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周末,閑暇之余,我看起了很久之前的買的親愛的安德烈,之所以會買這本書,還是因為好奇,沒想到,當我翻開親愛的安德烈后,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后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該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杂桑S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
我希望推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給每個人讀一讀,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一直特別喜歡讀這種貼近生活的書,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間的共鳴。我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書中寫的朋友親情的那些暖和怨總讓我悲傷或溫暖。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點感情的點綴,讓人很容易愛上這個世界。
龍應臺帶有中國母親的特點卻又有一些特別,安德烈?guī)в卸畾q年輕人的心聲特點卻又有異國的風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說當讀到他說我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動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學校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時候就是此處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玩游戲時大喊大鬧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學校游蕩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書,可以對路過的人肆意大笑,我想這是二十歲的我獨特的迷茫和頹廢,我沒有目標便只好浪費生活。想起家中的親人何不內(nèi)疚,但是我難以邁出我的步伐達到他們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著,我是一個小小平凡的人。當龍應臺說出我只想讓你快樂,如果我淚腺發(fā)達肯定會流淚。因為我們都想做令人驕傲的孩子,同時也渴望理解。
倆代人的溝通帶有親情的傳遞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別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誠的傳遞方式。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就要跟他說很多的話,真誠的說話。在中國不得不說親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給予他們的愛,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達到期待。這是親情么,是,這是幾千年的親情,但我想算一種賦予的契約,做父母的應該怎么做做孩子的應該怎么做。我們從未了解彼此。這不是那種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會痛扁你也不是你媽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種你說出一個觀點,竟然是認同或者討論,而不是那種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國很難,因為父母給予的太多,連龍應臺這種開明鼓勵獨立的母親,在孩子說抽煙喝酒什么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去詢問和勸誡,他們不管自己孩子有沒有主見或者在何種心情下做這種事,只知道這不好要停止。這就父母身上那種你永遠是小孩,我要永遠保護你。這種深愛,大概很多時候都讓孩子喘不動就想他們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可當我們?yōu)槿烁改赣质侨绱耍@是典型的中國情感。沒有好壞,只是想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慢慢改變。當讀到安德烈說他看到中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幼稚表現(xiàn),我羞紅了臉,因為我也如此。
一個母親能與孩子這么交流,是一種多大的感動。我們都退讓一步,不能全部認同但我學著理解你的世界。以上吐槽了可多,其實是隨心寫。我知道這邊本書感動的是親情,我也羨慕能如此真誠的同最愛的人交流。我更喜歡他們討論的.香港人的快生活對政治的討論對恐懼的討論去愛情的見解,這才是內(nèi)容,是生活。是倆代人的不同是碰撞,但是我讀了共鳴也讀到了感悟。原來每個人都是如此有意思。說是心靈雞湯吧,也算,但我不認同。因為我并不是求雞湯而來,我只想看看這對母子的不同和思想的不同階段,一個二十歲的世界和一個四十的世界和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悟。
不管是誰,只要我們愛,都要想著去了解,在生活中永遠不要忽略與他人的溝通。這是愛應該有的最初步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寒假,讀了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合作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受益匪淺。整本書我讀出了兩個詞,尊重和自由。
龍應臺對兒子的尊重和兒子與母親交談的自由,頗讓我們感動與羨慕。我們常說,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可是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龍應臺女士在這36封家書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書中這樣敘述到,龍應臺非常討厭自己的兒子吸煙,每當他吸煙的時候,都想狠狠地訓斥安德烈,但終于還是忍住了,理智告訴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選擇的權利。而我們做家長的和龍女士所區(qū)別的,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行為,常常忍不住訓斥孩子,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因為我們恐懼,恐懼孩子走彎路,恐懼孩子走向我們所不希望的道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甚至亞洲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獨立宣言》一文中寫道:
一天,一些中國大陸記者來采訪龍應臺,她的二兒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剛離開,菲利普便說道:“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女的華人朋友的特征?”
