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匯編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
斷斷續續終于讀完了。第一主觀視角的追尋手法讓人忍不住想要把書拋在一邊,這貨講的都是些什么玩意?當你急躁的往下翻的時候,就像是看了一部冗長又無趣的電影,在眼皮子打架的時候,居然開始明白他想說什么了。
我是向來是習慣以最大的惡意去揣度推測他人的,所以當我知曉人們對斯朱蘭以贊賞替代懷疑,以榮耀點綴齷齪時,問題就來了。
其實某種程度上,斯朱蘭有點像是梵高,但是在某些性格上面被放大縮小了。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那些禹禹獨行追尋月亮的勇士總是被嘲諷被異化被排斥,而一旦他們或者找到了自己的月亮,哪怕只是水中月,這些六便士們,這些想要追尋月亮卻陷入了六便士們,這些既想要月亮又不舍得六便士們,就把斯朱蘭當成了勇士,英雄。
這不是重點也無可厚非。可怕的是像是一旦你成為了斯朱蘭式追尋月亮的人,那么似乎就占據著道義的制高點,可以理所當然的不管不顧那些六便士的.死活,哪怕你做了什么樣的混蛋事。于是斯朱蘭逃離妻子,誘引有夫之婦,再度拋棄,再度逃離。
如果這些都可以被原諒,如果那些追尋月亮的人的確就天生高人一等,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活該被命運和追月者戲弄。那么更可怕的是,一群以者追月之名做著搜集六便士的人,被社會和大眾以掌聲和眼淚歡迎,前者心安理得的被高光,后者肆無忌憚的被感動,整個社會一片大好欣欣向榮。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2
作家把一種性格放大到極致,讓我們去體會感受每個人骨子里都有的那一點點對理想的追求。
這本書說是寫于一戰期間,想要給當時迷茫的人們一些鼓勵,希冀人們不致于在戰后對生活百無聊賴。不知道這本書對于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起到指引心的'作用?
看這本書的時候,很佩服斯特蘭的自私,內心沒有一絲愧疚波瀾不驚地就拋妻棄子去到巴黎,全身心學畫畫。其實很羨慕,可是轉念想想,現在的人有幾個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怕是渾渾噩噩地多些。
斯特蘭其實往小了看可以是力爭上位的庸庸白領,只是沒那么徹底,仍舊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會為自己做一點點娛樂的事感到負罪感,但無法避免,那些事總是很克制地去做,這樣良心才回安寧。
最后,斯特蘭終于去到大溪地,這個地設十分符合他種種要求的地方。愛塔料理他的起居,充當他的畫模,滿足他自己痛恨至死的性欲,不打擾他的內心世界,事事遵從他的意見,他大概不會想到此生能遇到愛塔這樣一個完美伴侶吧。
現實生活中我們并不總能像他這樣美滿地按著自己所思所想去過日子,但他到底喚醒了一些心底里有執念的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書,書名沒有在書里出現過,不知道怎么講對這本書的感覺,可能是沒有感覺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3
曾經在某部電影中看到過一句話:我不是只要生存,我要活得有意義。我想,這也是毛姆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事業小成的斯特里克蘭離開妻子和孩子,放棄已有的安穩工作,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學習繪畫,窮困潦倒,疾病纏身,卻從未放棄追求心中的理想,在小木屋中完成光怪陸離的巨作后,心滿意足地將它付之一炬。
一生很長,請抬頭望一望月亮。
在很多人眼里,放棄現有的安穩生活,離開相處多年的親人,去追求虛無縹緲的“幻想”,甚至為其獻身,這些行為十分可笑,甚至令人鄙夷和不理解。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我對閱讀與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認為,這恰恰是“生活”二字更深層次的'意義所在。我時常想,倘若所有人都以出生、成長、成人、繁衍、死去,這個死板的程序來生存,那么人類的存在,和其他動物好似也并無差別。倘若沒有理想,只是日復一日地做著相同的工作,我們究竟是在世間為理想奔走了兩萬多天,還是只是為了生活,原地踏步,一天重復了兩萬多遍?
