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宿州市民俗的調查報告
篇一:宿州市調查報告
一、整體情況
1、城市概況
宿州是安徽的北門,與蘇魯豫3省接壤。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1999年建市,轄碭山、蕭縣、靈璧、泗縣、埇橋區,人口600萬人,面積9800平方千米。
2、區域特征
宿州市的商圈集中在汴河中路與淮海中路以及勝利路與淮海中路的周邊地帶,這一帶主要以百貨店、專賣店、專業店為主,零星分布有休閑場所,如茶餐廳、KTV、美容院等。就目前宿州市的商業市場來看,是有發展潛力的。
從我們的市場調查來看,宿州市的人地域觀念很強,主要購物地點集中在老城區附近,也就是華夏、金貿商城與城隍廟的周邊地帶,此地段人流量大,人口集中,稱為黃金地帶。我們對此區域的主要商鋪及樓盤進行了調查研究,金貿商城務必是此商區的黃金地帶,里面包括有個商業步行街及小吃街,以及周邊有環宇·銀河綠苑等樓盤更為此地段帶來了客流量。城隍廟的周邊交通方便,環境好,在此地帶有水明月及紀念日等連鎖飾品店,以后加上麥當勞的加盟,更加為城隍廟帶來了客流量。
3、項目情況
現在將要在汴河路與人民路以及宿蒙路的三角地帶建一個大型的世貿廣場,其目標地帶的周邊有百貨店、小區及學校,而且是一個三角地帶,四面環路,所以說此地帶還是占有優勢的。我們針對此地帶的策劃對周邊及老城區一帶進行調查,90%的人都只在老城區附近的商鋪投資,10%的人有意向往外投資經營,前提是此商業中心的人流量多,經濟發展的前景好。
二、分析
此地帶的周邊均以飯店、百貨為主,人流量少,如果在此地帶新建一個大型的商場,照現狀看來并不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加上宿州人的地域觀念強,主要集中在老城區一帶,這樣看來更加不能為此帶來效益。
但是如果此大型商場建成后,能對當前市場做出具體的分析,并對自身做出分析,找準切入點,加大廣告的宣傳力度,勢必能使其帶來一定的客流量,加大經濟效益。
三、總結
宿州市民的地域觀念強,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往老城區外的商鋪進行投資,政府應當采取策略,。我們必須積極應對當前的市場形式,加強自身的定位分析,找準切入點,加大廣告的宣傳力度,設計適合的商業規劃,定位明確。 綜上所述,商業市場是有發展潛力的,我們要規劃明確,加大宣傳,以此吸引。
篇二:關于宿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于宿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11月2日至4日,省政協副主席王鶴齡率省政協經濟界委員圍繞“促進國家農業現代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縣發展”主題赴宿州開展調研。委員們聽取了宿州市政府、市直相關部門及區縣政府負責人介紹了宿州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有關情況;考察了宿州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和埇橋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以及宿州市部分企業,并實地參觀了中國農村改革典型村——夏劉寨村發展情況;召開了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和目標進一步明確
近年來,宿州市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進一步把握振興皖北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皖北地區振興,示范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布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積極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農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清晰,任務和著力點進一步明確。
1、總體思路
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糧食、畜牧、果蔬、林木“四大支柱”產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現代科技提升農業,現代經營方式變革農業,現代知識培訓農民,通過“三次產業聯動、農科教企互動、項目支撐拉動、制度創新推動”的“四位一體”發展路子,建成服務長三角、面向國內外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基地,建成農業生產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物質裝備新、經營機制活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逐步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由資源大市向經濟強市轉變。通過對現代農業發展進行系統性、綜合性試驗,以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形式,破解目前現代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為加速宿州跨越發展乃至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崛起探索可行發展路徑。
2、總體目標
到2015年,全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有明顯提高,由2009年的93.8%、1860元/畝、15276元/人,分別達到到194%、2550元/畝、21000元/人。農業生產產值、農產品加工產值由2009年的282億元、265億元,分別達到360億元、7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9年翻一番,由4076元達到8000元;通過優化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2%,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1.94:1;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1000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2800個,帶動90%的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示范“一區多點”建設穩步推進,核心園區面積由50萬畝發展到100萬畝,核心園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3、主要任務
