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讀書的至理哲理
最近朋友圈都在心疼一個小男孩,他是云南昭通的一名小學生,被稱作“冰花”男孩。天氣很冷,孩子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學校,頭發(fā)都被冰霜染白。
云南昭通,身后的同學看著“冰花男孩”的造型大笑
小孩凍紅的雙手,轉(zhuǎn)山包小學校長付恒供圖
看到第一張圖想笑,看到第二張圖卻想哭。滿是裂口的手下面,是一份99分的考卷。
照片是老師拍的,那天期末考試。早晨的氣溫只有零下幾度。他以為是晴天,所以只穿了兩件衣服,步行一個多小時到教室,同學提醒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頭發(fā)眉毛上全是冰霜。
孩子今年八歲,是一名留守兒童。這條上學的路,他和姐姐倆人每天都要走!吧蠈W冷,但并不辛苦!
同學們都笑得四仰八叉,但你沒有笑,也沒有哭,仍是一臉呆萌和堅決。
后來的新聞采訪中,記者問他想到外面看看嗎?
他說:“沒有,我連鎮(zhèn)上都沒去過,沒有走出過村里。我最想去北京,我想去看看那里的學生是怎么讀書的!
這樣的孩子無數(shù),對他們來說,上學,或許是唯一可行的前進捷徑。
2007年12月,馬吉鄉(xiāng)中心小學兄弟倆飛索過江上學。
2013年9月5日, 廣西藤縣,幾名小學生乘竹筏渡過水庫去上學。
2016年5月14日,四川涼山,放學路上,孩子們在攀爬藤梯。
1月8號晚,韓寒發(fā)長文稱:“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zhàn)里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曾經(jīng)應試教育的“反叛者”,認為不用參加應試教育也能成才的韓寒,這一次承認了自己當年的錯誤。
曾經(jīng)的他課上不聽講,不記筆記,被語文老師批評的時候,就說:“我是班里語文最好的!痹诓┛椭衐iss高考作文很蠢,并慶幸沒有去上大學。甚至聲稱即使是復旦邀請他去做老師,還要看自己有沒有時間。
而今韓寒卻坦言,聽到別人得意洋洋地說“韓寒,我學你退學了。”他感到不理解。他認為這是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什么好學的呢?
很長時間內(nèi),我們反對應試教育,提倡素質(zhì)教育。甚至有人認為退學是成功的第一步。
2008年,安徽省考生徐孟南,在高考試卷上亂寫一通,認為這很酷。他找不到好工作,10年后想要重新高考。
2010年,陜西省考生張皎在高考時交白卷,聲稱自己要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要在10年內(nèi)賺到1000萬。后因偽造金融票證罪、信用卡詐騙罪被判入獄。
車和家CEO李想稱自己招聘的時候總有人留言,說公司歧視學歷低的,“你李想不也沒上過大學嗎?”
而李想的回答是:“我如果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我才不創(chuàng)業(yè)呢。”
素質(zhì)教育沒有真正減壓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素質(zhì)教育,“不能打罵孩子”“給孩子減負”“還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明星夫婦也公開表明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會逼孩子考高分,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
2017年7月6日,黃多多在巴黎為某童裝品牌走秀。/ 視覺中國&鳳凰網(wǎng)
看見明星家一個個人見人愛的孩子,不少家長就把他們的育兒心經(jīng)奉為圭臬,齊聲反對“死讀書”。
可是明星和普通家庭的起點不同,“星二代”童年時就可以走高級秀場,演電影,見各界名流。
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沒這么幸運了,學歷的高低可能直接影響你的收入、朋友、工作環(huán)境。當這些重擔都壓在身上,普通人家的孩子不敢不好好考試。
應試教育有肉眼可見的競爭比拼,素質(zhì)教育同樣有看不見的暗流涌動。
關系、眼界、出身、閱歷每一個都是比拼的標準。
一個在相對公平的應試教育中無法勝出的孩子,憑什么相信他能在素質(zhì)教育中脫穎而出?
