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水資源調查報告模板
水資源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公共性社會資源,對武漢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和保證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下是2018水資源調查報告模板,歡迎閱讀。
1.灌區基本現狀
新壩灌區地處祁連山前沿傾斜山區和馬營河復合洪積扇前緣地段。東南兩面環山,均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址,北依駱駝城、許三灣灘,西鄰紅崖子鄉。地面坡降:祁連山北麓地段(即擺浪河、大河峽受益區)44.6‰,許三灣一帶15‰,經緯度:東經99°35′,北緯39°37′之間,海拔高程1360—2115m之間。
新壩灌區屬河西走廊冷涼干旱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220mm,蒸發量1200—2000mm,降水量在時空上分布不均,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其余月份占40%。,多年平均氣溫3.2℃—6.2℃,相對濕度52%,年日照2800h,無霜期120—130d左右,適宜于多種農作物及經濟作物生長。
新壩灌區轄1鄉16個村154個社3398戶,1個企業,9個集體、個體農林場。設計灌溉面積5.77萬畝,其中:農田4.87萬畝,林草地0.9萬畝。2002年總人口14690人,大牲畜4239頭,羊17500只、豬7019頭。工農業總產值6743.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1元。灌區除盛產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外,還種植洋芋、棉花,引進了溫室花卉和優質林、牧草作物。
新壩灌區所屬的兩條河流為擺浪河和大河峽。擺浪河流域面積221km2,上游建有擺浪河水庫一座,總庫容715萬m3,興利庫容677萬m3。根據擺浪河水庫1980~2002年水文資料,擺浪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401萬m3,P=50%時水量為3367萬m3。大河峽流域面積25km2,上游建有大河峽水庫一座,總庫容65萬m3,興利庫容50萬m3。根據上游已建大河峽水庫1993~2002年的水文資料,多年平均來水量314萬m3,P=50%時水量為309萬m3,在灌溉期間向肅南大河區分水170萬m3。兩河均發源于祁連山北坡,屬于內陸河流域黑河水系,河流的共同特點是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水量分布不均,7-9月份來水量最多,其余月份均較少。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灌區為山水自流灌區,水資源較為短缺,再加上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導致供需水矛盾更為突出,灌溉高峰期的5-6月份,擺浪河源來水量只占全年河源來水量的24%,灌區降水量占全年的13%,蒸發量占全年的15%,而灌溉需水量卻占全年用水量的53%,不能適時灌溉成為制約灌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2、新壩灌區骨干輸水工程及建筑物均為六、七十年代興建的工程,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工程投資少,且灌溉工程規模小,工程質量差,大部分工程沒有達到設計標準。經過三十多年的運行,其運行年限已接近或超過設計壽命,且受資金制約,工程續建配套及維修改造舉步維艱,致使工程設施損壞、老化、失修現象嚴重,渠道老化失修率在62%以上,且渠道因縱坡大,流速快,沖刷磨損嚴重,底角和渠底的砂漿全部沖刷老化,造成輸水能力逐年下降,輸水保證率降低,已不能滿足農作物適時灌水的需求,灌水輪期過長,使工程不能發揮正常的經濟效益,也限制了灌區效益的發揮。
3、灌溉技術比較落后,工程配套差,戰線長,有效水資源利用率低,灌區目前采用溝灌、畦灌、塊灌面積為4.2萬畝,滴灌、微灌尚未起步。截止目前,高標準襯砌的支渠以上完好率的渠道不足40%,農田配套面積小,部分面積還沿用大水漫灌。田間渠道滲漏嚴重,全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47。
4、灌區運行管理體制不完善。目前,灌區管理尚未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水商品意識不強,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張掖市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需要。近幾年雖然政府部門對水利管理工作做了調整,推行了“水票制”和組建了農民用水者協會,但受傳統思想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影響,定額管理、總量控制的水資源配臵體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全民節水的意識還沒有普及,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灌區水供需平衡分析結果
高臺縣新壩灌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灌溉區,灌溉水資源主要是地表水,并有少量地下水。新壩灌區處于干旱缺水地區,根據規范及文件要求,故灌區灌溉設計保證率采用的水文頻率為50%。
現狀基準年(2005年)水資源供需平衡按保證率P=50%計算,灌區可供水量為3526萬m3,灌溉面積按設計灌溉面積5.77萬畝計,按現狀灌溉水利用率47%計,灌區缺水量232萬m;設計水平年(2010年)灌區灌溉面積仍按設計灌溉面積5.77萬畝計,當P=50%時,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53%時,灌區不缺水,尚余水395萬m3。