正是因為有理想有追求,我們與其它動物有了分野。《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望見了月亮。我想,六便士對應的是觸手可及的現實,月亮是遠在天邊的理想。書中的斯特里克蘭顯然是望月者、追月者。我想,我們也許只能偶爾在雞毛遍地的生活中遠觀月亮,而沒有攬星摘月的勇氣,卻始終對追月者留有幾分尊重與欣賞。
要始終懷擁一份對光潔理想的向往。滾滾紅塵,我們只是其中最庸碌平凡的一粒。或許,我們在六便士堆里終生打滾,但我們每個夜晚都有夢可做。
人靜月明的夜里,理想還醒著,我們也可以輕悄地推開窗,抬起頭,望一望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4
全書講述一位畫家,在中年時,為了自己畫畫的理想,拋去舒適的家庭生活與工作,獨自流浪與創作的故事。
在追尋理想過程中,畫家完全不理會物質上的貧乏,他的.存在,就是為了畫畫,在外人看來無論多么窘迫的生活,對他而言不算什么,只要能活著,買得起顏料和畫筆就好。
同時無論女人對他有多么好,只要他感覺女人要用溫柔束縛他,他就逃避。女人對他而言,只是在他靈魂枯萎時候的一個安慰劑。無數的女性覺得他殘忍,缺乏人倫。但對他而言,畫畫才是第一重要事情。
很多人覺得他是瘋子,缺少人性。但天才和瘋子,就在一念間。他的畫作就可以證明他是個天才。也有人覺得他的生活是個悲劇,但我看來,他是成功的,不是有人說,最成功的人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一輩子。
他勇敢,有信仰,真真實實的按自己的心愿去生活。對照他的精神狀態,我覺得自己早已是個死人。正如書中序言中所講,人生的理想就如天上的月亮,讓人羨慕,但高不可攀;人生的現實就如六便士,最小的面值,卑微但又現實。
為了便士,我們貌似不經意的一直在忽略月亮,仿佛月亮只是兒時的記憶,成長就是低著頭,不停的在土里挖礦的過程。
人生在世,如畫家這般看得穿,行得灑脫,何嘗不是幸事。作者:芒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5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一書的開篇,就以這句話作為開頭。的確,全書描寫了斯特里克蘭作畫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就是在追求月亮中度過的。
《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是毛姆,一位著名的英國小說家,,本書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劵經紀人斯特里克蘭,拋棄妻子和孩子,突然轉行到藝術領域,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全部關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這本書令我觸動,我非常喜歡書中的一段話,想要分享給大家:“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渴望一種桀驁不馴的旅程。這樣的安逸總讓我驚懼,我的心渴望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變——改變和不可預知的冒險,我將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險灘。”這是斯特里克蘭的內心獨白,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也這樣做了。在如今的世界中,有誰能夠像斯克里克蘭一樣,拋棄一切,,不管金錢和權利,只為自己的夢想前行呢?斯特里克蘭的一生雖然沒有金錢和權勢,但他真正的活出了自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世界冰冷殘酷。沒有人知道我們從那里來,到哪里去。我們必須身懷謙卑;我們必須看到寧靜之美;我們必須隱忍的活著。讓我們去尋找淳樸、善良者的愛吧!他們的無知比我們的知識更可貴。讓我們保持沉默,滿足我們小小的角落,像他們一樣平靜溫順吧,這才是生活的智慧。”
祝愿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月亮”,活出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6
這本書讓我太喜歡了。
對于斯特里克蘭,我先是好奇,然后厭惡,繼續好奇,繼續厭惡,最后羨慕,震撼。
