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讀后感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國》讀后感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秦帝國》讀后感5篇1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這本書描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因為落后被魏國連年進攻,丟失河西等地,加之六國列強環伺而面臨亡國之禍。21歲的秦孝公臨危受命繼任國君,任用衛國人士衛鞅實行變法,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國變法震驚天下。經過幾代君臣不懈努力最終掃平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描寫秦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
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時代,因為弱小、因為落后就會被分割掠奪。燕國內亂作為鄰邦的.齊國出兵平定內亂,內亂平定后齊國趁機掠奪統治燕國,蘇秦因為得到燕文公賞識,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替燕國復仇而從事反間活動,在齊國任客卿耗時16年終于使齊國國力衰敗,被燕國大將樂毅打敗幾乎亡國,蘇秦也完成了自己死間的使命,最后被齊王處以車裂。
小說最讓我感動的是,衛鞅在魏國因為身份低微一直做中庶子沒被重用,又輾轉來到齊國,結果齊王傲慢對其根本不屑,后秦孝公發招賢榜,榜文深刻訴說自秦穆公以來國力如何衰退,希望天下士子共同治秦,共享秦國,秦公的胸懷氣魄吸引了衛鞅,衛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走遍秦國,在后來的20多年里,秦國在衛鞅帶領下依法治國使得秦法深入人心,舊制度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有功必賞使軍隊戰斗力增強有罪必法辦,國家也因此不再窮不再弱,走上了強大之路。因為變法傷害到秦國貴族利益,在秦孝公死后不久衛鞅被秦國貴族殺害。
《大秦帝國》讀后感5篇2
初認此書以為純屬史記,慢慢品來越發覺得像小說,拾起便不能放下。孝公年方二十便肩挑重擔,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之將傾,發奮圖強,覓一扭轉乾坤之大才——衛鞅。明君強臣,歷二十年變法,勵精圖治,將西垂弱秦打造為強國!少時只知商鞅變法,不成想鞅君如此大才!極心無二慮,世間少有!才華智慧曠古罕見!感嘆孝公二十便有如此氣度、雄才大略、千古明君。回首當今二十郎當后生,多數玩物喪志,不堪大用,雖已二十,然似嗷嗷待哺之嬰童!豈是時也勢也所能嘆!嗚呼哀哉!糾糾老奏,共赴國難全民皆兵,大出天下!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星象家、老子、鬼谷子,百家爭鳴,尸佼人之初性本惡與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辯論,放到今天也不知可否!
書中孝公、玄奇,衛鞅、白雪、熒玉,之愛情忠貞烈女天地合乃敢于君絕何等情操!!有此眷侶能不肺腑夫復何求!看到孝公四十剛過,殫精竭慮,于世長辭,吾胸憋悶,心淚具崩,痛哉,奏公千古高風,天妒英才!!
苦菜烈酒,民風敦厚。苦菜,沒成想戰國時就有,且烹食方法留傳至今,時下家鄉苦菜確為一道佳肴!還有咥飯的咥字,至今也時掛嘴邊!這就是文化、文明!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明君強臣,扭轉乾坤,吞吐八荒。何其壯哉!!
看看今天,東瀛島國,整日雌黃!蛋丸韓棒,寧做美帝走狗,布薩于我國門!惡哉!!國人要自醒啊,團結勵志,全民皆兵,大出天下!!
《大秦帝國》讀后感5篇3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于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于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
一個文明的創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造力的。大秦帝國,有著與后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才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視的,在后來歷史中所缺失的。因此,這些東西,才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為,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造奇跡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大秦帝國》正是通過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眾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為現實,所有的這一切,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大秦帝國》讀后感5篇4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篇,凡500余萬字,以秦朝的興亡生死為主線,為我們全面呈現了戰國時代的萬千氣象,可謂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作者孫皓暉從容地駕馭了浩繁復雜的歷史局面,有條不紊地抒寫了150余年歷史。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外交、帝王將相、思想文化、戰爭奇謀等等,讀來如此傳神。時而令人激情澎湃,時而令人悠然神往,時而令人扼腕嘆息。 《大秦帝國》之大,并不僅在其篇之巨,更在作者重建中華文明史的寫作雄心。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的.“原生文明”以及秦文明對20xx余年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在文中時時可見,皆為人不敢發之言。
僅從這一點來說,《大秦帝國》確為一部有靈魂的杰作。
書中有思想之風華。孔孟之仁政,老莊之無為,墨家之兼愛非攻,名家之名實之辯。韓非集法家法勢術之大成,蘇張行縱橫家之捭闔,呂不弟取雜家之兼收并蓄。更有農家,道家、陰陽家等諸多涉及。這些思想,給后代以深刻的啟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歷史,在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局面。
《大秦帝國》讀后感5篇5
重慶,巴蜀也;巴蜀,秦風也。戰國時期,群雄比起,爭先恐后。秦,崛起于西南群山,與中原各國稱霸。然秦仍后起之輩,亦勝于齊、楚、燕、趙、韓、魏之國,何也?商鞅變法也。
商鞅變法,旨在以中原之禮儀約束其人,強法明法正法,使人皆有耕種之田,上應付之稅。當此之時,素被中國各國所壓制的秦國正處于“交接棒”時,可謂是內憂外患。明君秦孝公拜商鞅為相,以霹靂手段,即保留了秦人骨子里驍勇善戰,扭成一根繩一起殺敵的精神,也扭轉了秦國積貧積弱,地主、商人、官人互相勾結的'局面,使秦國取長補短,終成一代之霸國。
然秦以區區之地,何以數日立法行法,舍舊拓新,興六世而亡諸侯以致天下為君,何也?下得民心,上合君意,所以行之通,成效日益顯著也。載舟覆舟,國以民為本也。新法一行,社會安定,國富民強兵壯,男耕女織,有條不絮,民所擁而法之通也。另一方面,秦國新君秦孝公年少有為,有鴻鵠之志,立志與六國比權量力,發奮圖強。軍民一心,天災人禍,權臣地主亦不敢干涉也。
然則日長月久,新法之弊端暴露無遺。孝公之時,百姓頑固、官場黑白倒置,故需用嚴法而制之。始皇之時,天下久經戰亂,急需修養,以嚴法而制,則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山東豪佼逐并起而亡秦族也。
以史為鑒,知一代之興衰。法需對癥下藥,不可固執已見,亦竊不可一成不變也!
【《大秦帝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秦帝國之縱橫經典臺詞05-11
《大秦帝國》讀后感04-30
大秦帝國讀后感03-11
《大秦帝國》讀后感03-06
《大秦帝國》讀后感范文3篇04-27
《大秦帝國,黑色裂變》讀后感范文04-13
大秦帝國讀后感范文400字05-09
大秦帝國讀后感作文6篇05-11
《大秦帝國》小學讀后感范文550字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