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誠信的成語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1
1、誠至金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2、季布一諾: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3、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4、守口如瓶:守口:緊閉著嘴不講話。閉口不談,象瓶口塞緊了一般。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5、嚙血沁骨:形容極端誠信。
6、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7、丹心耿耿:耿耿:誠信的樣子。形容真心實意,非常忠誠。
8、千金一諾:諾:許諾。一個諾言價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輕易許諾。
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10、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11、恪守不渝:嚴格遵守,決不改變。
12、始終不渝:渝:變。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13、赤誠相待: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14、抱誠守真: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15、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16、一諾千金: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17、一言為定: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決不反悔。
18、淑質貞亮:淑:善良;貞:堅貞;亮:誠信質直。品質善良,為人誠信質直。
19、駟馬難追: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20、說一不二:形容說話算數,說了就不改變。
21、說一不二:說怎么樣就怎么樣。形容說話算數。
22、秘而不宣:宣:公開說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23、金石不渝: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24、溫恭直諒:溫恭:溫和謙恭;直諒:性格正直,能諒解人。指和氣、謙恭、正直、誠信的高尚品德。
25、真心誠意: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26、誠心誠意:真心誠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27、開誠相見:與人接觸時,誠懇地對待。
28、脩辭立誠: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29、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30、正心誠意: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2
1.一言九鼎
【釋義】
一句話就有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重諾、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出處】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夸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代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2.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后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后人以為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3.立木為信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出處】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里的商鞅變法“立木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一諾千金
【釋義】
諾:許諾。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說到做到,講究誠實信用。
【出處】
典出《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楚人曹丘生,辨士,數招權(依附權貴而倚仗其權勢)顧金錢。事貴人趙同等,于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勸說)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忠厚之人),勿與通(打交道)。’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竇長君曰:‘季布不說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緝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于梁、楚間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于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拒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說,引入,留數月,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曹丘引用的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不知經過如何換算,成就出“一諾千金”這個典故,也作“千金一諾”。
5.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釋義】
一句話說出了口,四匹馬駕的車也難以追上。駟,古代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或四匹馬共同拉的車。形容話一經說出,便無法收回,一定要算數。
【出處】
典出《論語·顏淵》:“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為文?’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引文大意是,棘子成說:“君子重視內容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形式呢?”子貢說:“你如此輕視形式,真令人惋惜啊,孔子批評的就是你這種觀點啊。錯話說出口了吧,駟馬也追不上啦。孔子說,形式的重要和內容是一致的,內容的重要和形式也是一樣的。如果去了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其中“駟不及舌”便是“駟馬難追”的意思。因此,《論語》種棘子成和子貢的對話,應視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出處。“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從宋代起,才開始在文章中完整出現。如,“俗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論語》所謂不及舌也。”(歐陽修《筆說》)既然是“俗云”,可以證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先風行在人們口頭上的。其時間,應在宋之前。
6.開誠布公
【釋義】
謂推誠相待,一片真心,坦白無私。
【出處】
源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三國時,要先派大將去把守重鎮街亭。參軍馬謖主動請戰,并立下軍令狀。諸葛亮答應了馬謖的請求,并叮囑他注意保證作戰的水源。但是,馬謖剛愎自用,不聽副將王平勸告,遠離水源,依山扎寨,結果丟失陣地。危急中,諸葛亮以空城為計,度過了危難。事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諸葛亮見到馬謖首級之后,慟哭不已。蔣琬在一旁問:“馬謖死有余辜,丞相為何如此悲傷?”諸葛亮說:“我不是為馬謖的死而哭。先帝曾告誡我,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我沒有聽從先帝的話,真痛恨我得糊涂啊?”諸葛亮將馬謖首級示眾,讓官兵引為警戒。然后又撫慰馬謖的家屬,答應按時給他們發放撫恤金。同時,諸葛亮又親自撰寫祭文,安葬了馬謖。《諸葛亮傳》結尾處評論道:“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其中“開誠心,布公道”后被煉為典故“開誠布公”。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3
出爾反爾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釋義】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近義詞】
食言而肥 反復無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黃 言之無信 言而無信 自食其言 反復不定
【反義詞】
一言為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終如一 言行一致 說一不二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孟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接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們根據這句話引申出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4
士為知己者死
最初,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寵信。后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這時豫讓逃到山里說:“唉!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復仇。”于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里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知伯的仇人趙襄子。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為知伯報仇!”衛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知伯死后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