南京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南外)是整個江蘇省家長擠破頭想進的地方。在2017年江蘇省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擬錄取名單中,共有173名保送生,其中南外和南外仙林分校就占了165名。
擬保送名額南外占了135位 /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
曾在南外讀書的網(wǎng)友分享說,初中基本3點多就放學了,學校還有各種各樣的藝術活動,這樣的學校應該稱得上是“素質(zhì)教育”了。南外的同學家境都比較殷實,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進入南外的主流圈。
2015年高考,南京外國學校共有482名學生(含擴招生和借讀生),保送166人,出國295人,最終21名學生參加高考。
無需高考,直接出國需要花費多少錢,從平時的社會新聞中,我們也能窺見一二。
而在南外以外的地方,對那些必須要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卻流行著這樣一種現(xiàn)象:
素質(zhì)教育越流行,補課的孩子越多。
事實上,學校減負并不能真正達到目的,反而給了外邊的補課班可乘之機。
可見素質(zhì)教育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yè)和生存問題,反而給寒門子弟增加了更多的壓力。
素質(zhì)教育寒門更難逆襲
去年,《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一文刷爆朋友圈,一位女士是企業(yè)的高管,月薪3萬,女兒讀小學五年級。
暑假女兒去美國游學,10天花費2萬元,為照顧女兒請的阿姨,5000元;鋼琴課,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shù)、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
可見,要在素質(zhì)教育中取勝,不僅要努力,還需要財力。
你能想象一個農(nóng)村家庭的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學鋼琴”嗎?她的母親該是怎樣尷尬又拮據(jù)地搓搓手說,“寶寶,我們家買不起。”
2013年5月14日,青島,孩子們對從沒演奏過的鋼琴很喜歡。/ 視覺中國
素質(zhì)教育的成本是巨大的,僅設備一項就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就算家長花大價錢買了設備,請老師的費用也不是小數(shù)目。
當一些普通階層家長認為課堂上講講世界各國風土人情就是素質(zhì)教育時,財力寬松的家長已經(jīng)帶孩子到國外去真聽真看真感覺了。
作家西坡在文章中描繪過這樣一個場景
人家的孩子放學進補習班,周末上興趣班,暑假出國游學,我放學去希望的田野上,周末去希望的田野上,暑假還去希望的田野上。田野雖好,不考種地啊。
連續(xù)兩周,爺爺每天都用木盤將孫女送到學校,放學時再將她們接回家。
2011年6月14日,云南省祿勸中村小學,半路上喝水的小學生。
最后他總結,農(nóng)村孩子應試都拼不過城里的孩子,拼“素質(zhì)”那是找死。
如果普通的父母蹦著高去讓孩子接受素質(zhì)教育,孩子往往會背負過多的期望與壓力,這與當初給孩子減負的初衷自相矛盾。
小時候鄰居家的孩子一時興起要一架鋼琴,他爸爸覺得自己家孩子有音樂天賦,節(jié)衣縮食給他買了。
可后來小孩子并沒有在這方面展現(xiàn)出什么特長。每次練琴的時候,我都能在家里聽到他父親的咒罵聲:“老子花這么多錢給你買的鋼琴,你就彈成這樣子?”