我最初也覺著他沒有人性,自私,不負責任的拋妻棄子,之后又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他什么都不在乎,所以誰都拿他沒辦法。我甚至一度覺著他活著或者死了又有什么區別,他活著也只是他自己,他又什么都不在乎。
可是后來,我開始羨慕他,該有怎樣的力量才能支撐一個人完全不在乎別人,他不僅不在乎別人,他也不在乎自己,他不在乎是不是能成為有名的`畫家,他不在乎他的畫是不是被別人接受,他活著什么都不為,他甚至活著也不是為了畫畫,他只是畫畫而已,就是畫畫。
讀這本書我反復的去想,到底為什么,他為什么這樣子,人是不是應該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應該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到底怎么活著才有意義?我想讀完這本書我有一些想法了,所有的都取決于你自己。
你自己人生的意義取決于你自己,我甚至不認為斯特里克蘭有夢想,我覺著畫畫對他來說不是愛好,也不是理想,更不是工作,畫畫對他來說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他只是畫畫,畫畫也只是畫畫。如果非要給斯特里克蘭畫畫安排一些意義或者目的,那就太俗氣了,太低級了。
月亮不是六便士,六便士也不是庸俗的生活。
月亮只是月亮,六便士也只是六便士而已。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7
《月亮與六便士》聲名在外,好像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但是我不喜歡。毛姆用詞很準確,句子也很優美,但是他像任何一個西方作家一樣,講故事啰里啰嗦,每個不相干的甲乙丙丁胖瘦美丑也要用心描述,讓人看著厭煩。主人公也不討喜,甚至真實的有點討厭,這大概是毛姆最想表達的東西吧,那就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沒有一絲一毫的修飾。
“孤獨的靈魂懷著不為人知的幻想,終于向他夢寐中的島嶼進發。”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在四十多歲放棄穩定的工作和和諧的家庭一心投入到自己的夢想里去。
斯朱蘭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從英國走向巴黎。在巴黎他拆散了朋友婚姻,帶著德克的妻子住在德克的房子里。逼死德克妻子之后去大溪地,和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舉行了婚禮,生了孩子。他對女人的.要求就是,不要煩他,為他做家務,掙錢養他。道德在他身上完全起不到作用,除了他自己的繪畫,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不能對他產生一絲一毫影響。
斯朱蘭是幸福的,固執而專注的人都很幸福。他能完全放下前半生經營的大多數人都會過著的平淡生活去實現自己的畫家夢,這種魄力和固執,沒幾個人能做到。他不在乎窮困潦倒,不在乎別人的評價,甚至不在乎這個世界的道德觀,除了畫,他對什么都不關心。這種超然境界,恐怕一天工作24小時的最工作狂人也比不上。
也正因為他的固執和專注,使得他的畫無與倫比。
一個固執的人想走到終點,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8
斯朱蘭的性格是孤獨的,是高傲的孤獨,是讓同時代的人無法理解的孤獨。因為在他世界里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是他對生命的最高追求,那就是藝術,于是斯朱蘭離開了家鄉,拋棄了別人都羨慕的工作,拋棄了妻兒,孤身來到巴黎求學。學成后為了實現夢想,孤身又到了大溪地的孤島上進行創作,直到生命的盡頭。他對生活沒有要求,而對藝術的追求卻是崇高的,他是要用繪畫藝術把世界呈現給人們,是要用藝術把生命的意義展現人們。
斯朱蘭做到了!他的夢想實現了!在我們看來,他的前半生是為生活而奔波,是為家庭為別人而活,對斯朱蘭自己來說就是對生命的茍且。他的后半生在我們看來就是,他就是一個丟掉美好生活而自討苦吃的瘋子。但對斯朱蘭來說那是最美好的時光!我們沒法理解高傲孤獨的人的世界,因為在他們眼里,生活的瑣碎都是庸俗的,只有藝術才是最高貴的,于是斯朱蘭沉醉了!他完全活在了自己的夢想中,活在藝術的世界里……當他完成了那幅巨作的'時候,正是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樣子的時候,也是他生命的終點,他是用藝術回答了自己的追求,用藝術展現了夢想的世界。斯朱蘭是幸福的!斯朱蘭是快樂的!