他說,“就是當他們要問我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們中國,甚至亞洲傳統(tǒng)思想中,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龍應臺女士對于孩子的尊重還表現(xiàn)在,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平庸”。作為中國的家長,我們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當中,便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樣,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獲得的成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這里,很喜歡龍應臺女士給安德烈的這樣一段話與家長們共勉: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
這兩句話使我醍醐灌頂,因為我也是一名家長,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夠不平庸,但是對于不平庸的`意義,我理解的很狹隘,能上一流的大學,能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其實,正如龍應臺女士對安德烈說的“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其次,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安德烈在母親面前是自由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來,安德烈,想談什么就談什么,毫無顧忌,就像對待自己的同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即使說得有些過分,有些無禮,對方也不會因此而大發(fā)雷霆。記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學》中,安德烈在和媽媽討論音樂,說了這樣一段話:
“拿著曲子和同樣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聽,然后會有無窮無盡的討論,討論歌詞里最深刻的隱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觀念,那真是不可言傳的獨特經(jīng)驗——我不能給你解釋,因為那種經(jīng)驗是只為那一個時刻和氣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傳而獨特。”
又在結(jié)尾時這樣寫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復我這封信,因為你不是樂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寫作,或者文學,所帶給你的,是不是和音樂所帶給我的一樣,一種獨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窺探的一種秘密的、私己的美學經(jīng)驗?”
這哪是和媽媽對話呀,這就是和同齡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討自己的隱私。
真好,通過這樣的對話形式母親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十分個性: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悲哀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但是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明白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因此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就應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就應不多吧。畢竟自控潛質(zhì)但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因此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但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職責心的人必須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正因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刻,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正因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刻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潛質(zhì)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但是問我用手機的狀況,我對此也很滿意。因此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就應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杂桑S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必須會十分滿足的.。但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但是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因此我也很推薦那些內(nèi)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必須會獲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常瑣事,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jīng)常談論的話題。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么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談,能旅游,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來說,仍然不算是什么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并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慣并服從這個制度吧。當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fā)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可是悠久的歷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人文關懷這點是龍應臺,這位曾經(jīng)的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復提到的。人文關懷,是什么?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tài)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fā)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來是長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懷政策,當然少不了領袖的人文關懷,再配上人文關懷圖片。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zhì)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懷下的結(jié)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zhuǎn)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現(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許有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記錄母親與孩子成功交流的書。就書的形式和內(nèi)容來看,也確實如此。
只是,掩卷之后,想到龍應臺對安安的用心,突然間感動地落下淚來。
曾經(jīng),你的孩子,只是個柔軟的躺在你的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努力地叫著mummy。你微笑地看著他悄然地成長,一點一點地變得成熟,一點一點地學會獨立,然后毅然決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遠遠地站在他身后,愁悵地望著他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的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而他,卻仿佛在一夜之間變得濃眉大眼,玉樹臨風,嘴上有淡淡的胡須,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沒有話想和你說。這個時候,你會心痛嗎?