以“四大支柱產業”為載體,以“一個核心試驗區”為龍頭,以“六個創新”為抓手,以“八大體系”為支撐,全面推進宿州現代農業建設,即“4168”工程。一是做強糧食產業、果蔬產業、畜牧產業和林木產業四大主導產業,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二是加強一個核心示范區建設。在全國第一批50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的埇橋區,重點建設農業科技展示園、農業生態循環園、優質糧食生產與研發產業園等八個功能園區和一個現代農業科技研發中心。三是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統籌城鄉發展機制創新、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創新等六項制度創新,不斷創新增強現代農業發展活力。四是由市直相關部門牽頭,強化包括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裝備設施體系、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內的八大支撐體系建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二、現代農業建設進展順利
一是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相繼出臺。在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的基礎上,宿州市進一步理清了現代農業的工作思路。委托安徽農業大學編制了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綜合試驗區核心園區兩個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了《宿州市現代農業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宿州市現代農業綜合試驗區實施方案》,完成了四大支柱產業、核心試驗區、六個體制機制創新、八個支撐體系的規劃方案初稿,先后聘請國家相關部委、科研院所和省直有關部門的專家進行了論證。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討論稿)》,經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二是現代農業重點項目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示范(水果、畜牧)項目和基礎項目推進較快。埇橋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試驗園區投資規模1000萬元的土地整理項目、投資規模1.5
億元的高產高效噸糧田項目均已落實并啟動實施。碭山、蕭縣總投資1500萬元,通過與省農科院的合作,聯合實施現代水果產業示范項目,提高標準化基地建設水平。靈璧縣牽頭實施的現代畜牧產業示范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通過瀚森荷金來肉牛集團的深加工輻射帶動,形成30萬頭“亮點式”優質肉牛繁育基地。投資9.8億元的新汴河治理工程等項目有望近期獲得批準;農村戶用沼氣完成8000戶,總投資3200萬元;靈璧、蕭縣縣級農產品檢測站的實施方案已獲批復,埇橋區、泗縣農產品檢測站已經列入了省級備選,并報到農業部。
三是現代農業產業布局得到優化。埇橋區劃定了占地面積30萬畝的核心試驗區,重點做大做強糧食、畜禽、蔬菜、林木四個主導產業。碭山縣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進行了現代果業的發展與實施工作,以碭山園藝為中心建設了面積達5萬畝的現代水果產業核心示范區。靈璧縣在尹集鎮、七孔橋建設了以種養循環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蕭縣、泗縣等也都根據各自主導產業建設了面積5萬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區,“一區多園”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現代農業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按照發展現代農業要求,成立了發展現代農業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和四大主導產業領導小組,制定具體工作實施方案,并抓好落實。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分解任務,明確牽頭單位、協辦單位、具體承辦人工作職責和完成時限。建立效果跟蹤評價制度,將現代農業建設納入市政府對各縣區及市直相關單位年度工作
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對工作出色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信貸資本為依托,企業(農民)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市政府計劃每年整合安排發展現代農業專項資金2000萬元,同時鼓勵企業、農民等建設主體參與現代農業開發,探索建立政策引導機制,走“一資帶三資”的道路,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向現代農業,拓寬融資渠道。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政策建議
宿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示范區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對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農業發展經濟進步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皖北及沿淮地區部分市縣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村發展仍然滯后,農民增收仍然困難。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進一步發揮現代農業在加快皖北及沿淮部分縣市發展中的作用。農業在皖北地區三次產業中所占比重較大,同時農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加快皖北地區發展,必須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要進一步夯實皖北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不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產業化,主攻農產品加工,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加強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加強農民培訓,推進農民就業創業。
【宿州市民俗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民俗調查報告11-21
關于春節民俗文化的調查報告04-05
關于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02-24
「春節必備民俗」-春節傳統民俗05-01
民俗農業諺語04-30
節日民俗的詩句04-27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4-01
關于民俗作文03-13
民風民俗的作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