斯朱蘭死了,他留給后人的藝術財富是無價的,是夢寐以求的,他的藝術永遠活在我們的夢想里!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9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因為這句評價,我讀了這本書。
小說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穩定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像被“魔鬼附體”一樣,突然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我”從他妻子那里得知他跟著一個女人逃到了巴黎,那時“我”對斯特里克蘭德是一種近于厭惡的感覺,之后他對真誠善良的斯特羅伊夫的傷害,“我”對斯特里克蘭德不遺余力的鄙視和痛恨。
但到了后來,“我”在從間接的過程中,了解到了他的超人之處,藝術的成就也令“我”佩服,甚至感到震撼。
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瘋子,他拋妻棄子,傷害了一直幫助自己的朋友,他對最惡毒的評價絲毫不在乎,他也確實該罵。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又是一個天才,40歲才開始畫畫,沒有任何基礎,也沒有人去教他,他也并不打算去跟任何人去學習。在巴黎生活窘迫到快要死去,他還是在追求他心中的.“藝術之美”,后來他的畫作也證明了,他是一位足以載入史冊的藝術家。
天才異于常人,他們過著瘋狂的日子,創作出瘋狂的作品。在斯特里克蘭德心里,藝術之美高于一切,在追逐美的路上,他自己就是神。
讀了這本書,人們才突然發現,潦倒與偉大、卑微與善良、仇恨與熱愛原來可以這樣毫不排斥地共存于一顆心中。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
我在看前五章的時候,真心覺得這本書應該是晦澀難懂的,只有那種潛心鉆研的人才看的下去。直到兩個月后重新拾起這本書,才知道那前面的鋪墊與后文的.曲折有多么大的反差。
我曾經形容我看這本書的感受,每翻一頁我的眉毛就會驚奇地上挑一下,斯朱蘭家庭的美滿,到斯朱蘭為藝術出走,到古德家庭美滿,再到古德妻子為愛跑路,跌跌撞撞,斯朱蘭的生活卻從來沒有激起過一絲波瀾。
藝術,是他生活唯一的光。
同樣是偏執,同樣是渴望,斯朱蘭的形象讓人驚訝又討人喜歡的多,他的魯莽,他的狂妄,他的驚世駭俗,始終如一。盡管作者筆下的他那么令人討厭。
但我始終不欣賞。放蕩不羈,野蠻無理,為了自己的渴求不去在乎其他人的感受,甚至給他人帶來傷害是不可取的。你總歸是要生活,要與這個世界接軌,你既沒有辦法擺脫俗世,又有何理由叛逆?