當時間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從來沒有后悔過對他的付出,也沒有將自己的漸漸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卻清楚地感覺到:你在一點點地失去自己所愛的孩子,不會心痛嗎?心痛的時候,你會做什么?聽之任之嗎?還是放下母親這個無用的稱號,真正地將自己放空,去了解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事呢?當他輕易地告訴你他們這一代的生活就是“性,藥和搖滾樂”時,你難道不會吃驚和擔心得立刻打電話去求證或是暴跳如雷嗎?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臺這樣成功地與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經(jīng)歷,去換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誼。她的'措辭,不再有《野火集》中脫口而出的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來》中滿溢的幸福和滿足,更多的是在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與他類似的語言和對自己青春年少的回憶換取他的信任,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所以,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不僅僅是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集,而是,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做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很難讀懂這顆心的全部,直到——他自己成為父親的那一天。
同樣的,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象安德烈這樣愿意與母親以書信的方式交流生活的全部的。更多的孩子對于給母親寫信,是做為任務去完成,而非發(fā)自內(nèi)心。就算是安德烈在書中承認,自己以這樣的方式寫信,其實只是為了賺取“稿費”,我仍然認為:安德列在這本書中表現(xiàn)不俗,他的文筆,他的真誠,以及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深得母親的真?zhèn)鳎偃绨驳铝铱吹竭@句話,想必會不高興,因為他不希望自己是媽媽的附屬品,在他看來,他寫得甚至比媽媽更好,可是,驕傲如他,也許不會愿意承認這與母親的遺傳、培養(yǎng)以及尊重有關。
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在面對學習、愛情、生活時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他感性,率真,誠實,幽默,他的身體里,流淌著龍應臺優(yōu)秀而驕傲的血液。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臺微笑的樣子。再優(yōu)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對自己的嘲笑,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于自己的孩子。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初識龍應臺是因為《目送》,在當當網(wǎng)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讓我很是感慨。當時很難想象母親和孩子竟能夠這樣的交流。當龍應臺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我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為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邊,并且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墻。可是龍先生選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系,可是我能夠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于是兩個人便一齊寫了三年專欄,經(jīng)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論的資料包含生活,社會,經(jīng)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此刻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雖是以母子交流為主,但大多經(jīng)過對時事,對人生,對事情的`交流來體現(xiàn)。文中涉及了許多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兩個我很有感觸的說一說。第8封,第9封信中,兩人討論了“兩種道德”的問題。主要針對日益明顯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僅僅在臺灣在德國,在大陸也是,整個世界也是。我們在吃著好幾百塊的大餐時,是否能夠想到還有孩子在山區(qū)里不明白什么叫披薩不明白什么叫漢堡。在我們倒掉殘?zhí)凼o埖臅r候,是否能夠想到非洲那些因饑餓導致水腫、肚皮滾圓最終死掉的孩子。這是個十分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個十分嚴峻的道德問題。于是龍應臺就提到了兩種道德,消極的和進取的。我們能夠節(jié)儉,能夠不浪費,能夠隨手關掉無人房間的燈,在并非很熱的時候不開空調(diào),可是這個只是消極的道德。進取的道德是主動的抵制,主動的做一些事。而我覺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話是“菲利普(龍應臺二子)說,唉呀媽媽,那你雞也不要吃了,你明白他們是怎樣很多養(yǎng)雞的嗎?他們讓雞在籠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爛肉,你說人道嗎?我說,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記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個人的事,不必須由邏輯來管轄。”雖然這話聽起來自私,卻確實解決了我的問題,許多次我徘徊于消極和進取的道德之間不知如
何取舍——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文中龍應臺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我會一向平庸下去,而問他是否會失望,龍應臺的回答是只要覺得有意義,能夠帶來歡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我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也讓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們要求我們好好學習的目的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什么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為什么人的權利。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zhuǎn)往人生的深沉。”這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nèi)テ纷x。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親愛的安德烈》,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是在學校舉辦的青年教師讀書沙龍活動中,有那么一位教師介紹了這么一本書。此書是知名作家龍應臺和18歲兒子安德烈合著的,書中收錄了母子之間三十多封書信。通過閱讀我知道這書里不是母子之間互道思念、感恩之情,而是母子兩人對價值觀、社會觀等問題的討論,向我們真實地展現(xiàn)了兩代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在信中,可以這樣說兒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母親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對母親嘲笑有加,母親對兒子認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等她御任回來,已是十八歲的兒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點“冷”地看著她。他們之間似乎有了一座無形的墻,她知道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媽媽不能理解兒子,兒子也不能理解媽媽,于是,他們用三年的時間互相通信,以書信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用安德烈的話說,剛開始時,母子之間的異議和情緒就像“猛獸出閘”樣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隨著時間流逝,三年后,他才突然察覺到,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他和母親有了連結(jié),而這又是絕大部分人一生中不會有的東西。他和母親不會每天重復不痛不癢的問候,不會頂著“愛”的名義去做一些違背內(nèi)心的事。