于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為知伯報仇。他全身涂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胡須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說:“這個人長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讓就吞下炭,為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說你是一個志士還可以,如果說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因為憑你這種才干,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后,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并不在于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于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了羞愧天下后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趙襄子要外出巡視,豫讓埋伏在趙襄子所必經的橋下。趙襄子騎馬走在橋邊時,馬忽然驚跳起來,趙襄子說:“這一定又是豫讓。”經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讓。因此趙襄子就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范、中行氏嗎?知伯滅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報仇,反而屈節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國亡已經很久,你為什么如此替他報仇呢?”豫讓回答說:“當我侍奉范、中行氏時,他們只把我當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而知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知伯。”于是趙襄子用憐惜的口吻感嘆說:“唉!豫讓啊,由于你為知伯報仇,已經使你成為忠臣義士了。而寡人對待你,也算是仁至義盡。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釋放你了!”于是趙襄子就下令衛士把豫讓包圍起來。
這時豫讓又對趙襄子說:“據臣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贊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里行刺,按理您應在這里將我處死。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準許我在這里刺它幾下,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趙襄子為了成全豫讓的志節,就當場脫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給豫讓。豫讓接過王袍以后拔出佩劍,奮而起身,然后用劍刺王袍仰天長嘆:“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豫讓說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說以后,都落淚惋惜不已。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5
季路一言
《左傳·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使子路,子路辭。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于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楊伯峻注:"季路即子路,
《論語.顏淵》謂'子路無宿諾',足見季路之誠信素著,故射寧與子路相約,而不欲與魯盟誓。"后以"季路一言"指可以憑信的話。
示例 此事君親見之,惟季路一言,無他言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李伯言》)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6
食言而肥
典 故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
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于五梧。郭重仆,見二子,曰:“惡言多矣,君請盡之。”公宴于五梧。武伯為祝,惡郭重,曰:“何肥也”。
季孫曰:“請飲彘也!以魯國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於大行,又謂重也肥。”
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飲酒不樂,公與大夫始有惡。
譯文
六月,哀公從越國回來,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當時,郭重為哀公駕車,看到他們二人,就對哀公說:“他們背后說了很多詆毀您的壞話,您一定要當面質問他們!”魯哀公在五梧宴請大夫,孟武伯因為厭惡郭重,就一邊敬酒,一邊取笑說:“您怎么長得這么肥胖?”
季康子說:“武伯該受罰吃肉!因為我國接鄰敵國,我們不能陪同君王同行,從而不能參加這次遠行,武伯你卻覺得在外奔勞的`郭重肥胖。”
魯哀公聽了,很覺厭惡,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這句話分明是反過來諷刺孟武伯慣于說話不算數,而且在宴會上當著群臣之面,出于國君之口,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食言而肥”這個成語就是從此而來,形容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只圖自己便宜。若表示堅決履行諾言,說話一定算數,即為“決不食言”。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7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千百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早已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成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有關于誠信的`故事吧!
1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之言而有信
曾子,名參,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過曾參傳給嫡孫子思,再傳給孟軻,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參被儒家尊為“宗圣”。
曾子殺豬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去。曾妻戲哄兒子說:“好乖乖,你別哭,你在家里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炒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變更不隨母親去了。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只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著一把雪亮的.尖刀,正準備殺豬呢!曾參的妻子一見慌了,趕快制止曾參說:“我剛才同孩子說著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殺豬呀!你看你怎么當真了?”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學會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訓。今天你要是這樣欺騙孩子,就等于教他說假話和欺騙別人。再說,今天你要這樣欺騙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后你再講什么話,他就不會相信了,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苦難了。你說這豬該不該殺呀?”
曾妻聽了丈夫的一席話,后悔自己不該和孩子開那個玩笑,更不該欺騙孩子。既然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肉,就說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動手殺豬,為孩子燒了一鍋香噴噴的豬肉。兒子一邊吃肉,一邊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干什么?孩子說,這是我從朋友那么借來的書簡,說好了,今天還得,再晚也要還人家,不能言而無信啊!曾子笑著把兒子送出了門。
2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之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謀求聯合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中了文武兼備的十九名隨員,離預定的二十名還差一員。平日并不受重視的門客毛遂經過自薦,被平原君批準隨行。
起先,隨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譏笑他。但到了楚國,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覺得毛遂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都很欽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臺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臺去說服楚王。
毛遂憑著自己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按住劍,順著臺階走上臺去,對平原君說:“趙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抵御秦國,兩句話就能說明其利害關系,為什么從早上到中午,還沒談出個結果來?'
