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卓越計劃雙導師制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論文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執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項目,是推進教育部開展“本科教學工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創建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的有力保障!白吭接媱潯睆娬{校企聯合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強調工程教育對學生工程實踐、工程設計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縫接軌。
1 “雙導師制”畢業設計模式
本科生畢業設計雙導師制,是指以本科階段的教育、服務與管理為對象,在大學四年教育中的最后階段,學生完成畢業設計任務時,為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學習、實踐活動,設置的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和來自社會業界精英、工程專家等企業指導教師,共同完成培養學生的教學管理制度[1]。該模式的特點是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專業實驗實踐課程的學習、學科競賽、基礎科研等能力培養由校內導師完成;而專業方向及研究課題,由企業導師完成,企業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開發和工程設計、項目管理等研究;校企雙方各自利用優質科教資源,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共同擬定畢業設計任務書,共同考核、聯合培養,最終完成畢業設計及論文撰寫。該教學方式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牢固的專業知識,更需具備寬廣的視野、逐步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有效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為社會培養出適應性強有工程背景的應用型人才[1]。因此實施大學生畢業設計雙導師制度,必須具備以下軟、硬件方面要素:大學生工程實踐教育基地、校企聯合具有工程背景的師資隊伍建設、校企聯合制訂畢業設計過程管理制度、畢業設計考核評定標準等。
2 “雙導師制”畢業設計實施基地建設
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就業反饋意見表明,工程實踐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工程素養的核心環節,且最易受傳統觀念影響而被輕視和忽略的環節;尤其對于工科院校的本科生培養,僅依靠校內的實驗設施和實踐環境進行學習和實踐,是一種脫離社會實際需求的“閉門造車”的陳舊做法,也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對本科畢業生的需要,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適應企業工作環境能力難以在學校本科階段得到充分鍛煉,因此到企業中接受生產環境下的真實工程訓練,理論聯系實際,參與企業項目設計,借助于畢業設計機會,使畢業論文內容“有血有肉、血肉相連”,畢業設計一部分教學工作必須在企業完成,企業承擔高校學生的校外實踐教學任務,促進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新機制的建設,一方面推動高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和就業能力[2]。
2.1 校外工程教育實踐教程
借鑒CDIO模式,將工程實踐職業環境作為教育環境,通過一線企業工程實踐,提升學生的企業文化認知和項目設計實際操作能力。與專業關聯的高科技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共同申報成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基地,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建立校企共贏機制;建立和完善工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3]。對于IT領域工程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始于大一年級第2學期,按照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方案及學分制規定,學生四年期間在企業學習累計時間是36周,計30學分,其中,第二學期校外基地實踐,目標是培養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知性和提高學生的工程文化素養,7周,計6學分;第7學期參加企業工程實踐,作為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基本素質培養的綜合實訓課程,參與項目開發過程管理,質量控制等學習與實踐,11周,計9學分;第八學期18周,計15學分,是企業工程實踐的最后一個綜合性教學實踐環節——畢業設計,該過程是學生所學知識、理論等各種能力的綜合應用與升華,是創新潛能得到激發的過程[1,4]。要求學生的畢業設計選題及論文必須結合工程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與實踐。通過企業學習、生產實習及畢業設計,加深了學生的工程背景和創新實戰能力[5]。
2.2 校內工程實踐平臺建設
為了更好地與企業培養階段接軌,校內外聯動提升學生工程素養,加強校內實踐能力綜合訓練,加強IT工程素養的訓練。通過校內建設專業實訓實驗基地及開放實驗室等工程訓練平臺建設,為培養工程技術人才進行課堂實訓,特別是模擬IT企業進行軟件開發實訓,適時配備適用于軟件類項目開發平臺USDM(Unified Software Data Management),提供從需求分析到設計、實現、測試和實施等各環節提供模擬的實踐環境,以縮短與軟件企業的距離,更好地與企業培養環節接軌,為培養計算機軟件工程領域卓越工程師打好基礎[6]。
3 “雙導師制”畢業設計師資隊伍建設
進入大學生工程實踐教育基地的本科生分別配有校內導師和校外企業導師。校內導師負責實驗實踐,講授、解惑理論知識、學術前沿、科研方法和學術規范等問題;企業導師主要由企業高層技術人員、有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師等人選,負責實際問題的指導和技術前沿的工程項目指導[7]。在校企雙方導師指導下,大學生能夠將在企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通過調研收集數據資料,并利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加以解決,即能將所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于實踐中[3,5],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學校派出優秀教師到基地為大學生講解工程算法、數據結構、網絡技術的相關課程,和其建立信息技術的知識體系;公司為大學生安排相關實踐崗位,使其熟悉項目設計的各個環節(或流程),增長實務技巧,縮短使其成為企業緊缺人才的周期(距離)。此外,學校(或企業)利用其在行業中的優勢地位,爭取機會,選派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高層次會議及項目論壇,或邀請行業內資深專家到基地舉辦講座,使學生開闊視野,深入了解業界前沿技術動態、增長知識,更好地在畢業設計、研究論文中體現出來,為論文撰寫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