也許是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中國文化的影響,龍應臺雖旅居海外多年,但還是一位不免帶有些許“中國特色”的母親,她羨慕人家二十一歲的女兒和母親手挽著手親密地逛街,十八歲的兒子很乖地坐在母親身邊陪著母親訪友,跟母親有說有笑,因而當知道兒子到上海去做暑期實習,她也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并快樂地想象著母子三人共處一室,是多么幸福。然而兒子卻說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獨立的空間,為什么又要和媽住在一起。雖失望,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和兒子共處一室的初衷,并且看到兒子凌亂的臥室時,也絕不整理。無疑,龍應臺已不是一個典型的亞洲母親,或是說中國母親。或許正是因為不典型,龍應臺才能和兒子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溝通,并試著彼此理解對方。
安德烈,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男孩,每一封信表達的是自己對生活的見解,對人生的感慨,充滿著智慧與幽默,以一種看似玩世不恭的心態(tài)獨白了自己的內(nèi)心,真誠、純正。
這樣的孩子,當然不能簡單地用擁抱,或是三言兩語就能輕松感化的。平等的交流或許是最好的方式,而幸運的是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用三年的時間彼此平等對話。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jīng)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后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生的溝通,在學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于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生如何因循誘導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讓學生聽自己的,讓學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不在于老師對學生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多少,對多少有所感,并且吸納為自己的東西。就像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書信一樣,對于各種問題,從彼此對的生活出發(fā)一問一答,互相啟發(fā),才能真正的有所收獲和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幾許,無論在什么時代,寫信可以變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遠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看天下》
因為工作關系,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十四歲時離開歐洲到臺北,等龍應臺再次回到兒子身邊時他已十八歲,四年沒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們之間有了一堵無形的墻,她發(fā)現(xiàn)兒子愛她卻并不喜歡她。所以,她決定彼此寫信來了解對方。《親愛的安德烈》就是龍應臺與安德烈寫給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編成的書,信里包括了講述時代差距,近期生活,新聞觀點……
對于《親愛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驚。在這科技急速發(fā)展的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已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還有多少人用信來交流?別說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愿意寫吧。到底是為什么讓他們能夠?qū)懗鋈宸庑拍兀?/p>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這對普通人來說或許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在經(jīng)歷幾次無果后就放棄了。但龍應臺和安德烈卻通過寫信的方式,跨越了鴻溝,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與心靈。龍應臺說“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最后,她成功了,她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在沒有看這本書以前,我覺得看別人的信枯燥無味,家書更是會讓我煩燥不堪,但看了這本書以后,我發(fā)現(xiàn)這些信是一對母子心靈相貼的過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讓我能透過這個方式,找到與父母了解溝通的方法,能讓很多讀者尋求心靈深處的慰籍。它們讓我第一次覺得,信,擁有強大的力量。
古時,信承載著或是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或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或是對戰(zhàn)前戰(zhàn)士們的鼓勵……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愛情是友誼的精華,書信是愛情的妙藥”等名句,極言書信的珍貴。
而今,游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熱切地盼望書信的到來,傳達信息不過幾秒鐘的事;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擔心長時間沒見面導致感情冷卻而分手,相見不過一張車票的事;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視書信,也許寫信也不過是一時興起的玩笑。這一切的一切,難道表示我們不再需要書信了嗎?當然不。游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有像“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樣的詩句;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有像“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樣的詩句;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麗詩句,這難道是一種好現(xiàn)象嗎?或許,現(xiàn)在的科技時代并不是一個完全美好的時代,我們依舊需要書信,讓人們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詩句,讓世界不變成一個沒有詩人的世界。
再者,當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人的信息也變的隨意,感情不增反減。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達出人們的真情實意。在寫信時,會比平時發(fā)短信更認真地寫,生怕出了差錯,這時,信上的字能表現(xiàn)出寫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實、濃厚。龍應臺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夠更快地認識對方,更深刻地了解對方,更貼切的感受彼此的愛。所以,信不只是單單的一張紙,它也是一種語言,它有足夠的力量連結(jié)相隔萬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兩代的人的心靈。