對于有些家庭來說,買鋼琴的'錢只不過是添了一件閑置家具,對有些家庭來說則是一筆巨款。
當教育變得個性化、素質(zhì)化,教育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一個看書上的畫報,一個看眼前的實景;一個是苦逼地自學,一個是私教陪讀齊上陣。讓教育資源天壤之別的兩個孩子去面對同一場考試,結果可想而知。
素質(zhì)教育還要考驗家長的素質(zhì)
戴韻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16歲考入北大,僅18個月就讀完美國加州大學的博士。
她說自己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博士學習,要歸功于從小的積累。
戴韻父母采用了良好的引導方法,他們不逼迫戴韻學習,而是鼓勵她自己制定目標,之后再由父母來幫助檢查。
父母會為戴韻準備讀物,書柜里的書,會隨著她的年齡悄悄發(fā)生變化。從《男生賈里女生賈梅》到《神秘島》再到《圍城》,父母的良苦用心為戴韻打下了堅實的語言文字基礎。
去年北京市的狀元也說:
現(xiàn)在的狀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厲害這種,我父母都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出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甚至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yǎng),都是潛移默化的。
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新生入學報到當天接受媒體采訪。
這段話被很多人詬病,被解讀為他瞧不起農(nóng)村人。話雖扎心,可它反映出的事實卻不得不承認。
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自然而然比別人接觸到更多知識;生在官宦之家的,那從小就耳濡目染人情世故;生在工人之家的,常見的便是日復一日的工作;如果生在農(nóng)民之家,那目之所及之處便是農(nóng)田和春種秋收的身影。
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印記一輩子都無法抹去,有些明星被群嘲土或丑,你可以不喜歡,卻沒資格說他low。
沒人能決定自己出生在豪門還是寒門,寒門子弟可以窮,但不能脆弱到不敢承認出身所帶來的差別。
寒門子弟最可悲的,就是生在寒門,還長了一顆玻璃心。
而應該像萊婭公主的那句話,“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帶上你破碎的心,把它變成藝術。
應試教育是唯一捷徑
網(wǎng)絡上有很多人diss衡水中學,說它是考試加工廠,說它是人間地獄。
但在崔永元對衡水中學學生進行的回訪中,幾乎99%的孩子都表示,如果讓他們再做選擇,還會去這所學校,他們對學校根本沒有“怨恨”。
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想要離開偏遠的家鄉(xiāng)到大城市發(fā)展,只有走這條路,沒有別的選擇。
跑操時還在看書的學生
四川一高同學創(chuàng)作的高三標語受到網(wǎng)民關注,“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帥否?富否?否,滾去學習”,還有“考過高富帥,戰(zhàn)勝官二代”。
這些標語反映了普通家庭學子,想要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愿望。
應試教育是他們最有效的進階之路,只有通過高考他才有可能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享受同樣的資源和待遇。畢竟函數(shù)不問出身,細胞不看背景。
高分高能大有人在
目前社會上流行著很多“學霸高分低能”的說法,例如湖南神童魏永康生活不能自理被學校勸退,14歲考入沈陽工業(yè)大學的王思涵,多門成績零分,被學!柏熈钔藢W”。
可這些同學為什么會引起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因為他們是特!例!啊!
最可怕的,是將特例當普遍,把高分等同于低能。
IPIN人工智能公司統(tǒng)計發(fā)布了一份畢業(yè)五年的大學畢業(yè)生的平均薪酬。2016年,平均月薪過萬的39所高校中,985、211院校占了30個,這足以證明高分學生并不低能。
學歷與收入規(guī)律
從圖形中可以清楚看到,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收入遠遠高于前者。
根據(jù)2017年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前15名皆為985高校,其中985、211高校在前100名中占了63個。
2017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wǎng)
如果名校學生不是畢業(yè)之后發(fā)展得好,又怎能回校一擲千金?
當你還在擔心孩子未來會不會高分低能的時候,高分的孩子已經(jīng)考入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
去年蘇寧在招聘時,明確表示管培生只要985/211大學的畢業(yè)生。言論一出引起眾多“雙非”(非985/211)大學生的討伐。最后蘇寧誠摯道歉,可惜這次道歉并不能解決“雙非”大學生的實際就業(yè)問題。
說什么“學霸都是情商低”“學習差的當老板,學習好的給他打工”,借用范偉老師的話diss“忽悠~接著忽悠~”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畢竟,一個連讀書的苦都吃不下的人,又如何咽下生活的委屈?
學生時代是增長能力和見識的時代,如果在學生時代追求自由,那要什么時候開始拼搏?童年是快樂了,那青年、中年和老年呢?這份無憂無慮又能持續(xù)多久呢?
若干年后你回看自己的學生時代,是后悔自己不夠努力,還是感謝自己足夠努力?
人一出生,就被劃分成寒門和豪門,這沒有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你誤以為寒門和豪門之間只差一個素質(zhì)教育,不要欺騙自己。
【有關讀書的至理哲理】相關文章:
1.至理哲理格言大全
5.有關讀書哲理名言