題外話。我真的被古德先生感動到了。當他面臨難以言說的痛苦,他比起斯朱蘭太太更是個明眼人。他看透了那些假裝和暗流涌動,仍然流著淚狠下心閉上眼睛,他是個溫柔的人,他近乎絕望地愛著那個女人,即使她拋棄他,唾棄他,用盡全力傷害他作為一個男人的自尊,可他也只有卑微地躲起來,在暗無天日的角落里悄悄注視著所愛之人,淚流滿面,喃喃自語。
“我不能走啊,她要是出事了我不在怎么辦啊……”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
前段時間把社交網絡昵稱全部改為“斯特里克蘭”,不知道為什么,對這個人充滿深深的敬佩,羨慕那樣的人,但自己卻不敢成為那樣的人,雖然自己一無所有,但拋棄所有,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真是太難了。
這幾天,單位來的來,走的走,圍城啊,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到底想做什么,自己也一直找不到答案,但真心想改變,如果改變不了自己,就換個環境吧。讀《月亮與六便士》是在那段特別頹廢的時間,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日記上寫的滿是掙扎。
40多歲,我會在做什么,不敢想象,斯特里克蘭在他40歲的時候,拋棄家庭事業,獨自一人去學畫畫,哪怕他畫得并不好,甚至少有人買,都到了難以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地步,但他還是繼續畫,畫畫真的讓他瘋魔。前不久,一個碩士研究生重新參加高考,選擇自己喜歡的醫學專業,26歲,還可以有夢想,對比我這條咸魚,真的太閑了。
40歲以前,斯特里克蘭是一個普通市井小民,按部就班的工作,為生活、事業奔波,跟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區別。40歲以后,他放棄所有,選擇去畫畫,自私到了極點,對,完全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對妻子完全不管不顧,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是會有這么多人喜歡,唉,這真是個瘋狂的世界。
羨慕那些不顧一切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我是做不到了,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但其實想想也沒什么可以失去的,可自己想得到的,也不知道啊。你得賺錢,你得養活自己啊!怪這個社會,不給人機會,那還是有那么多人把握住了機會。只能怪自己,真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做的決定,每次選擇都有風險,做不到拋棄一切,就學會勇敢承擔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
文章前幾章跟普遍的歐洲文學作品類似…無聊卻又不可少缺,讓讀者一邊吐槽一邊堅持讀下去……毛姆回憶“斯朱蘭”并后來到大溪地去追尋這位天才的足跡…寫下了這本書;作者寫了這位大畫家怎樣脫離世俗的牽絆拋家棄子去追尋自己內心的理想,寫了斯朱蘭的才華,也寫了他的人性;總的來說還是讓人心底肅然起敬,不過感性的讀者恐怕要小心,因為文章中段對斯朱蘭性格的描寫實在是讓人窩火,我讀的時候也是暗想怎會有如此“忘恩負義”“狼心狗肺”的東西,可是越往后讀,我越否定了自己最初的對斯朱蘭的看法,一開始作者說他沒有人性的弱點,所以我覺得他我行我素,可是有的時候我又偏偏看到了他的弱點,從道德的層面來說對于斯朱蘭的行為我認為的確應該被批評,可是…后面我又覺得那是我們賦予人性該有的特征,而人性本沒有特點,就像動物界強肉弱食,沒有人去評論一只老虎吃了一只兔子到底對或者不對……好在他在大溪地找到了自我,完成了內心深處才華表現欲望,所以到最后連自己也不察覺的原諒了他。都說這位斯朱蘭先生其實就是大畫家高更先生,于是我去網上搜了關于高更先生的作品(雖然我不懂畫也不懂藝術),希望能找到他的`些許痕跡,找到跨時代感情的共性…最后竟莫名的懂了關于繪畫上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后和后印象主義的皮毛,倒也是個意外的收獲;最后,我當然佩服這位天才作家,可是仿佛我更喜歡毛姆先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3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但愿你的生活中同時擁有月亮和六便士。”第一次想讀《月亮與六便士》便是源于在網絡上看到的這樣一句話。初次看到這句話,我想大概六便士代表的是金錢,而月亮則代表了某種圣潔的難以企及的事物。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事物并不能同時取得。就像古語說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然而在我讀完《月亮與六便士》之后,我發現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這是一本我無法看懂的書。確切的說是一種我無法理解的故事。這本書講述的是關于夢想與追尋的事。有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當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時,斯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他的厄運。更準確的說是一個被夢想俘虜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厄運。別人都是在不斷的做加法,他卻是在做減法。書中的他自私并且六親不認,但好像他是在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也并沒有什么錯。他非常厭倦自己的按部就班一樣的生活,他從來不想過去,對于他來說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現在,他的生活是一種偉大的不幸。書中的另一個人斯特略夫,我很喜歡他。因為他的人生是一種平庸的幸福。我覺得這種平庸的幸福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兩個人兩種人生對比鮮明。也正像是月亮和六便士,分別代表了理想與現實。