望所有人,能夠執(zhí)筆,認真誠摯,書一封信,不論給誰。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fā)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著周圍的同學開始埋首于實習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歷參加大把的面試,心里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著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別是當朋友問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fā)現(xiàn)我還沒有想的那么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確實已經(jīng)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為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然。誠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們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認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數(shù)人頭上才有的光環(huán)。如若與其對比,只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眾人。MM對安德烈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很贊同這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后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現(xiàn)實就是這么殘酷的吧~
站在學校和社會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歲,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霧,只有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關于學業(yè)、感情、工作,現(xiàn)實中殘酷的一切,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到時候不知所措睜著惶恐的眼尖叫不出聲,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說,美好永遠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殘酷之上的。我不贊同,卻從千萬個例子中舉不出一兩個來反對。
安德烈問MM,當我們開始談事業(yè)、結(jié)婚、家庭時,怎么有人已經(jīng)身在其中了?二十一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來說,都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說,“成年人”這三個字的意義對他來講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為成熟的、能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態(tài)度。孩子會說大人總是忙忙碌碌的活著,干自己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該是自己給自己畫的一個“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邊對生活的妥協(xié)。其實沒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著做這樣的妥協(xié)之前,我們應該為擁有“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權利而努力。
最后,關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jié)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從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前幾日去書店,給外甥女買童書,瀏覽了龍應臺的書籍,初識她是因為《目送》,在當當網(wǎng)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讓自己很是感慨。我很難想象母親和孩子竟可以這樣的交流。當龍先生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為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邊,而且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墻。但是龍先生選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于是兩個人便一起寫了三年專欄,通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論的內(nèi)容包含生活,社會,經(jīng)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現(xiàn)在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雖是以母子交流為主,但大多通過對時事,對人生,對事情的交流來體現(xiàn)。文中涉及了許多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兩個我很有感觸的說一說。第8封,第9封信中,兩人討論了“兩種道德”的問題。主要針對日益明顯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僅在中國臺灣在德國,在大陸也是,整個世界也是。我們在吃著好幾百塊的大餐時,是否可以想到還有孩子在山區(qū)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薩不知道什么叫漢堡。在我們倒掉殘?zhí)凼o埖臅r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饑餓導致水腫肚皮滾圓最終死掉的孩子。這是個非常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個非常嚴峻的道德問題。于是龍先生就提到了兩種道德,消極的和積極的。我們可以節(jié)約,可以不浪費,可以隨手關掉無人房間的燈,在并非很熱的時候不開空調(diào),但是這個只是消極的道德。積極的道德是主動的抵制,主動的做一些事。而我覺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話是“菲利普(龍應臺二子)說,誒呀媽媽,那你雞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大量養(yǎng)雞的嗎?他們讓雞在籠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爛肉,你說人道嗎?我說,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記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個人的事,不一定又邏輯來管轄。”雖然這話聽起來自私,卻確實解決的`我的問題,許多次我徘徊于消極和積極的道德之間不知如何取舍——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文中龍先生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己會一直平庸下去,而問龍先生是否會失望,龍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覺得有意義,可以帶來快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也讓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們要求我們好好學習的目的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什么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為什么人的權利。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zhuǎn)往人生的深沉。”這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nèi)テ纷x。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1)相差三十歲的兩代人,不同東西文化差異,母親與兒子共同的36封家書。
2)一本歷時三年母與子之間的溝通認識的家書。
3)適合年輕人和父母一起閱讀的書,類似的家書文章還有《傅雷家書》。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母與子之間共同努力,三年時間重新認識對方。
龍應臺與安德烈,兩代人三十歲的相差,兩種中西文化的差異,他們卻又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簡單的關系。36封家書,母子兩代人的心靈碰撞,中西不同文化對他們個人思想意識的影響。
因龍應臺是作家,她筆下的思考和想法在與普通父母相似對孩子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個體獨立的思考與認識,與安德烈長達三年時間通過36封家書,建立起彼此親密的關系,兩者都隨著時間推移重新認識并理解彼此。
安德烈是85年出生,年齡上比我這樣的九零后大出幾歲,龍應臺與安德烈的重逢是在分開四年之后,安德烈早已是18歲的少年。而對于我們18歲同樣是新的開始,想著總算可以脫離父母去遠方求學,或是隨心做自己喜歡的事。18歲的我們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有新的想法和認識,某一方面有會挑戰(zhàn)父母的管教。安德烈家書中提到的他的觀點和看法,有很多的確與年輕的我們相似,而他媽媽龍應臺給出的答案和建議,對我們自身也是有益的。