4.灌區水量供需平衡計算表單位:萬m3
4.1 氣象
新壩灌區屬河西走廊冷涼干旱氣候,氣候特點是: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220mm,蒸發量1200—2000mm,降水量在時空上分布不均,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其余月份占40%。多年平均氣溫3.2℃—6.2℃,相對濕度52%,年日照2800h,無霜期120—130d左右,適宜于多種農作物及經濟作物生長。
4.2 地形地貌
新壩灌區地處祁連山前沿傾斜山區和馬營河復合洪積扇前緣地段。東南兩面環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址,北依駱駝城、許三灣灘,西鄰紅崖子鄉,地面坡降,祁連山北麓地段(即擺浪河、大河峽受益區)44.6‰,許三灣一帶15‰,經緯度:東經99°35′,北緯39°37′之間,海拔高程1360—2115m之間。
4.3 水文
新壩灌區所屬的兩條河流為擺浪河和大河峽。擺浪河流域面積221km2,上游建有擺浪河水庫一座,總庫容715萬m3,興利庫容677萬m3。根據擺浪河水庫1980~2002年水文資料,擺浪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401萬m3,P=50%時水量為3367萬m3。大河峽流域面積25km2,上游建有大河峽水庫一座,總庫容65萬m3,興利庫容50萬m3。根據上游已建大河峽水庫1993~2002年的水文資料,多年平均來水量314萬m3,P=50%時水量為309萬m3,在灌溉期間向肅南大河區分水170萬m3。兩河均發源于祁連山北坡,屬于內陸河流域黑河水系,河流的共同特點是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水量分布不均,7-9月份來水量最多,其余月份均較少。
4.4 水資源概況
新壩灌區水資源量由河川徑流量與地下水資源量兩部分組成,根據分析,在P=50%時,新壩灌區地表水資源量為3676萬m3,扣除向肅南縣大河區分水170萬m3后為3506萬m3,再加上地下水利用量20萬m3,總資源量為3526萬m3。
4.5 地質概況
高臺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中、新生代以來,受強烈的差異性構造運動的影響,產生了一系列北西、北西西向深大斷裂以及沿斷裂形成的斷塊分異,將河西走廊分割成一系列構造盆地。榆木山及高臺城區基底隆起分割出張掖盆地和酒泉盆地。項目區就處于兩盆地之間。在南部榆木山和北部合黎山強烈上升作用下,盆地相對凹陷,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層。據區域地質資料顯示,南華鎮南部東西兩側的明水灣、許三灣一帶,第四系厚度千米左右,南華~高臺城區由于基底隆起,第四系厚度百米左右。
新壩灌區地處祁連山前沿傾斜山區和馬營河復合洪積扇前緣地段,地勢南高北低,地面坡降1/20~1/50。地表土層覆蓋較薄,部分地區砂礫石裸露。南部擺浪河總干渠、東、西干渠及大河干渠基本座落于各河流河床或一級階地左右岸,為砂卵礫石層地基。干渠縱坡很陡,部分渠道沖刷淘蝕破壞嚴重。地下水位埋深大,對渠道不產生影響。因此,渠道沖刷破壞是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渠道及建筑物設計應依照《渠系工程抗冰凍設計規范》嚴格執行。
天然建筑材料:砼粗、細骨料由擺浪河道內采集篩分,儲量和質量基本符合規范要求,平均運距38km。塊卵石可從擺浪河河道內和北大山揀采,質量好,儲量滿足需求,平均運距48km。
在區內未發現第四系地層中有斷裂構造。經查《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2001年版),項目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2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4s。
5.灌區現狀水供需平衡分析
5.1 水源分析
新壩灌區水資源主要有擺浪河、大河峽兩條內陸小河流以及許三灣地下水資源。
1、地表水資源
本灌區所屬的兩條河流為擺浪河和大河峽。擺浪河流域面積221km2,上游建有擺浪河水庫一座,總庫容715萬m3,興利庫容677萬m3。根據擺浪河水庫1980~2005年水文資料,擺浪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401萬m3,P=50%時水量為3367萬m3。大河峽流域面積25km2,上游建有大河峽水庫一座,總庫容65萬m3,興利庫容50萬m3。根據上游已建大河峽水庫1993~2005年的水文資料,多年平均來水量314萬m3,P=50%時水量為309萬m3,在灌溉期間向肅南大河區分水170萬m3。兩河均發源于祁連山北坡,屬于內陸河流域黑河水系,河流的共同特點是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水量分布不均,7-9月份來水量最多,其余月份均較少。
2、地下水資源量
南部山區屬祁連山余脈,該地區地下水資源較為貧乏,地下水埋深較大,多在100~200m之間,較難開采利用,只在灌區下游的許三灣灘部分開發利用,在灌溉緊張期補充灌溉,地下水資源是酒泉馬營河下屬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埋深在10~60m之間,年提取地下水20萬m
【水資源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水資源調查報告01-17
水資源調查報告10-15
水資源污染調查報告12-07
關于水資源的調查報告12-08
水資源調查報告最新06-14
關于水資源的調查報告02-21
水資源污染與浪費調查報告12-08
水資源的保護情況調查報告04-22
水資源調查報告優秀范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