就像書中所說,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月亮就相當于我們的夢想,它很遙遠但卻很美好。我們在追尋夢想的路上也許會很孤獨,甚至到最后會一無所得。而六便士則象征著金錢和世俗,不論是月亮還是六便士,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哪一個?而我追求的又是哪一個呢。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4
有些作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比如英國的毛姆。
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里,抬頭看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實在是名氣太大了,已經到了如果不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讀過書。
第一次正式推薦這本書的是李東昆老師,那回在外國語小學舉辦的《人生最美讀書時》活動中,東昆老師講這本書對他影響很大,于是便記在心上。
接下來那一年底,新鄉撒哈拉書店開業,仿佛走到哪里都擺的《月亮與六便士》,于是便買了一本。
書中講述了一位英國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安穩的生活,拋下工作,以及家庭,只身來到巴黎追求夢想,學習繪畫的故事,最好來到塔希提島,并與當地女子結婚,病逝他鄉的故事。
故事本身并不復雜,但其中蘊藏著人性的探討卻極為深刻。在世俗的眼里思特里。克蘭德簡直渣到了極點,但從藝術的角度,他又是如此的勇敢。
東昆老師曾經講過語言的盡頭是“藝術”,那么我想,真正的藝術家也不是用語言可以描述的吧。
離開了倫敦來到巴黎,離開了巴黎又來到了塔希提,在這座被稱為離天堂最近的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思特里。克蘭德終于找到了自己心靈的家,于是他拿起畫筆,描繪出它的樣子,世人無論當成杰作還是垃圾,應該與他都無關了。他只是畫出眼睛看到的東西,劃出了他的夢,于是他的心從此不用再流浪了。
認為“金錢罪惡”的`人是極端的,認為“夢想即一切”的人也是不成熟的。作為一個社會人,如何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平衡是一個難題,這恐怕也是本書大獲成功的原因吧。
推薦這本書的李東昆老師終于辭去了高校教師的職位,跑去北京讀博士了,很多人感到詫異,我卻一點也不奇怪。
而我還整天在六便士中討生活,有時趁著夜晚散步時,偶爾也抬頭看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5
主要敘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在不惑之年,拋棄事業和家庭,追求內心繪畫的夢想,最后在一座孤島——塔希提島,找到了歸宿,創作了諸多驚世杰作,也完成了對月亮的追逐。
對于主人公離經叛道、拋妻棄子的行為我不予置評,因為生活在中,牽絆太多;但他遵從內心、拋棄名利、追逐夢想的勇氣讓我非常震撼。當然主人公近乎瘋狂的追求理想的方式并不適合我們大多數人,但他給了我們選擇另一種生活的勇氣。正如書中所說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求得內心安寧,怎么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你對、對個人的要求。”
在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我以為作者想告訴我們應該仰頭看看月亮,而不是低頭撿六便士。讀完之后,我發現自己太偏頗了,作者深諳人性的'復雜矛盾,多少惺惺作態包含在真摯中,多少躲藏在里。
人生而不同,我們評判他人生活的意義。月亮是詩和遠方,六便士是充滿物質的俗世。你不能說無數溫馨安逸的生活模式就是錯的,也不能說滿懷勇氣探索追求夢想的步伐是錯的。月亮或是六便士,并不必然對立,也沒有正確答案。
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天性就是事事都要先得到別人的認可。別人說生活安穩最重要,別人說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才是成功,別人說父母沒實現的愿望你來實現才是孝順,別人說一切都應該為了孩子……因為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所以總是,了內心的想法。要知道你的人生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也不是別人的外篇。生活的意義,應該由你自己去探索尋找。
無論是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請成為你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別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相關文章: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書筆記12-09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書筆記12-09
《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生哲理12-09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12-09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經典語句摘抄12-07
月亮和六便士的優秀讀書筆記03-11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30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29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06-20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