其實,很羨慕安德烈有這樣一位好的媽媽,用母愛的方式去“套”住孩子,愿意在青春期的時候再次放低自己,重新認識長大的孩子。她是一位可愛的媽媽,也很偉大。同時覺得這無疑是一本好的教育書,喜歡一個媽媽可以與成年的孩子如此溝通討論。
比我小三歲的弟弟在青春期的`時候同樣叛逆,以前一個聽話懂事,會時常與我和家人說說笑笑的弟弟,最終變得沉默不語,獨來獨往,而熱衷他覺得對的事兒,卻和他的朋友們侃侃而談。真希望我老弟也看看這本書,可他總是“嫌棄”我沒事寫寫畫畫。
我想,每個人都會孤獨,有時常常在想弟弟怎么如此喜歡張國榮,或許也是因為一份孤獨,別人無法走近,無法理解,當他在下一個路口轉(zhuǎn)彎,清秀輪廓淡淡,你看著他的瘦瘦高高的背影,只是感嘆——長大了!不必再追上了,他的孤傲是青春的憂傷,憂傷的氣息,漸行漸遠的是回不去的童年,而讓我如此懷念的卻是手拉手的親密,我親愛的弟弟,到底還是滿滿當當?shù)脑诤酢?/p>
青春期的大男孩,19歲高高瘦瘦的個頭兒,清秀輪廓分明,可,我怎么也讀不懂你的心,我抓不住過去的時光;19歲的你一路向前,跳躍著自己青春步伐,我在你身后眺望著你前進,高高低低的背影,我既然覺得有一絲漠然,冷冷的表情,輕盈地轉(zhuǎn)身,下一個路口我再尋不到你的背影,最后的視線消失了,仿佛在告訴我——“這段路我自己走,你不必再追了”。親愛的弟弟,我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回到小時候手拉手的模樣,我還要守望多久,才能看到你陽光般的微笑。你,離我們遠了。
同樣對于比我小好幾歲的九零后弟弟來講,我是不好評價他們這些小年輕,亦或者是父母也不好評價,每個時代不同,生活的態(tài)度與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所愛,各有各的自信,對于這些小的90后,我想只能站在他們的角度,用“愛”去關心他們。希望他是優(yōu)秀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人身處不同國度地域之間的對話,媽媽雖然無法填補四年的空白,她選擇的是這樣的方式去主動了解兒子的十八歲,去參與兒子的成長,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兒子之間那座無形的墻,兒子也通過書信第一次去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信是他們交流的橋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時間,讓他們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像書中的MM.一樣缺失孩子成長中的四年,但為什么很多父母也漸漸對自己的孩子產(chǎn)生了距離感呢?比如你,比如我,會不會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時候我們開始陷入一種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
自打記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們講他們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樣艱苦,那時候的他們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頭,才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我不是沒有感觸,只是我不了解那個時代,那段屬于父輩的歲月。初讀此書,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樣給安德烈講她的十八歲,她曾經(jīng)的那些過去。想必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也無法領會到那個時期的父母的艱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們也有我們要面對的世界,我們也知道要知足,我們也不想自己依賴著誰來過一輩子,來自外界現(xiàn)實的壓力也是上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我們這一代人有與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鳴,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樣掙扎著尋找什么是我真正愛做的事情;我也曾戲謔地要求別人不要浪費糧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們那么幸運,他們死于饑餓,死于營養(yǎng)不良;我也曾質(zhì)問過自己,該不該給街邊的乞丐一些錢,為什么我也會陷于這種給與不給的`猶豫中…..我們90后在拋開一些輕狂頹廢的外殼后,你們是不是也應該發(fā)現(xiàn)我們的閃光點?在面對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重重壓力時,我們希望聽到的還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樣一句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達,還是表達了我們卻未能察覺呢?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jīng)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MM.一樣關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yōu)楦改甘チ俗约海驗楦改冈缭谟辛四銈兒螅闶チ怂麄冏约骸N疫@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樣曾經(jīng)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不是我曾經(jīng)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yōu)樗麄冏龅氖露嗟枚唷?/p>
這些屬于兩代人之間的疑惑,我想在MM.這位母親與安德烈的對話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們這代人,都能在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的角色轉(zhuǎn)換,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轉(zhuǎn)化為“互相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通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優(yōu)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有特別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yè),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況、她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等。后來,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經(jīng)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應該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知道了我的情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起學習,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現(xiàn)在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希望她能通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臺知道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一定會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們閱讀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臺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5-11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1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6-0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04-18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范文04-17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4-13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4-03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6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