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聽說毛遂只是個門客,怒氣沖沖地喊道:“你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說話,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著劍走上前去,對楚王說:“大王之所以敢當眾斥責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現在大王離我不過十步,楚國再強大,大王也倚仗不著,因為我手中有劍,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且我的主人就在這里,我和主人說話,你憑什么斥責我呢?"
楚王見毛遂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一時驚呆了,不知怎么辦。毛遂又繼續說:“楚國是個大國,地方五千里,雄師百萬,按理說應該稱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強大的楚國在秦國面前,竟然膽小如鼠,以前秦將白起只帶幾萬部隊攻打楚國,一舉就攻下了你們的國都郢城,再戰燒毀了你們的祖墳。這種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都為你們感到羞恥,可是大王竟然對此無動于衷!所以,楚、趙聯合抗秦,不僅僅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楚國!道理是如此簡單,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責我,不是太沒道理了嗎?”
毛遂一席話,使楚王茅塞頓開,連連點頭說:“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傾全國之力與趙國聯合,共同抗秦!”
于是,趙、楚兩國歃血為盟。楚趙結盟后,平原君帶著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百數,自以為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強兵,他一到楚國,只用了一席話,便使趙國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呂,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3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之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部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后來,曹邱生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4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里,當天經過一片山林時,忽然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著一只老虎。他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拉弓搭建,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只老虎不動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壯著膽子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鉆進石頭里去了。
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氣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呀!
他后退了幾步,又拿起了一支箭,開工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一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為他當時心志專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諺語就是從上面的.故事演變而來的。人們常用來說明只要專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春秋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做棘子成。
有一天,棘子成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就夠了,干麼還要有文彩呢?」
子貢說:「您這樣說是不對的。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回已經說出口的話。本質和文彩是同樣重要的。讓我拿皮草來舉例解釋吧!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們的`區別,既在本質,也在文彩,如果把這兩類獸皮,拔去上面有文彩的毛,那虎豹皮,看來就像犬羊皮了。」 子貢認為,說話要深思熟慮,因為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后人就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來表示說話算數,不能反悔。
6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西周最后一個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響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的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露過幾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善于拍馬屁的人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二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陜西臨憧東南),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口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口這樣,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愣了。幽王派人告一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工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兒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見褒擬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勾結犬戎進攻鎬京。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把那個不露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大戎,立原米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大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便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了洛邑去。
魯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后,稱為東周。
7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點評
堅守信諾是樹立良好個人形象的關鍵。不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必須兌現。或許他承諾的'是無足輕重的事情,如果你在小事上失信于他人,那么在大事上誰還敢相信你呢?所以我們要懂得誠實的重要性,做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12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8
1、寡信輕諾: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3、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4、始終不渝:渝:變。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5、輕諾寡信: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6、季布一諾: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7、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8、貪而無信:貪婪而又不守信用。
9、一諾千金:諾:許諾。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10、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指處處都有賢人。
11、不輕然諾:輕:輕易;然諾:許諾。不隨便許諾什么。形容人守信用。
12、比而不周:比:勾結;周:忠信,相互忠誠信義。指小人只是相互勾結,而不是赤誠地結交。
13、斯文掃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14、背義負信:指背棄道義,不守信用。
15、棄義倍信:背離信義。謂不講道義,不守信用。倍,通“背”。
16、信守不渝:堅守信用不變。
17、嚙血沁骨:形容極端誠信。
18、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19、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
20、信及豚魚:及:達到;豚:小豬。信用及于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
21、士為知己者死::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為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22、始終不易::易:改變,違背。自始自終一直不變。指守信用。
23、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極好。
24、履信思順:篤守信用,思念和順。
25、百約百叛:約:約定。多次訂約,多次背叛。形容毫無信用。
26、輕言寡信:謂說話輕率而缺少信用。
27、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
28、溫恭直諒:溫恭:溫和謙恭;直諒:性格正直,能諒解人。指和氣、謙恭、正直、誠信的高尚品德。
29、千金一諾:諾:許諾。一個諾言價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輕易許諾。
30、脩辭立誠::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31、淑質貞亮:淑:善良;貞:堅貞;亮:誠信質直。品質善良,為人誠信質直。
32、脩辭立誠:原指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
33、背信棄義:背:違背;信:信用;棄:扔掉;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34、丹心耿耿:耿耿:誠信的樣子。形容真心實意,非常忠誠。
【誠信的成語】相關文章:
與誠信有關的成語04-22
有關誠信的成語04-21
有關誠信的成語及解釋05-05
有關誠信的成語故事05-11
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05-11
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05-11
有關誠信的成語及其釋義05-08
有關于誠信的成語故事六篇05-08
成語錦囊成語故事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