生等各行各業的人士。大家都用淺白真誠的.語言把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和變化講述了出來,揭示了許多人生哲理,使人非常感動。原來這些都是他們學習和落實《弟子規》的教育后產生的變化。我被他們真誠的語言,無私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所以我對爸爸說我也要學《弟子規》。于是爸爸找來了《弟子規》,我們一家一起開始了《弟子規》的學習并逐步落實。

  在《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規范。以前媽媽叫我,我聽到了都懶得答應,經常惹媽媽生氣,讀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后,我就再也不那樣了;“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說開口說話,應該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至于欺騙與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這成了我和同學之間交往的重要守則,使我們的友誼更加深長,因為我知道要對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負責,我和同學之間常常互相幫助,患難與共;《弟子規》還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鄰里兄弟之間要和和睦睦等等道理。

  我決心把《弟子規》中的道理更多的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學習中,我也希望所有的同學都喜歡這部經典作品,因為我相信它會讓我們一生受益!

《弟子規》讀后感14

  最近,我愛上了《弟子規》。每天早上我都會在《弟子規》的朗讀聲中醒來,這是媽媽在電讀機中為我設置的。開始,我只是喜歡聽并隨著朗讀。

  時間長了我就問媽媽其中每句話的意思。媽媽告送我:“《弟子規》中的每個字都蘊藏著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理解的`透徹。古圣人孔子用簡單的字句描繪出人生的事情,每件事都意味著一個人生哲理。”如“父母勿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盡心盡力地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換不完!

  在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累了一天了回到家,渾身酸疼,而我卻因為作業發牢騷。“來,好女兒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的話音剛落,我就不耐煩的說:“沒有時間,沒看見我在這寫作業嗎?”現在想起來,覺得自己錯了,爸爸累了還不是為了我嗎?我就算毫不猶豫的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了事的時候,總是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是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似我表面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發出了許多的不滿。可是理解了《弟子規》內容后,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棵小樹,不為他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參天大樹。

  今后,我要管好自己,用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用《弟子規》來約束自己。“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學習孔圣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弟子規》讀后感15

  暑假里,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平時說話時要謹慎,不要隨意亂說,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再次,和他人相處時要平等待人,有愛心,與品德好的人交朋友,并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最后,在做到了以上這些后,就可以認真學習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了。以前我也明白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但沒有把它們系統化。原來“弟子”也有“規”啊!

  讀《弟子規》,讓我感觸最深的有兩句話:一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一句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的意思是: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恭敬敬的將父母的話聽到心里。當我們犯了錯,父母責備時,我們應當順從的聽父母的教誨并且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過失,不可以頂撞父母,使他們傷心。以前我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雖然也知道這方面的道理,但就是做不到,經常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我今后堅決要改正,做個聽父母話的好孩子。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疼愛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那是極其自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討厭子女,子女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的,是有賢德的體現呀!這方面在以前我還真做不到。以前只要父母一批評自己,哪怕是自己錯了,心里也會想:父母現在對我不好,長大后我也不對父母好。看來我是大錯而特錯了,今后我一定改正,做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

  這就是我初讀《弟子規》后學到的道理和感想,寫出來與大家共同交流。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作文12-25

弟子規的讀后感04-04

《弟子規》讀后感07-27

弟子規讀后感11-05

弟子規的讀后感09-22

弟子規讀后感09-20

《弟子規》讀后感11-06

《弟子規》讀后感03-18

弟子規的讀后感范文04-08

《弟子規》學生讀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