3.1 校企協同,共建“雙結構型”工程教師隊伍
針對培養具備工程技術背景的校內導師和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善于歸納總結并表達的校外導師是工程教育改革遇到的瓶頸問題。學校頂層設計并以政策引導,抓住工程教育改革的機遇,及時出臺系列鼓勵政策和制度,為高校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量身定制職業規劃,建立培養青年教師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用制度去激勵青年教師結合本專業加強自身工程背景的提高,拓展視野,提升工程技能。建立工程型教師職務聘任、考核與培訓制度[7]。督促青年教師去高新企業參加項目管理及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培養,對新引進博士,若無工程實踐經歷,除參加校內青年教師研習營外,必須參與從事累計不少于3個月的工程創新及工程實踐鍛煉。完善企業導師管理規定,制定《工程技術型企業導師選聘及管理辦法》《加強教師工程實踐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實施辦法》等相關政策。
3.2 校外導師聘任制度
與企業聯合制定企業導師選聘及管理辦法,選拔聘請責任心強、懂教育、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擔任企業導師,充分發揮企業導師的工程技術專長;與被選聘的企業導師簽訂明確的聘任協議、授予相應的教學級別及頒發聘書;采用靈活多樣形式聘請有豐富實際經驗的工程師校企兩地聯合指導學生;對有些積累豐富項目管理經驗、技術水平高超的企業導師,在講臺上出現“茶壺煮餃子”現象,則有針對性地進行形式靈活的思想和教學業務培訓(如參加新教師研習營),不定時考核其教學情況、教學秩序、教學要求、教學效果等,及時糾正企業導師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給出指導意見;制訂企業導師崗位職責,建立獎懲激勵機制,使企業導師盡快掌握本科教育的研究方法,努力做到治學嚴謹,為人師表,提升高校整體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1,7]。
3.3 校內導師隊伍建設
學校宏觀層面重視,通過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和工程實踐教育發展中,提煉青年教師講授教學水平,教師發展中下設“青年教師研習營、卓越教師成長之路、省名師工作坊”等系列講堂;工程實踐教育發展中心定期舉辦工程實踐教學沙龍、教學午餐會,教學研討會、某某教學論壇等活動,通過“老少配、傳幫帶”,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并帶動和影響更多的教師追求卓越、共同成長。鼓勵青年教師走進企業和出國做訪問學者,加強國際教學交流合作[7]。選派優秀青年老師出國進修,留學攻讀學位,短期訪問、講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參加重點項目的聯合攻關等,使青年教師感受不同的文化價值觀與教育方式。
4 雙導師制畢業設計流程及管理
按照“雙導師”制畢業設計要求,進入大學生工程實踐教育基地的學生配備兩名導師,即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和校外實務指導教師。建立雙導師制畢業設計過程管理制度,在大學本科四年級完成畢業設計任務時,為指導其進行畢業設計的學習、實踐活動,而設置的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和來自社會業界的企業、行業領軍人物及實戰專家的企業指導教師,共同培養學生的教學管理制度。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側重對學位論文的理論指導,包括理論知識、文獻檢索、研究方法、學術規范等;校外實務指導教師,側重于實踐活動環節中實踐能力的指導培養。雙導師制畢業設計過程管理流程主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前期熱身,雙導師制畢業設計動員會;第二步,雙向選擇,校企導師研究方向網上公布;第三步申請報告,包括:雙導師制網上雙向選擇→雙導師制企業畢業設計申請表→開題報告;第四步加強監督管理,在企業做研究時,打卡考勤,在學校做研究時,刷臉譜報到;第五步研究檢查,工作日志→周進展程度→中期檢查報告;第六步成果演示,畢業設計答辯,校企融合,雙導師團隊答辯[1,4,7]。
雙導師制畢業設計與傳統畢業設計考評的管理方式不同、評價體系不同、完成論文的形式也有區別,學生不僅要掌握牢固的專業知識,更需具備寬闊的視野、積累具體的工程實踐知識和經驗,只有親身體驗、腳踏實地地參與到企業工程項目的設計中去,方能較好地完成論文的撰寫。
5 結語
我校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推進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實踐和試運行“雙導師制”畢業設計進程中,通過建立和完善系列培養制度,解決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頸”問題,如校內導師的工程背景問題,學生畢業設計與考研、就業的矛盾等,我們探索工程實踐和畢業設計雙導師過程管理,在實踐中摸索前進,構建了完整的過程管理體系,希望為高等工程教育校企聯合培養創新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作一些貢獻。
參考文獻
[1]段蓉,江冰,朱金秀,等.關于“卓越計劃”的本科生“五位一體”工程實踐管理模式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1):31-34.
[2]任乃林.高校應用型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3,41(18):158-160,166.
[3]宋星月.基于校企整合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5,17(3):11-13.
[4]曹成茂,李玉潔.畢業設計質量影響因素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5):113-118.
[5]聶春燕,王桔.電類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整合模式探討與實踐[J].長春大學學報,2014,24(12):1780-1782.
[6]李旭,沈嵐,姚春龍,等.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契機探索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計算機科學與工,2011,33 (A1):109-111.
[7]段蓉,朱昌平,等.“卓越計劃”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實踐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4):144-146,150.
【基于卓越計劃雙導師制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日語專業畢業設計的探索和實踐論文03-27
卓越工程師計劃課程設計教學探索的論文12-09
關于卓越計劃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教學探索論文12-09
提升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的探索論文03-27
基于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論文12-09
基于三螺旋理論的綜合實踐畢業設計職前訓練模式構建探究論文12-09
卓越計劃的生物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論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